《雨中》教学实录之一
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雨中》课堂教学实录

人音版第9册第七单元《雨中》课堂教学实录:一、感受、模仿、表现声音(10分钟)1、听雨、风不同的声音。
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问:雨声怎样模仿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模拟雨声?(滴答、哗啦)师:看着老师的手势来模仿好吗?(师点四下、生模仿)小雨怎样模仿?滴答滴答(看图片)师手势指挥(力度对比)2、师:风声怎样模仿?用什么词语模仿呢?-----“呜”(图片)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来模仿微风和狂风好吗?3、师:现在老师弹奏两段音乐分别表现风声和雨声,你认为哪段音乐象风声,哪段音乐象雨声?为什么?教师弹奏1、2乐段,学生分辨、回答。
师:那么请你在音乐的某一部分中加入小雨滴的声音,在什么地方加呢?请注意看老师的手势。
教师弹琴范唱学生先看一遍师:看懂了吗?然后学生随琴模仿。
4、师:在表现雨声的时候请注意老师手势的高低。
再模仿一遍。
5、教师用渐强力度弹奏2乐段风声旋律。
(出图片)问:这段音乐表现了?请你听听老师怎样表现风声?教师弹琴用“呜”哼唱旋律。
师:风吹得柳枝忽上忽下,你们也来试试好吗?学生随琴唱第2乐段旋律。
二、学唱歌曲1、师:风声和雨声交织在一起,合作完成了一段完整的音乐,想听吗?你们听是先出现风声还是先出现雨声?第1遍听伴奏音乐指名回答—先出现雨声(课件第1乐段旋律变颜色),后出现风声(课件第2乐段旋律变颜色)2、咱们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雨声和风声好吗?第2遍听伴奏音乐(学生加入风声、雨声声效)3、师:你们表现得太有趣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在你们加入风声雨声的同时,听听老师加了什么?第3遍听伴奏音乐教师在空拍处加弹舌X0 X0 拍手0X X04、问:喜欢老师加入的这些声音吗?和老师一起做好吗?第4遍听伴奏音乐(风声、雨声、空拍弹舌、拍手)5、师:雨中的世界真是太有趣了。
你知道吗,除了这些声音,雨中还有很多奇妙的声音,咱们一起来听听,看谁记住的声音最多?第5遍听(范唱)学生回答,教师随即点击歌词。
揭示歌曲: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雨中》。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雨中景象,以及雨中人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及其背后的情感。
2. 学会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中的景象。
b. 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雨中景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雨中》,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
b.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a.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自己描绘一幅雨中景象,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b.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
《雨中》教学实录

《雨中》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安静下来。
老师:(微笑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雨有关的文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你们对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 A:雨有时候让人心情很舒畅。
学生 B:下雨会让人觉得有点烦闷。
老师:嗯,大家的感受各不相同。
那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雨又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老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先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们认真默读课文)老师: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
谁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 C: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在雨中的经历和感受。
老师:不错,能再具体一点吗?学生D:作者在雨中行走,看到了雨中的景色,还想到了一些事情。
老师:很好,那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这篇文章首先写了雨来之前的景象,然后是雨下起来时的情景,接着写了雨中的人们,最后是作者自己在雨中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老师:那我们先来看看雨来之前的部分。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学生们纷纷翻开课本寻找)学生 E:作者说“乌云密布,天一下子暗了下来”。
老师:对,这句话写出了天气的变化。
那从这句话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学生 F:感觉要下大雨了,有点紧张。
老师:很棒。
那雨下起来时又是怎样的呢?学生 G:“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老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们:比喻。
老师:对,把雨滴比作断了线的珠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又急又大。
那雨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呢?学生 H:有人在奔跑,有人在躲雨。
老师:那作者自己在雨中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 I:作者觉得雨中的世界很奇妙,让他心情放松。
老师:非常好。
那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们再次认真阅读)四、小组讨论老师:现在,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在雨中的感受以及这种感受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老师:(巡视各个小组,参与讨论,给予指导)五、小组汇报老师:好了,现在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雨中教案7篇

雨中教案7篇很多教师认为,教案中加入实际案例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教案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雨中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雨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重点难点: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个别交流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1)媒体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
(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学生质疑过渡:一般在暴风雨中,人们都很害怕,就像牛顿的弟弟妹妹那样——可是牛顿却不见了,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地说——,那么,牛顿到底怎样了呢?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你怎么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被大风刮跑的?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雨中》教案

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雨中》教案一. 教材分析《雨中》是一首富有节奏感和生动描绘下雨场景的歌曲,收录于接力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歌曲通过欢快的旋律和形象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雨中的快乐和活力。
本首歌曲共有4个乐句,旋律简单,节奏明快,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表演。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节奏、旋律和歌词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在课堂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雨中》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集体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歌曲感受雨中的快乐,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4.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跃。
2.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跟唱。
2.互动法:分组演唱,相互交流,提高合作意识。
3.情境教学法:设置下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魅力。
4.创意表现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发挥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谱、图片、视频等。
2.教学乐器:打击乐器、吉他等。
3.雨具:雨衣、雨伞等。
4.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中》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风格。
同时,展示下雨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歌曲歌谱,让学生初步认识旋律和歌词。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每组选一名指挥,其他学生跟随指挥的手势进行演唱。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巩固(5分钟)教师设置下雨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演唱歌曲。
鼓励学生用动作表现歌曲,增强情感表达。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如改编歌词、加入打击乐器等。
《雨中》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美景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雨中》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雨中景象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雨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雨中》。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雨中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描绘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雨中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雨中》教案1

《雨中》教案《雨中》教案1设计理念: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会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工程。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
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忙。
”这个句式说话。
(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
)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忙姑娘捡苹果。
3、教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由于什么缘由,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
”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根据事情进展的先后挨次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终写事情的结果。
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终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根据事情进展的先后挨次讨论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教师提示大家的讨论步骤是:⑴仔细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沟通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晰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1、提出研读任务:⑴仔细讨论课文;⑵完成以下练习(出示课件)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日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讨论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晰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雨中》教学实录

《雨中》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雨中的景象和氛围。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在雨中的情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对雨景的描写,感受雨中的美。
2、难点:领悟作者在雨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不喜欢。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一场雨中,看看作者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朗读课文)师:好了,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 1:课文写了下雨时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
生 2:还写了雨中人们的活动。
(三)精读课文1、感受雨景师:那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雨中的景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雨景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默读,圈画)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生 3:“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
”师:这句话把雨比作薄纱,形象地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生 4:写出了雨的轻柔、朦胧。
师:很好,还有吗?生 5:“雨滴落在池塘里,泛起一圈圈涟漪,就像小姑娘脸上的酒窝。
”师:这个比喻句真生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池塘里那美丽的画面。
2、体会雨中的情感师:作者在雨中不仅描写了景色,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雨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再次朗读)生 6:一开始作者可能有点烦闷,因为下雨了不能出去玩。
师:那后来呢?生 7:后来作者看到雨中的美景,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师:对,作者的心情从烦闷到愉悦,这是为什么呢?生 8:因为他被雨景吸引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四)小组讨论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雨中的世界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小组 1:雨中的世界很安静,平时很吵闹。
小组 2:雨中的花草树木看起来更清新、更有生机。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雨中》的主题和寓意。
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运用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雨中》是一篇描写雨中景象的短篇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在雨中的遭遇和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亲情与友情的温暖。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2 词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造句和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以雨天的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雨天的记忆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天的印象和体验。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3 词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造句和练习运用所学的词汇。
4.4 讨论与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3 词汇运用:通过学生造句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5.4 个人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教师推荐与《雨中》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小石潭记》、《荷塘月色》等,让学生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
《雨中》教案范文

《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雨中》这篇课文,了解和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雨的情感表达。
2.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2.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文本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图片。
3. 教学课件或教案,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雨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雨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雨中》,感受作者对雨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5. 小组写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雨的短文。
6.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雨中》。
2. 完成一篇关于雨的写作练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九、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他们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雨中》。
(2)理解课文《雨中》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面对困难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雨中》。
(2)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雨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对雨天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雨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雨中》背诵给家长听。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雨中》课堂实录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讲解 • 学生互动 • 课堂总结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01
介绍《雨中》的创作背景,包括 作者生平、作品风格和文学地位 等。
02
简要概述《雨中》的主题和情节 ,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雨中》的文学特点 、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3
雨中故事的情节发展
作业布置
作业1
作业3
阅读《雨中》原文,深入理解人物情 感和场景描绘。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人 物关系。
作业2
写一篇关于自己感受的短文,描绘一 个雨中的场景。
下节课预告
•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雨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 同时会讲解更多关于小说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请同学们提前预 习相关内容,准备好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03
学生互动
提问环节
总结词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详细描述
在《雨中》这堂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提问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好奇心,促进了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总结词
学生分组探讨问题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针对《雨中》这篇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 性格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了团队 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情节梳理
开篇
发展
画家在雨中漫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与周围人群显得格格不入。
三年级语文下册《雨中》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三年级语文下册《雨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能正确读写并理解28个新词语;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DB式)。
2.会用“仿佛”造句。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出各段的大意。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群孩子和过路行人助人为乐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含义。
2.会用“仿佛”造句。
3.字形难点是“虑”和“锁”。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哄”,理解“封锁”“一哄而散”等词的意思。
2.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1.揭题,审题。
出示课题。
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这是写发生在雨中的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思考:在雨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归纳。
天气时间谁谁一个(下雨天)的(傍晚).(一群孩子)和(行人)地点谁干什么在(马路上)帮助(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捡苹果)。
(2)反馈矫正,同桌练说。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
想想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字形?这些新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3)交流。
①熟字加偏旁,根据形旁理解字义。
蹬、澄、嘟、嬉、箩、漉、帘。
②熟字换偏旁,比一比,区别音、形、义:轿筐虑皱框虚坡桥眶虎破③形近字,找不同之处。
(锁一销)④“歪”:不正,即“歪”。
(4)理解字义。
带点字意思应取哪种解释封锁:①封闭。
②帝王把爵号、土地赐给臣于。
③封起来的或用来封闭东西的纸包或纸袋。
哄:①用言语或行动引入高兴。
②吵闹。
③欺骗。
④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⑤形容很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①hòng 一哄而散②hōng 哄笑③hǒng 哄孩子①雨帘①旧时店铺做标志的旗帜。
《雨中》教学实录

《雨中》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气,比如晴天、阴天、雨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雨有关的文章,让我们走进雨中的世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雨中)二、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 1:这篇文章写了下雨时路上的情景。
生 2:还写了人们在雨中的表现。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雨中街道上的热闹景象以及人们在雨中的活动。
三、精读课文师: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文中是如何描写雨中的景象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雨景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生3:“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这句话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生 4:写出了雨下得不大,但是声音很响。
师:很好,那还有其他描写雨景的句子吗?生 5:“街道上,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师:这个比喻句用得真妙,把雨伞比作花朵,形象地写出了雨伞的什么?生 6:写出了雨伞的颜色鲜艳和形状美丽。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人们在雨中的活动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学生朗读)师: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人们的匆忙?生 7:“急匆匆”“奔跑”“赶路”。
师:那又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人们的快乐?生 8:“欢声笑语”“嘻嘻哈哈”。
师:是啊,雨中的人们虽然行色匆匆,但也有快乐的时刻。
四、小组讨论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雨中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小组 1 代表:我们觉得雨中的景象很美,虽然雨会让人感到有些不便,但是也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
小组 2 代表:我们认为雨中的人们既有忙碌的一面,也有放松和快乐的一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
《雨中》 教案教学设计

《雨中》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热爱,增强对雨水和大地的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雨中》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解释诗中的地名和特定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内容分析:与学生一起仔细阅读《雨中》这首诗,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式,探讨诗人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子来描绘场景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与雨相关的场景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期待。
引导学生思考雨对他们的意义和感受,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诗歌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分享他们对诗中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深入理解诗歌。
3.3 诗歌分析与创作: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他们运用想象力,感受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4.2 学生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关注他们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雨中》这首诗的原文和相关注释,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提供诗歌的复印件或电子版,方便学生阅读和标记。
课堂教学实录:《雨中》

课堂教学实录:《雨中》
个字来说明苹果旅行的过程。 学生商量,沟通。
生:倒、捡、回。
课前谈话
蹦、散、回
师:《雨中》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不信任我们三年级的小伴
师:刚刚的`答案中哪个字可以确定了?
侣学不了四年级的课文。那第二个信任自己能学好的是哪位?Leabharlann 生齐:回。(师板书)魏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评:多闪光啊! 师:像她这样好的同学还有没有?站起来读。 生:许多人站起来读。 师:真好听,想不想更好听?这个场面多么感人,多么喧闹,每个 小伴侣依据自己的理解读肯定会更喧闹! 生自由读。 师:引读后,这是一种什么光辉? 生:助人为乐。师指名写 师:再看屏幕上的话,能读出光辉吗?我为你们的自信而高兴。这 是精神在闪光,也可能是苹果熟透了在发光,也可能是路灯的反射--但最主要是精神,读书有不同的理解,让我们美美地依据自己的体验来 读。
魏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画一道光。) 师:这种精神叫什么? 生:助人为乐。 师:大家还有机会,请你们快速找出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哪几段
表达? 学生自己读课文。 生:在 3、4 段 师:第三段讲谁捡苹果?第四段讲谁?你们喜爱先学哪段? 生:3。 师:我要考考大家谁最会读书,读下去就能找出会闪光的句子。 生读。 生:没等姑娘说 师:闪光的饿词语找到了吗? 生:主动。
生:不要焦急……不会少!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劝慰姑娘。 师:叫善解人意。 师指名读这句。你读得一闪一闪了,谁能读得亮晶晶的? 学生再读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解下红领巾,大声喊到:“——封锁交通!” 师:为姑娘焦急,能不能读得更焦急? 生:再读。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请停停!”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特殊有光彩?这几个句子真美,你能读好吗? 生:读。
《雨中》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案

《雨中》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晶、蒙、砸、啦”等生字。
能正确书写“晶、蒙、砸、啦”等生字。
能理解课文《雨中》的大意,感受雨中的美景和快乐。
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享受快乐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读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
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晶亮”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雨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天的景象。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雨中的经历。
2.认读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晶、蒙、砸、啦”等生字。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3.课文讲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描述的雨中美景和快乐。
学生分享自己雨中的快乐经历,感受雨中的美好。
5.小组合作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喜欢在雨中玩耍?”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并汇报。
6.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7.书写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晶、蒙、砸、啦”等生字。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雨中的趣事。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家长协助孩子复习生字。
家长陪伴孩子朗读课文,体会雨中的美好。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性的环节,如“生字雨滴”游戏,让每个学生像雨滴一样快速而准确地“滴落”到指定的生字上,增强记忆。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水坑会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然后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

语文《雨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雨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感受雨天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谈对雨天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手法。
(2)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绘的雨的感悟。
(2)教师引导总结,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年级语文《雨中》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雨中》教学实录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孩子们想方法援助姑娘的段落,画出写他们想方法的三个近义词,并联系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用?(生自读课文、圈画词语)师:谁说说你是画的哪三个近义词。
生:我画的三个词语是“说”、“叫道”、“喊”。
师:你认为用得好吗?为什么?请联系课文仔细思索,看这三个词语能不能互换?(生自读思索)师:三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生:我认为不能互换位置。
由于从听话的距离看,姑娘在身边,只要说就能听到,小伙伴们在四周,要大声叫才能听得到,而小伙子在远处汽车的驾驶室里,只有大声喊才能听到。
师:好,你从听话者的距离分析,有道理。
生:我认为从说话的目的看也不能调换顺次。
第一句说话的目的是劝慰,声音要轻,所以用“说”:第二句说话的目的是号召,声音要大些,所以用“叫道”;第三句说话的目的是警戒,所以声音要更大,所以用“大声喊”。
师:大家看看,几个词语,我们就品出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可见我们读书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反复读,反复体会;写这篇文章在用词造句上也费了相当的工夫。
这告知我们写文章肯定要细心选择词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师:这一节该怎么读,才能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己读读,反复体会。
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互读评议。
(生自读体会、互读评议)师:谁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并抓住“说”、“叫道”、“大声喊”引导) 师:是谁叫他们这样做的呢?假如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说呢?(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引导略)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写其他人的内容,想一想写了那些人?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吗?为什么?思索好了同桌相互争论。
师:谁告知大家,这一节分别写了哪些人?各用什么词来写的?生:写了小伙于、老爷爷和过路的人,写小伙子用“笑了、跳下、捡”,写老爷爷用“走下、捡”,写其他人用“来、捡”。
师:找到近义词了吗?能不能对调位置呢?为什么?生:近义词是“跳下”、“走下”、“来”,位置不能对调。
写小伙子用“跳下”,从年龄看,一个是小伙子,—个是老爷爷:从汽车看,一个在卡车驾驶室里下车需要跳,而小伙子年轻,也能够跳,一个是小轿车,要下车只需走,而老爷爷年纪大也需要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中》教学实录之一]
课前谈话
师:《雨中》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不相信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不了四年级的课文,《雨中》教学实录之一。
那第二个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是哪位?
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师:听懂我的意思了吗?我就告诉大家要……?
生:自信!
师:对!我们应该自信,也应该诚实!
------
师:想上课的同学拿出样子来。
教学过程:
师:请看屏幕,读。
(出示:那一筐大苹果,经过了小小的旅行,有回到了姑娘的车上。
)
师:文章讲谁旅行?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三个字来说明苹果旅行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
生:倒、捡、回。
蹦、散、回------
师:刚才的答案中哪个字可以肯定了?
生齐:回。
(师板书)
师:倒、散、蹦---最起先应该是什么?
生:倒。
(师板书)
师:中间的这个词我们要把人物挖掘出来,是什么字?
生:捡。
(师板书)
师:这三个词把苹果的旅行过程整理出来了。
教生看板书简述经过。
师:这就是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善想的同学已经听到淅沥沥的雨声了---在拐弯处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姑娘一大筐苹果掉在了地上,哎,我们是参与这件事的现场观众,我也变成了嵊州电视台的记者,我们来做现场采访。
师:你好,小朋友。
生:叔叔好!
师:听说你们这儿刚发生了一件动人的事,你能给电视机前的饿观众介绍一下吗?
生:说了事情经过。
师:有哪些人?结果呢?
生:回答。
师:为他鼓掌,第一次采访成功,这样的采访喜欢吗?(第二次采访。
)
师:小朋友请你说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生在答事情经过。
师再次强调谈看法。
师:你再次来说说看法,祝你成功!
生回答。
师:听了你们的想法,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谁能自信地站起来?
谁能读好?想读的站起来,为你们鼓掌。
师:这筐苹果经过旅行后回到了筐中,在人们的眼中,它变了,让人觉得闪着亮光,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再来做个游戏——寻找光源。
苹果闪着亮光的饿原因很多,会读书的小朋友组成小组读读,找出原因。
生小组合作,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雨中》教学实录之一》
生:车灯照射。
生:有雨珠。
生:苹果熟透了。
生:捡苹果的人的精神在闪光。
(每答一个,教师让他们在苹果上画一道光。
)
师:这种精神叫什么?
生:助人为乐。
师:大家还有机会,请你们快速找出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哪几段体现?
学生自己读课文。
生:在3、4段
师:第三段讲谁捡苹果?第四段讲谁?你们喜欢先学哪段?
生:3。
师:我要考考大家谁最会读书,读下去就能找出会闪光的句子。
生读。
生:没等姑娘说-----
师:闪光的饿词语找到了吗?
生:主动。
生:不要着急……不会少!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安慰姑娘。
师:叫善解人意。
师指名读这句。
你读得一闪一闪了,谁能读得亮晶晶的?
学生再读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解下红领巾,大声喊到:“----封锁交通!”
师:为姑娘着急,能不能读得更着急?
生:再读。
师:还有其他句子吗?
生:“……请停停!”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特别有光彩?这几个句子真美,你能读好吗?
生:读。
师:评:多闪光啊!
师:像她这样好的同学还有没有?站起来读。
生:很多人站起来读。
师:真好听,想不想更好听?这个场面多么感人,多么热闹,每个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定会更热闹!
生自由读。
师:引读后,这是一种什么光芒?
生:助人为乐。
师指名写
师:再看屏幕上的话,能读出光芒吗?我为你们的自信而高兴。
这是精神在闪光,也可能是苹果熟透了在发光,也可能是路灯的反射---但最主要是精神,读书有不同的理解,让我们美美地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读。
---------------------------
生读。
师:是呀,这一筐苹果又回到车上,这一切发生的那样突然,又结束得那样迅速。
姑娘刚刚还皱眉头想要是遇上一帮淘气的孩子捡起苹果一哄而散,而现在,姑娘望着消散在雨中的孩子们。
(出示)马路上又浮现出花瓣------与前面的比,哪次更美?自己读读。
生读。
师:没有发过言的站起来读。
师领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在一个美丽的雨天,欣赏到了一个动人的美景,感受到了一颗颗美丽的心灵,这城市有了他们而美丽,雨天有了他们而显得诗情画意,最后让我们记住一句美丽的语言:给人帮助,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滕春友老师点评:
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理想,学生的兴趣,热情较高,思想得到挖掘。
教师点拨,调控能力较强,情境设置到位。
2、文章的把握上人文精神、价值观比较自然到位,没有夸大,说教。
3、充分注意学生的反馈,让每个学生充分反馈,给每个学生机会。
像采访时说错了,再回过头来让他说。
对学生的任何反应都有所交代。
以学生为本。
探讨:
读的问题。
说的多,读的少。
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