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方式和粒度对低阶煤在炼焦配煤中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2101?
16作者简介:刘莹莹(1989-),女,北京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及煤制品评价。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1.04.036
破碎方式和粒度对低阶煤在炼焦配煤中的影响研究
刘莹莹
(1.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煤化工分院,北京 100013;2.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3;
3.煤炭工业节能监测中心,北京 100013)
摘 要:我国优质炼焦煤资源日益短缺,是未来制约焦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节约优质炼焦煤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扩大炼焦煤种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文章选取了一种低阶煤进行配煤炼焦,通过对破碎方式、破碎粒度的改变,分析其应用于顶装和捣固两种不同炼焦工艺的配煤炼焦中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低阶煤;破碎方式;粒度;炼焦配煤;焦炭质量
中图分类号:TQ5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1)04?0098?
03 焦炭在炼钢过程中起支撑作用,在保持强度的
基础上热量越高越好[1]。
炼焦用煤的煤质特性和
炼焦工艺条件是影响焦炭品质的两大因素。
煤料的
粉碎是焦化备煤工艺中重要的一环,在配煤炼焦中
根据不同煤种的煤质特性控制其粉碎粒度[2],通过
调节煤粒度得到适宜的煤岩组分,改善其黏结性,提高焦炭质量。
1 入炉煤粒度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1.1 炼焦煤粉碎性能
入炉煤煤质特性是影响炼焦过程及焦炭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同时备煤工艺条件也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同一种煤的破碎细度不断增加,焦炭强度先增加后降低;不同煤种的最佳粉碎度取决于煤的黏结性,黏结性越好,与焦炭强度极大值对应的粉碎度越高。
对于配煤炼焦而言,确定粉碎粒度的依据是各单种煤的煤质、粉碎特性。
为了保持强黏结性煤的黏结性优势,应对其进行粗粉碎,如配加弱黏煤或不黏煤,细粉碎可以增加其配入量。
煤的黏结性不仅取决于煤质特性,亦受煤颗粒大小以及整体粒度分布的影响,因此为得到强度最好的焦炭,须对不同煤种进行粒度和粒度分布的调节,寻找最适宜的细
度[3]。
1.2 不同煤种的粒度组成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煤岩配煤理论将煤的岩相组成分为活性组分和
惰性组分[4]。
将气、肥、焦、瘦四种传统炼焦煤种破
碎至不同的粒度,粗粒度优于中、细粒度,说明活性组分多的煤颗粒粒度较大有利于提高黏结性;黏结
性较差的气煤和瘦煤则相反,尤其是瘦煤,表明惰性组分多的煤颗粒细粉碎对炼焦有利,适宜细粉
碎[
5]。
在炼焦过程中,当惰性组分较多且粗破碎时所得焦炭强度较差,粉碎粒度逐渐减小至小于3mm时,焦炭强度最好,若继续粉碎至小于0.5mm时焦炭强度又明显下降。
如过细粉碎是不利于黏结的。
细粉碎有利于活性组分较多的煤料炼焦,所得焦炭强度高,若进一步细粉碎,焦炭强度仍略有提高,虽然过细粉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黏结性,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收缩阶段的内应力,减小了龟裂,因此焦炭强度仍有所提高。
1.3 入炉煤的粒度分布原则
备煤工序中如何选择适宜的粉碎工艺、破碎设备是以入炉煤的粉碎粒度分布最优化为基础的,为
实现粒度分布最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7]
:1) 入炉煤的细粒化和均匀化。
为了保证入
炉煤破碎后各组分煤颗粒混合均匀,入炉煤整体粒度组成中大部分颗粒的粒度应小于3mm。
2) 入炉煤的粉碎。
为了避免由于过细粉碎使表面积增大的煤颗粒过度吸附胶质体或者由于小
颗粒热解时内部气体容易析出减少胶质体的生成导致的黏结性降低,应对入炉煤中黏结性好的煤和活性组分粗粉碎,黏结性差的煤和惰性组分细粉碎,以减少裂纹中心。
3) 控制入炉煤粒度的上、下限。
入炉煤一般的破碎粒度下限为0.5mm,粒度上限与入炉煤堆密度密切相关,一般是随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问题探讨
总第260期
4) 入炉煤粒度分布的堆密度最大原则。
入炉煤中各粒级的含量分布,应保证不同粒度的煤粒可相互填充,以实现入炉煤堆密度最大。
通过提高入炉煤的堆密度,改善其黏结性,保证焦炭质量。
2 低阶煤备煤处理方式及破碎粒度影响
备煤工艺中的煤粉碎大体分为配合粉碎和分别
粉碎两种工艺[8]
,不同煤和配合煤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备煤工艺。
为此,开展了低阶煤备煤处理方式及其粒度影响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案设计
结合强黏结性煤粗粉碎要优于细粉碎,本试验黏结性的基础煤破碎粒度组成、配煤方案及炼焦工艺条件均不发生变化,主要考虑配入的不同粒度的低阶煤,探索低阶煤的粒度和破碎方式在炼焦配煤中的影响。
本试验中设计低阶煤的粒度组成见表1。
在确定低阶煤的最佳粒度组成后,保持配煤方
案及其它炼焦工艺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配合粉碎的方式进行炼焦试验,并对两种备煤方式所得焦
炭质量进行对比。
表1 低阶煤的粒度组成 %
编号>3mm2~3mm1~2mm0.5~1mm<0.5mm118.2413.5211.9721.7434.5326.6915.8516.7824.5836.1030.186.0012.5328.4852.8140.000.259.8939.3050.5650.000.000.1141.9157.986
0.00
0.00
0.00
0.00
100.00
2.2 破碎粒度对顶装工艺所得焦炭质量的影响
在顶装配煤炼焦工艺条件下,考虑到低阶煤可能配入量不会太大,低阶煤粒度对焦炭质量影响可能较小。
因此,设计配煤方案中,低阶煤配入量为15%,基础煤占85%。
不同粒度组成的低阶煤(表1)与基础煤配合炼焦,所得焦炭质量见表2、表3。
表2 低阶煤配煤炼焦粒度试验焦炭粒度(顶装)
低阶煤粒度组成编号名称
粒度组成/%
>80mm60~80mm40~60mm20~40mm10~20mm<10mm1S-1
23.6940.0728.223.830.713.482S-231.8837.0623.544.680.672.173S-335.4934.6023.644.130.501.644S-431.2236.4524.515.560.731.535S-532.2236.7823.294.730.702.286
S-6
33.43
35.13
24.52
4.85
0.55
1.52
表3 低阶煤配煤炼焦粒度试验焦炭基本性质(顶装)
低阶煤
粒度组成编号名称
机械强度/%
M40
M25M10反应
性/%CRI反应后
强度/%CSR1S-1
79.289.48.634.849.82S-281.690.87.833.353.83S-381.287.87.435.150.14S-480.689.28.434.148.95S-579.488.610.235.748.66
S-6
80.8
88.0
8.0
34.5
51.1
对焦炭的冷、热态强度与不同粒度的低阶煤作
图。
图1是不同粒度的低阶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图2
为不同粒度的低阶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图1
不同粒度的低阶煤与焦炭机械强度关系
图2 不同粒度的低阶煤与焦炭热性质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低阶煤粒度组成逐渐变
细,并在低阶煤粒度3mm以下约85%时,焦炭的冷态强度最佳;根据图2
知,随着低阶煤粒度组成逐渐变细,并在低阶煤粒度3mm以下约85%时焦炭热性质最好。
综合考虑焦炭的冷、热态强度,可以认为
顶装炼焦工艺下,低阶煤粒度3m
m以下约85%时,焦炭质量较好。
因此,粒度过细的低阶煤配煤炼焦所得焦炭质量较差。
2.3 破碎粒度对捣固工艺所得焦炭质量的影响
在捣固配煤炼焦工艺下,可以适当多配入高挥发分的低阶煤。
因此,设计配煤方案时,低阶煤配比
为2
0%,基础煤种占80%。
同顶装工艺一样,基础煤种粒度组成保持不变,只按表1数据改变低阶煤粒度组成配合炼焦,得到的焦炭质量见表4、表5。
表4 低阶煤配煤炼焦粒度试验焦炭粒度(捣固)
低阶煤粒度组成编号名称
粒度组成/%
>80mm60~80mm40~60mm20~40mm10~20mm<10mm1D-1
23.0740.2530.344.640.461.242D-235.7638.2419.664.490.461.393D-331.0138.2823.155.300.601.664D-431.8835.5924.965.640.481.455D-534.7836.4922.983.730.471.556
D-6
37.62
32.76
21.94
6.27
0.47
0.94
表5 低阶煤配煤炼焦粒度试验焦炭基本性质(捣固)
低阶煤
粒度组成编号名称
机械强度/%
M40
M25M10反应
性/%CRI反应后
强度/%CSR1D-1
85.493.24.435.051.42D-284.292.84.832.556.93D-383.494.05.235.050.84D-483.492.06.434.548.95D-581.290.47.037.047.86
D-6
84.0
93.2
5.2
36.9
49.8
对表中焦炭的冷、热态强度与不同粒度的低阶
煤作图。
图3是不同粒度的低阶煤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图4
为不同低阶煤粒度对焦炭热强度的影响。
图3
不同粒度的低阶煤对机械强度影响
图4 不同粒度的低阶煤对热强度影响
由图3可知,焦炭的冷态强度随低阶煤粒度组成的变细呈下降趋势,观察图4,焦炭的热态强度在
低阶煤粒度3mm以下约85%时最佳。
综合考虑,说明在捣固工艺条件下,低阶煤粒度3mm以下适宜的配煤炼焦工艺粒度占比约为85%。
2.4 破碎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为研究何种备煤工艺更适合低阶煤配煤炼焦,特设计如下试验。
以粒度影响试验中确定的低阶煤最佳粒度配煤方案为对比对象,保持该方案的配比不变,分别在捣固和顶装两种炼焦工艺下,进行两种备煤工艺下的炼焦试验,所得焦炭质量见表6、表7。
表6 不同备煤工艺下焦炭粒度
炼焦工艺破碎方式粒度组成/%
>80mm60~80mm40~60mm20~40mm10~20mm<10mm顶装分别粉碎31.8837.0623.544.680.672.17顶装配合粉碎31.0039.0522.425.600.531.40捣固分别粉碎35.7638.2419.664.490.461.39捣固
配合粉碎
39.31
35.28
18.24
4.97
0.47
1.73
表7 不同备煤工艺下焦炭基本性质
炼焦工艺破碎
方式机械强度/%M40M25M10反应性/%CRI反应后
强度/%CSR顶装分别粉碎81.690.87.833.353.8顶装配合粉碎80.490.88.033.853.3捣固分别粉碎84.292.84.832.556.9捣固
配合粉碎
82.8
91.6
5.2
33.2
56.1
从表6和表7中数据可以得到:在顶装工艺下,
两种备煤工艺相比,分别粉碎所得焦炭的冷态强度
稍好,但差别不大;焦炭的C
SR配合粉碎下为53.3%,而分别粉碎下为53.8%,两者的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综合分析说明,分别粉碎所得焦炭质
量稍好于配合粉碎所得焦炭质量,但两者差别不显著。
在捣固工艺下,分别粉碎与配合粉碎相比,焦炭质量稍好一些。
综合考虑,捣固工艺下,分别粉碎所得焦炭质量稍好于配合粉碎所得焦炭质量,但两者差别亦不显著。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分别粉碎”较“配合粉碎”时所得焦炭质量稍好,说明低阶煤配煤炼焦,选择何种备煤工艺,对焦炭质量影响不大。
(下转第108页)
图2 工作来压步距统计
4 结 语
综放开采一次性采出空间较大,其顶板活动规律与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相对复杂,理论计算了栖凤煤业51408工作面直接顶和基本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及所需的支架强度,现场实测了支架受力情况,结果显示,煤层倾角导致工作面下部矿压显现相对严重,其初次和周期来压强度最大,动载系数最大,而工作面跨度较大导致工作面中部顶板岩层提前破断,来压步距较小。
参考文献:
[1] 王克南,邢 楷,樊林林,等.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数值模拟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0,42(11):170-174.[2] 段老虎,王 斌,顾鹏翔.建新矿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32):119-120.[3] 李 昂.特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基本规律研究[J].同煤科技,2020(5):5-7.
[4] 李军委.厚煤层综放采场矿压显现规律与支架适应性研究[J].煤炭技术,2020,39(10):50-52.
[5] 孔令海.特厚煤层大空间综放采场覆岩运动及其来压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20,37(5):
943-950.
[责任编辑:常丽芳]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上接第100页)
3 结 语
基于对煤粉碎特性的分析,无论是入炉煤粒度的分布原则,还是不同煤种的适宜破碎粒度,均是为了保证入炉煤的黏结性最优。
本文选用了6种不同粒度组成的低阶煤进行配煤炼焦试验,分别研究了配加低阶煤在两种不同备煤方式、两种炼焦工艺下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通过40kg焦炉试验,无论是何种炼焦工艺,分别破碎所得焦炭的质量都略优于配合粉碎,但差距不明显。
无论是顶装工艺还是捣固工艺,低阶煤适宜的配煤炼焦工艺粒度为3mm以下占比85%左右,所得焦炭的冷、热态强度最佳,遵循了入炉煤的粒度分布细粒化和均匀化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君安,安占来,王 健,等.高阶炼焦煤粒度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煤化工,2015,43(2):12-14.[2] 陈君安,李国江,闫立强,等.炼焦煤粒度调整技术[J].洁净煤技术,2012,18(5):69-72.
[3] 裴贤丰,王晓磊.配煤炼焦[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5:36.
[4] 赵 悦,王杰平,季 斌,等.煤岩配煤技术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15,21(6):22-25.
[5] 王春花.不同入炉煤粒度分布宽度系数与焦炭强度的研究[J].冶金能源,2015,34(1):52-54.
[6] 闫立强,凡立辉.高变质程度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G]//2012年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
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74-78.
[7] 张振勇,李文华,徐振刚,等.煤的配合加工与利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221.
[8] 姚昭章.炼焦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109.
[9] 项 茹,宋子逵,任玉明.配合煤粒度变化对焦炭冷强度影响的研究[J].武钢技术,2017,55(5):1-3.
[责任编辑:常丽芳]
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檰
(上接第73页)
[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AQ1038-2007煤矿用架空乘人装置安全检验规范[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127-2007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2352-
2007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2007.
[5] 魏景生,吴 淼.中国现化煤矿辅助运输[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常丽芳]
2021年4月 王瑞杰:神达栖凤煤业综放面顶板运动特征与采场矿压规律分析 第30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