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导入 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
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
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比较快。) 引导 学生观
察说出:铁管是直 的,而楼梯是弯弯 曲曲的。
二、互 动新授
1.教学例 6(认识线段) 。
(l) 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让学生看刻度 尺,说出铅笔的长 度,再说说是怎么 想的。
看着尺子上的 刻度,说出手掌的 宽和一拃的长大约 是几厘米。
强化练习, 加深 1 厘米 的表象,逐 步形成空 间想象能 力,增强空 间观念。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
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
教学重点:建立 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节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生回答
一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
生按要求比一比
. 谈 话 高多少,矮多少吗?
1.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先估一估 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题。 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 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 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学生 自主学 习。
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把尺的刻度 2 对 准纸条的左端,再 看纸条的右端对着 几,把大数减小数, 就是这张纸条的长 度。)
第一单元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厘米
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
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米的长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
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
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同桌合作进行测
练习通过
量和估算。(由于 不 断 引 导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 题)
铅笔和筷子的规
学生参与
格不同,在学生测 看、指、比
三. 积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厘米之间
1 厘米 1 厘米地数, 1 米里面有几个 l 厘米 ?
关系的理
(板书: 1 米= 100 厘米)
解。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 量出 1 米。(注
意:量时刻度 O对准绳子的左端。 )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 3
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 度,看谁估的准。
量时建议学生取
划、量、找
累运用 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
整厘米数。)
等大量的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
操作,促进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 题)
他们对米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 ,说说
的认识,并
理由。
培养良好
二次备课
3.操作性练习。 (l) 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5 题。 分小组合作测量, 4 个人用 1 米长的卷尺,合作 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学生认识卷 尺和皮尺。
同桌合作量 一量。用卷尺量黑 板的长和身高。
的数感。
四、小 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 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 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 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 1 米。生活中有很多长 度是 1 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 吧!
长度正好是 1 米。(板书: 1 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 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 1
一共是 100 厘米,就得
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出 1 米 =100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厘米。这时
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
再进行一
“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
表看法,使他们逐
一长度所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
步明白:每个人一
得的结果
什么好的方法?
拃的长度不同,进
也就不同,
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行测量后,量的结 果也不同。
引起学生 的认知冲
1.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学生:用相同的标
突,在解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
准进行测量。
了哪些信息?
物体的长度。
桌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体会由于
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生 1:5 拃。生 2:5 所 用 的 标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拃半。
准不同,所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3 拃。我们量的
让学生充分发 以 测 量 同
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 1 米= 100 厘米
教学反思:
m”表示。
3、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
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
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 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 1米 =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这种冲突
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
中体会掌
呢?
都有竖线、还有数
握统一长
教师指出刻度线、 O刻度、 长度单位 “厘米” 字)
度单位的
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一般用 “厘米” (刻度 1……) 作单位。
必要性。
2.认识 1 厘米。
学生活动
联系生活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 (每一个大格的长
引入
“高多少” ,“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
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说一说
(一)统一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说:古人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
用张开的手臂丈量
通过师生
二、探 们是怎么做的呢?
石头的宽度,以一
用各自的
究新知
(出示例 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 你了解到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
一拃量课
实际进行
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 度都是 1 厘米。) 测 量 和 练
长度就是 1 厘米。(板书: 1 厘米)
习,到最后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
的开放练
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很短。)
习,让学生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
( 让 学 生 自 由 发 动手操作,
些简单的
位。米可以用“ m”表示。
米和厘米
2.观察刻度。
( 10 个 10 厘 之 间 的 单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 0~ 10 表示从 0 到 米。)
位换算,加
10 是 10 厘米,接着是 20、 30、40、…… 100。
让学生数并作答。 深 对 米 和
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
(100 个 )
(不是,弯弯的不
(3) 认识线段是直的。
是线段。)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
吗?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
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 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 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那现在老师 要增加难度了, 看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 从 O 到 7 呢? 4.教学例 3(量一量) 。 (1) 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 用手比划下它 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 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 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 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
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2.教学例 7(画线段) 。
(1) 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 那么 (学生在作业纸
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
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
教师演示: 从刻度 O开始, 画到刻度 3 的地方。
用厘米量
合适吗?
短的物体的长度。 较 长 的 物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
(不合适。)
体的不便
尺。这节课, 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 “米”。
利,从而产
(板书课题。 )
(学生举手, 教师 生困惑,引
二、探
让一位生来量。 ) 导 学 生 积
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让学生说。 ) 极 主 动 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节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
生 1:上节课 在 复 习 厘
一 、 复 么知识?
习引入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
我们认识了长度 单位——厘米。
米的基础 上,提出让
出来的?
生 2:厘米可 学 生 感 受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
以用来测量比较
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言。)
动脑思考。
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 学生积极发言。
米呢?
5)巩 固新知
四、小 结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 的长度。
用 1 厘米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厘米。你也能用 l 厘米说一句话吗?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
指名上台量一量。 认识米。
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量出黑板的长。
通过对米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
尺的认识
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帮助学生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
理解,米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
节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一 、 情 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
(一下子看不出
们的长度?
长短。)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 生拉 直毛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线。)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
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 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 段。(板书课题。 )
引导 学生操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 作:从刻度 2 开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 感受生活 中的数学 知识,从而 体现数学 的现实性, 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 兴趣。
用手把线 拉着,使学 生在这样 的活动中 获得对线 段的直观 认识,再组 织学生观 察比较,突 出 线段 “直”的特 点,接着动 手量出线 段的长度, 巩固长度 单位的知 识。
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
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 就不是线段了,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
尺边、 书本边、 铅笔边、 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
(4) 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 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 5 页,
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 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
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2、课题:认识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l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 =10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