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合集下载

马斯洛的书中对高峰体验的描述

马斯洛的书中对高峰体验的描述
高峰体验对个人的精神健康有许多重要意义,内心矛盾重重的人,精神混乱的人是不会有高峰体验的,没有高潮,人类不会有休息的机会,不会拥有平和的心境,做什么事都象永远在山腰攀登,永远到不了顶峰,得不到休息。
高峰体验有一种独特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向能力的丧失,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被人感觉到不好或者是负面的,也没感觉到它没有必要,这种体验是完美的、全面的、不需要其他东西作为补充。
高峰体验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认知感。高峰体验的情绪反应有特殊的,惊异的,敬畏,崇敬谦卑,降服的色彩,就连同痛苦,也是一种称心如意的痛苦,带有甜味。这种体验可以让人走得很远,以一种罕见的方式包含了死亡的观念。很多人在谈高峰体验的时候会把它和死的体验相比较,会感慨的说,这感觉很奇妙,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承受得了,就算现在死也无所谓。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想紧紧抓住高峰体验,不愿意从这个顶峰滑向普通生活的低谷。
超越部分感知整体的能力是各种高峰体验产生时候的认知的特性,人处在更高的成熟水平上,许多二分观点,两极和冲突就会被消解,融合,消除了。
以上是对高峰体验的大致的一种文字上的描述,总的来说,如果要对不知道什么是高峰体验的人来谈高峰体验,可以这么说:在任何情景下,你有过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奇妙惊喜的、敬畏的情绪体验,感觉自我,空间在消失或扩展,就是一种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书中对高峰体验的描述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在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的时候产生的,特别是古典音乐的欣赏,创造激情和灵感,领悟真理,顺产,母爱,与大自然交融,比如森林,大海,高山,体育比赛,舞蹈等等,它产生的刺激因素各不相同,但主观体验彼此是相似的,它的特征是瞬间产生,很快又没有了,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我们经常会意识不到它的存在,高峰体验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人摆脱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给人带来深远的影响,就象脱胎换骨一样。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

一,何谓高峰体验那么,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那种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又是如何发生的?这种体验真能改变人对生命的感觉吗?如果这种体验真的如此神奇,人们又如何捕获它呢?好!让我们共同来解析这种情绪现象。

我们来设想,你是一个徒步登山者,费尽千辛万苦,克服许多的艰难险阻,每一步都挣扎在生死边缘。

开始的时候,你还有很好的现实感,知道山知道水,攀登中还会有幽默和笑语。

慢慢的,躯体的痛苦,情绪的沉抑,心身的耗竭让你忘却了行为的意义,甚至怀疑攀登的价值和现实性,你的内心挤满了渴望与逃避,冒险与胆怯、放弃与坚持的双向冲突,知觉变得凝重而迟缓,现实感消隐,意识逐步的缩窄。

再后来,你的思想似乎停滞,感觉麻木,忘了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只是机械地向上走。

你的意识界沉静而虚无,只有心灵那一丝光亮,仍在坚持和闪耀着。

终于,你到达了那高耸卓绝的山顶,按理说积压太长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像爆炸一般的狂喜,但却没有发生。

你似乎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存在,时间和空间消融在一起,没有边界,四周只有一片纯净的虚空,深邃而神秘。

你甚至会有一瞬的迷茫,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

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忆那不平凡的一刻,你的内心依然会荡漾出坚毅、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你自由、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高峰体验。

论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论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论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如果要列举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无疑应名列前茅。

与弗洛伊德类似,马斯洛是一位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将产生长久影响的天才心理学家。

在今天,他的一些思想,很多人已经逐渐耳熟能详,例如,“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等等。

国外有的评论甚至认为,他的有些思想已经成了当今世界上公众意识的一部分。

特别是他的高峰体验论,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笔者将对这一经典理论作详细阐发。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1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他的人类动机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学说以崭新的视角研究人本身,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哲学思想,给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特别是他的高峰体验论,对宗教哲学、文艺理论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里,笔者将对这一经典理论作详细阐发。

一、高峰体验在需要层次中的地位“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

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而人因需求所引发的行动都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水平、他的自尊,他的精力、他的智力等各种情况。

①由此出发,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在1943年7月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中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存、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生存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就是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的需要,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样,人类只有取得了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才可以生存下来,才有满足其他需要的最初的可能性;安全需要(safety 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如稳定的工作的需要,对不受犯罪危害的需要等;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这里马斯洛很谨慎地区分了性的需要和爱的需要的不同,后者包含了爱和被爱两个不可分离、相互作用的方面;尊重需要(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即需要“建立在稳固坚定基础之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以及受到他人的尊敬。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by AMT 仲英豪编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为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便产生了特定的动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求归纳为五种基本需求,并按其重要性从低级生理性需求到高级心理性需求排列成五个层次,具体如下:基本内容各层次需求的基本含义如下:1. 生理上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显然,这种生理需求具有自我保护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位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甚至可以说,这时也只有这时,充饥才成为独一无二的目标。

” 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求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求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求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求都被推到幕后。

因此,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那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 安全上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

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高峰体验 PPT课件

高峰体验 PPT课件
三, 感觉自然的力量:然后闭上眼睛,让风吹拂着你、 水流冲刷着你、山林的气味、虫鸟的声音、宇空的深邃包 裹着你。感受自然神奇的力量、活力,感受生命中你理解 的或不理解的一切。
• 四, 缓慢地思索:让无意识去思索我是谁?我存 在那里?一百年后,或者一千年后如果我存在, 会是什么?如果我只有一天的生命,什么对我是 最重要的?但不要立即给出答案。
• "华东师大心理博士朱建军说:"我在做自我分析中也曾有 过高峰体验,那种体验到来的时候,原本像毛玻璃一样的
自我意识,突然变得清晰透明,我的感官功能变得非常敏
锐,我似乎可以看见很远,听到很细微的声音,有一种东
西进入了我的意识,那是一种博爱、豁达、乐于自我牺牲 的高尚感觉,从此我的个性变得宽容。"我对大家说我的 高峰体验发生在野外,当我独自对星空的凝视的时候," 刚开始,我对宇宙的博大、深邃和神秘有一种不详的恐惧
• 生活中,人们可能把高峰体验当作一种时尚的标 签,一些人把事业的成功、物欲的满足等同于"高 峰体验",也有的人朴素的把登山,竞技运动中的 快乐称为"高峰体验"。读过韩萱的小说《何谓高峰 体验》,你一定能共感主人翁在长久的寻觅中, 随着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浪漫钢琴旋律那一刹间的 心灵共舞。我不知道韩萱失去"自我感"算不算一种 高峰体验,但电话里女孩的"高峰体验"显然不在同 一个精神层面。"想融入的那个男人的身体"的她能 激发多少心灵的超越呢!情爱的忘我有时是一种 孩子与母亲粘结的亲密再现,渴望被爱人"身体化" 的心理趋向等同于婴儿渴望回到母亲的子宫。
• 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描述人吸 毒后的"高峰体验",它的欣快感和高峰体验 有很大的相似性,却源于一种意识朦胧中 的现实解体和自我解体,对现实的逃避是 真正的动机。他是自我封闭的,听不到心 灵的欢笑,快感过后是一种精神的苍白, 以及高度的易受暗示性,良知与道德的坠 落。

马斯洛需求层次法

马斯洛需求层次法

马斯洛需求层次法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

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七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享给大家:需要层次:行为第七级超验需要(把个人和整个人类连结起来):宗教和神秘体脸,意识的交替状态第六级自我实现需要(发现并实现人的一切潜力):帮助人类的使命感,高度道德的,民主,高峰体验,创造性其五级自尊需要(尊重自己、并受到他人的尊重):为社会所推崇的能力的实现,成功的象征第四级基本社会需要(感到为人所爱、为人需要):团体、家庭成员、与他人的交流第三级基本安全需要(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安全感):健康护理、工作、储蓄第二级基本刺激需要(感觉到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活力):探索、性活动、感官刺激第一级基本生理需要(求得生存):饮食,睡眠,居住(注:有些介绍把第一级和第二级需求统称为生理需求)1:生理需求毋庸置疑,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具体来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

当人的机体被某种需要主宰时,它还会显示另一个奇异的特性:人关于未来的人生观也有变化的趋势。

对于一个长期极度饥饿的人来说,乌托邦就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

他往往会这样想:假如确保他余生的食物来源,他就会感到绝对幸福并且不再有任何其他奢望;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吃,其他任何东西都是不重要的。

自由、爱、公众感情、尊重,哲学,都被当作无用的奢侈品弃置一边,因为它们不能填饱肚子。

可以说,这种人仅仅是为了面包而活着。

不能否认这类情况的真实性,但可以否认它们的普遍性。

在大多数已知的社会里,处于极度饥饿的情况是罕见的,当一个人说:“我饿了”,他是在感受食欲而不是饥饿。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层次排列。

在⾃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多数会将⾃我超越合并⾄⾃我实现需求当中。

通俗理解:假如⼀个⼈同时缺乏⾷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此时⼈的意识⼏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来获取⾷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只有当⼈从⽣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级的、社会化程度更⾼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折叠第⼀层次⽣理上的需要呼吸⽔⾷物睡眠⽣理平衡分泌 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项得不到满⾜,⼈类个⼈的⽣理机能就⽆法正常运转。

换⽽⾔之,⼈类的⽣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理需要是推动⼈们⾏动最⾸要的动⼒。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到维持⽣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折叠第⼆层次安全上的需要⼈⾝安全 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 道德保障⼯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个追求安全的机制,⼈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具,甚⾄可以把科学和⼈⽣观都看成是满⾜安全需要的⼀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旦相对满⾜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折叠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友情 爱情 性亲密⼈⼈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个⼈的⽣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

不一样的高峰体验
• 报载:美国的登月者米歇尔,在阿波罗登 月仓中,从宇宙中遥望美丽的地球而获得 高峰体验,刹那间他知道了"宇宙自有它的 意义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后有一种 层次,人类的追求必须提升到全球的资源 共享,世界才会是可持续的",米歇尔重返 地球后,放弃了太空生涯,投身于环境与 生态的运动。
• 在某种意义上,心灵并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一 个群体,一个种族,它属于整个人类。在更高的 层面,心灵力量可能是所有生命现象的内核,是 生命现象的原动力,象征着宇宙中生命的朴实、 坚韧与恒久。心灵不美丽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 生命中那种"高峰体验"的快乐,心灵美丽的人却可 以时时刻刻顺手拈来。物欲或情欲的满足,权利 和征服得到的快乐,只是戏剧性的"情绪高潮",而 吸毒、酗酒、麻醉品、致幻剂给人的只是空虚、 成瘾、沉溺与道德沦落,这样的"高峰体验"得不偿 失。
• 几年前,几个北京的心理学家在一次聚会中讨论与分享高 峰体验。精神分析学派的贾晓明说:"有一段时间,我特 别地忙碌,生活像乱了套似的,一切都不顺,心身憔悴。 丈夫和孩子拉我去风景区游玩,我去了。当他们兴致勃勃 地爬山的时候,我就坐在山脚下一片树林中等待。我放松 自己,躺在草地上,初秋的阳光从林间叶缝里洒下来,我 长久的凝视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突然我有了一种很不一样 的感觉,身体变得很轻,像浮在空气中,内心深处有一种 涌动,我开始分不清它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痛苦,但后来, 我有了一种很强的满足感,内心似乎听到一种召唤,有了 一种使命感,生命的意义一下变得清晰可见,疲惫和烦恼 一刹间蒸发了,我又变得生气勃勃。在以后的生活与事业 中,我充满了灵性,直觉和献身精神。
• 巫术文化中的"神入","神灵附体",让一个 平凡的人转变为"神",获得预言的功能(传 言印第安民族的部落长老都是能听见"神"召 唤的人),这种神秘体验有时也会被人当 作"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李子勋

高峰体验-李子勋

高峰体验李子勋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

一,何谓高峰体验那么,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那种"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又是如何发生的?这种体验真能改变人对生命的感觉吗?如果这种体验真的如此神奇,人们又如何捕获它呢?好!让我们共同来解析这种情绪现象。

我们来设想,你是一个徒步登山者,费尽千辛万苦,克服许多的艰难险阻,每一步都挣扎在生死边缘。

开始的时候,你还有很好的现实感,知道山知道水,攀登中还会有幽默和笑语。

慢慢的,躯体的痛苦,情绪的沉抑,心身的耗竭让你忘却了行为的意义,甚至怀疑攀登的价值和现实性,你的内心挤满了渴望与逃避,冒险与胆怯、放弃与坚持的双向冲突,知觉变得凝重而迟缓,现实感消隐,意识逐步的缩窄。

再后来,你的思想似乎停滞,感觉麻木,忘了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只是机械地向上走。

你的意识界沉静而虚无,只有心灵那一丝光亮,仍在坚持和闪耀着。

终于,你到达了那高耸卓绝的山顶,按理说积压太长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像爆炸一般的狂喜,但却没有发生。

你似乎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存在,时间和空间消融在一起,没有边界,四周只有一片纯净的虚空,深邃而神秘。

你甚至会有一瞬的迷茫,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祥,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

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忆那不平凡的一刻,你的内心依然会荡漾出坚毅、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你自由、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高峰体验。

浅析马斯洛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

浅析马斯洛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

浅析马斯洛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作者:姜艳华刘伟伟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3期摘要: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年4月1日出生于纽约州。

国籍:美国。

社会职业: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关键词: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曾阐明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和他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及高峰体验论。

需要层次论是基础,自我实现论是核心,高峰体验论则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关于需要的理论是深刻而细致的。

他提出人的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几种需要,用它们来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

这五种需要具体阐释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与生存相关的需要,是我们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安全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它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

4.自尊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

二、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于“自我实现理论”。

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摘自《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

高峰体验与最佳状态显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高峰体验就是最佳状态本身。

马斯洛在很多地方论述了高峰体验。

他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同一性体验。

为了说清楚这种同一性体验,马斯洛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来表达。

马斯洛下面的这些描述看起来有重复之感,但是,实际上,它们对于我们多方位地理解高峰体验,找到自己关于高峰体验的感觉都是有帮助的。

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说出存在语言。

能更好地理解寓言、修辞手段、悖论、音乐、艺术,进行非语言交流和沟通等。

1.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

他们更少分裂或者分离,更少自己与自己作战,对自己更加心平气和,体验的我与观察的我之间更加一致,目标更加集中,更加协调有机化,自身各部分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非常良好地运作,具有更加有效的协同作用,更少有内在的摩擦,等等。

仔细地想一想:”分裂”、”分离”、”自己与自己作战”、”内在的摩擦”等是不是我们常常体会到内心的矛盾状况呢?与高峰体验相比,我们对这些状况显然是更加熟悉。

2.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更加纯粹地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更能够与世界、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和。

例如,挚爱者双方更加亲密地融为一体,而不再是两个人;’我与你’的一元关系更具可能性;创造者与他的产品合二而一;母亲与她的孩子合为一体;艺术观赏者化为音乐、绘画、舞蹈,而音乐、舞蹈、绘画,也就变成了他;””这就是说,对于自我同一性、自然流露、或者自我的最完满的获得,本身就是对于自我的超越、突破和超出。

此时,个体达到一种相对忘我的境界。

”3.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正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在最佳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加有风度。

他处于自身的最佳状态,一种如矢在弦、跃跃欲试的状态,一种最高的竞技状态。

Depth深度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了解“高峰体验”

Depth深度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了解“高峰体验”

Depth深度从马斯洛需求层次,了解“高峰体验”
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

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1954年他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中提到的。

他认为,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

可能理解起来比较麻烦,那小U给你举个例子吧~就拿此时此刻而言,由于一些原因,你想看这篇文章,你就会点击文章,而你的行为也就由此产生,并且会对你有着潜在的影响。

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也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马斯诺需求层次论。

1954 年他动机分为 5 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1970 年新版书中,又改为如下之7 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那这种感觉就像,你通过海尔优家APP,为自己定制一台独一无二的家电,设计过程中你可以随时提供你的需求与想法,亲身参与到家电设计当中,你会看着你的得意作品,一步步在海尔优家APP上实现出来。

当看到自己定制作品的时候,那种通过自我创造、实现自我价值、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你就能体验到极致的“高峰体验”。

每个人对需求动机,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性。

即使人们的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所有人都有一个想要体验马斯洛“高峰体验”动机。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相关素材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相关素材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相关素材著名德国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到:“假如你感到生活贫乏,不要抱怨生活,应该责怪自己,因为是你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才华将生活中的内容概括表达出来。

在创造者的眼中,没有什么地方是平淡无奇、无关紧要的。

”日常生活中,人总是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

但人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人吃饭活着是为了做更重要的事情。

因而,我们不能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看成生命的终极境界,而只能作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满足了这种初级层面以后,就应去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

美国著名人类学、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思想值得我们参照。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成五个层面,即:“生理需要”,这是最底层的一个层面;在满足了这一需要之后,立即会出现一个相对高级的层面,即“安全需要”;当满足了这一肉体和环境的安全以后,又会出现“爱的需要”,而这种爱的需要已进入了广泛的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爱与美的需要;再高一层就是“尊重的需要”,就是渴求自己有成就、有信心、有独立和自由,获得威望和名位;最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前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新的不满足,那么这种不断地向上超越,不断获得一个新我,不断出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设计和自我形象设计的实现,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几个层面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从平庸向超迈不断地演进和发展。

当然,在这当中,也有些是在生理需要和一些基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也可以向上升华,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s)。

马斯洛对高峰体验做了以下一些展示。

高峰体验是一个人不满足于存身其间的日常生活存在而不断地超越自身的体验。

在这短暂的时刻,人呈现在一片纯净而完善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

在这个时候,他不再感觉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距离而相互隔绝,而是感觉自身与世界紧紧地融为一体,他感觉到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高峰体验”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

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

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高峰体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高峰体验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释义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

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

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

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最初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给定七层次需要,广为流传的五层次需要的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

在晚年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作为其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种总结。

生理需求级别最低,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 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 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安全需求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钱。

•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榜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的不相信这社会,变的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藉此来保护自身安全。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峰体验”
⼼理⼤师们的⼈⽣经历和他们的理论有哪些隐秘的联系?他们的⼈格特质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有什么关系?最近正阅读《西⽅⼼理学⼤师的故事》,顺⼿做了⼀些摘记,希望能够帮助⾃⼰解答以上的疑问,放在博上和朋友们分享。

马斯洛的妻⼦是他的表妹贝莎。

他深爱贝莎却羞于表达。

有⼀天,他像往常⼀样到贝莎家串门,刚开始他犹豫地坐在贝莎旁边,他们交换着含情脉脉的眼光,随着这种沉默的延续,贝莎就向马斯洛坐近了⼀些,但马斯洛还是不敢表达,最后还是贝莎的姐姐推了马斯洛⼀把才将他推到贝莎⾝上,还⼀边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吻她吧。

”于是,马斯洛在近乎逼迫的情况下吻了贝莎⼀下,贝莎没有发怒,甚⾄还吻了他⼀下——这段经历被马斯洛称为“⾼峰体验”。

⾼峰体验:⽣命中曾有过的⼀种特殊经历,"感受到⼀种发⾄⼼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性解放,⼼灵⾃由,照亮⼀⽣。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峰体验。

⼀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法表达的。

高峰体验与人格完善_论马斯洛的宗教心理学_陈彪

高峰体验与人格完善_论马斯洛的宗教心理学_陈彪
— ——论马斯洛的宗教心理学
陈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100720)
摘 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 A.H.马斯洛通过需求层次 论 、自 我 实 现 者 、高 峰 体 验 、高 原 体 验 等 一 系 列
重要心理学概念, 描述了个体的人格完善与宗教信仰及其经验之间的关系。人们注重他的心理学说, 却忽视了其中的
·哲 学 研 究·
布伯, 铃木大拙, 本杰明·富兰克林, 沃尔特·怀特曼等) 构成。 尽管马斯洛的研究样本一直为心理学界诟病, 但他的需求层 次论的学说, 却几乎得到一致公认。
( 一) 需求层次论 按 照 马 斯 洛 的“ 整 体 动 力 论 ”, 人 类 普 遍 地 具 有 某 种 可 描述的基本的需要, 他把它们区分为五种有等级的类型。在 这些层次的最底层, 最具优 势 是 生 理 需 求 , 如 食 物 、水 、睡 眠 。 被这些需求主导的人不仅被迫去满足它们, 而且会按照这些 需求来看世界并形成他们的渴望。当这些生理需要得到或多 或少的满足后, 新的需要又会出现并主导他们: 安全需 求 — — — 寻 求 保 护 、安 全 感 、可 预 测 性 、结 构 、秩 序 等 等 。 马 斯 洛 认为 , 就是这些需求也 能 控 制 人 的 整 个 机 体 , 这 在 儿 童 、有 心 理障碍者以及那些经济上和社会上被剥夺者身上表现很明 显。不过, 在健康的和幸运的成人中间, 安全需求有可能只表 面上表现为一种对 宗 教 、哲 学 和 科 学 的 取 向 原 则 的 兴 趣 。 在 第三个层次上, 我们发现是从属和爱的需求, 包括对根的寻 求, 对家和家庭的需要, 对邻居和朋友们的需要, 对联系和亲 密的需要。下一个出现 的 是 自 尊 的 需 求 , 包 括 对 满 足 、能 力 、 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渴 望 , 以 及 对 应 得 的 别 人 的 重 视 、欣 赏 和 尊敬的需要。正如赫瑟林顿( Hetherington) 指出的, 宗教教义 常常要么是通过提倡谦卑来反对它们, 要么通过强调罪感来 强化它们[3]603。这四个层次共同组成“较低的”( lower) 或“匮 乏的”( deficiency) 需求, 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它们 是 由 所 需要的对象的缺乏而促动的。在层级中越低的需求, 越具有 强制力, 它们出现得也越早, 被剥夺的状态也愈是严重。 马斯洛认为,“ 较 高 的 ”或“ 成 长 的 ”需 求 形 成 第 五 个 层 次, 也就是对自我实现的普遍需求。它通常出现在其他四种 需 求 达 到 满 足 之 后 , 它 是 人 对 实 现 潜 能 、取 得 对 自 己 本 性 更 完满的认识以及更高水平的整合的特殊的欲望, 它是最不具 有优势, 如果得不到满足也最不易衰退的需求。相比匮乏需 求— ——就它 们 得 到 满 足 就 衰 减 而 言 , 成 长 需 求 通 过 满 足 而 得 到强化。不管一个人是立志成为一个好的医生或是一个灵巧 的木匠, 一个熟练的音乐家或一个精通的艺术家, 或者仅是 一个好人, 马斯洛认为,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报偿并迫使他或 她走向更高水平的成就。成长的过程就是人格的丰富和完善 的过程。 ( 二) 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认为, 有一些人能够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 赋 、才 能 、潜 力 等 因 素 , 能 够 实 现 自 己 的 愿 望 , 对 自 己 力 所 能 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 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这需要他 们忘情自我, 超越自我, 否则与自我实现无缘[4]227。马斯洛特别 对 那 些 罕 见 的 、健 康 的 而 且 往 往 是 年 长 的 个 人 感 兴 趣 , 这 些 人的生活被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所鼓舞。尽管在这一层次上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但他认为这些人互相之间在某些 重要的方面很相像。他们最重要的特征是: 对实在有更准确 的认识和接受, 包括人性; 自发性, 更能积极地欣赏别人, 日 常生活中更有创造性; 相对地能独立于亲密的物理的和社会 的环境以及文化; 有更 深 的 、更 满 意 的 人 际 关 系 , 极 有 可 能 是

一种描述人的宗教性本质的心理学方法——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

一种描述人的宗教性本质的心理学方法——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

一种描述人的宗教性本质的心理学方法——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本文旨在论述,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是论证人的本质的宗教性的一种方法。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领袖,也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超个人心理学则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它从东方的禅宗、道教和瑜伽等宗教吸取营养,反对统治着心理学界的物理主义世界观,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超个人‛、‚超越性‛和‚精神性‛的研究(车文博.2003,p492)。

按理说,作为这样一个学科的创始人,马斯洛应该是虔诚的教徒才是,但奇怪的是,马斯洛从小就因为母亲的原因而对宗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怀疑,抱着一种无神论的态度,他回忆道:‚作为一个孩子,迷信和宗教对我来说是一回事。

‛(爱德华•霍夫曼.2003,p2)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把马斯洛引向研究超个人心理学的道路呢?在我看来,这把钥匙就是他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论,而‚高峰体验‛又是他的思维逻辑的必然发展。

马斯洛的学说的起点来源于他对美国心理学界的两大势力: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不满,行为主义秉承洛克的‚白板说‛,把人定义为环境的产物,没有任何自由和尊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曾写过《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精神分析则把人类比于动物,人受到潜意识和本能的控制,这更是对人性的贬低。

马斯洛认为这两种心理学都无法完整地描述真正的人的模样,要了解人,必须从最优秀的人群中去寻找样本。

马斯洛仔细研究了人的动机和需要,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个层次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马斯洛.1987a,p40-p53),而这种上升的依据就在于人所固有的似本能(马斯洛.1987a,p88),即一种潜能。

这里马斯洛把亚里士多德的潜能论引入心理学,人不再是被环境或潜意识决定的被动客体,而是具有潜能的待实现的主体,而他对自我实现这种对人性最高境界的描述,则大大提升了人自身的形象,人的这种形象,蕴含着一种宗教性。

记忆高峰体验、心流及逆商!

记忆高峰体验、心流及逆商!

记忆高峰体验、心流及逆商!今日,听《武志红心理学课》《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了解武志红描述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在答读者问题中讨论高峰体验与心流的区别以及宁向东讲的《逆转力:不屈服就不会垮掉》也就是逆商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我都听说过,算比较熟悉,但熟悉与理解,理解与记住有不小差距;而记住与做到,记住与体验到更有很长的路,但我相信记住能够帮助我们更易做到与体验,所谓暂不能至,心向往之!其实写这篇日课,是让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这段时间,可以贴上成功学、鸡汤文标签的日课似乎多了一点!不过好在还有记忆术这个内核来支撑!再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记住概念,铭记特征比只是看了书名,情绪受到触动要强不少,但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会记住成千上万的成功学,鸡汤文的编辑,作者,我们会记住那些真正做出激励人心成就的人;我们不会因为阅读,记忆成功学,鸡汤文而骄傲自豪,我们会因那些激励人心的道理与感受落实到我们的生活,行动与体验中而骄傲,自豪!准备日课材料以及最终定题的过程中,觉得这三个概念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高峰体验是最不可捉摸与把握的,算是立旗,代表方向;心流则可操作性强了许多,已经可落实为具体的行动;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心流体验者只有一二,我们固然要常想一二,更需要思考如何应对那十之八九,那就靠逆商指导了,逆商高的榜样总能给我们莫大的力量!首先来看高峰体验,下面是武志红对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的六项描述:1. 让我想到的形象是运动员跳水的瞬间。

在运动竞技中,因为目标明确,练习熟练,程序规范,所以1)内心更少冲突;2)更少内耗;3)更少犹豫;4)更加心平气和。

同时,为取得好成绩,同时需要5)注意力高度集中;6)身体高度协调;7)不做动作的身体部分高度放松。

这七个特征也就是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从其表述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更三高。

而这个概括也可以联想到勤奋笔耕的网络写手,每天四更,身体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2)与其他存在物的融合感,让我想到了看风景的人成了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百度百科)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

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

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目录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的人具有最高程度的认同,最接近自我,最接近其真正的自我,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或特质的顶点,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高峰体验者被认为是更具有创造性、更果断、更富有幻想、更加独立,同时他们很少有教条和官僚。

他们更少关注物质财富和地位,他们更可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什么人容易拥有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需要金字塔的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因为达到这个阶段的人有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他们不会象我们大多数人受焦虑的折磨,对现实进行曲解,这使得他们能更清楚地评判他人和环境。

他们可以用很高的心理能力在很多领域,如科学、艺术甚至是社会服务行业表现优秀。

自我实现的人并非完美无缺,只是他们没有许多人阻碍自己实现潜能的障碍。

当然,如果你从来没有过高峰体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心理没有达到高水平。

记住,连马斯洛也说并非所有自我实现的人都会有那样的体验。

发生的可能性虽然自我实现的人更容易有高峰体验,马斯洛也承认有些还没达到自我实现阶段的人也有可能有这种体验。

高峰体验不能通过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安排自己独处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影响因素。

高峰体验的情绪分析那种"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又是如何发生的?这种体验真能改变人对生命的感觉吗?如果这种体验真的如此神奇,人们又如何捕获它呢?让我们共同来解析这种情绪现象。

我们来设想,你是一个徒步登山者,费尽千辛万苦,克服许多的艰难险阻,每一步都挣扎在生死边缘。

开始的时候,你还有很好的现实感,知道山知道水,攀登中还会有幽默和笑语。

慢慢的,躯体的痛苦,情绪的沉抑,心身的耗竭让你忘却了行为的意义,甚至怀疑攀登的价值和现实性,你的内心挤满了渴望与逃避,冒险与胆怯、放弃与坚持的双向冲突,知觉变得凝重而迟缓,现实感消隐,意识逐步的缩窄。

再后来,你的思想似乎停滞,感觉麻木,忘了自己是谁,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只是机械地向上走。

你的意识界沉静而虚无,只有心灵那一丝光亮,仍在坚持和闪耀着。

终于,你到达了那高耸卓绝的山顶,按理说积压太长的期待会给你带来像爆炸一般的狂喜,但却没有发生。

你似乎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存在,时间和空间消融在一起,没有边界,四周只有一片纯净的虚空,深邃而神秘。

你甚至会有一瞬的迷茫,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时,一种像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感从遥远的心灵深处释放、溢出、扩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席卷了你,你似乎听见了心灵的笑声,品尝到生命融入那种永恒与无限的感觉。

慢慢的海潮过去,你的内心仍充满着充沛的活力和美妙无比的欣喜,灵感激荡,思想饱满而充实。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你对自我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感觉已经完全的不同。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忆那不平凡的一刻,你的内心依然会荡漾出坚毅、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你自由、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高峰体验。

不一样的高峰体验报载:美国的登月者米歇尔,在阿波罗登月仓中,从宇宙中遥望美丽的地球而获得高峰体验,刹那间他知道了"宇宙自有它的意义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后有一种层次,人类的追求必须提升到全球的资源共享,世界才会是可持续的",米歇尔重返地球后,放弃了太空生涯,投身于环境与生态的运动。

几年前,几个北京的心理学家在一次聚会中讨论与分享高峰体验。

精神分析学派的贾晓明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地忙碌,生活像乱了套似的,一切都不顺,心身憔悴。

丈夫和孩子拉我去风景区游玩,我去了。

当他们兴致勃勃地爬山的时候,我就坐在山脚下一片树林中等待。

我放松自己,躺在草地上,初秋的阳光从林间叶缝里洒下来,我长久的凝视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突然我有了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身体变得很轻,像浮在空气中,内心深处有一种涌动,我开始分不清它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痛苦,但后来,我有了一种很强的满足感,内心似乎听到一种召唤,有了一种使命感,生命的意义一下变得清晰可见,疲惫和烦恼一刹间蒸发了,我又变得生气勃勃。

在以后的生活与事业中,我充满了灵性,直觉和献身精神。

"华东师大心理博士朱建军说:"我在做自我分析中也曾有过高峰体验,那种体验到来的时候,原本像毛玻璃一样的自我意识,突然变得清晰透明,我的感官功能变得非常敏锐,我似乎可以看见很远,听到很细微的声音,有一种东西进入了我的意识,那是一种博爱、豁达、乐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感觉,从此我的个性变得宽容。

"我对大家说我的高峰体验发生在野外,当我独自对星空的凝视的时候,"刚开始,我对宇宙的博大、深邃和神秘有一种不详的恐惧感,我不知道我在怕什么,内心有些颤抖,但我坚持着。

突然,我有点感觉不到自己,现实的藩篱融解了,宇空似乎触手可及,接下来是一种久久的平和、静宓、愉悦的感觉淹没了我。

"快乐层次与不同的高峰体验人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对应一种快乐的体验,需求的层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不同。

人类有多少需求层次呢?现代心理学认为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对应着四种动力:本能的动力,情感的动力,心智的动力和心灵的动力。

超越的需求,一直是东方文化中的精髓,佛学中的"无我",道家中的"空",即是一种超越境界。

生活中,人们可能把高峰体验当作一种时尚的标签,一些人把事业的成功、物欲的满足等同于"高峰体验",也有的人朴素的把登山,竞技运动中的快乐称为"高峰体验"。

读过韩萱的小说《何谓高峰体验》,你一定能共感主人翁在长久的寻觅中,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浪漫钢琴旋律那一刹间的心灵共舞。

我不知道韩萱失去"自我感"算不算一种高峰体验,但电话里女孩的"高峰体验"显然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

"想融入的那个男人的身体"的她能激发多少心灵的超越呢!情爱的忘我有时是一种孩子与母亲粘结的亲密再现,渴望被爱人"身体化"的心理趋向等同于婴儿渴望回到母亲的子宫。

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描述人吸毒后的"高峰体验",它的欣快感和高峰体验有很大的相似性,却源于一种意识朦胧中的现实解体和自我解体,对现实的逃避是真正的动机。

他是自我封闭的,听不到心灵的欢笑,快感过后是一种精神的苍白,以及高度的易受暗示性,良知与道德的坠落。

很多学者认为"禅"的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但"禅"的境界是不能被描述的,说得出来的东西就不是"禅"。

宗教体验算不算"高峰体验"?人的信仰的确超越了理性层面,它是靠心灵的力量维持的,宗教体验中的"献身、博爱、无私"如果能超越狭隘的教派原则,指向全人类或所有的生命物质,那么应该算是一种高峰体验。

巫术文化中的"神入","神灵附体",让一个平凡的人转变为"神",获得预言的功能(传言印第安民族的部落长老都是能听见"神"召唤的人),这种神秘体验有时也会被人当作"高峰体验"。

我个人认为:每种文化下对高峰体验的释义可能是不同的,但它绝不是瞬间即逝的欣快感,而是一种持久引导人们朝向积极,健康,博爱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斯洛晚年对滥用高峰体验概念和不择手段的寻求高峰体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非常苦恼,他觉得自己的观念遭到了严重误解。

他描述了另一种超越体验:"不再是一种突发的,刹那间,感性,高潮式的体验,而是一种通过时间、努力、修炼、奉献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能从现实或永恒两种角度看待生命,从平凡中体会超越"他称这种体验叫"高原体验"。

如何提升心灵创造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确存在一种精神顿悟的色彩。

顿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强烈的精神灌注,意识长久的指向某个目标;二是心智的压抑,心灵积攒了太多的能量。

当两者到了某一个阈值(因人不同)的时候,就会造就这灵光一闪。

我相信,更多成功人士的高峰体验是逐步形成的,随着学识的渊博,意识的扩展,精神的完满,像修炼一样,随着心灵的成长、提升、净化,人变得公平、开朗、豁达、宽容、博爱与慈悲,这样的内心境界谁能说不是一种生命的高峰!高峰体验的核心是让人们的心灵得以从现实中解放,他们接受现实,却保持着高度的心灵自由与超越。

有一句经典的东方名言:"世界的所知,眼睛是知者;眼睛的所知,心智是知者;心智的所知,心灵是知者。

"那么心灵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我们的心灵?我个人觉得,心灵不是机体的感知觉,不是渴求与满足,不是情绪的舒张,不是逻辑推理,但它却潜藏在理性、思想、欲望、情绪和身体里,我们可能看不到它,甚至感觉不到它,但它却滋养着我们。

像地平线下的水,在人性的深处打一口井,我们会看到心灵像洁净甘甜的水慢慢的渗出,聚积,形成。

你会明白,生命的常青,思想的灿烂,情感的美丽是因为它的存在和它的滋润。

一口井可以因为日月变化,风侵雨蚀,被沙石添埋,但灵性还在那里,只要你愿意清理、挖掘与更新,它还会沽沽流淌出来,生命之水依然甘甜,依然清澈。

那么,我们如何寻迹心灵:生命潜能、创造力、智慧、灵感、道德、坦诚、良知、博爱、慈悲、无私、使命感与信仰,对所有生命的珍爱、保护和敬畏,这些都是人类心灵美的标识。

在某种意义上,心灵并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一个群体,一个种族,它属于整个人类。

在更高的层面,心灵力量可能是所有生命现象的内核,是生命现象的原动力,象征着宇宙中生命的朴实、坚韧与恒久。

心灵不美丽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生命中那种"高峰体验"的快乐,心灵美丽的人却可以时时刻刻顺手拈来。

物欲或情欲的满足,权利和征服得到的快乐,只是戏剧性的"情绪高潮",而吸毒、酗酒、麻醉品、致幻剂给人的只是空虚、成瘾、沉溺与道德沦落,这样的"高峰体验"得不偿失。

按部就班获得高峰体验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十分之三的人有过高峰体验。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高峰体验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经验呢?美国的Richard Bennett在《寻求你的高峰体验》中说:"在任何情景下,你有过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奇妙惊喜的、敬畏的情绪体验,感觉自我,空间在消失或扩展,那就是一种高峰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