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10卷)第01期学校体育学
①作者简介:姜丁齐(1987—),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DOI:10.16655/ki.2095-2813.2020.01.090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①
姜丁齐
(徐州市铜山少儿业余体校 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已经开设了18年,成为新时代体育竞赛表演业高质量人才输出的重要途径。
面临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从毕业生的视角评价学校开设课程、对改进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院校 艺术类专业 课程设置 满意度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a)-0090-02
卢元镇在《社会体育学》一书中指出:“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渗入,丰富了体育的内容,增加了体育的功能,完善了体育的宗旨,美化了体育的形式,增添了体育的魅力。
”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是两者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果[1]。
”“为了促进体育艺术性的发展,教育部将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划为艺术类专业,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纷纷增设以健美操、体育舞蹈、大众艺术体操等为主要方向的艺术类专业[2]。
”我国最早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学校是2001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开设了体育艺术系,开始舞蹈学专业的招生;2002年,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分分别开设了舞蹈学专业和表演专业;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相继开设了体育艺术专业,开始艺术类招生。
之后,陆续开始有学者对体育院
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翟廷立(2006)[3]
最早对我国体育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的研究,文章以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分析了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8所学校的艺术类专业,构建了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培养要求以及课
程体系。
马鸿韬(2010)[4]
提出了“一三一”高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即“一个专业”的解读,回答什么是表演专业;“三种能力”的阐释,表演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编导能力,回答表演专业要培养什么养的人;“一种途径”的解析,回答如何培养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混乱等
问题制约了艺术类专业的发展[5]。
”截止到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14所公办本科体育院校均开设了艺术类专业。
“现在体育院系开设艺术类专业已辐射到综合性院校,全国400多所综合性院校在体育院系开设了艺术类专业[6]。
”新的时代,对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了解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才能促进各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 研究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毕业生对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库等数据库分别以“课程设置”“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现有文献进行研读;查阅山东体育学院、上海体
育学院等学校的官方网站查阅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信效度的检验:问卷信度的检验主要采用专家访谈法,对7位专家(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效度检验,有6位专家认为问卷的信度达到要求,1位专家认为信度有待提高,并依据专家的意见进行问卷修改,删除部分题项,修改部分题目的选项。
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复测相关系数为0.83,问卷的信度符合调查的要求。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分别选择山东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两所学校的2010—2014级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00份,回收学生问卷95份,有效问卷92份。
1.2.3 访谈法
对用人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不满意的具体原因。
2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
2.1 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课程设置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度,毕业生对于在校所学课程的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学校开设课程的价值。
从图1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占13%,不满意的学生占到了27%。
通过进一步了解,
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课程的学习都
图1 毕业生对于学校课程设置评价的满意度
2020年(第10卷)第01期学校体育学
是浪费时间,毕业后根本用不上,在他们对课程评价中,与现行开设课程确实有出入。
例如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对课程评价认为有用的前15门课程中,有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艺术创新创业等课程均没有设置,造成健身俱乐部、体育机构上班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
毕业生对于学生开设的理论课程的评价总体较高,仅有12%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88%的学生都认为有用或是部分有用,在对部分选择认为有用的学生中的调查中,显示对于编导理论、教学理论、运动解剖、音乐基础以及舞台创作等课程有用,其他的普适性课程的用途不大。
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评价较高,仅8%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完全用不到,49%的学生认为有用,43%的学生认为部分有用,主要原因为学生认为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一些舞种现在健身房已经不用了,学习的部分内容过于偏向竞技、难度大,不适合普通健身的教学。
针对7个认为完全没有的学生的工作性质进行分析,他们从事了跟体育产业或是艺术类完全无关的工作,造成实践课程对他们没有什么用途,但他们认为理论学习很有价值。
2.2 毕业生对课程的评价
依据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学生的评价中,位于前15位的课程中,上海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均只开设7门,不同的课程是山东体育学院开设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上海体育学院开设运动解剖学。
而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专项体能、体育赛事组织与策划、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艺术创业与创新、足球等课程均未涉及到。
可见,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3 结语
毕业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总体评价不高,对于实践课程的评价高于理论课程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校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和协调组织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不足。
因此在新时代,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应该进行调整,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9.
[2] 徐畅.体艺融合: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健美操教学变
革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
[3] 翟廷立,李芳,罗元翔.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70-73. [4] 马鸿韬,吴梦晗,李敏.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一三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77-81.
[5] 马鸿韬,李敏,吴梦晗.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
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91-97.
[6] 江山.我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117-121.
课程名称
学生评分
平均分排序
表演理论与实践 4.61舞蹈基础理论与实践 4.52音乐编辑与制作 4.23教育学基本原理44
运动解剖学45艺术创新创业方法46编导理论与实践 3.67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 3.68音乐基础理论与创作 3.59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3.410健美操理论与实践 3.211专项体能 3.212
现代舞 3.213
足球 3.114
艺术概论315
体育舞蹈 2.816体育艺术概论 2.817
运动训练学 2.818
啦啦操 2.619
瑜伽 2.520芭蕾训练基础 2.521
运动生理学 2.322艺术剧目表演与设计 2.123体育学原理 2.024表演化妆艺术与实践225运动人体科学基础 1.526心理学 1.527中国民族民间舞 1.328体操 1.229
田径 1.130
表1 专业课程重要程度评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