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
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教学理念:1、美读:诗歌本来就是配乐歌唱的,教授本课时可根据自己的音乐知识给文本配上适当的音乐,带领学生一起“歌唱”,在歌唱的过程中调动联想、想像,情景再现,化无声的文字为声情并茂的吟唱和动感的画面。
2、课本剧:在熟读文本并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课本剧,重点表演出征前购买征战用具时的紧张场面和战后归来的戏剧性场面。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成诵。
2、品赏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的特点及排比、反复、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效果;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领悟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的艺术形象,感受古代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聆听——走近文本教师活动1、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2、导入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长廊中,有这样一类女子,她们品行娴静、不慕荣利、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忠厚。
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她们会果断地脱掉女儿装,换上征战袍,跟男子一起并肩作战,保家卫国。
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呢?对!穆桂英、红娘子、梁红玉,花木兰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花木兰,去感受这位替父从军、家喻户晓的传奇式女英雄的故事。
3、板书文题、出处。
4、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
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后经文人加工润色,为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乐府诗集》现存一百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和汉乐府诗《焦仲卿妻》被誉为“乐府双璧”。
学生活动1、观看、感受电影《花木兰》片段。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优秀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木兰诗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
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讨论: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两处: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木兰诗》优质课教学实录

教师答疑环节
学生提问
花木兰在军队中是如何隐瞒自己女性 身份的?
教师解答
花木兰在军队中通过剪短头发、穿着 男装等手段隐瞒自己的女性身份,同 时她也表现出了出色的武艺和才能, 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和信任。
04
课堂练习
默写诗歌
总结词:巩固记忆
详细描述: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默写诗歌的练习,以巩固学 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通过默写,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 对诗歌的理解。
练习。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等经典文 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 能力。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 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调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感。
性别平等
诗歌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 军的故事,体现了性别平等的 思想,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 观念。
英雄主义
诗歌赞美了木兰的英勇事迹, 体现了英雄主义的主题,激发 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生选择
诗歌中木兰的选择引发了学生 对于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艺术手法鉴赏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木兰诗的主题、人物 形象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 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情感目标
感受木兰诗所传递的爱国 主义精神和家庭伦理观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 人文素养。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时间安排
本节课时为1小时,分为导入 、新课讲解、课堂互动、小结
德。
聪明机智
七年级下第二学期《木兰诗》第2课时 空课实录

《写作:学会抒情》听课记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讲读第4—5段木兰的第二个“愿”是什么呢?我们在第5段里圈画出来。
【PPT】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愿望是:返回故乡,跟准确地说,她不愿做朝廷高官尚书郎,她一心只愿回故乡。
一个“驰”字可见木兰归心似箭,她想要骑着千里马回乡,还要干嘛快跑,恨不能立刻回到魂牵梦萦的家园。
这种急切的愿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产生的?我们在上文找到了答案:木兰归来后拜见天子,天子论功行赏,“策勋十二转”是给木兰记了最高的勋级,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是最高的勋级;赏赐了很多的财物,“百千强”是百千有余,形容赏赐得多。
木兰凭什么可以得到这么高的封赏?我们来读第四段。
【PPT】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组句子各讲述了一个内容,高度概括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行军。
夸张地描写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情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宿营。
夜里,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作者精选了四个景物——朔气、金柝、寒光、铁衣,突出了北地边声、军旅苦寒的环境,也衬托出木兰经受着艰苦卓绝的战地生活的考验,表现出非凡的意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木兰的九死一生。
“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强调了战争的漫长。
“百战”同样也不是确指。
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突出将士们长年征战的艰辛,十多年间,有多少将士忠骨埋沙场啊!幸存归乡的将士们也都是历经九死一生。
作者要言不烦,“百战死”、“十年归”该句不仅对仗工整,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一句“十年归”就转到木兰凯旋还朝。
正因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她才受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封赏。
显然她并不在意这些,所以可汗又追问木兰“问所欲”。
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师: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
【投影展示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师组织学生朗读,讨论。
略)老师:真棒!好,表扬咱们班的同学预习的工作做得特别的扎实。
好,我问同学们,《木兰诗》是一首北朝的乐府民歌,你读的时候觉得它跟我们平时读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说说。
学生:老师,我认为《木兰诗》与平常诗的区别就是,《木兰诗》感觉更加押韵一些。
老师:你是觉得它的音韵感特别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吧!学生:对,句与句之间,感觉都有许多联系。
老师:你的语感非常棒!请坐,还有吗?学生:老师,我认为《木兰诗》特别通俗易懂。
老师:嗯!语言通俗易懂,因为它是民歌,大部分语言很口语化。
现在我们来朗读。
今天我们第一次朗读的时候,这样,把咱们的手解放出来,嗯,拍桌子还是拍掌比较好?学生:拍掌。
老师:好!(老师示范拍手朗读)就这样,好不好?学生:好。
老师:这一次读,老师不要求大家有感情,只要读得准,读得快,读得流畅,还有,读得欢乐。
好,请把手拿出来,来“唧唧复唧唧”,预备,起——(生拍手朗读,师不断鼓励,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老师:很好。
老师还没教基本上都背下来了,因为它特别好背,朗朗上口,是吧?诗歌中有很多民歌经常用到的句式,比如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种叫什么?叫问答句。
(师板书)又比如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句叫什么?生:排比句。
师:对,民歌当中排比句特别多,现在也还保留着。
(师板书)又比如,你发现没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些句子也非常好背,因为它们的句式啊,回环往复,基本相同,是吧?这种我们称它为“复沓句”“复沓”!(师板书)所以你背的时候觉得真简单!还有朗朗上口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这叫什么啊?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一样的。
生:顶针。
师:对。
顶针句。
这也是让民歌朗朗上口的重要原因。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激趣:师:今天来到利津实验二校,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很高兴,不过......生:(脸上充满好奇)师:(充满怀疑地语气)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生:(齐声洪亮地)有。
师:(怀疑地语气)那么,一会课堂上敢回答问题吗?生:敢。
师:上课。
师:(聊天式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
师:我也很喜欢。
那么大家有愿意和我交朋友的吗?生:(纷纷地举起了手)师:(走到同学中间,和学生握手,然后深情地)老师最近刚刚结识了一位新朋友,今天我带来了她的照片,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新朋友带给我们的感动和震撼,相信,这位新朋友的传奇故事会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教师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的图片)生:(观后议论纷纷)花木兰。
师:(抓住时机)你们了解她的情况吗?生1:花木兰代父亲从军。
生2: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把花木兰的故事拍成了动画片,另外,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说的就是花木兰的故事。
师:(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祠)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
但它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致于家喻户晓,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让我们拿起笔,写下这位朋友的名字。
(教师板书课题)师:《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前学诗的体会,来畅谈一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首诗?生3: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4:理解诗意,体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生5:了解花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根据同学们的认识和理解,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完成两个学习任务: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把握内容,感受木兰的人格魅力。
师:《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需要同学用心去读,下面同学就大声地自由地读通全诗。
《木兰诗》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导语: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木兰的形象。
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朗读和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学生大多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在此前提下学习这样一首乐府诗歌,不论从学习兴趣、情感期待还是从基本方法上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生面对节奏感强的《木兰诗》,兴趣还是非常高的,比较喜欢诵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物分析能力,应该能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对人物进行评价。
学生疑惑: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体现在哪里。
学习目标:通过把自己“浸泡”在作品氛围中,调动起体验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
学习过程:第一板块: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板块:按照木兰的行踪,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在哪里。
第一环节:学习导入:我的学生告诉我,说木兰是一个英雄。
你认为是不是?那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体现在哪里?咱们一起重走木兰走过的路,去发现一下真实的木兰。
第二环节:寻找木兰的行踪。
按行踪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
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实录

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实录1. 《木兰诗》教学实录之一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
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
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
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
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
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
“机杼”,读!生: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pèi)头燕(yān)山胡骑(jì)朔(shuò)气金柝(tuò)策勋(xūn)赏赐(cì)旧时裳(cháng)溅溅(jiān)啾啾(jiū)霍霍(huò)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朗读,要进入情境。
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八年级语文教案 木兰诗课堂实录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木兰诗课堂实录9篇木兰诗课堂实录 1木兰诗教学目的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
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
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pèi ,缰绳。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
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
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
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
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
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前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名篇,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精神,歌颂了传统美德,深受人们的喜爱。
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教学实录将介绍《木兰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内容课程目标通过《木兰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理解《木兰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2.掌握《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3.了解《木兰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木兰诗》的文化内涵;2.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1.透析《木兰诗》的文化内涵;2.理解诗中隐含的古代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通过讲授和解读《木兰诗》的诗歌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和讨论:通过诗歌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并思考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朗读和表演:通过朗读和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实录教学准备1.课堂准备:PPT、黑板、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等;2.材料准备:《木兰诗》的诗歌文本、中文翻译、注释以及相关古代文化的资料。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问答或者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木兰诗》的文学世界。
比如:老师问:谁知道《木兰诗》是什么?它是哪个时期的诗歌?诗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或者老师简单介绍《木兰诗》的作者、题材、背景、诗歌韵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第二步:课文解读老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木兰诗》,然后通过教学课件或者黑板讲解《木兰诗》的诗歌修辞、结构、韵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中隐含的文化背景。
比如:•诗的韵律:五言绝句,句式规律。
•诗的主题:表现了木兰以身代父、勇敢打仗、保卫家园的意志力和精神品质。
•诗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句、疑问句等。
•诗的文化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勇敢、坚韧、智慧、关爱家庭的传统美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堂实录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木兰诗》。
这是本单元唯一的古诗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先请同学们圈画课下注释①。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环节一:积累文学常识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乐府诗。
乐府、乐府诗以及《乐府诗集》乐府本来是官府的名称,是朝廷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乐府诗主要反映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常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押韵相对灵活自由。
《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著的乐府歌辞集,《木兰诗》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了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高度。
环节二:积累语言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有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节奏。
(学生读)我们来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看看大家的自读成果。
(学生读)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教师读)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2)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ū)。
“骑”在这里指的是战马,燕山胡人的战马发出了啾啾的叫声,朗读这句话停顿要这样处理: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6)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
(7)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
“转”是一个量词,表示次数。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10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准备: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明确:(用课件打出)《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浑、热烈、质朴。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第一遍,教师范读课文,第二遍,全班齐读,第三遍,默读并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因为学生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课文注解比较详细,诗歌语言生动质朴,朗朗上口,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大致疏通文意。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巡堂点拨,再由小组把疑难点提出来,教师集中解答。
《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
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三。
赏析人物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木兰诗》课堂实录4篇

《木兰诗》课堂实录4篇《木兰诗》课堂实录4篇《木兰诗》课堂实录1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
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5——6辞官还乡3征途想家4——5屡建战功1——4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代父从军5——6辞官还乡3征途想家4——5屡建战功1——4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
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
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
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
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
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
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木兰诗》教学实录

《木兰诗》教学实录【实录】教师:昨天能背诵课文的举手,有多少?昨天还不能背诵的同学抓紧时刻,这是要默写的,现在请大伙儿背一遍。
(学生背诵课文)教师:你最喜爱背哪一节?学生:第四段。
教师:那你背一下。
学生:万里赴戎机……教师:什么缘故?学生:因为它讲了战士英勇善战。
教师:我补充:朔气……表现了木兰的坚强。
学生2:喜爱第三节。
教师:背一下。
学生2:东市买骏马……教师:什么缘故?学生:好背。
教师:好背也是缘故,什么缘故好背?学生2:有规律。
教师:什么规律?学生:互文,排比。
学生3:我喜爱旦辞一段,也因为好背,因为前面有“旦辞”,后面也有那个。
教师:因此,第三段看起来长,事实上专门好背。
那么,前面句式一样,只是在里边换了个字,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 叫复沓。
在前面也有──学生: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学生3:我喜爱问女何所思……一段。
教师:什么缘故?学生3:写出了她的爱国。
学生4:写出了形势急迫。
教师:写形势急迫是为了烘托?学生:孝顺。
教师:烘托爱国,孝顺。
大伙儿说了自己喜爱的段落,都有自己的道理。
描写木兰从军预备的段落:学生:东市买骏马……教师:战场环境恶劣。
学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战争残酷。
学生:将军百战死……教师:木兰勤劳。
学生:唧唧复唧唧……教师:木兰内心的担忧。
学生:问女……,昨日见军贴……从此替爷征。
教师:对,确实是这一句,专门替她的父亲担忧。
教师:昨天我们还介绍了一种新的修辞:互文。
请同学把东市……这几句翻译一下。
学生:在东西南北到处选择东西。
教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
学生:将军战士出生入死回来了。
教师:对,不能翻译成将军死了,壮士回来好了,今天我们该看第五自然段,大伙儿先一起读。
学生朗读。
教师:大伙儿先总结这段的要紧意思。
学生:征战归来。
学生:可汗赏了专门多东西。
教师: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样啊,我们看关键的句子?学生:愿驰千里足。
教师:什么缘故呢?学生:不明白,她是女的,怕砍头。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
木兰诗名师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本文所述故事家喻户晓,学生理易于解,且韵律优美。
无需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只要能有感情朗读,并熟读成诵就行。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人物的形象美。
2.理解和学习木兰的形象美。
教学难点:2.理解和学习木兰的形象美。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木兰诗一.导入新课:1.背诵《敕勒歌》,后介绍民歌特点。
2.引导学生释题:《木兰诗》读到什么信息?3.明确:歌颂木兰;体裁是叙事诗二.导出学习目标:1.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人物的形象美。
2.理解和学习木兰的形象美。
三.学习新课:(一).学习生字:(正音)1.写出本文和马有关的生字:鞍鞯、辔头、胡骑2.写出本文的拟声词:鸣啾啾、鸣溅溅3.描写战地生活的生字:朔气、金柝、4.表示赏赐多、级别高的词:十二转、百千强5.本文一字多音:帖6.同音同字但不同义的字:将※观察:上面的提示是怎样识记生字的,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二).初读感知课文、梳理情节:1.全诗写“木兰代父从*”的故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那些相关情节:2.初读感知课文,同学们认为木兰美不美?请以这样的格式概括:木兰美在:,从文中“”句可见。
(于国于家:忠孝;于个人:集多中美德于一身)(三).深读课文,体会木兰至美形象:1.把自己认为表现木兰美好品格句子深情地朗读出来(先自由读、然后个别读、小组)2.师生评读、品读:刚才的朗读情况(四).集体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学情,列个知识清单:1.积累的词语:2.词语的释义中觉得有意思:3.表现音乐美、韵律美的句子:4.你喜欢模仿使用修辞的诗句:补充修辞知识:①顶真,亦称顶针,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修辞方法。
②互文,也叫互辞。
指上下句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
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
代父从军5——6
辞官还乡3
征途想家4——5
屡建战功1——4
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
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
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
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
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
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
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
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
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把表现木兰征途想家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遍,好吗?(生读)
生:木兰辞官还乡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对爹娘是那样孝顺,为了孝顺,把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战场;为了孝顺,她舍弃许多人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回家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师:好,说到这里,请大家回忆昨天看的豫剧《花木兰》,其中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有没有人记得?
生: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啊!
师:能不能唱?
生:不能。
师:有没有人能唱,一丁点?
生唱:平了……贼……儿……
师:(掌声中)谢谢,虽然只唱了半句,可是韵味尽出,让我们过了一回河北梆子的瘾。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到大家与木兰又走近了一步。
思考一下,木兰的生活理想是什么?生:孝敬爹娘。
师:还有呢?
生: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
师:是的,这本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为了更多的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
小结一下,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多人:勤劳、孝顺、勇敢、刚强、机智、有短识、纯朴高尚。
师:这么多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
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这里有几个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英雄颂歌
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5.绝响
师: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开始吧,说不定你有诗人之才而你还不知道呢。
生写。
师: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谁先来?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
(掌声)师:还挺压韵的,写的不错,下一位?
生:古往今来几英雄,木兰当数排第一,英勇机智杀数敌,是我中华好儿女。
(笑,掌声)师:啊,是一首打油诗吗,也还不错。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
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结尾还可改含蓄一点。
生:匈奴们去死吧!让木兰的剑,沾染敌人的血;让木兰的精神,辉映着她的英姿!爹爹呀,女儿不会辜负您,请您等待儿凯旋归来的那一天。
(掌声)
师:有气势,散发着一股英雄豪放之气。
生:娘呀!是你把我养大,教给我劳动谋生的本领;爷呀!是你教我武艺,使我成将不死沙场。
爷娘的恩情似海深,今生今世报答不尽!(掌声)
生:妈妈!妈妈!儿回来啦!儿不孝!儿不孝!没能留在您的身边。
今天,儿回来了,再也不离开您了!您知道吗?儿在外面是多么思念您。
平了贼儿快马加鞭,儿赶回来孝敬您啊!(掌声)
师:谁言儿不孝,儿还是孝的,那是一种大德大孝。
大家的诗把我们的教室装扮成了诗的殿堂,诗的海洋。
老师也写了一首,念给你们听:
历史,请永远记住这光辉的一刻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你
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梦想
你义无返顾的迈出了
这历史的、壮丽的、诗的一步
天空的雄鹰被你惊呆了
广袤的中华大地被你惊呆了
侵略者的野心也被深明大义的你惊呆了
是双亲的恩情养育了你
是北方这片柔情的土地滋润了你
是你的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提升了你
木兰
英雄的名字
英雄的民族
木兰(掌声)
师:同学们的诗写的很好,老师写的也不错,为什么我们都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的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
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吧!(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生读。
(掌声)
师:评一下,还有一点什么不足?
生评: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
生评:“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的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生评:段和段之间没有停顿。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还有谁愿为大家朗读?
生读。
(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师:读的真是棒极了。
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了木兰的精神品格,我们才可能朗诵的这么好。
大家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起解答。
生:木兰回乡后怎么不去相亲?
生:她当然要去相亲的,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就拍了木兰相亲的事。
生:木兰回来了,家人是笑还是哭?
生:母亲也许会哭,弟弟肯定会笑。
生:这眼泪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母亲的哭,是高兴的哭;母亲的泪,是含笑的泪。
生:花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
生:因为朝廷要她父亲出征,而父亲年老多病,不能出征,木兰又没哥哥,她弟弟还小,所以只有她去。
(掌声)
生:为什么她姐不去?
生:因为她姐没她那么勇敢。
生:因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花木兰。
(掌声)
生:木兰为什么不当官?
生:因为木兰的生活理想是守在亲人身边,过一个普通妇女的农耕生活。
师: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终生无怨无悔,她的品格正在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
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下课!(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