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书上,这种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3、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布卢姆
4、同学们学习一段舞蹈动作,刚开始进步很快,但一段时间后进步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

这在技能练习上称为()。

A 高原现象
B 抑制现象
C 遗忘现象
D 挫折现象
5、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

这种反思属于()。

A.自我反思
B.集体反思
C.纵向反思
D.横向反思
6、小涛认为这次考试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自己运气好。

依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A.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B.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C.不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D.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7、虽然小明的期末测验成绩不高,但与期中相比有所提高,老师仍颁给他“ 学习进步奖” 。

这种评价属于()。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8、在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这里的“双轨”()。

A.衔接且对应
B. 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9、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予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0、芳芳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

她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2、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组成,这是( )的理论。

A.罗杰斯
B.班杜拉
D.阿特金森
13、学习了《坐井观天》一颗,学生学会“信、抬、蛙、答”等生字,理解并熟记“无边无际。

坐井观天”等词。

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有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1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

A.合格制
B.综合制
C.等级制
D.学分制
16、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理解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果中,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在地位上具有()。

B.层次性
C.辅助性
D.从属性
18、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
19、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2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这要求该部分内容应采取的组织方式()。

A.直线式
B.圆周式
C.螺旋式
D.横线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2、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孙老师把题目改编为:“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三年级要参加表演,需要演出服装160套,爱心服装厂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20套。

现在离“六一”儿童节还有2天,请你帮忙算算每天需要完成多少套?
问题:
(1)对孙老师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进行评析。

(2)阐述老师处理教材内容时的基本要求。

2、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常常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觉得自己的情绪。

来得快,变得也快。

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

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我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

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合。

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况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
(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阅读并作答。

《海底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海里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

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速度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劝,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有高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

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Peng pai shuo qie suo
澎湃烁窃梭
Lv zao wei yun cang
旅藻微蕴藏
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

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A
3、[答案]C
[解析]120世纪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故正确答案为C。

4、A
5、C
6、B
7、C
8、C
9、D
10、D
11、B
12、D
13、A
14、【解析】A。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四是运作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

15、C
16、B
17、B
18、D
19、B
20、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性规律)。

2、答案如下:
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3、答案如下: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编造故事和问题创设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和一定的问题情境联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独特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材料中,孙老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题目,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这样新奇巧妙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第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向学生提供充分参加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教学内容的深度,就是指知识的难度,也就是教师挖掘教材的程度。

教学的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难度过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适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答案如下:
(1)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

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①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

如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②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如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

③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明显。

如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

(2)对晓辉问题的知道,①教会晓辉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晓辉的情绪体验;③引导晓辉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④教会晓辉情绪调节的方法;a.认知调节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调节法;d.转移注意法;e.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晓辉情绪调节能力。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略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