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0.1一枚金币北师大版(2014)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10.1一枚金币北师大版(2014)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
品什么词?怎样品词?在《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有了一些实际的体会:一、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
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
通过对《一枚金币》的深入解读,我们找到了“受不了”这个切入点。
通过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朗读感悟,从而层层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丰富词语内容,激发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三、引导质疑,品读词语。
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处看表格质疑的环节表格中的重点词都是与“受不了”一词相关的,由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质疑,也是对文本的思考,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教给了学生品析词句要多问问为什么,才能理解深刻,认识到位,学生的语感也会由此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的玩味。
评王玲玲老师的《一枚金币》(精选13篇)

评王玲玲老师的《一枚金币》(精选13篇)评王玲玲老师的《一枚金币》篇1王玲玲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因此老师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回顾王老师的整节课,我做了一些小小的总结,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所要阐述的道理却不一定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
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产生共鸣,才能激起四年级学生对金钱观的正确认识。
因此,王老师巧妙地拎住了文章的主线,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因为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老师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
所以,学生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这样简单而有效地教学方法值得我去借鉴与学习。
(二)扎扎实实促发展这次教研活动,主要关注的是语文文本的朗读,这堂课就充分地关注了文本朗读。
这堂课以“读”为主线,我大体概括了一下,王老师的朗读教学分为了“三步曲”。
首先是指名读或是自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体会到的人物的心情,最后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再读文章。
《一枚金币》之我思

《一枚金币》之我思今天上完《一枚金币》,这篇课文感触很多,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欠缺的东西很多,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的语文素养与能否上好一堂课息息相关。
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需要努力,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语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面我就这一堂课,做一反思。
1.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我先通过讲故事引入课堂,学生轻松、有趣的进入了学习状态,而我引入的这个故事也与本单元的主题“金钱”有关,既紧扣了主题,又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目标确立,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所谓“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学习目标的确立,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明白了,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学生根据目标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的去自己探索。
3.特色朗读,体验了主人公的心情。
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前两次扔金币,我采取了分角色朗读对话,和学生一起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利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前两枚金币都是母亲给的,对于儿子来说毫不在乎,丢了也毫不可惜,继而引出第三次的“受不了”,既提高了朗读兴趣,也让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儿子为什么前两次只是笑了笑,走开了。
4.小组合作,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合作力量大,小组里集体学习,能够使优生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机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5.朗读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于重点段落25.26自然段,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儿子当时的心情,然后进行个别读、小组朗读擂台赛、男女生比赛读。
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进一步的体会了儿子当时愤怒、着急的心情。
6.情感升华,懂得了用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最后,我抓住“受不了”三个字引出了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是让儿子明白金钱的可贵,是用劳动换来的。
继而引出课前讲的故事,“假如你有许多许多的钱,你想用来干什么?”学生感悟的很深,说明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我很欣慰。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课堂组织方面还显得有点乱,小组合作意识没有发挥到极致,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枚金币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枚金币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金钱一枚金币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单元三篇主体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来写的,与之对比,自读课文中的几段内容则是并列写的,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这一点,我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一.前两篇课文,通过读、讲及说主要内容等,体会写作特点。
二.到第三篇课文,先明确提出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方法,然后回顾前两篇再次体会这种写法,最后说说第三篇课文是怎样按照这个顺序写的。
三.学习自读课文,提出并列的写法,与之对比,深化对两种写法的认识。
《一枚金币》是本单元首篇课文,结合单元整体安排和本课特点,我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
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
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
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机板书:老人儿子)[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再现名言,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老人“受不了”时的心情1.默读第二部分(2~8自然段)体会:有这样一个懒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2.联系实际,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3.分角色朗读,读出老人的感受。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枚金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内容完整,层次分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
【学情分析】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
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词,学会归类积累新词。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作思路,学习抓住细节评鉴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写作思路,学习抓住细节评鉴人物的形象。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做好摘录笔记【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归类积累1、检查摘录笔记。
2、按人物归类积累词语。
懒惰花钱如流水辛勤劳动省吃俭用辩解坚决挣钱筋疲力尽满头大汗晓得熊熊大火当牛做马苦差事受不了在摘录词语时可按人物归类积累,把描写父亲、妻子、儿子的词进行归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用关键词来概括课文内容。
(懒惰花钱如流水挣钱受不了)(2)金钥匙:概括课文内容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三个要素串联起来。
(3)学生交流反馈。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挣金币的过程中,老人、母亲、儿子他们三个人分别是怎么做的?圈出表现人物的关键词。
三、质疑解惑,理清文章脉络1、反馈表格完成情况。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1、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且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能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所提的问题,要理解课文,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
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如自研环节一开始我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画一画”,用不同符号画出三次金币的来历及父亲的做法和儿子的反应,这个问题,学生初读课文一遍就能很容易的找到答案,并能完成随堂笔记一;而紧接着的第二个问题“想一想”,“想一想”为什么前两次父亲扔掉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走开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
第1页/共 4 页。
一枚金币 3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钟雪清[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词及多音字,学会积累新词。
2、感知反义词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思路。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围绕2次“受不了”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有感情朗读。
2、体会父亲用心良苦想让儿子懂得通过辛勤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格鲁吉亚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
(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这个故事板书:一枚金币二、初读课文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你认识它们吗?指名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看来大家预习挺充分的,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文中刻画了几个人物?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三、品读父亲“受不了”。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两组是反义词。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
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生:父亲受不了了。
(板书“受不了”)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
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
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旨在让学生感知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民间童话,记叙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通过劳动终于懂得了金钱来之不易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能不劳而获,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因此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联系上下文,利用联想、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特点。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和蕴含的道理,但是缺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的准确把握能力,因此,需要以生本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揣摩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深度。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3.能够把握关键信息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通过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和蕴含的道理,但是缺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情感的准确把握能力,因此,需要以生本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并揣摩人物心理变化,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回忆内容。
1.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堂课上学有所获,大胆发言。
上课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除了花父母的钱以外有没有自己挣钱的经历呢?花自己的钱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2.谁来说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生1:一位父亲嫌孩子花钱如流水打算让他自己去挣一枚金币,前两次是母亲把金币直接给了儿子,直到第三次儿子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挣来金币的故事。
一枚金币反思文档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张琛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
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因为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所以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一枚金币》一课故事情节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
如果认真阅读,必然会产生许多疑问,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要把金币扔到火炉里?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要从熊熊大火中去抓金币?这些问题,正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突破点。
课堂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通过交流纠正或者完善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
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
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
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
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
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惟独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苦了孩子,孩子觉得钱来的很容易,不懂得珍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学会珍惜。
(一) 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特点。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味人物的情绪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索。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味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 、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1 、重点:懂得惟独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2 、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味人物的情绪变化。
多媒体课件、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味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孩子们,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老师出词语,你们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好吗?太阳---------温暖、热、光明秋天-------收获、沉甸甸的玉米穗、香甜的果子家---------温暖、幸福、爱、爸爸妈妈百元大钞-------漂亮的衣服、各种玩具、美味的食品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同学们看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几个词语,谁来读读。
《一枚金币》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宋和杰
本次组内人人作课活动,从开始筹备到11月16日的正式讲。
我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在二班和四班进行了试讲。
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下,捋顺了思路,关注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下面就将本课在作课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一枚金币》这篇课文通过儿子三次拿来金币以后,爸爸的反应,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来的财富才值得珍惜的道理。
在授课过程过程中我力图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心情。
通过关键词“受不了”来体会爸爸生气、无奈的心情和儿子看到爸爸将自己辛勤劳动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后那种焦急、委屈的心情。
在体会儿子的心情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一个星期中,儿子当牛做马,辛辛苦苦挣金币的过程,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顺理成章地感受当爸爸将金币扔到火炉后儿子的焦急、委屈、生气的心情。
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能够很自然地感悟到文章的中心。
小组合作在这节课中,我感觉处理得比较合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讨论过程中,组长在进行主持和记录时,没有能够将组员充分调动起来,导致讨论的不是特别充分,虽然大家能够感受到儿子的不易,但是在入情入境方面还有一定欠缺。
这就说明老师在情景的设置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为现在的孩子在体力劳动方面的感受比较少,所以不能通过自己的日常体验来感受人物的心情,所以想象儿子的辛苦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感谢对这节课始终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所有中语组组员,感谢席校长提出的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经验,让小组合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在班级中进行推进,将学生的成长作为评判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来进行实施!。
2022《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一枚金币》(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懒散省吃俭用挣钱当牛做马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相识了一对特性截然相反的父子,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二、深化课文,品读感悟
2022《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实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阅历,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枚金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1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通过三次扔金币的故事以及儿子不同的反应,让孩子懂得只有亲自创建的财宝,才会珍惜的道理。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须要老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有非常的把握,须要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须要老师有较高的应变实力。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3
桐城市东关小学 朱际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枚金币》其次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置换角色,深化体会。
学生在阅读中简单形成一种角色认同,可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迥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面对儿子的悲观与苦痛而感到“受不了”。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难过与生气。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在整个教学中,我留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文本的内涵,使他们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建立起对金钱与劳动的正确相识。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课文简介: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基础知识: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2、小结钱的重要性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B 指导书写C 理解生字新词: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2、朗读课文,想一想: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教师小结,随机板书[板书] 儿子父亲二、讲授新课:(一)学习1-8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二)学习9-26段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一枚金币》教课方案钟机子校代锋娜《一枚金币》教课方案及反省【教材依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 单元“金钱”单元【设计思想】:《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括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括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设计理念】: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牢牢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指引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进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 、关注学生的感觉,着重培育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增强平常的累积与表达的训练,从头至尾指引学生将自己的感觉融入朗诵中,耳濡目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 、培育学生定向怀疑和解疑的能力,在自主研究和沟通议论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进一步加深对“金钱”的认识。
【学情剖析】此刻的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儿女,家长特别喜爱,在物质上老是尽量知足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简单,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知足,身上的零用钱从不缺乏,所以,也养成了花费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关于文章中的涵义,学生还不会有深切的领会。
由于他们正在享受着财产给他们创建的全部。
所以,需要他们和文中的“儿子”一起去感觉和倾听老人的教诲。
只有完整理解了老人,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
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领会到金钱是勤劳奋动换来的,来之不易,指引学生在此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费的好习惯。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新字,理解新词,累积新词。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范文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范文《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范文上午与学生合作学习了《一枚金币》一课,总的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其中有几个教学细节让我惊喜让我忧。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利地填写好表格: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第二次母亲给扔笑。
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质疑,发现问题。
学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我虽还没达到“精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更加注意备课时的“精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能力差。
在让学生“简单完整概括故事”时,许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
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能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
鉴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积极,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来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襟危坐”的举手,似乎有些专制,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个别学生发言踊跃,但我不可以总提问他们几个,这时他们总能显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叹气——影响我讲课的情绪——这个问题需要我尽快想出对策。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金钱一枚金币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体会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联想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地读懂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4.初步认识对比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运用于文中的好处。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2.理解课文,感受老人和儿子的不同内心世界,体会“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一、谈话引入,复述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枚金币》,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抽生答,教师相机板书:老人儿子)二、再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1、师:文中的这位老人和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第1、2自然段,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相关词语,把他们作上符号。
师:谁来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
(老人:辛勤勤俭节约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1:什么是懒惰?什么叫做“花钱如流水”?你是怎么理解的?2:儿子花的是谁的钱?老人的钱是怎么得来的?3:怎么样才可以叫做“辛勤劳动”呢?4:老人是不是只靠辛勤劳动就有钱了?你怎么理解勤俭节约?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1、这位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面对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又怎样的感受呢?(教师板书:受不了)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老人受不了的?课件出示: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
到自己年老的时候,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生再读句子,全班读)师:面对这样一个儿子,老人怎么说?课件出示: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啊?(学生汇报:伤心、失望、痛苦、气愤、愤怒。
《一枚金币》听课有感(精选14篇)

《一枚金币》听课有感(精选14篇)《一枚金币》听课有感(精选14篇)《一枚金币》听课有感篇1本学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次活动中我听了许多老师的课,从中也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其中杨丽娜老师执教的《一枚金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抓住了以下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故事情节发展线。
通过读、讲故事及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线。
抓住两个“受不了”体会人物心情。
3.思想内容线。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
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教师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如:教师在检查作业这一环节时。
先指名填表,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发现质疑。
学生说:(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利用表格对比学习前两次与第三次。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点非常好。
教给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教师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体会儿子“受不了” 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教师在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许娟娟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老人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
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儿子亲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拿出来,父亲才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重视自主预习,养成学习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行阅读教学以前,就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接触课文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自主预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初步整理。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
素质好的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自学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就已经结结巴巴了,又怎么能去很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呢?根据这个现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主预习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任务和目标。
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目标为:把课文读流利,整理重要字词并识记,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这些要求外还要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试着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还要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不管任何层次的学生都
会乐于预习。
充分有效的预习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思路,为课堂听课做好铺垫。
二、提供合作平台,深化理解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分角色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使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
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
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
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三、引导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现在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
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
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
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
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
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