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____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物理____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期中考试重难点复习
第⼀章:机械运动
【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符号是m,常⽤的长度单位还有千⽶(Km)、分⽶(dm)、
厘⽶(cm)、毫⽶(mm)、微⽶(µm)、纳⽶(nm)
2、常⽤的测量⼯具是刻度尺,更精确的测量需要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等其他⼯具。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的时间单位还有分(min)、时(h),
测量时间的⼯具有钟表、停表等。

4、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不可消除(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
值等⽅法来减⼩误差。

5、使⽤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6、⽤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沿着所测长度放置,要让刻度尺的刻度边靠近被测物体,要放正,不能
歪斜;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刻度尺,与尺⾯垂直。

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位。

7、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要写上单位。

【易错题型】
1、四位同学分别⽤同⼀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同⼀⽀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
的是()
A.171.2 mm
B.1.712 dm
C.0.1712 Km
D.0.1712 m
2、学习了误差与错误之后,刘杨有以下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的错误
B.误差和错误,只要我们认真测量,都可以避免
C.只要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就可以消除误差
D.误差只能尽量减⼩,但不可能避免
3、沿长廊AB⽅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形地砖,如图甲所⽰。

(1)⼩明分别⽤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块地砖的长度如图⼄所⽰,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m。

(2)⼩明⽤停表测量⾃⼰从长廊的A端⾛到B端所⽤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他所⽤的时间是 s。

【知识点⼆】运动的描述
1、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我们⾸先要选择⼀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物体的运动时,结果可能也不⼀样,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是
相对的。

【易错题型】
1、在我们看来,我们所在的教室是静⽌的,教室⾥的桌凳、⿊板等都是静⽌的,但是,如果考虑到我们到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室其实是和地球⼀起绕太阳运动的,所以它是________的;如果将眼光放到银河系,太阳是
____________的;我们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找到静⽌的物体。

2、回忆⼀下我们乘坐⽕车的感觉:当我们看窗外时候,会发现地⾯及地⾯上的物体被我们抛在⾝后,这是以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如果这时你认为⽕车在快速的前进,⼜是以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

3、妈妈⽤电动⾃⾏车送⼩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明“坐好,别动!”。

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电动⾃⾏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
C.迎⾯⾛来的⾏⼈
D.从⾝旁超过的汽车
【知识点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符号v 表⽰。

2、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称作速度。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每秒,符号是m/s 或m·s-1;交通运输中速度常⽤单位是千⽶每
时,符号是Km/h;两个速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 m/s= 3.6 Km/h。

4、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同时间内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
动。

⽤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6、⽐较物体运动快慢时,通常有两种⽅法:相同时间⽐路程、相同路程⽐时间
7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s
v ,由此可知,要测平均速度应测路程和时间,经常⽤到的测量⼯具分别
是刻度尺和停表。

8、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明确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性,即明确计算的是在哪⼀段路程内,或
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题型】
1、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的路程
B.每⾛1Km所⽤的时间都相等
C.每1min所⾛的路程都相等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2、甲⼄两⼈同时从统⼀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1所⽰,图2中能正确反映两⼈运动
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3、某⼈从甲地到⼄地,他以1.5m/s 的速度⾛完前⼀半的路程后,改⽤2.5m/s 的速度⾛完了后⼀半路程,求他从甲地到⼄地的平均速度。

【注意】:速度这⼀节内容常会出计算题,与速度相关的常见计算题类型:
1、相遇问题
2、追击问题
3、流⽔⾏船问题(顺⽔时:船速+⽔的速度;逆流时:船速-⽔的速度)
4、⽕车过桥问题(路程=桥长+⽕车长)
第⼆章:声现象
【知识点⼀】声⾳的产⽣与传播
1、⼀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发声也就停⽌,但不是⽴即停⽌。

2、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都能被⼈⽿听到。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般情况下,V固体>V液体>V⽓体
5、声⾳在空⽓中(15℃)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 m/s
6、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次听到的声⾳叫回声。

7、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的⽿朵⽐原声晚0.1s以上。

因此声⾳必须被距离发声体超过
17 m 的障碍物反射回来,⼈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 s 时,反射回来的声⾳只能使原声加强。

【易错题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B.⼈说话是靠⾆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就能听到声⾳
D.⼀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2、宇航员在飞船舱外⼯作时,他们之间的必须借助电⼦通信设备才能进⾏,⽽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
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
B.太空第真空不能传声
C.⽤通信设备对话更⽅便
D.声⾳只能在地⾯附近传播
3、中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军宿营,⼠兵枕着⽜⽪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
敌⼈的马蹄声。

原因是能够传声,且⽐空⽓中的传声速度。

【知识点⼆】声⾳的特性
1、声⾳的特性:⾳调、响度、⾳⾊
2、声⾳的⾼低(也就是声⾳的粗细)叫⾳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来决定的,频率越⼤,⾳调越⾼。

3、声⾳的⼤⼩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的品质、特⾊叫⾳⾊。

⽤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

这与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性质有关。

5、⼈能够听到的声⾳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20000Hz。

⼈们把超过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

【易错题型】
1、吉他是年轻⼈喜爱的⼀种乐器。

在演奏钱,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的是调节琴弦发
⽣时的()
A.振幅
B.响度
C.⾳调
D.⾳⾊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闻其声,知其⼈”——发声体不同,⾳⾊不同
B.“长啸⼀声,⼭鸣⾕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固体也能传声
D.⽤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如图所⽰是声⾳输⼊到⽰波器上时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其中声⾳⾳调相同的是图和图,响度相同的是图和图。

【知识点三】声的利⽤
1、声⾳可以传递信息:医⽣利⽤听诊器了解病⼈⼼肺情况;渔民利⽤声呐判断与群位置;蝙蝠利⽤超
声波探测障碍物;B超;⽤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爆发等⾃然灾害。

2、声⾳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仪器;⽤超声波减少污染;⽤超声波动⼿术击碎结⽯等。

【易错题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着⼀场可能的⼤⾬,这说明声⾳能够传递,外科医⽣可以利⽤超声波振动击碎⼈体内的结⽯,这说明声⾳能够传递。

2、下图中利⽤了超声波的是()
A B C D
【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

2、从环保⾓度看,凡是妨碍⼈们正常休息、学习和⼯作的声⾳,以及对⼈们要听的声⾳起⼲扰作⽤的声⾳都属于噪声。

3、声⾳等级的划分:⼈们⽤分贝来划分声⾳强弱的等级,符号为dB。

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扰谈话,影响⼯作效率,长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

为了保护听⼒,声⾳不要超过90dB,为了保证⼯作和学习,声⾳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控制,如安装消声器,禁⽌鸣喇叭
②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安装窗帘,在⾼速公路两侧安装隔⾳玻璃
③在⼈⽿处控制,如戴上⽿罩
【易错题型】
1、从环保⾓度考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刺⽿的警笛声⼀定是噪声
B.⼈们的吵闹声⼀定是噪声
C.喷⽓式飞机的声⾳⼀定是噪声
D.⼤声朗读课⽂的声⾳⼀定不是噪声
2、城市⾥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所⽰,这种下凹道路在
控制噪声⽅⾯的作⽤是()
A.防⽌车辆产⽣噪声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在⼈⽿处减弱噪声
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
【知识点⼀】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温度:[符号:t,单位:摄⽒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纯净的冰⽔混合物的温度规
定为0℃;②把⼀个⼤⽓压下纯⽔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就是1℃。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使⽤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被测液体中;(2)待⽰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上表⾯相平。

5、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为0.1℃;离开⼈体后,它的⽰数仍是⼈体的温度,
使⽤前先将⽰数甩下去。

【易错题型】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健康成年⼈的体温
B.攀枝花市冬季最低⽓温
C.冰⽔混合物的温度
D.让⼈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2、没有摔过的体温计指⽰38.2℃,⼀位护⼠⽤其先后测两位病⼈的体温(都没有⽤⼒往下甩),如果
两⼈的实际温度分别是37.3℃和39.1℃,则这只体温计上先后表⽰的读数是和。

如果你看到这种情况,应提醒护⼠注意两点:⼀是;
⼆是。

3、下图分别表⽰⼏位同学在“练习⽤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

正确的是()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点:晶体都有确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温度。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晶体形成的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吸热
【记忆】常见的⼀些晶体:冰、⾷盐、海波、萘、所有⾦属
⾮晶体:⽯蜡、沥青、玻璃、塑料、橡胶、松⾹
【易错题型】
1、(多选)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太阳将积雪晒化
B.点燃的蜡烛不停的流着蜡烛油
C.钢块投⼊炼钢炉后变成钢⽔
D.⽩糖投⼊⽔中,过⼀会⼉就看不见了
2、如图所⽰,是“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试管内,再放⼊⼤烧杯的⽔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如图⼄所⽰,读数⽅法正确的是(选填“A”“B”或“C”),⽰数为℃,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晶体”)(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

3、炎热的夏天,⼩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些冰块放⼊可乐瓶中,经过⼀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图中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4、在标准⼤⽓压下,固态⽔银的熔点为-39℃,固态酒精的熔点为-117℃,在我国北⽅的寒冷地区,要使⽤酒精温度计,⽽不⽤⽔银温度计,是由于()
A.固态酒精⽐固态⽔银的熔点⾼
B.固态⽔银⽐固态酒精的熔点⾼
C.液态⽔银⽐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D.液态酒精⽐液态⽔银的凝固点低
5、萘的熔点为80℃,80℃的萘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知识点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法都要放热。

2、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的,并且只在液体表⾯上发⽣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低、液体表⾯积⼤⼩、液体表⾯空⽓流动的快慢。

3、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定温度下,发⽣在液体内部和表⾯同时进⾏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易错题型】
1、在同⼀环境中对温度计进⾏了如图所⽰操作,温度计的⽰数下降最快的是()
2、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烧开后⽔壶嘴会喷出“⽩⽓”,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A.冰棍⼉周围的“⽩⽓”是冰熔化成的⼩⽔珠
B.这两种情况的“⽩⽓”都是⽔蒸⽓
C.壶嘴喷出的“⽩⽓”是壶嘴喷出的⽔蒸⽓液化成的⼩⽔珠
D.这两种情况的“⽩⽓”都是空⽓中的⽔蒸⽓液化⽽成的⼩⽔珠
3、⽣活中常把碗放在锅内的⽔中蒸⾷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的⽔沸腾以后,碗中的⽔()
A.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B.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不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
D.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4、通过观察下图,并联系⽣活实际进⾏猜想。

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低、液体的⼤⼩和液体表⾯空⽓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相同条件下,将⽔和酒精同时擦在⼿臂上,酒精更容易⼲,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有关。

【设计与进⾏实验】⼩明同学对其中的⼀个猜想进⾏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滴质量相等的酒精,
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
与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和其表⾯上⽅空⽓流动快慢相同。

【知识点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态叫升华,从⽓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常⽣活中的升华(如冰冻的⾐服变⼲)和凝华(如冬天看到的霜)现象。

【易错题型】
1、在北⽅冬天⾥,晾在室外的湿⾐服会结冰,但冰冻的⾐服也会变⼲,这是因为发⽣了()
A.汽化现象
B.蒸发现象
C.升华现象
D.先熔化再蒸发
2、⽂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喷撒⼲冰(固态⼆氧化碳)的⽅法制造⽩雾以渲染⽓氛。

这种⽩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冰升华形成的⼆氧化碳
C.利⽤⼲冰升华吸热,使空⽓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冰升华吸热,使空⽓中的⽔蒸⽓放热液化成的“雾”
3、热现象在⼀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着“⽩⽓”,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上会出现⽩⾊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期中考试模拟卷
⼀、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暖⽔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明想利⽤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乐和卡⾥的电⼦发⽣器放⼊瓶中,根据听到的声⾳进⾏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组⽐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较
C.⽤⼀个完好的和⼀个已经漏⽓的瓶胆进⾏⽐较
D.将⾳量⼤⼩不同的芯⽚先后放⼊瓶胆中进⾏⽐较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知其⼈”是根据声⾳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声语,恐惊天上⼈”中的“⾼”是指声⾳的⾳调⾼
C.“长啸⼀声,⼭鸣⾕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
D.“隔墙有⽿”说明固体能传声
3、⼩亮在路上骑⾃⾏车,若说他是静⽌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来的⾏⼈
B.路旁的树
C.⼩亮骑的⾃⾏车
D.从⾝边超越的汽车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常看到从壶嘴中冒出的“⽩⽓”,就是⽔蒸⽓
B.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门,看到从门⼝⾥放出“⽩⽓”,是冰箱中的⽔蒸⽓遇冷液化⽽成的
C.冬天,⼈在室外讲话,常常会看到⼝中冒着“⽩⽓”,是空⽓中的⽔蒸⽓遇热⽽形成的
D.通常所说的“⽩⽓”,其实质是雾状的⽔珠,是⽔蒸⽓液化⽽成的
5、使⽤MP3时,调节⾳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的()
A.响度
B.⾳调
C.⾳⾊
D.频率
6、某同学⽤毫⽶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83.0mm、183.4mm、183.4mm,那么这⽀铅笔的长度应该是()
A.183.0mm
B.183.1mm
C.183.13mm
D.183.4mm
7、某同学在百⽶赛跑中,测得他在50m处的瞬时速度为6m/s,16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7.5m/s,则他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67m/s
D.7.5m/s
8、如图2为⼀物体朝固定⽅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像。

在下列四种运动中,符合图像的是()
A.汽车沿着直线⾃静⽌加速的过程
B.物体有静⽌⾃由竖直下落的过程
C.机车沿着直线运动,紧急刹车⾄静⽌的过程
D.保龄球在⽆摩擦⼒的⽔平⾯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9、⼈⽿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原声晚⾄少0.1s ,你⾯向⼀⾼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
那么你和⾼墙之间的距离⾄少应(

A.⼤于34m
B.⼤于17m D.等于17m D.等于34m
10、2011年3⽉11⽇,发⽣在⽇本的强烈地震造成了⼤量⼈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
B.地震时会产⽣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的
D.受灾⼈员通过呼喊和敲击⽅式求救主要是利⽤声⾳可以传递信息
11、关于温度计的使⽤,图3中正确的是()
A.○1和○4
B.○2和○5
C.○3和○6
D.都正确
12、将⼀盆冰⽔混合物放在阳光下,在冰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冰的温度上升,⽔的温度不变
B.⽔的温度上升,冰的温度不变
C.冰、⽔的温度都不变
D.冰、⽔的温度都上升
13、如下图是分别表⽰甲、⼄、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的是凝固的过程
B.⼄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的是凝固的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的是凝固的过程
14、下列声⾳中属于噪声的是()
A.⾜球⽐赛时球迷震⽿欲聋的呼喊声
B.交响乐演奏时的锣⿎声
C.⼯⼈师傅在⼀台有⽑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
D.上课时⼩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15、甲⼄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为3:1,路程之⽐为2:3,则甲⼄两物体所⽤时间之⽐是()
A.2:9
B.2:1
C.9:2
D.1:2
⼆、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6、坐在教室⾥上课的同学以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坐在飞机上航⾏的乘客
以为参照物是静⽌的。

17、融雪天⽐下雪天冷,是因为雪熔化要________,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冒”⽩⽓”,这是__ __现象。

18、使⽓体液化的两种⽅法,⼀是;⼆是。

19、如图6所⽰,甲、⼄分别是从、
控制噪声的。

20、某昆⾍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的翅膀在10s内振
动了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类(填“能”
或“不能”)听到这种声⾳。

2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驶,⽤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对其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s ,车长为12m,如图所⽰,由此可知,汽车⾏驶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22、海洋动物质量越⼤,其叫声⽉⾷有⼒⽽低沉,即响度较,⾳调较。

甲、⼄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填“甲”或“⼄”)是蓝鲸发出的。

23、如图甲所⽰,⽊块的长度是,若改⽤另⼀把刻度尺,同样测量它的长度,如图⼄所⽰,则⽊块的长度应是。

三、实验题(每题6分,共19分)
24、(6分)星期天早晨,⼩涛正准备练习书法刚刚把墨汁倒⼊盘中⼀半,⼩辉和⼩丽来找他,他们就⼀起出去了,晚上⼩涛回家后发现盘中的墨汁已经⼲了,⽽没盖盖的瓶⾥的墨汁却⼏乎没减少,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到,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表⾯积有关,请你对上⾯的猜想进⾏验证,提供的器材如下:⼀杯⽔、两块玻璃⽚、酒精灯、扇⼦、滴管。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出需要的器材:
(2)实验步骤:
(3)⽣活中的⽔蒸发现象处处可见,蒸发到空⽓中的⽔蒸⽓会永远留在空⽓中吗?其实地球上的⽔在不停的循环着,空⽓中的⽔蒸⽓可以通过各种⽅式再次变成⽔回到地球表⾯,请你写出⼀种与此有关的⾃然现象及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

⾃然现象:;物态变化名称:
25、(6分)⼩明在探究泡沫塑料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与其体积的关系时选择了三只由相同泡沫塑料制成的,体积不等的球(体积有⼤到⼩编号A、B、C),使其从不同的⾼度下落,并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球A落下的平均速度,然后填⼊表格中。

(2)⽐较第②和第⑤组数据可知,泡沫塑料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与有关。

(3)⽐较第①、②、③(或第④、⑤、⑥)组数据可知,泡沫塑料球下落的平均速度与有关,其关系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泡沫塑料球,下落的平均速度越⼩。

26、(7分)某兴趣⼩组的甲、⼄、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在空⽓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含⿎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

⾄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和。

(2)实验过程中,甲负责敲⿎,⼄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

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D补充完整。

A.量出200m的直线距离s并做记录;
B.甲同学⽤⼒敲⼀下⿎,⼄同学看到敲⿎的同时开始计时;
C.⼄同学;
E.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F.再重复作上述试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速度v的⼤⼩并求出平均值v’。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个测量声⾳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
四、计算题
27、(6分)声⾳在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车的速度是25m/s,⽕车A⾏驶到车站前某处鸣笛,5s后车站的⼈B听到⽕车的鸣笛声,求:再过多长时间⽕车经过车站?
28.(7分)⼩张从上海乘飞机去北京,飞⾏距离1040km,所乘航班起飞时间是9时30分,飞⾏速度为180m/s.他在北京的朋友李明从北京的住地开轿车到机场接他,李明住地离机场28km,若轿车⾏驶速度为11m/s,为了按时接⼈,李明从住地出发的时间应为⼏时⼏分?
29、(7分)甲、⼄两列⽕车,甲的速度是15m/s,⼄的速度是11m/s,两车同向⾏驶时的超车时间⽐两车相向⾏驶时的错车时间多55s,若甲车长120m,求⼄车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