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华育中学中考调研测试化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中考调研测试化学试,
一.选择题
1.某同学进行了锻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洒CΛOH) O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I可证明瑕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II、III可证明锻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懒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2.把8. 9gM g. Zn合金放入一泄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 4g⅛,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dCl的质量为()
A.23. 4g
B. 29. 25g
C. 30. 5g D・ 26. 25g
3.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馅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淸溶液。

(2)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领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另称取14.9 g该粉末于烧杯中,力Il入蒸餾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28.7 g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杂质中肯左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杂质中肯怎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杂质中肯左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A.Fe:O0(Fe)——用盐酸浸泡,然后过滤、洗涤、烘干
B.CO (COJ —一先通入足量的浓NaoH溶液,后通过浓硫酸
C.CaO (CaCO5)一一加水溶解,过滤、烘干
D.NaCl (Na:CoJ —一加入过⅛ CaCl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5.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一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一一”表示物质之间
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若甲是礦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顿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6.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

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
QkJ∙g1). 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

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左每Ioo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疑[m(金属)],査得下表数据:
金属铁铝镁
燃烧放出热量/
4.73 31.02 24.74
(KJ∙g∙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呈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怎
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7.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岀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O —氢原子
•—氧原子囱
一碳腮子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 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8.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加足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 若步骤II 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最多含有三种物质 ② 若步骤II 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3种情况 ③ 若步骤I 【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情况
③若步骤II 中沉淀不溶解,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硝酸换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无色滤液中最多 含有三种溶质
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2. 现有一包由5∙6g 铁、7.2g 镁、1.0g 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泄量的CUCl2溶液 中。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 26. 2g B. 26.6g C. 26. Og D. 25.8g
13. 向用少量稀盐酸酸化的BaCL 溶液中滴加由Na :CoS 和血S (λ组成的混合溶液,产生沉淀 的量(也)与加入溶液的体积(卩)之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14. 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 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匚待反应结
朿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 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 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 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 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1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
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 0
V
A.tJC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左相等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分别将tJ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VC, 一左都有晶体析出
D.tJC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 IOg的甲物质
16•除去下列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操作方法
A KNO3NaCl 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
B KCl K2CO3盐酸加入过量的盐酸,蒸发
C CU Fe2O3碳粉与过量的碳粉混合,加热到高温
D O2CO 铜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A. A
B. B
C. C
D. D
17.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IOOg质疑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血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W的取值范围是W^8g 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IO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
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 07g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观点
A 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B 酸溶液能使石裁变红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立是化学变化
C 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酸
D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溶液稀释后PH变大
A・A B. B C. C D・D
19. 下图是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品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 t2°C 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均为40%
C. 升温均可使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 将180g 甲的饱和溶液由t3°C 降至t2°C,可析岀40g 甲
20. A 〜F 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 、B 、C 是氧化物,且A 是红棕色粉末,D 、 F 均是单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T"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 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④中一泄包含复分解反应
B. 做反应①的实验,要先加热A 再通入B
C. 反应④用于湿法冶金,可制取Zn 、Cu 、Ag
D. E 可以是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2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英中正确的是(

表示加热一左量碳钱(NH 4HCO 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
反应时间
Hi
IZ ZO2
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Q
反应时间
氧碳质∙g 二化的量
表示向一立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
盐酸的质量电
2 1
成体质乜
生气的量
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枳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22. 某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 该样品与 IoOg —泄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
完全反应,生成mg 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 若m=1.8,则样品中一泄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氢氧化钾
C. 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 或固体氢氧化钾中的一种
D. 若样品中既含有A,也含有固体氢氧化钾,则一能m>l ∙8 23. 下列离子组在强酸性和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疑共存的是() A. Ca 2+
. CU2+、NO 3-. Cl- B. Na ∖ Mg 2
∖ SOZ Λ
C 卜、
C. Na+、K ∖ CO3乙、SO 42
- D. NaJ Ba 2+
. Cl-. NO 3-
24. 下列除考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除去凡中的少量02: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收集气体
B. 除去CaO 中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C. 除去KCI 溶液中的少⅛ MgCI 2:加入适MNaOH 溶液,过滤
D. 除去CU (NO 3) 2溶液中的少量AgNOj: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25. 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①常温下,向一泄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 ②一立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 ③向一左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镭
D. ④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二、实验题
26.
过氧化钙(Caθ2)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过氧化钙的性质与用途
>|
液质量
滚滋质量g
水的质量
∕g
0氧化钙的质量主°
硝酸钾质量g 0
时间心 ①


稀盐酸的质量/g
鱼类长途运输的增氧剂的主要成分为CaO2,它与水缓慢反应生成02,还生成一种碱,苴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Na2O2也能与水反应,原理与Caθ2相同,但却不能作为鱼虾运输的供氧
剂,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O
(二)过氧化钙晶体的制备
(资料)过氧化钙晶体(CaO2∙yH2O),常温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酒精。

制备原理:
CaCl2+H2O2÷NH3+H2O→CaO2∙yH2Oψ÷NH4CI,装置如下。

(1)装置A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_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的作用是O
(3)装置C需要控制温度在OC左右,采用的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控制温度在OC左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
I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提高CaO27H2O产率:
II ____ 。

(4〉反应结束后,经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可获得CaO2∙yH2O3
①洗涤时采用95%的酒精溶液洗涤的优点是______ o
②检验晶体已洗涤干净的试剂为________ 0
(三)过氧化钙晶体组成的测定
称取21.6克晶体用热分析仪对苴进行热分解实验,并绘制成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
(1)0-15O O C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
(2)根据图可知y = —O(写岀计算过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ΓC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27.康康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物质充分反应,在反应中用托盘和量筒准确测疑出表中叫、叫血、m:和V (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P g/cm3)
实验序号
1 2 • ■ •
mi (Ivlno2)/g
m2 (KC∣O3) /g
m3 (试管)/g
m4(试管4■加热后剩
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
积V∕cm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质量守恒泄律nu、m2、m, nu、V、P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兴趣小组用下列装置研究两个问题。

(1)研究燃饶条件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C
步骤1:在乙、丙中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再分别放入80°C和20°C的水至没过长导管
口下端,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2:将装置按照a÷b÷c÷d连接后,关闭K2,打开Ki,将A中的液体滴入B中,观察到
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3:立即观察到乙中白磷燃饶。

①步骤1:丙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

②步骤3:使乙中白磷爆烧的操作是_____ 。

(2)研究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
(资料)二氧化碳气体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1:在B中放入5 g变质的NaOH固体样品,乙中盛满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2:将装置按照......连接后,打开K?,关闭Kj,将A中的稀硫酸(足呈:)滴入B中,充分反应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

步骤3:将B中样品换成5g的Na2CO3固体,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
V2o
①步骤2中装巻的连接顺序是_____ (填接口序号)。

②步骤3的实验现象是_____ 。

③若V2= 5Vi, 5 g NaOH固体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虽:为 _____ g。

29.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稀盐酸
滴有酚酎的
N a OH '漆液
(I)A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駄、碳酸钙及水以外一上含有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引发了同学们热烈讨论,下而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可能有 Ca(OH)2、NaOH 学生丙可能有 Ca(OH)2、CaCI2
学生乙可能有 NaOH、Na2CO3学生丁可能有Na2CO3
学生戊可能有NaOH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左,取一定童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顿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结论)上述滤液中,还含有没有_。

30.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宜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a 的需称是 o
(2) 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速率,应选用的发生装垃是 (填上图字母序号,下同),要收集干燥的氢气,最好选用装豊 所示方法 收集氢气。

若改用下图装置收集氢
气,则气体应从
端进(填“a"或“b"). (3)兴趣小组的同学模拟潜水艇制取氧气的方法,利用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制取氧 气。

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盐酸、二氧化碳、水都能发生反应,产生氧 气。

(实验探究及现象)用石灰仃与稀盐酸制取CO 2,其发生装置与下图装置连接• 一段时间 后,I 烧杯中澄淸石灰水变浑浊,a 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①装置G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装置H 的作用是 _________ 3 ®\烧杯中澄淸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_ 。

(实验结论)经进一步探究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另外一种生成物是碳酸钠, 则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O
31. 某矿井中的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0、CO2、CM 等气体。

为确左该瓦斯气体的成分,兴 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Δ
(査阅资料)CH 4 +4CuO = 4C U +CO 2 +2H 2O
(实验装置)
足量饱和 NaHCO3 -
足量浓硫酸
H 饱和的澄 清石灰水
A B D
木条
氧化铜粉末
澄清石灰水N Q OH 溶液 浓硫酸NaOWgyg
AB C DE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 中的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 大家认为,欲通过D 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 。

的思 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 _________ (填装程序号,下同)间再增加一个 ____ 装置,才能证 明含有CH 4o
(3) 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ItB 的作用是 O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是 O
(5) 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排除了安全隐患,将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 探究,请根据实验现彖和数据填写结论: 装置
实验现象/数据 实验结论 A
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小组成员一致 认为该气体样品中含有 。

B
无明显现象 C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D
装置D 增重3.6g E
装置E 增重4.4g (反思)(6)小明认为使用该装宜存在着误差,他的理由是
【参考答案】材*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B
解析:B
【解析】
混合气体
A、由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熾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酥试液变红色:
C、由于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白色固体H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杂质,可能含有碳酸钙;
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小于熾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故选B.
点睛: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是,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2. 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氮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 Mg + 2HCI= MgCI2 + H2φ , Zn + 2HCI= ZnCI2十 H2 f 可知,2CI^ ~ H2φ ,
设氯离子质量为X ,
2Cl ~H2φ ,
71 2
X 0.4g
71 _ 2
X 0.4g
X 二 14.2g,
—14,2g— = 23 4g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35.5 Inn^ 匚故选A。

--- × 100%
58.5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
确性。

3. D
解析:D
【解析】
A、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KCkAgNO3= AgClψ+KNO3 ,
74.5143.5
14.9g 28.7g
NaCkAgNO3= AgClψ+NaNO3 ,
58.5143.5
11.7g 28.7g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领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氮化倾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领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24.9g氯化钾和硝酸银反
应生成28.7g氯化银,11.7g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因此杂质中一左含有氯化钠,错误:B、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领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领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顿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馅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淸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铜,错误;C、由A知,杂质中肯左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D、杂质中肯左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

故选D。

4. B
解析:B
【解析】除杂的要求①所用试剂只能将杂质除掉,不能把想保留的成分反应掉,②除杂的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杂:C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除杂要求: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是氯化钙过量,引入氯化钙杂质。

选B
5. 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顿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顿,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C。

6. C
解析: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左,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左,错误;C X该装垃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岀热虽:,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D、不用催化剂时,分別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

故选C O 7 . B
解析:B
【解析】A.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 28二4:7: C.由
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

选B
8. D
解析:D
【解析】
A、因为MnO2是生成物,所以质量是由0逐渐增加的;
B、试管内固体质量的变化就是CUOTCu的质量变化;
C、滴加滴加K2CO3溶液,首先和盐酸反应,然后和Ca ( NO3 ) 2反应;
D、溶液质量的变化就是HCTFeCb的质量变化。

解:A、因为MnO2生成物,所以开始反应时质量为0,所以图象起点错误,故A错误;
B、发生的反应为CUo+C0=Cu+C02,固体的质量由CuOTCu,质量减少,而图象是固体质量增加,曲线走向错误,故B错误;
C、滴加滴加K2CO3溶液,首先要和盐酸反应,K2CO3+2HCI=2KCI+CO2个+出0,宜到盐酸完全反应再和Ca ( NO3 ) 2反应,这段时间没有沉淀生成,起点错误,所以图象C错误;
D、发生的反应为Fe+2HCl=FeCI2+H2φ,分析发现溶液质量的变化就是2HCI÷FeCl2的质量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质量增加,所以D正确。

故选D
9. C
解析:C
【解析】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中O 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B.根拯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设生成2.2&气体所需的血£0,的质量为 y.生成沉淀5. Og所需Na:COS 的质量为z.则
Na:C03+2HCl=2NaCl+C0;t ÷⅛0 N a=CO3÷CaCl≡CaC03 I +2NaCI
106 44 106
100
y 2.2g Z
5g
106∕44=y∕2.2g 尸5.3g 106∕100=z∕5g z=5.3g
图 1 中 b 点的值为 5. 3g÷10%二53: X 点的值为(5. 3g +5. 3g ) ÷10⅜=106
C.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 7: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
D.当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氮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
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 不变,呈中性,图1中C 点 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选C 点睛: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 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10. 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减少的3.2g 是水和CO?的质呈:,设 NaHCO3分解产生CO2的质疑为X ,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V ,
2NaHCO 3 = Na 2CO 3 +CO 2 ↑ +H 2O
44 18
X 3.lg-x
2NaHCO, =Na 2CO 1 +CO 2 T+H 2O
168
44 J
2.2g
168 44
盏,解得T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 ∙根据质量守 恒泄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 3,设NaHCO3的质量为儿,生成NaCI 的质量为Z ,则 有: NaCI 〜NaHCO § 〜CO 2 〜CaCO 彳 58.5
84 100 Z -V l 15g
84 _ 100
58.5 100
盂•,解得 y↑ =12.6g, =τ÷ t 解得Z=8.775g,则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20g-12.6g=7.4g<.根据以上计算 Wg
分析作答。

【详解】
A ∙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生成CO2的质量是 2.2g,不符合题意:
B. 原混合物中NaHCO 312.6g,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 38.4g,得剩余固体16.9g 中还 有NaHCo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 3. Na2CO3和NaCl 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原混合物中NaCI 的质量为7.4g 和生成NaCI 的质量 为
8.775g 之和,共16.175g,不符合题意:
D. 原混合物中NaHCO 3与NaCl 的质量比为12.6g : 7.4g= 63:37,符合题意。

故选D 。

44 _ X Ti = 3・lg_x 解得x=2.2g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白色粉末加足量的水,过滤得到沉淀和无色滤液,说明一立没有硫酸铜: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①若步骤II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最多含有三种物质,可以是氯化顿、硫酸钠、硝酸领,正确:
②若步骤II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3种情况,分别是:碳酸钙、氯化顿、硫酸钠:碳酸钙、硫酸钠、硝酸顿;碳酸钙、氯化顿、硫酸钠、硝酸领,正确:
③若步骤II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5种情况,分别是:碳酸钙:碳酸钙、氯化顿:碳酸钙、硫酸钠;碳酸钙、硝酸领;碳酸钙、氯化顿、硝酸钮!,正确:
④若步骤II中沉淀不溶解,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硝酸领,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无色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分別是: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正确。

故选:D。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 + CUCl、= MgCl、+ CU
24 64
7.2g X
24 _64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 +CuCh =FeCl7 +Cu
56 64
5.6g y
56 _64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虽:为19.2g+1.0g+6.4g=26.6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