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植物对光能的吸收与转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吸收带主要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 叶绿素a在红光区吸收峰高,叶绿素b在蓝光区吸收峰高, 即叶绿素b吸收短波蓝紫光能 力更强。一般阳生植物叶片的 叶绿素a/b比值为3:1; 阴生 植物叶绿素a/b比值2.3:1, 所以叶绿素b有阴生叶绿素之称。
Absorption spectra of chlorophylls
(appressed region), 不接触的部分称 非堆叠区
( nonappressed region)。由类囊
体膜所包围的内腔 称为的类囊体腔.
Structure of thylakoids
类囊体膜的化学组成: 包括蛋白, 脂类和色素 脂类: 糖脂含量高:如单半乳糖甘油二脂, 二半乳糖
甘油 二脂, 三半乳糖甘油二脂及含 硫的酸性糖脂. 磷脂: 主要是磷脂酰胆碱及磷酰甘油.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占80%, 主要是亚麻酸.
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1.2 光反应与碳反应(light and carbon reactions)
光强、温度和CO2对光合作用影响实验 藻类闪光实验 离体叶绿体实验
The light and carbon (formerly dark) reactions of photosynthesis occur in distinct chloroplast compartment
第六章 光合作用I:植物对光能的吸收与转换 Photosynthesis I: Absorption and change of light energy in plant
1. 光合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研究历程
2. 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 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 3. 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 4.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5. 光能的分配和光保护
1. 光合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研究历程
1.1 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确定
1771年,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ey) 发现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此后经历了约100 年的时间(1771-1864), 确立了光合作用的总反 应式:
6 CO2 + 6 H2O
光 绿色植物
C6H12O6 + 6 O2
根据以上实验,希尔等(1960)提出了双光系 统的概念。认为光合作用中有两个光化学反应串联 进行,分别称为I和II,分别在两个光系统中进行, 称为PSI,PSII,吸收光波长的系统称PSI,吸收较 短波长的系统称为PSII。
60年代以来,已直接从叶绿体中分离出PSI和 PSII色素蛋白复合物,并证明了PSII吸收680nm光, 与放氧直接相关。 PSI吸收700nm,与NADP还原相 关。
光合作用释放1分子氧需多少光量子??
量子需要量8-10。
饱和闪光下,每 释放一分子O2需 要约2500个叶绿 素分子。
The relationship of oxygen production to flash energy, the first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ntenna pigments and reaction center.
光合单位(photosynthetic unit):
释放1O2或同化1CO2所需的2500个叶绿素分子称作 1个“光合单位”。
吸收和传递一个光量子到光合作用中心所需要的 叶绿素分子为光合单位,包括250-300个辅助色 素分子和一个中心色素分子。
存在于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完整光反应的最小结构 单位 。
蛋白质: 类囊体膜上有许多插入蛋 白, 这些蛋白与色素形成蛋白色素 复合体。一端突出于类囊体膜外基 质, 而另一侧又突出于类囊体腔, 形 成特定的排列方式.
在类囊体膜上分布的蛋白复合物主要有:捕光色素蛋 白复合物(LHCII);光系统I(PSI);光系统II (PSII);Cytb6/f 复合体; ATP合酶复合体以及其 它与电子传递有关的因子。 它们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有利于电子传递,H+的转
除叶绿体外,还有几种其它类型的质体:如造粉体 (amyloplast), 白色体(Leucoplast, 参与单萜合成的无色质体), 黄化质体(etioplast), 有色体(chromoplast, 决定果实和根的颜 色).
形态:扁平椭圆,大小在长3 ~ 7μm,厚2 ~ 3μm。 一般在10到数百个不等.
CO + H2O
H3C
将光合细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比较, 提出光合作用通式:
CO2+2H2O
光 光养生物
CH2O + 2A + H 2O
(2) 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 英国科学家希尔 (1939) 发现在离体的叶绿体
(实际是被膜破碎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当 的电子受体(如草酸铁、铁氰化钾、醌、醛), 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
移及ATP合成。
PSII 堆叠区85%, 非堆叠区15%
PSI
10%
90%
Cytb6/f 50%
50%
LHCII 90%
10%
ATP合酶 0
100%
Organization of the protein complexes of the thylakoid membrane。
2.2 光合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 高等植物: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 红藻与蓝藻:叶绿素c,d,藻胆素。
温度: 最低温度是2-4℃;最适温度是30℃;最高温 度是40℃。
矿质元素:N、Mg、Fe、S、Mn、Cu、Zn等元素都影响 叶绿素形成,缺乏任何一种,都导致缺绿病。
水分:缺水时,叶绿素不能形成,已有的叶绿素加速 分解。
氧气: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几个过程都需要氧,缺 氧影响叶绿素合成。
2.2.4 叶绿素蛋白复合体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有两个特点: 均位于类囊体膜上. 以共价键结合在特定蛋白质上:亲水卟林环位于蛋白
1.4 两个光系统 ( photosystems)
红降现象(red drop):用大于680nm 的远红光 照射小球藻, 光虽然仍被叶绿素吸收,但量子产 额急剧下降,称为红降现象(red drop)。
The Emerson “red drop” in the green alga Cblorella. Lower curv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Upper curve: Action spectrum for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nthesis.
类囊体(thylakoid):由单位膜封闭形成的扁平小囊, 与长轴平行排列,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
A: Structure model of plant chloroplast. B: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plant chloroplast.
类囊体的结构与组成 基质类囊体 (stroma thylakoid)或基质片层 基粒类囊体 (grana thylakoid)或基粒片层 片层与片层接触的 部位称堆叠区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带在400-500nm的篮紫光区。 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最大值是在橙红光部分。 藻红蛋白在绿光部分。
Absorption spectra of other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2.2.3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1)合成途径: 合成叶绿素的起始物质是δ-氨基 酮戊酸(ALA),植物细胞中,ALA 来自谷氨酸。从ALA到原卟啉IX的 反应是合成叶绿素和血红素共有的。 原卟啉IX结合铁形成血红素,结合 镁形成叶绿素。
内,亲水的叶醇基插入膜脂中,保证了叶绿素的严格空 间排列.
按色素蛋白复合体所含叶绿素种类分类,可分为:
叶绿素a蛋白色素复合体 叶绿素a/b蛋白色素复合体
双光增益效应(enhancement effect) 或爱默生效应 (Emerson effect): 在长波红光之外再加上较短波长 的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称双光增益效应,或爱默生效 应。
Schematic to illustrate the Emerson “enhancement effect.”
2.1.2 叶绿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被膜(envelope):外膜 允许10kDa以下分子通过 内膜 小分子(H2O,CO2等)自由通过。
基质(stroma)及内含物 基质成分: 水, 可溶性蛋白(各种酶系,特别是 RuBP),低分子有机物, 无机离子, DNA,RNA,脂类及 内含物如淀粉粒 质体小球等. 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CO2同化,亚硝酸还原,氨同化, 硫酸还原、叶绿素合成等。
个不饱和的取代的环已烯,即紫罗兰酮环。包括胡萝 卜素(carotene),叶黄素(xanthophyll)。
Structure of carotenoid
类胡萝卜素除有吸收传递光能的作用外,还具有使 光合器免遭强光伤害的保护功能。
叶绿体色素的含量与比例,随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 条件而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3∶1, 叶绿素a∶b=3∶1 。
2.2.1 光合色素的结构和性质 叶绿素类(chlorophylls)
Structure of chlorophylls
理化性质:是双亲性化合物,叶绿素的这种性质决定 了它在叶绿体片层上的定向排列;发生皂化反应生成 叶绿素Na盐或K盐;中央的Mg可被H+、Cu等取代。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 由8个异戊二烯单位形成的四萜,分子两端各有一
分布:多分布在与空气接触的质膜旁,与非绿色细 胞相邻处(如表皮细胞和维管束细胞)通常 见不到叶绿体,这样的分布有利于叶绿体同 外界交换气体。
运动:随原生质环流运动。随光照的方向和强度运 动。
Upper: Chloroplast movement in the green algal genus Mougeotia Lower: Chloroplast movement in the leaf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 under dim light.(B) In bright light.
胆色素原 叶绿酸酯a
-氨基酮戊酸
原卟林IX
原叶绿酸酯氧 化还原酶
原叶绿酸酯a
叶绿素a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chlorophyll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chlorophyll
(2)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光:影响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素酸酯。藻类、苔 藓、厥类及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下可合成叶绿素。
4Fe3++ 2H2O
光 破碎叶绿体
4Fe2+ + 4H+ + O2
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有电子受体存在的情况下, 分解水放出O2的反应称为希尔反应. 电子受体称为 希尔氧化剂。
希尔反应的意义: ①证明了光合作用氧的释放和CO2还原是两个不同的
过程,O2 来自水的分解。 ②将光合作用研究深入到细胞器水平,为光合作用
1.3 光合单位 (photosynthetic unit)
量子产额(quantum yield): 光合作用中吸收一 个光量子所能引起产物量的变化(如放出O2数 或固定CO2的分子数)称为量子产额(quantum yield) 或量子效率。
量子需要量(quantum requirement): 量子产额 的倒数叫量子需要量, 即释放1O2或同化1CO2 所需的量子数。
简化后的光合反应式
CO2+H2O
光 叶绿体
(CH2O) + O2
ΔG0'=478kJ• mol-1
光合作用氧气的来源
(1)细菌光合作用
紫色硫细菌和绿色硫细菌
CO2+2H2S
光 光合细菌
CH2O ჷ 2
H3C H3C
CHOH
光 光合细菌
H3C
(CH2O) + 2
2. 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 叶绿体 2.1 叶绿体 (chloroplast )
2.1.1 叶绿体的发育,形态及分布:
叶绿体的发育: 由前质体 (proplastid)发育而来。 当茎端分生组织形成叶原 基时,前质体双层膜中的 内膜若干处内折并伸入基 质扩展增大,在光照下逐 渐排列成片,并脱离内膜 形成囊状结构--类囊体, 同时合成叶绿素,发育为 叶绿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