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育猪gE转阳是关键:猪伪狂犬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育猪gE转阳是关键:猪伪狂犬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
施
一、猪伪狂犬病流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当时国内很多猪场都未进行伪狂犬病的免
疫,造成猪群对伪狂犬病的防疫力薄弱,许多猪场暴发了伪狂犬病疫情,疫情症状主要是母猪流产,仔猪出现神经症状,腹泻伴随高死亡率等。
大约在2005年,大多猪场都已经开始实施免疫,并且第一波的暴发疫情也已渡过。
当时发现,伪狂犬病严重发病的猪场很少,但问题并没有根除,事实上,那时的伪狂犬病已经进入散发状况。
临床上,伪狂犬病多以大猪呼吸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咳嗽,但死亡率不高,却会引发继发感染,尤其是胸膜肺炎等,并导致一定的死亡。
这些呼吸道症状在很多猪场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临床上,也未将喘气病和伪狂犬病的咳嗽区分开,但实际上,两者的咳嗽在临床表现上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猪场使用了药物,但针对伪狂犬病的呼吸道症状,利用药物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
我国猪伪狂犬病的现状是,目前几乎所有猪场都实施伪狂犬病免疫,对该病相当重视,但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猪场也非常普遍,甚至许多猪场在引种过程中都担忧种猪场提供的种猪是否存在伪狂犬病带毒问题。
众多猪场在大猪阶段存在伪狂犬病感染,其中有的猪场存在发病状况。
2011年底,我国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四省几乎在同一时间暴发了猪伪狂犬病,母猪大量流产,仔猪的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甚至肥猪也出现死亡,其中部分是因继发感染死亡,感染程度相当严重。
许多猪场伴随出现了猫狗死亡,随后疫情在全国开始蔓延,几乎覆盖全国。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
其一,免疫不合理,出现免疫空白问题,主要表现在:① 免疫程序与疫苗特性不对称,不同类型的疫苗应实施相对应的免疫程序;② 免疫时机把握不正确,尤其是仔猪的首免时间;过早免疫,将因母源抗体干扰问题造成免疫失败。
应根据检测状况来确定,其中应考虑一年检测几次和检测时间点是否正确这两大问题,检测的某一时间点并不能代表猪群一年的抗体变化;③ 商品猪不免疫或仅免疫一次,不能确保所有的猪都免疫成功,因为每头猪的母源抗体不一致,会造成一定比例的猪得不到有效免疫。
④ 免疫量不足。
其二,病原。
猪场引进种猪的同时,不小心将伪狂犬病原引入,
加上自身免疫漏洞,可能就会引发问题。
其三,消毒、隔离措施不严,仅采取一般的控制措施,未实施扑灭方案。
其四,饲养与管理也相当重要。
饲养上,尤其是母猪饲养,是否调节好母猪的泌乳能力,因为仔猪的母源抗体来源于初乳,如母猪奶水不好,初乳不足,造成仔猪抗体水平普遍较低时,免疫程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目前的问题在于,同一猪场的母源抗体差异巨大,对仔猪免疫时间的确定带来困难。
管理上,在猪群免疫过程中,疫苗是否注射入肌肉中,目前发现很多猪场在免疫接种3 d~5 d后,注射部位起包,这在免疫上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最近,我也发现很多猪场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的长度存在问题,60~70日龄的猪使用1.5 cm长的针头,100日龄以后的猪使用2 cm长的针头,这样的针头是否能够确保疫苗注射入肌肉层中还存在疑问。
其五,有人提出,这类问题以前就一直存在,那为何偏偏是现在才暴发疫情呢?因为,目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高致病性强毒株”的出现,这里暂不探讨其变异情况,只需明白这一点,即该毒株的致病力相当强,对大日龄的猪进行攻毒试验,即使猪的日龄很大,也会引起死亡,毒力相当强。
接下来,回顾一下免疫漏洞这一原因。
在母猪上进行免疫,大部分猪场喜欢采用普免方式,一般1年普免3~4次,但疫苗的组成,其不同的抗原、毒株以及佐剂,会造成母猪免疫后抗体走势存在不同的变化。
这对母猪自身来说还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关键是普免后,不同时间点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获取量存在差别。
母源抗体的差异就会影响仔猪的首免时间,如果仔猪首免时间安排不当,那么就可能会发生首免失败。
母源抗体与首免和加强免疫的关系,如果在母源抗体下降到快要转阴时免疫,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最小,就会产生较好的应答,再补免一次,产生的免疫应答会更高。
但如果免疫时间太早,母源抗体将会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反而会检测不到抗体。
因此,需要做母源抗体消长测定来确定首免时间。
而且母猪免疫后,不同时间点所产
仔猪所获的母源抗体是否一致也需考虑。
就总体而言,饲养和管理,包括免疫操控上,永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母源抗体消失后没有进行免疫而出现野毒感染的情况下,会出现何种变化?如果母源抗体2周龄后消失,这时出现野毒感染,大概3~4周龄后会出现临床症状,包括神经症状和死亡,所以母源抗体2周消失,那么要求必须在这时进行免疫。
如果母源抗体5周后消失,那么发病一般在7周后,临床表现为咳嗽和神经症状。
如果母源抗体持续时间更长,在10周以上,大概在13~14周时,临床会出现咳嗽症状。
一般来说,猪龄越高致死力越低,但对于高毒力和高致病性的毒株来说,对大猪的致死性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这一情况说明,需要根据不同母源抗体的消长情况进行免疫。
当母源抗体因各种原因出现不整齐或母源抗体持续时间较短,除了找出根源予以改善,通过滴鼻免疫建立粘膜免疫以弥补母源抗体的问题必不可少。
在大多数猪场中,肥育猪是免疫的薄弱环节。
尽管大多数猪场基于母猪流产、仔猪神经症状确定了伪狂犬病发病,但血清学结果显示往往是肥育猪gE转阳在先。
仔猪免疫的不完整或程序的偏差,或免疫量的不足,造成感染,使肥育期猪群不足以抵御强毒攻击而感染,临床出现咳嗽并大量排毒,同时血清gE抗体转阳,大量强毒的扩散,使母猪群处于病毒高压下,抵御能力经受考验,当病毒高压突破母猪抗力,则出现流产,继而仔猪发病死亡。
临床案例显示,有些猪场母猪在有非常高gB抗体水平的状况下,也有出现较多流产病例并伴随仔猪神经症状的现象,因此肥育期的免疫漏洞不可忽视。
二、猪伪狂犬病毒致病机理
猪伪狂犬病最早报道于1902年,至今已经积累了100余年的防控经验。
其致病机制是从口鼻感染到扁桃体增殖,增殖后会侵害仔猪的脑部神经系统,临床即表现出神经症状并致死。
对大猪来说,该病会侵害肺部,临床出现呼吸道症状,主要是咳嗽。
对于母猪,该病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子宫和胎盘,然后引起流产和死胎。
因此,猪伪狂犬病从仔猪到大猪的症状变化是,越大的猪越不容易出现神经症状,但越容易出现呼吸道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方式是病毒首先通过吸附侵入细胞,然后进行增殖感染,最后再释放出病毒,随即发生排毒现象。
如在吸附和侵入细胞前,猪群拥有足够高的抗体水平,那么抗体会同细胞外病毒中和,但病毒一旦进入细胞后,抗体将无法起作用,后续的作用就必须依靠细胞免疫,所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控制伪猪狂犬病症状和排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猪伪狂犬病还有一个更为糟糕的现象,即潜伏感染,病毒的基因可以切入到动物机体细胞的细胞核基因中潜伏下来。
一旦潜伏,就终身带毒,受到应激时,会再次复制病毒,复制后通过排毒形成污染源。
如果免疫力不够强,那么该病毒在重新破坏细胞和复制的过程中,就会重新大量散毒,所以这就需要依靠强大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来应对。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机制相当复杂,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体液免疫的攻击目标是组织间的病原或毒素物质(细胞外的病原),而细胞免疫的攻击目标是受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的病原),所以这两者对猪伪狂犬病的控制相辅相成,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细胞免疫对后期的控制排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因为猪伪狂犬病的流行,开发出了一些灭活苗。
这里需注意两点,其一,灭活苗中的gE基因是否去除,否则无法区分免疫与野毒感染。
其二,需要清楚的是活苗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灭活苗是以体液免疫为主。
如果用新毒株制作灭活疫苗,其与流行毒株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但仅免疫灭活苗,若细胞免疫不够强大,在强毒株流行的状况下,6个月后有再次发病的可能性。
三、猪伪狂犬病的发病与诊断
猪伪狂犬病的症状首先是暴发,其次为散发。
暴发状态下将会造成仔猪大量的死亡,而散发的情况主要局限于生产猪群,即肥育猪群。
经典的暴发症状为母猪流产、仔猪神经症状、成年猪死亡率很低,有时也会伴随有猫狗的死亡。
首次暴发后的结局,即绝大部分母猪获得免疫,哺乳仔猪不被感染(受母源抗体保护),偶然的非免疫后备母猪所产仔猪可被感染,
造成肥育猪出现呼吸道疾病和较差的生长率。
另外,猪伪狂犬病还会带来肥猪阶段的继发感染问题,其中细菌性混合感染最多,或者其他一些病毒的感染。
但从临床上来说,散发性的猪伪狂犬病对肥猪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可采用实验室的一些方法进行检测。
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为仔猪表现神经症状,高死亡率;大猪低死亡率;母猪流产;猫、狗的死亡和消失,因而很容易进行诊断。
急性暴发的诊断基于仔猪的解剖病变(肝、脾坏死灶),或者病毒分离,或脑、扁桃腺病毒抗原检测,事实上典型的伪狂犬病从临床上即可诊断。
问题在于肥育猪的诊断,通过临床诊断非常困难,只能通过检测其野毒抗体(gE抗体),这对16周龄以上的猪很有意义。
若16周龄以上的猪,gE抗体为阳性,则表示仔猪已发生感染,因为母源抗体不可能持续到16周龄以后。
四、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措施
猪伪狂犬病毒在猪场肥育猪中间循环,是其防疫的最主要的环节,如果不卡断这个环节,猪场的疫情将难以稳定。
目前,猪伪狂犬病的主要问题是潜伏和排毒,细胞感染受到应激后,可能会复发重新排毒,从而感染其他猪,这是一个循环。
因此阻断排毒是关键。
若是正在发病的猪群,公、母猪普免一次,必要时3周后再次加强;仔猪在1~3日龄时滴鼻,并对能在操作上可进行滴鼻的猪群实施一次滴鼻(未做过滴鼻之猪群)。
这里需注意的是滴鼻时,鼻孔需朝上,以柔和的雾状疫苗液滴入后,保持鼻孔向上,并轻拍猪背,随后轻轻放下,不然滴鼻效果将不理想。
净化的原则为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免疫猪群(母猪和生长猪)阻断排毒,定期检测猪群gE抗体,尤其重要的是16周龄以后的猪是否还是成阳性,如若没有下降或依旧持续阳性,则表示免疫失败。
用猪伪狂犬病阴性猪更新种群,2~3年后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猪数量减少直到最后成为猪伪狂犬病阴性猪场。
血清学研究的结论,肉猪群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则可能是猪伪狂犬病阴性,因为肉猪群中没有病毒循环;母猪群野毒抗体阳性,而肉猪群野毒抗体可以是阴性的;但是肉猪群是阳性的地方,母猪群
总是阳性的;免疫程序不完整(仅免疫母猪)的猪场处在感染的风险之中;免疫程序完整(母猪和仔猪)的猪场而母猪野毒抗体阳性,并未见下降趋势,也许是没能保证使用阴性的后备母猪进行更新;实施完整免疫程序的猪场,而肉猪群野毒抗体阳性,需要重新检查免疫程序及饲养管理特别是初乳的摄入;合理的免疫程序包括:母猪的免疫以及正确的时间实施肉猪免疫(关键);定期的血清学监测是必需的;在良好饲养管理的前提下,采用良好的免疫程序清除猪伪狂犬病是可能的。
最后,需要强调疫苗免疫的关键:① 疫苗需安全、有效;② 合理的免疫程序,周密的免疫计划和良好的操作质量(针头的长短,注射的部位等必须到位);③ 没有疫苗能够完全阻止感染;④ 免疫健康猪群才能获得有效应答;⑤ 疫苗必须给予最佳的临床保护;⑥ 疫苗免疫必须使感染后的野毒排毒量减少(清除猪伪狂犬病关键点)。
伪狂宁的优势
1、国内最新分离的首个变异株活疫苗,与流行株更匹配
2、天然致弱的基因缺失疫苗,可有效鉴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可用于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3、国内首创ST传代细胞悬浮培养猪伪狂犬病毒,抗原含量更高,每头份效价≥106.0TCID50
4、疫苗效力更强,免后7天即可产生中和抗体,攻毒保护实验证明可抵抗经典强毒株和新流行变异强毒株的攻击,一针两防
5、保留Tk基因可以防止野毒的潜伏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Tk缺失毒株
6、进口纳米水性佐剂,可喷鼻可肌注,方便使用
7、耐热保护剂技术,实现2-8℃运输和保存,降低冷链运输要求,保证疫苗效力
8、由于C株天生独特,2011年9月8日经中国典型培养物保存
中心(CCTCC)鉴定,并获取CCTCC保藏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