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历史高考常见命题术语

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
目的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 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这一介词来表示。 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 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所以可自行参照 上面介绍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和“主要原因”来分析“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
(一)原因类
• [词语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 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 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 原因; • 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 • 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 原因。
1. 根本原因
• [词语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 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 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 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 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比较类: ①如有异同要分开。 ②不同要回答A.B.分别怎样。 ③对比要在同类项中进行对比。 如: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等
• A.同一时间的横向对比: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对比; ②明清时期的中国(15-19世纪中期)和近代化 转型时期的西方 ③三次工业革命中世界和中国等。 • B.同一主题的对比: ①政治民主化道路的探索:英国模式、美国模式、 法国、德国、日本、近代中国、苏联、现代中 国。 ②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应对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③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比等。
•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广义上的意义,范围很大,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 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及 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 加以考虑。 •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 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所起 的作用。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应该注 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 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 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 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 处的位置。使用范围与意义相当。
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
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
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
“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
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
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
高中历史命题常用词语

2009年11月06日星期五下午 10:36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周文新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概念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一)原因类1.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概念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以下是其特定概念的必要解释。
①根本原因[概念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
②直接原因[概念解释]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
“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
③主要原因[概念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④主观原因[概念解释]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
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它与客观原因相对应。
⑤客观原因[概念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在历次考试中许多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就此作一专门的分析与介绍。
(一)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而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以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主题”,“重视考查考生揭示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①是近几年福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特点。
纵观四年自主命题的非选择题,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均有多问涉及对“背景”、“原因”概括分析的考查,其分量之重、频率之频繁,简直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如2009年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第41题C第(1)问“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2010年第38题第(2)问“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GDP走势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第(3)问“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2011年第38题第(2)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2012年第38题第(2)问“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第(3)问“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高考历史解题中常见关键词语解释

高考历史解题中常见关键词语解释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
“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
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
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
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
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
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
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
最新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
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
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2.原因根本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原因。
一般应从引起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
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内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往往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
在命题中,有“最主要”和“主要”两种限制语,前者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当,后者要注意分析出属于主要的所有因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原因。
“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3.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
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是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
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O—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2.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技巧】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一 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二 内部结构要素类:过程、内容、表现 三 评价要素类:结果、性质、意义、启示 四 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
一 背景要素类:原因、目的、条件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 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 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 三者可以通用,而一般情况下“背景”所包含的内容 则比“条件”和“原因”来得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更 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 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 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3)特点 特点就是事物的独特之处,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特点的归纳”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分析, 2、从分析事物各方面的表现入手,把握其各方面状况 3、“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 身出现的新特点,抓住其新变化的特征 4、通过比较,可以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而所谓‘异’,即不 同的特点;所谓‘同’,即共同的特征。 5、从其历史作用上进行分析,以加深认识。
高考历史பைடு நூலகம்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
新高三体验课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 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 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在历次考试中许多 考生由于对部分命题用语内涵不能准确把握, 不能区分相近的命题用语的差别导致失分现象 十分普遍。因此熟悉命题用语,弄清每一个限 定词的内涵,对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显得尤为必 要。
3.根本原因: 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从 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反映 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 素,如生产力、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
浅谈高考历史试题中八类常用词语的含义

就其主要意思来 说 , 这类词都是 指人们从实践 ( 包括 成功 的实践 、 失败 的实
践) 中得来 的认识 。 经验 , 是指 实践成功后得 到的认识 。 教训 , 是指实践 失败后 得
到 的认 识 。 识 , 来 是 指 人 脑 对 客 观 事 物 的反 映 , 括 感 性 认 识 ( 过 感 觉 器 官 认 本 包 通
干去枝节 , 到即止。 点
2 明、 . 说 表明、 体现、 反映 、 表现等。 说明, 一般来说是从事实( 材料 ) 中得出结论 的意思。 表明和说明的意思差不 多。 而表 明什么 、 明什么 , 说 一般是指结论是什么 , 另外还含有阐述 、 分析 的意思 。
体现 、 反映 、 明 、 说 表明都有 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指某种性质在某一事物上
具体表现出来 , 反映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因此 , 体现、 反映是深层说明 、 本质说 明, 而不是表面说明 、 现象说 明。 句话说 , 换 如果要求是体现 、 反映 , 必须透 过现象看本质 。 表现 , 则针对历史情况 、 史实 而言 , 指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 外在 表示 出来 。 表现与反映 、 体现不 同, 不是 由现象到本质 , 而是 由本质到现象。 3联 系、 . 结合 、 依据、 据、 根据等。
对客观事物 的片面的 、 现象 的和外部 联系 的认识 ) 和理性 认识 ( 在感性认 识 的基
础上形成 的反 映事物 的全体 的 、 本质 的和 内部 的联 系的认识 )在高考历 史试 。 中认识类设 问往往是 以“ 谈谈你 的认识 ” 形式表现 出来 的。 这里 的认识 , 际上 实
是指 评价 、 看法 , 回答是 什么 、 要 怎么样才行 。 启示 , 是指 人们 受某种历 史事物 启迪 而有所领悟 , 其特点是 由此及彼。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
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是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
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O—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2.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历史学科常用命题术语小析

《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10年北京卷)17.“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
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 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 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 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②主要原因:指决定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 方面。 ③直接原因: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诱导性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催化剂的 作用、偶然性因素)
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 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 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 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012广东文综,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
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 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 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 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 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3)冷战期间,美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2.原因根本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原因。
一般应从引起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
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内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往往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
在命题中,有“最主要”和“主要”两种限制语,前者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当,后者要注意分析出属于主要的所有因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原因。
“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3.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高考历史复习-关键词解释及例题分析

高考历史复习——关键词解释及例题分析选择题如何得高分?1.最佳(程度)选择题【特点】多有“最主要”、“最重大”主要、重要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方法】(1)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然后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2)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几项都正确,看哪一个外延最大。
【例题】2.因果选择题【特点】 1.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2.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3.命题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解题思路】本题可运用排除法。
A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提出力学三大定律引领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B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对上帝造人说提出挑战;D伽利略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三者均动摇神学权威。
C符合题意。
【例题】(2008·广东单科)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
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5.排序选择题【解题思路】①项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喊的口号;②是节选在保卫黄河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广为传播的口号;③是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自发掀起抗击日军时喊的口号,是在台湾保卫战时期;④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
高考历史试题题目常见词语

1. 联系、结合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 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
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 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2.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3.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
“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
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
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
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
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
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
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试题命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周文新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概念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
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
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④[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为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一)原因类1.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概念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以下是其特定概念的必要解释。
①根本原因[概念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
[应用训练]18世纪后期,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D.清政府闭关政策[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根本原因”,抓住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来分析比较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为B。
理由是:选项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表明当时中国仍处于男耕女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自给的状况,这就使英国工业品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即选项A);另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性又造成闭关性,决定了清政府有政治上实行闭关政策(即选项D)。
由此可见,选项A和D都是由选项B所决定的,B项是根本原因。
至于选项C,则很容易判断出其错误。
[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②直接原因[概念解释]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
“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
[应用训练]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A.日军侵占中国的属国朝鲜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C.日本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A.宋教仁被刺B.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C.袁世凯称帝D.张勋拥戴溥仪复辟[解题思路]答案为D 、A。
“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的关系如何?“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
③主要原因[概念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
[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卷)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题思路]主要原因是其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满足战争的需要,当然是A。
④主观原因[概念解释]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
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它与客观原因相对应。
[应用训练]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干涉B.封建势力的强大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解题思路]大革命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但由于右派叛变革命,其已丧失革命性,故革命的领导方是中共。
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反映了中共自我方面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D。
选项A、B、C均为客观因素。
⑤客观原因[概念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应用训练]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是:A.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D.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植[解题思路]解答本题一要抓住关键词语“客观”,二要注意选项的叙述有无不符合史实之处。
选项A、B、D都是从中国方面叙述的,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不是客观因素,并且当时并非是国民政府统治,故D项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仅是思想文化潮流,即使推动也是主观性的,选项A属于主观努力的推动,是主观原因。
只有C项是从外因叙述的,显然是客观原因。
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2.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概念解释]目的是指当事人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目标或希望实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往往也要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
目的有近期的、长远的,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
它常常也用“为了”这一介词来表示,或“主要是为了”“意图是”“动机是”等用语。
目的在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
(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
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
)①目的[应用训练]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①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①③④[解题思路]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对外开放的目的,题目中选项②③④都是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而选项①是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故正确答案为A项。
②直接目的[概念解释]是指近期的、急于马上达到的,不经过其它中介而能够达到的目的。
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和史实本身往往同属于一个方面。
[应用训练]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解题思路]A、B选项属于贩运鸦片的客观后果,不是目的;C项中清政府的禁烟法令是在鸦片泛滥后才颁布的,因此不符合题意;只有D项符合。
直接目的一般是就事论事,贩运鸦片和扭转逆差都属于经济方面。
③主要目的[概念解释]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应用训练](2001年全国)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解题思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应抓住其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析。
C。
④根本目的[概念解释]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应用训练](2000年上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解题思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
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
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应用训练]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经济复兴[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考查对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理解、再认能力。
所谓根本目的是指最终目的,是实质性的。
二战后的美国采取多种办法,竭力“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即推行其“冷战政策”,而马歇尔计划正是该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
马歇尔计划的经济色彩很强,援助对象包括东欧国家和苏联,但只是表面现象。
它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达到了以“冷战”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B选项符合题意。
(二)条件类[概念解释]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事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通常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必然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等。
①条件[应用训练]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是:①各地经济联系加强②春秋以来民族融合加强③各国人民都渴望统一④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题思路]解题关键是抓住“条件”这一概念,它是泛指影响事物存在的诸因素,偏重于“有什么”。
秦完成统一,有其本身的内部条件,也有其外部条件。
①、②、③表明当时已形成统一的趋势,这是秦完成统一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根本条件。
④表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是内部条件、主要条件。
此题正确答案为D。
②根本条件[概念解释]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中,是“深层次的”、“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的因素。
[应用训练]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解题思路]此题设问的角度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抓住“根本”一词从导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诸多因素中寻找出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反映客观历史规律要求的必然因素,正确理解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必然确定选项A是导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