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梅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渡梅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古汉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古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汉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引导和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偷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偷渡”的含义和目的。
然后,引出本课主题——《偷渡梅关》。
2.阅读理解(20分钟)
学生先自主阅读文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然后,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例如:
●梅关在哪里?为什么要偷渡梅关?
●偷渡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偷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达到目的?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3.小组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互相交流和探究。
讨论的问题可以是:
●你认为偷渡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偷渡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特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予引导。
4.总结评价(15分钟)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例如:
●介绍梅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介绍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比较古今中外的偷渡现象和原因。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提出问题和疑惑。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和阅读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视野。
例如:
●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阅读与梅关相关的文献资料或历史书籍。
●写一篇关于偷渡现象的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启示。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提出问题和疑惑。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自主学习、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偷渡梅关》一文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通过展示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和人物。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在评价方面,本课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在作业布置方面,本课注重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