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的认识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数,找出这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各组汇报结果,互相交流,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拓展(10分钟)1.让学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9÷7=1......5 8÷3=2......2
第三类:商是小数
26÷8=3
第二种分类方法:
第一类:商是整数
12÷2=6 30÷6=5 20÷10=2
63÷9=7 21÷21=1
第二类:商不是整数
9÷7=2......5 8÷3=2......2
26÷8=3.25 9÷5=1.8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知识,已经学习了乘法、除法意义,对数的运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出新的知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概念和结论的认知探究过程,体验推理、分析和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本单元内容为后续学习约分、通分及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师(追问):怎么知道自己写全了呢?
师:也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18的因数
1、2、3、6、9、18
师:掌握了刚才的方法,那25的因数有( )
生1:25的因数有1、5、25
师:当有两个一样的因数时,只有一个数。
师:那30的因数呢?36的因数呢?
生: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生:36的因数 有1、2、3、4、6、9、12、18、36
师:来,我们一起口算一下。
课件呈现计算结果。
2.观察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1)观察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真不错,很快都口算出来了。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都一样吗?
人教版五下数学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二)教材说明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
数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它是研究整数的性质的一门学问,以严格、简洁、抽象著称。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可见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也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再把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以往的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
这样编排,虽然突显了以上这些概念的紧密逻辑关系,但也形成了同一单元内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
因此,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套实验教材在编写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 我们在本单元研究的都是整除现象,因此,可以说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
但“整除”这一词汇是否必须出现呢?让学生大量叙述“×能被×整除”“×能整除×”是否必要?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刚开始接触时会觉得有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个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4.采用实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是什么?”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4.探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5.总结:让学生总结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质数、合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质数、合数的判定方法。
3.能够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质数、合数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三、教学内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称为质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合数。
2. 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质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那么这个数是质数。
•合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可以被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的其他数整除,那么这个数是合数。
3. 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将合数分解为各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兴趣,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展示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演示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3. 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判定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将合数进行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质数和合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的例子。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质数和合数的判定上存在理解困难,下节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朶对贵校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掌握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运用因数和倍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2.能正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
1.教师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练习
1.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求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
1. 复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复习前一课时的知识点,互相交流讨论。
2. 学习
1.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拓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作用。
五、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思考并总结因数和倍数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对因数和倍数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
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能够识别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能够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因数的概念;2.倍数的概念;3.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3.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讲解1.因数的概念:•因数是能够整除一个数的数;•例如,4是8的因数,因为8 ÷ 4 = 2。
2.倍数的概念:•倍数是一个数的整数倍;•例如,12是6的倍数,因为12 = 6 × 2。
3.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是它的约数;•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它的倍数。
3. 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找出24的所有因数;2.找出36的所有倍数;3.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2是24的因数。
4. 拓展教师设计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因数和倍数的更多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梳理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并总结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写一篇小结。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但在拓展环节可以加入更丰富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下节课将进一步拓展因数和倍数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2单元 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教师点评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算。
10÷5= 16÷2= 100÷25= 150×4= 18×4= 24×3=
(2)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
(3)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回答,发现了什么?(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由于这方面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所以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相对于“积”而言,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同时注意区分倍数和倍两者的关系,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组成和排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教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例如:小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4元,他给了售货员5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小华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24的因数有哪些?50是24的倍数吗?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讲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因数与倍数概念的理解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通用9篇)两个正整数相乘,其中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倍数是指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
今天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不再以“整除”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与倍数,而是利用摆小飞机队形这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理解这二个概念,对于后面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名称并不陌生。
学生可能会将乘法和除孤立开来,不能沟通联系,往往认为“乘法中有因数,除法中有倍数”。
学生还有可能受前认知的干挠,往往把倍数认识是二年级的“倍的认识”,而不是“整除条件下的倍数”。
学生对整除中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混乱的。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倍数和因数”,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会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掌握找一个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依托原有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
1、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五年级4个班同学参加国庆活动分班训练。
每班要排成4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可以怎样站队呢?这4个班的人数分别是:18、20、24、28人。
(用圆片摆一摆)(1)汇报学生摆一摆的情况和结果。
(2)你能试着说一说20、24、28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生:20是4的倍数,24是4 的倍数,28是4的倍数,4是20的因数,4是24的因数,4是28的因数。
为什么不选18呢?生:18不是4的倍数,4也不是18的因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精彩导入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明确目标:
1、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
自学第12页,思考
1、看一看: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
2、想一想:算式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学生独学
1、找一找:你还能找出12 的因数吗?
2、说一说: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3、算一算:0×3 0×10 0÷3 0÷10
4、想一想: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五、议一议:
(一)对子与群学
1、检查对子的独学情况,并帮助解决疑惑。
2、组内交流,并解决对子之间的疑惑。
(二)组内小展示
(三)全班展示
六、练一练
七、我的收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学过程】课前互动:同学们,今天有幸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此刻我们是什么关系呢?嗯,师生关系。
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
你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关系。
人与人之间有着好多种关系,就如我们的师生关系一样,可是上完这节课后,我更想和同学们成为220 与284 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有些关系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课始给学生创造一个220 与284 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今天的课堂。
】一、由“数”引入新知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打交道,那我们到底研究过哪些数呢?一起来回顾一下,请看。
在数的星空里,有我们曾经研究过的数,不同的数有着不同的含义,这里有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还有小数。
有了对数的认识,后来我们学会了用数和运算符号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算式,不同算式就表示不同的数量关系,大家看,这里有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还有除法。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藏在数和算式中的奥秘。
(视频播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对数的认识,再由对数的认识转移到算式中来,从而引出今天教学的“因数与倍数”是隐藏在算式中的数与数的关系)二、自主学习,认识因数与倍数师:实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准备球操表演,要求排成每行一样多的队形。
你有几种排法呢?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想法就更棒了。
(学生画出来,并列算式)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生:我画的是圆圈,每排6 个,画了2 排,算式是6×2=12。
师:嗯,你是排数×每排人数=总数。
哪种排法也可以用这个算式呢?生:每排2 个,有6 排。
师:那么这两种排法我都用2×6=12 表示可以吗?生:可以。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排法吗?(学生列出了1×12=12、2×6=12、3×4=12、12÷1=12、12÷2=6、12÷3=4)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我都把它们一一记录了下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以及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难点: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的掌握,以及能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和例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情景,如小明的生日聚会,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邀请了一些朋友,而这些朋友的人数是2的倍数,那么小明至少要邀请几个朋友呢?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如数字1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
3.能够熟练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2.因数与倍数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下》。
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实物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3的倍数的特征”。
2. 概念解释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如果可以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3的倍数。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引导学生做简单的练习。
3. 教学示范
展示几个案例,让学生自己尝试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并讨论解答过程。
4. 练习与讨论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尝试,并进行互相讨论和解答。
5. 拓展延伸
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两个题目,让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加深对“3的倍数”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选做:设计更多的“3的倍数”的相关题目,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应该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例 1 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例 2 教学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例 3 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材在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去掉了可有可无的实际情景,直接给出除法算式,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看、去思考,而不再是时时处处都依靠生活阅历来帮助理解。
依据概念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倍数,也是让学生独立探究,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结论。
〔二〕核心力量在生疏倍数和因数以及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加强探究力量和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三〕学习目标1.结合对整数除法算式的分类,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正确推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在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探究力量,对觉察的规律进展归纳概括的力量。
〔四〕学习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五〕学习难点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口算12÷28÷330÷619÷79÷526÷820÷1021÷2163÷9〔2〕请依据计算的结果把上面的算式分分类。
〔二〕课堂设计1.谈话引入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对,我是你们的教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在整数除法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2.问题探究(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①理解分类标准出示课前口算题目。
师:你们是怎样分类?预设 1:〔分类标准:有余数和没有余数〕①12÷2=6 9÷5=1.8 26÷8=3.25 20÷10=221÷21=1 63÷9=7 30÷6=5②8÷3=2......219÷7=2 (5)预设 2:〔分类标准: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①12÷2=6 20÷10=2 21÷21=1 63÷9=7 30÷6=5②9÷5=1.8 26÷8=3.25 8÷3=2......219÷7=2 (5)学生汇报后,比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分析预设 2 的分类,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归为一类?9÷5=1.8 也可以写成9÷5=1……4。
小学数学因数教案

小学数学因数教案【篇一: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模式:“四步法”教学模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安全教育:课间活动要文明,不可追逐和打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计算。
二、自主探索1.你能给这些算式分类吗?2.学生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
3.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呢?4.我们分成了这样的两类,第一类中所有算式的商都是整数,第二类中所有算式的商都是小数。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和6是12的因数。
(教师板书)6.例题学习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1)想谁和谁相乘是18?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介绍集合图表示方法1,2,3,6,9 ,18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 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7.出示做一做: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三、巩固练习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4和2426和13 75和25 81和92.课本练习四、总结反思: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p.7第2题。
附: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2.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1)》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归纳因数和倍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对抽象的概念如因数和倍数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例题,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概念。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3.教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衣服的尺码、鞋子的尺码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因数和倍数来解释。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因数和倍数》。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发现例题中的规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够主动积极地发表个人观点,形成“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因数和倍数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课件,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算式并分类。
(出示课件)2、师: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呢?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分成两类)4.师:引导学生理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那么,因数和倍数又有那些关系呢?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呢?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引入,直接进入主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理解因数倍数的关系。
1、引导学生理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从意义中可以知道,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概念,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既不能说谁是倍数,也不能说谁是因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因数的异同:在同一道乘法算式中,二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它可以是小数、分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它只能是整数,不能是小数、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掌握找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并理解其唯一性。
3.熟练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等式、简化分数等。
4.能够运用因数分解的方法,将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因数的乘积。
1.请各小组列举出10以内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2.请各小组找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并解释为什么。
3.请各小组探讨如何快速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500字
-探索因数与倍数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数学领域的应用。
4.实践作业:
-在生活中寻找因数与倍数的应用实例,如购物时如何分配物品、设计图案时如何利用因数与倍数的性质等,并将实例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学、家长或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4.通过因数分解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3.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对待数学问题能够认真思考、精益求精。
4.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1.基础作业:
-请同学们找出20以内的所有质数,并解释什么是质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 .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无处不在。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再引入到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出示主题图)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
师:像这样,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问:因为2×6=12,所以12是倍数,2和6是因数,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师:在描述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
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出示12页的图2)从图上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根据算式,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吗?
想一想,还有哪些数是12的因数?(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独立自交流,然后汇报。
)
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为什么?
(出示图3)从图上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12是1和2的倍数。
)
11÷2=5……1。
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11除以2
有余数。
)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非零整数相乘得另一个整数,我们就说,前两个整数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另一个整数是前两个数的倍数。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三、方法应用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8和2 4和64 72和3 20和4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2是6的倍数。
(2)在15÷4=3……3中,15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3、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
(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①()是4的倍数
()是60的因数
()是5的倍数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质疑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