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共40页文档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第五章土壤分布教学目的:掌握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
教学重点: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的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的状况。
一、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的分布也具有规律性。
土壤分布规律它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
土壤全球和分布:广域性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
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土壤带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的函数:S=f(W,J,G)S表示土壤的分布情况,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f(W)纬度地带性S2=f(J)经度地带性S3=f(G)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泥土地带性的泥土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和垂直带谱。
(二)泥土的水平分布规律泥土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泥土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泥土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他分异因素的滋扰和影响,使有些泥土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
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是区域性泥土地带,泥土带不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施展阐发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本地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
土壤的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 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于 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 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带的三维成土分布因素函数 S=f(W ·J ·G) 式中 S为土壤分布特征 W 为纬度 J 为经度 G 为海拔高度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 山体高度、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 规律的变化。山地的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 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如秦岭南 坡的垂直带谱结构为:黄棕壤 — 棕壤 — 暗棕 壤—山地草甸土;北坡则为:土娄土—褐土— 淋溶褐土—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南迦巴瓦峰土壤垂直带谱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
A .有机质表层 1.有机表层(附有机现象) 2.草毡表层(附草毡现象) B.腐殖质表层 1.暗沃表层 2.暗瘠表层 3.淡薄表层 C.认为表层 1.灌淤表层(附关于现象) 2.堆垫表层(附堆垫现象) 3.肥熟表层(附肥熟现象) 4.氺耕表层(附氺耕现象) D.结皮表层 1.干旱表层 2.盐结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和亚纲
土纲 亚纲 土纲 G.干旱土 H.盐成土 I.潜育土 亚纲 G1.寒性干旱土 G2.正常干旱土 H1.碱积盐成土 H2.正常盐成土 I1.寒冻潜育土 I2.滞氺潜育土 I3.正常潜育土 J1.岩性均腐土 J2.干润均腐土 J3.湿润均腐土 K1.干润富铁土 K2.常湿富铁土 K3.湿润富铁土 土纲 亚纲 A.有机土 A1.永冻有机土 A2.正常有机土 B.人为土 B1.氺耕人为土 B2.旱耕认为土 C.灰土 C1.腐殖质土 C2.正常灰土 D.火山灰 D1.寒冻火山灰土 土 D2.玻璃火山灰土 D3.湿润火山灰土 E.铁铝土 E1.湿润铁铝土 F.变性土 F1.潮湿变性土 F2.干润变性土 F3.湿润变性土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三、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根据土 壤性态概括程度的大小,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 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
三、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命名方法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分类单元名称采用了拉丁文及希腊文词根拼 缀法,实际上是一种连续命名法。它是以土纲名称的字根为基础,累加 一系列形容词或副词,分别顺次构成了亚纲、土类、亚类、土族的名称。 例如Clayey loamy Mixed thermic, Typic paleudults (粘壤质,混合矿 物的,热性的,典型的强发育湿润老成土土属),其中ult为Ultisols(老 成土)的字根;ud表明该亚纲的土壤水分状况为湿润的(Udic),其亚纲 为湿润老成土;Pale表示该土壤的粘化层发育度高、深厚,为土类的修 饰词,其土类为强发育湿润老成土;Typic为亚类的修饰词,代表典型的, 其亚类为典型的强发育湿润老成土;Clayey loamy(粘壤的)、Mixed (矿物混合的)、thermic(温度为热性的)均为土族的修饰词。由此 可见,采用这种方法命名,可以从土壤名称上联想到该土壤的属性及每 一个分类单元划分上所采用的土壤性质。在系统分类中,土系按土壤首 次发现时的地名(城镇)命名,在它后带上表土层质地类别。美国对其 国内已确定的土系都分别作了档案,并有较详细的记载。
4、命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目前各国 土壤的命名方法仍有很大的差别。
一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 同土壤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关,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行, 不能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过程来分类。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高山土
灌耕土 湿寒高山土
半湿寒高山土 干寒高山土 寒冷高山土
灌淤土
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锈灌淤土、 盐化灌淤土
灌漠土
灌漠土、灰灌漠土、潮灌漠土、盐 化灌漠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 土)
草毡土(高山草甸土)、薄草毡土(高 山草原甸土)、棕草毡土(高山灌丛 草甸土)、湿草毡土(高山湿草甸土)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 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 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 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 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
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 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知识网
CNAK-土壤肥料知识库
干旱土 漠土 初育土
4
黑垆土
干温干旱土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humans activity)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但它与 其他五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 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 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 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极端干旱地区存在CaSO4的积累过程。
• (4)盐化与脱盐过程 • 盐化----土壤中易溶性盐积累过程
• 盐化过程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 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 渐向地表积聚 。
•
脱盐过程是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
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
• 草原有机积累--较旱,生长量少,好气分 解,有机质少1-3%
• 草甸有机积累---- 土壤含水量高,有机质生成 量大,嫌气分解慢,含量高3-8%
• 林下有机积累--有枯枝落叶层
•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有一个毡状的草皮 层,表层有机质可达10%,土层浅
• 泥炭有机质积累--沼泽条件下的积累
• (2)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 过程。又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 者是由于某一层次水热条件好,化学风 化作用强,形成粘粒多,但由没有发生 随水移动,从而形成一个上下层都粘的 层次。,而后者是由于 粘粒发生迁移然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分类
本章分三节讲述: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分述于下: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 土壤形成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资料课件

地形对土壤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山地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土壤分布通 常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而在平原地区,土壤的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
植被因素
植被对土壤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森林地区,由于植被的覆盖作用,土壤中的 水分和养分含量通常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而在草原地区,由于植被较为单 一,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通常较低。
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布的特点。如高山 草甸土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而高山寒漠土则分布在5000米 以上的地方。
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华北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棕壤和黄土,而华南地区 的土壤类型则主要为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
得名。
分布
02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包括江西、湖南、广东
、福建等地。
特点
03
红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
农作物。
黄壤
定义
黄壤是一种富含黄色氧化铁的土壤,因颜色呈黄色而 得名。
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 等地。
特点
黄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适合种植烟草、咖啡等 农作物。
相同地理区域的土壤类型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土壤类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华北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区,而棕壤 则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土壤分布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
气候对土壤的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 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积累,因此2
通过施用有机肥、化肥等化学物质,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
土壤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
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根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枯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枯燥度小于1,XX的枯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根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m,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场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土壤分类系统课件

二、前苏联的土壤分类及其动向
lB.B.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分类思想在十月 革命以后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50年代达 到了鼎盛时期。这一学派内部又逐渐形成 了三个分支派系,即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 成土过程发生学分类和土壤历史发生学分 类
32
l 在三个分支派系中以E.H.伊万诺瓦和H.H.罗佑夫 建立的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体系(1976)具有较 大影响,实际上它也是作为原苏联同意的土壤分 类系统在国家土壤调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10个 地带生态组;在生态组内根据土壤受地下水影响 特征划分为自成型、半水成型、水成型、冲积型4 个系列,第三级为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征 系列,根据有机质的分解特点、吸收性复合体的 饱和度和阳离子组成及可溶性盐分来划分,共分 出5个系列。
l亚纲:反映控制现代成土过程的成土因素, 一般依据土壤水分状况划分。
28
l土类:综合反映在成土条件(包括古成土 条件)作用下,成土过程的组合作用结果, 根据诊断层的种类、排列和发育程度以及 其它诊断特征划分。
l亚类:以上土纲、亚纲、土类主要用以反 映主导成土过程或控制成土过程的因素, 而亚类则反映次要的或附加的成土过程。
10
真正的自然土壤分类产生于19世纪末。俄国 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 19世纪末在广阔 的俄罗斯大平原上进行土壤调查工作,他发 现了土壤类型随成土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并根据这一 观点提出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和黑钙土、栗 钙土等一系列土类名称。
11
用发生学的思想研究认识土壤,并以发生学的 思想划分土壤,成为现代土壤学的明显特征, 即使美国的诊断土壤分类体系也是如此.
尽管在建立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考虑到了它们的 发生意义,但在实际鉴别诊断和诊断特征,以及 用它们划分土壤分类单元时,则不以发生理论为 依据,而以土壤性状本身为依据。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
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土壤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二、森林土壤
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所发育的土壤。 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①气候湿润,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 ②由于淋溶作用较强,表土层物质下移显著。 ③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 明显地集中于土壤表层,并向下急剧减少。
1、灰化土
(1)灰化土在地球上分布较广,在欧亚大陆 和北美洲北部,呈连续带状;在南半球,由于相 应的纬度地带为水域占据,故其灰化土甚少。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 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欧亚大陆土壤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 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 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 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 更替的特性。
我国的棕壤分布区气候因受明显的东南季风 影响,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易旱,年均温为 5—6℃,全年降水量为500—1200毫米。天然 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其次为针阔叶混交林。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母质多是残积物、坡积物 以及黄土壮沉积物等。 (2)形成特点和基本性状 由于棕壤地区气候适宜,土壤中不仅粘化作用 强烈,而且淋溶作用也相当显著,使得易溶性盐 类和碳酸盐(主要是石灰)均遭淋失,粘粒沿剖 面下移并发生淀积。 (3)利用和改良 棕壤地区盛产玉米和小麦,这类土壤在农业利 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冬季往往土温过低,作物 不能生长,常为一年一熟。
第三章 土壤的分类与 分布规律
第一节 土壤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目前世界土壤分类方案中影响 较大 的两个体系; 2、了解两大土壤分类体系的基本要点。 二、教学重点
土壤分类

喜马拉雅山南坡土壤 垂直分布图
土壤在不同纬度的山地,由于基带土壤不同,土壤的 垂直地带谱不同。
热带、亚热带的垂直带谱是∶ (海南岛五指山) 砖红壤(红壤或赤红壤800)—山地黄壤土(1200)—山
地黄棕壤(1600)—山地灌丛草甸(1879) 北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是∶(江西武夷山)
土壤区域性分布主要由区域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所致。
磷质石灰土 紫色土 土娄 土 水稻土
黑、棕、红石灰土 潮土、盐渍土 黄绵土 沼泽土
非地带性土壤
区域性土壤分布没有固定的规律,比较复杂。
淋溶褐土 褐土性土
褐土
低山丘陵
潮褐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
土
潮 褐 土
褐土 盐化潮土
滨海盐土
山 麓 平 原 洪积扇末端
棕壤景观
三、成土过程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生物积累过程强烈(暗色表层) 有机质含量:>5%,一般为 6-12% 腐殖质组成:HA/FA=0.7-0.9 富里酸为主
(二)粘化过程(淀积粘化) 粘化: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 出现深度:20-60cm或更深 粘化层的粘化系数 ≥1.2 (1.3-1.8) 存在形态:质地粘重,铁锰胶膜包被结构体
潮土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通县至唐山 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
棕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东滨海 丘陵上;
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宣、怀来、 阳原、蔚县盆地的部分地区;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严
重的农田附近;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湖滨下湿滩地以及山区地势平坦、 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带;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共47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Biblioteka 中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第四章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 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3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4.1.3.1土壤分类的概念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土条件、成 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 归纳和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列,建立 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 保护现有的土壤资源。
4.1.3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一、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是指巨大坚硬的岩石,在 外界条件作用下逐渐破碎变成大小不等 的颗粒,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化学组成和 性质,成为土壤母质的过程。 1、母质的类型
2、母质对土壤的作用
(1)土壤的质地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 (2)母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对所形成的土壤 的性质有重大的影响。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一、红 壤 红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 带广大地山丘陵地区。包括: 江西、湖南西省的大部分,云南、广东、广西、福建 等省区北部,贵州、四川、湖北、陕西、浙江、安徽等省 的南部。 红壤的基本性质: 1、粘粒多而品质差 2、养分贫乏,酸度高(pH5.0—6.0)
3、土层厚而耕层浅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质量,它包括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
由于其广阔的范围和多样化的地理条件,亚欧大陆的土壤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1. 冷寒地区:在亚欧大陆的高纬度地区,如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和北欧地区,主要存在冻土土壤。
这种土壤在长时间的低温条件下形成,含水分较高,土层较薄。
2. 干旱地区:亚欧大陆的干旱地区,如中亚和西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带,土壤通常为干旱土壤。
这种土壤贫瘠,含水量极低,含盐量较高。
3. 富饶平原:在亚欧大陆的一些河流平原地区,如黄河、长江、恒河、多瑙河等流域,由于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土壤。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业发展。
4. 山地地区:亚欧大陆的许多山地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乌拉尔山脉等,土壤类型多样。
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包括高山土壤、森林土壤和岩石土壤等。
5. 森林地区:亚欧大陆的一些森林地区,如西伯利亚、北欧和中欧的森林带,土壤通常为森林土壤。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亚欧大陆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土壤分布规律会因地理条件、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以上仅提供了一般的土壤分布规律,具体地区还需进一步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