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一档非常经典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刻画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展示出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该节目自2012年播出以来,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并在推广中运用了不同的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极大地增强了该节目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下面将从新媒体推广角度,探索《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
一、微博微博是《舌尖上的中国》最主要的宣传渠道之一,该节目通过微博拓展了观众网络社交的范围,为观众自发围绕该节目展开的话题创造了宣传效应。
首先,《舌尖上的中国》微博账号的内容非常注重质量和时效性,不断发布与美食相关的新闻、故事、点评等,吸引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影响力不断扩大。
其次,微博平台允许用户发表评论,粉丝可以通过评论与参与互动,分享个人的美食经验,提出各种美食问答,并且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对该节目进行反馈,建立起强有力的互动关系。
最后,通过在微博上组织各种美食活动,如推荐美食、制作美食、品尝美食等,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促进了精准推广和品牌建设。
二、微信微信是我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工具,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推广的重点之一。
该节目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首先,微信公众号允许进行一对多的沟通,有利于观众与《舌尖上的中国》建立深层次、稳固的互动关系。
通过公众号,该节目能够推送菜谱、推荐餐厅、美食制作秘籍等精品内容,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和粉丝。
其次,该节目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独家剧情和花絮,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增强了观众的粘性,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节目内容。
最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一系列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如参与美食评选、答题、抽奖等,让观众更有参与度,增加制作和推广的效果。
三、抖音抖音是新媒体推广的新宠,既能满足年轻观众的口味,又具有较高的粉丝关注度和传播力。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抖音开拓了新的宣传渠道和观众群体。
首先,抖音的短视频能够快速、精准地呈现节目内容,吸引观众的目光和兴趣,同时节目中所展示的各种美食,在抖音的传播下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_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_[共2页]
33 消费者感觉和知觉第2章2.消费者知觉的定义是什么?其形成过程包括几个方面?3.影响消费者知觉的因素有哪些?4.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感知如何形成?实践活动1.选择某一商场,选择一件热销商品和一件滞销商品,对20名顾客进行这两件商品的认知测验,最后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些顾客对这两件产品认知不同的原因,并根据你的分析结果给商场一些建议。
2.选择某一热门广告,分析其创意是针对消费者知觉的哪个方面,并说出该广告给自己的感觉。
3.运用所学的消费者知觉的相关概念,分析当今某热点话题给消费者带来的知觉影响,并说明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态度。
案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从2012年5月14日起,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开播《舌尖上的中国》。
这是一部高端美食纪录片,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该纪录片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广泛的关注,风头盖过所有热播“后宫剧”、家庭剧,其网络搜索量和点击量居高不下。
刚刚播出第一集时,微博上就开始议论:“《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
”“作为一个要减肥的人,晚上看《舌尖》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虐精神?”该片很快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绝大部分网友对它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同时也在天涯论坛引起广泛热议,而豆瓣网友给它打出了9.6的高分!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增强,中餐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所认识和喜爱。
相比从文化、历史、地理的角度认识中国,美食应该是一条更加便捷的路径。
通过美食,我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东方古老国度。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中央电视台电视美食节目的传播创新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和《厨王争霸》为例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对中国美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纪录片之一。它 不仅成功地传播了中国美食的独特魅力,也通过全新的视角和表述方式,赋予了 传统的美食文化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次演示将从几个关键方面 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之处。
内容摘要
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传统美食节目的叙事模式。 它不再仅仅于烹饪技巧或者菜品的制作过程,而是将食物与人的生活、历史、文 化、自然环境等多元因素紧密相连。它讲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展示了食物与人 的互动关系,这种新颖的叙事方式赋予了美食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也让观众 有了更深的参与感和共鸣。
最后,该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 在国内引起了广泛,也在海外华人群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片也在国际上获得 了一定的认可和赞誉,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美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内容摘要
总结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 影像、细致的描绘和跨文化传播,成功地呈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 增强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该片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誉, 这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美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今后的影视作品中, 我们可以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与 推动中的作用。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传 播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创新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 剪辑,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该节目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以食物为媒介,深度挖掘文 化价值
1、以食物为媒介,深度挖掘文化价值
美食类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个案分析
纪录片之旅SHENGPINGSHIJIE文艺直通车美食类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个案分析口李琳摘要:2012年央视播出的《'尖上的中+》节目在诠释食材背景的同时78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此节目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7有L于提升我+&文化自觉意识$文章X《'尖上的中+》做个案分析,探析此节目对中+传统文化的展现与8扬,并进一步诠释此节目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上的中+传播《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灵感从书籍《慢食运动》中得到,其配乐与每期节目深度契合,并将食材与人物情感、民间手工的继承、时代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节奏舒缓且温情的语言表达制作出一档精彩绝伦的美食类纪录片。
该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听味”盛宴,还对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的推动w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时观众不、、扬等一期节目中人民的的烹制食物具观众中国具的的具匠人期节目中观众感的人情与期节目中,观众,美食文化的时,到的人的期节目》中观众食材中的的节目达出来舌尖上的中国》观众感国的食之美并中文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扬的精内涵是非%触动观众心灵的,节目不仅从食材、自然环境与等内容出发,细致入微讲述美食与民情节目向观众进行价值观的达节目中的人们都在忙不管费时费力,大家总是在慢慢地做,细细熬。
有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桌旁等的,有外游子慢慢故乡美食的这些画面镜头中,没有追逐名利、浮华虚荣,有的只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与最朴实的态度这种朴实平%的场景恰恰是中最弥足贵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笔者将从《舌尖上的中国》受众定位的角度来研究《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统文化的传播。
在外游子一一乡愁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蒸笼里热气的印花团子,汤汁浓厚的麻辣酸菜鱼,入口即化的文思豆腐,粗旷的岐山臊子面……这些或朴实或精致的美食,不仅每一位外游子感受到了与众不的觉勾起们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家费人是的食物是最美的乡节目为人与人之间一起。
餐饮营销方案_餐饮业营销方案优秀案例
餐饮营销方案_餐饮业营销方案优秀案例餐饮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进行营销是每家餐饮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好的餐饮营销方案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顾客,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优秀的餐饮营销方案案例。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营销“舌尖上的中国”是著名纪录片,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代表。
在这个主题下,一些餐饮企业开始尝试创新,以其为主题推出新品、推广菜品,并通过营销推广来吸引顾客。
例如,有一家山东餐厅就推出了“舌尖上的山东”主题菜品。
该菜品针对山东菜特点,采用当地新鲜食材,同时在餐厅内加入了山东元素的设计装修,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品尝。
该餐厅还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该主题,展现山东美食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品牌延伸餐饮企业通过品牌延伸,将自己的品牌推向更广泛的市场。
例如,星巴克已经将其品牌延伸到了咖啡豆、杯具等产品。
实际上,许多餐饮企业都可以通过品牌延伸来提高盈利能力。
例如,法国餐厅可以开设美食餐厅,以扩大餐饮市场。
将餐厅的品牌延伸到食品行业,制作和销售食品产品,可实现盈利。
更多的消费者会了解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
三、特别优惠很多餐饮企业推广优惠活动,比如,免费赠菜、固定的特别优惠时段,等等。
这些优惠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品牌知名度。
例如,西餐厅会在特殊日子,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推出特别优惠,如赠送香槟或精美礼品。
这些举措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特别优惠也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增加品牌知名度。
四、互联网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营销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例如,有些餐饮企业在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互联网平台推广。
在这些平台主页中,可以介绍特色菜品、服务区域、配送时间等信息。
通过这类平台的推广,消费者可以在家里享用餐厅美食,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销量。
总之,不同的营销方式适用于不同的餐饮企业,但所有餐饮企业都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实现更大的盈利。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浅析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电视美食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传承阶段、升华阶段和创新阶段。
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是电视美食节目发展的创新代表之一。
一、传承阶段
传承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是以介绍食物和食品文化为主。
此阶段的美食节目注重历史和文化的解析,通过介绍地方菜肴、食材和餐饮文化,让观众了解各地饮食习惯和文化底蕴。
代表性节目有《华夏美食》、《舌尖上的中国》等。
二、升华阶段
升华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强调厨艺和制作艺术,注重将食材制作成高品质的美食,以激发观众的食欲和欣赏意识。
代表性节目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天厨传奇》等。
三、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的电视美食节目注重创意和创新,以食品为媒介表现不同的文化和故事。
代表性节目有《舌尖上的中国》、《吃吃更健康》等。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
1、把食物作为文化、生活、品质和收获等元素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多彩食文化。
2、以极高的审美标准和极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完美的展现了美食的高品质,成为观众的品位与生活方式的指南。
3、以食材、民俗、历史、文化、地域等多种元素,科学理论与
专业知识相结合,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之,电视美食节目的创新之路是在不断追求创意和创新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层面的表现和传递,以情感为表达手段,真实生
动地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传播学视角解析《舌尖上的中国》
从传播学视角解析《舌尖上的中国》摘要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给中国纪录片市场投放了一枚“重磅炸弹”,既刺激了中国人的味蕾,也道出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
这部纪录片的传播奇迹,是中国纪录片在困境之中的成功突围,不仅把新的活力注入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中,同时也为国产纪录片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模板。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播国家形象、为公众提供文化知识的使命,因此,纪录片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个案研究,从传播动机、传播时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几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并梳理了该片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加强传播主体建设,丰富深化传播内容,拓展文化和商业双重传播渠道,面向国外受众、开展国际传播等方面把该片向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传播学;成功原因;存在不足;发展策略THERESEARCHoFABITEoFCHINABASEDoNTHEORIESoFCOMMUNICATIONAbstracthl2012,tlledocument哪“ABiteOfChina’’,puta”blockbusterItintothemarketofdocumenta吼botlltostirnulatethetastebudsofmeChiIlesepeople,aIldpointedtothe1ifestylebellindthefood.Thesuccessofthisdocumenta巧isabreak衄’ou曲intou曲simation,notonlyi巧ectednewVitalityiIltotlleC11inesedocumenta巧market,butalsoproVidesareferenceformedeVelopmentofC【1jnesedoculnentaI.y.DocumemaIyisanimportantc枷erofnationalculturalsoRpower,shouldersⅡlespreadiIlgofmeimageofmeco叫ry,andalso,itfeedsmepublicwithknowledge,theref.ore,ⅡledeVelopmentoft11edocumenta巧directlyrelatedtothecons仃IJ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IIlthispaper,thecasestudiestheoutstaIldingdomesticdocument哪¨ABiteOfChina’tbasedontheoriesofcommunication,notonlytofindthereaSons、Ⅳhyitbec锄epopul瓯butalsotoexplorethestrate百esofitsquicl【ly二、从传播学视角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原因《舌尖上的中国》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上映后的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大量观众表示喜爱,网友们也通过微博、论坛等形式对这部纪录片展开了大讨论,在追捧和赞美的同时,许多网友开始用“舌尖上的……”造句,掀起了一阵“舌尖热”。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营销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营销故事一部“津津有味”的纪录片,营销人看来,各有一番滋味。
端午节,正是在五芳斋打工的刘光荣最忙的时候。
这个裹粽高手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裹完超过3000只粽子。
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个粽子用时不到10秒,而在粽子的分量上更是一抓一个准。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一些旅行社、旅游网站立马推出一系列美食游线路,让不少观众和网民循着美食的香味,在行走中品味不一样的中国。
据报载,携程旅游网不久前推出20余条旅游线路,主要由《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地点组成,囊括了海南、云南、北京、湖南等20多个省市让人垂涎的美食胜地。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舌尖上的旅行”,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兴奋。
他们认为,美食将成为刺激出行的一大要素,或将成为今后旅游市场新的热点。
那么,正是《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的故事,下面请听著名营销策划专家谭小芳老师为你讲述:一、五芳斋营销部门的人很高兴。
一部“津津有味”的纪录片,一次无意为之的有效传播,也让五芳斋找到了合适的广告词:“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的技师,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品的生命力。
”“舌尖”首轮播出谢幕,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
更为重要的是,该片引发的口碑效应和情感联系,是诸多品牌希冀的。
“纪录片火了,CCTV-9纪录频道的广告费要涨了。
”微博上,圈内人开始坐不住了。
除了这个最直观的影响,还有哪些是我们不得不重视和思考的?☆这部纪录片,显然不是为淘宝准备的,但只有淘宝趁势而上,为何缺少其他品牌广告主的身影?☆在“舌尖”之前,不乏内容独到、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为什么大部分叫好不叫座?或者说,除了内容,《舌尖上的中国》引发收视狂潮的原因还有哪些?☆它会带火纪录片市场吗?会否从此改变观众的收视习惯,从“娱乐一边倒”转向这类严肃的电视节目?二、为什么是淘宝?“舌尖”到底有多火?看看最近淘宝的业绩就知道了,该片开播5天内共有2005万人次在淘宝网(微博)浏览过片中介绍的美食,成交量达729万件。
《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案例分析一、《舌尖上的中国》简介:《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季已确定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媒介营销方式营销一:微博营销•微博的大力风行,在舌尖之处,每开播一集都有一个专题专门为舌尖造势,而在开播中,更加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户为其大力宣传,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精彩传播之下,无处不在吃,无处不在谈,微博的魅力,让舌尖的造势突围成功,而关于各种精彩的回访,以及容的直接宣传,造就们现在这种效应,各种舌尖,都出现了,在节目的播出期间,网友们吃的豆腐,叫做舌尖上的豆腐,竹笋叫做舌尖上的竹笋,苹果叫做舌尖上的苹果,而且发布在各自的微博中也在为舌尖营造宣传的氛围。
营销二、淘宝营销•淘宝的接力促销,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在淘宝上热力大卖,舌尖上的鸭脖,舌尖上的奶茶在淘宝上誉名不断,而在淘宝中也为舌尖上营造了一部专题,名为舌尖上的淘宝,从而用淘宝上的庞大流量为舌尖这个词营造了最美好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舌尖,从而带来庞大的销售数据。
•“为了满足各地的“吃货”,淘宝网于5月24日零点顺势推出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将纪录片中出现的几十种美食特产“一网打尽”。
该专辑一上线就成为全国各地“吃货”们的大本营,短短24小时超过31万人关注,浏览量高达1千万次,成交7万多件。
在此活动的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环比增长了16.71%,直接成交额达到了2195万元,购买人数增加了13.44%。
营销三、央视宣传该片在央视一套开播,央视一套足够的媒介影响力促进了其传播力度。
纪录片中的广告宣传现象浅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 片 中的广告 宣传 现象 浅析
以 舌 尖上 的 中 国 为 例
。李 琳
【 摘
要】 舌 尖上的 中国》 是一部介绍 中国各 地美食 的纪录片, 但 它与传统 的美食 节 目不同 , 它是 以美食作 为媒介 , 从 而对美食
因为他 的非强制 性 , 自然 传播 。 这样 的广
更 能 告直接灌输 给受众 , 往往会产 生不 良的传 告 不 会 给受 众造 成 潜 在 的 心理 压 力 ,
1 6 6 2 0 1 3 年 第9 翔
蝴释
广告在线I N E W S W O R L D
被 大众所 接受 。 相反, 由于 某些 商业广 告
方式 , 新颖独特 的叙述方法对 中国大江南 北的美食进行 了介绍 , 与此 同时促使某些 食品销量大增 , 对食 品起 到了广告 的宣传 作用 。 据淘宝 数据 显示 : 安 徽特 产 “ 毛 豆
特的传播方式 为 《 舌尖上的 中国》 这部纪
录片赢得 了不少的观 众 , 同时 , 在潜移 默 化中产生 了广告的宣传 效果 。 广告 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广告包 括非 经济广告 和经 济广告 。 非经济广告指 不以盈利为 目的的广告 ,又称效 应广告 , 如政府行 政部门 、 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 的各种公告 、 启事 、 声明等 , 主要 目的是推
告 的强迫性和灌输性 , 这种传播方式不会 给受众心理造成潜在 的心理压力 和反感 , 也基本不会使受众产生抵触情绪 。 在这种 情 况下人们 往往会 很容 易接 受这 种无形
二、 对 《 舌 尖上 的中国》中广告 宣传
现 象 的 思 考 1 、 纪 录 片 中 的 广告 宣传 方 式 对 现 代
《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案例分析一、《舌尖上的中国》简介:《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季已确定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媒介营销方式营销一:微博营销• 微博的大力风行,在舌尖之处,每开播一集都有一个专题专门为舌尖造势,而在开播中,更加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户为其大力宣传,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精彩传播之下,无处不在吃,无处不在谈,微博的魅力,让舌尖的造势突围成功,而关于各种精彩的回访,以及内容的直接宣传,造就们现在这种效应,各种舌尖,都出现了,在节目的播出期间,网友们吃的豆腐,叫做舌尖上的豆腐,竹笋叫做舌尖上的竹笋,苹果叫做舌尖上的苹果,而且发布在各自的微博中也在为舌尖营造宣传的氛围。
营销二、淘宝营销• 淘宝的接力促销,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在淘宝上热力大卖,舌尖上的鸭脖,舌尖上的奶茶在淘宝上誉名不断,而在淘宝中也为舌尖上营造了一部专题,名为舌尖上的淘宝,从而用淘宝上的庞大流量为舌尖这个词营造了最美好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舌尖,从而带来庞大的销售数据。
• “为了满足各地的“吃货”,淘宝网于5月24日零点顺势推出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将纪录片中出现的几十种美食特产“一网打尽”。
该专辑一上线就成为全国各地“吃货”们的大本营,短短24小时内超过31万人关注,浏览量高达1千万次,成交7万多件。
在此活动的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环比增长了16.71%,直接成交额达到了2195万元,购买人数增加了13.44%。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营销之需求层次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营销之需求层次运用学号:**********姓名:***班级:人文社科系09广告学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营销之需求层次运用2012年,这是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这一年,我们深刻理解了东鞋西毒南地北奶的深刻含义,喝的奶有三聚氰胺,吃的菜中有地沟奶,服的药吃的果冻也是工业明胶制成……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度绝望,对每日的三餐更是耿耿于怀,有人曾嘲讽道“我们中国人已经百毒不侵了”。
于是我们自暴自弃,不再担心甚至关心自己的饮食分配与健康,淡定静候黑心商人的更多手段与变数。
但是,5月14日起,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下文中简称为“《舌尖》”)悄然亮相央视一套,掀起了国人心中的波澜,驱逐了人们心中的黑色阴影。
这部在晚间22:30非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会在短时间内引爆观众的“胃口”,也得到了豆友9.4分的高质量分数,同时更是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上的点击率甚至一度超过众多热播的影视大片。
这样巨大的反响,必然离不开优秀的的营销方法。
从《舌尖》全集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情这一条线索贯穿了整套纪录片。
人文关怀、亲情乡愁、辛勤劳作、乐在其中……无不感动着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在刺激我们胃腺分泌的同时,轻易攻破了我们的感情防线。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作品中将人的基本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其排序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并且由低向高排列呈金字塔结构。
今天,这一动机理论模型被广泛用于商务活动及营销策划中,《舌尖》这一纪录片的热播效应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它的正确性。
第一,生理的需求。
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就拿新一代的年轻人来举例: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也同时塑造出了一大批的宅男宅女,他们最大的共性便是日理万机、颠倒黑白、忘记三餐。
病毒营销案例分析
病毒营销案例分析病毒营销是指通过社交分享媒介,通过传播有趣、有创意、引起共鸣的内容或事件,迅速扩散、影响、传播,从而达到广告或宣传的目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个经典的病毒营销案例。
案例: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关于中国食品文化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于2012年首播,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纪录片通过真实生动地展现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尊敬,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病毒营销之所以成功,原因如下:一、独特的创意和故事性。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故事性吸引了大量观众,每一集都以一个独立的主题展开,包括地方特色小吃、家庭餐桌、节日饮食等,每一个故事都生动有趣,通过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二、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传播效应。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使得病毒营销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还通过在线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传播。
三、口碑传播和用户参与。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其真实性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在观看后纷纷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分享,口口相传,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
同时,观众也通过社交媒体与节目主创人员互动,对节目内容和食品文化发表意见,通过用户参与增加了粉丝的黏性。
四、文化自信和满足需求。
中国文化自信成为近年来的热词,而《舌尖上的中国》正好触动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满足了人们对于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需求。
节目展现的美食图片和独特的制作方式,让观众对中国美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向往。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病毒营销案例,它通过其独特的故事性、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应、口碑传播和用户参与,成功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传播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这个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学习。
纪录片 营销案例
纪录片营销案例片名:《舌尖上的中国》背景:《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由陈晓卿执导,该片通过记录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展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纪录片推出之前,中国纪录片市场相对较小,观众群体也较为有限。
然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成功的营销策略,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一部爆款作品。
营销策略:1.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在纪录片推出之前,制作团队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通过发布海报、预告片等物料,吸引观众的关注。
同时,制作团队还积极与网友互动,回答观众的问题,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2. 合作推广:制作团队与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航空公司等合作推广,通过播放预告片、宣传片等方式,增加曝光度和关注度。
此外,航空公司还与纪录片制作团队合作,推出“舌尖上的航班”,在飞机上提供与纪录片相关的美食,增加品牌形象和乘客体验。
3. 举办美食文化活动:在纪录片推出后,制作团队在全国各地举办美食文化活动,如美食节、美食展览等,通过展示中华美食文化,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4. 开发衍生品:在纪录片推出后,制作团队还开发了衍生品,如书籍、食品等,通过增加衍生品的销售,增加收益和品牌影响力。
效果:《舌尖上的中国》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得该片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爆款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该片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票房成绩,还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
此外,该片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提高了中国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
总结:《舌尖上的中国》营销策略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片选择了恰当的营销渠道和合作伙伴,通过合作推广增加了曝光度和关注度;其次,该片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最后,该片通过开发衍生品和举办美食文化活动,增加了收益和品牌影响力。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纪录片营销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的星球》——一部探讨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纪录片。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首先,微博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个重要推广平台。
在微博上,该节目的账号会及时发布节目的相关信息和素材,包括拍摄地点和美食制作过程等等。
此外,通过微博还可以及时发布新节目的预告片和最新内容,吸引观众们的关注和讨论。
由于微博是一个交流平台,所以这个节目的相关账号上还会开展热门话题讨论,吸引观众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其次,抖音也是一个重要的新媒体推广平台。
由于抖音是一个视频社交平台,所以该节目在抖音上的推广方式是发布一些精选美食短视频。
这些视频往往包括美食制作过程和美食的呈现方式等等,能够让观众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这些美食的味道和魅力。
同时,由于抖音是一个用户参与度很高的平台,观众们可以通过评论和点赞功能互动,在互动中使得节目更好地得到推广。
再次,网络直播平台也成为了推广《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个新手段。
网络直播平台可以让观众们直接体验到美食节目中的制作过程和味道。
此外,该节目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会联合一些网红和美食博主来做一些特别的节目,将这些美食呈现给观众,同时也为这些网红和美食博主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新媒体推广方面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采用多种不同的推广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微博、抖音和网络直播等等,以及与其他网红和美食博主合作等等。
每一种方式都能够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到这个节目,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美食的魅力。
同时,新媒体推广方式也能够加强这个节目与观众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舌尖上的中国传播营销模式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映前映后传播营销模式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映前映后传播营销模式分析1放映周期及收视率数据1.1放映周期CCTV-1首播时间是5月14日至5月22日(除19日、20日周末)晚间22:40至23:36 CCTV-1重播时间是5月15日至5月23日(除19日、20日周末)晚间18:02至19:00 CCTV-9重播时间是5月23日至5月29日晚间22:00至23:001.2收视率5月14日至5月22日,《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1 综合《魅力·纪录》共播出7集,最高单集收视率0.55%,最高单集收视份额4.47%;7集平均收视率0.48%,平均收视份额3.85%。
(来源于CSM全国测量仪)下面将从收视并发数、收视人数、每集综合指数等多方面对《舌尖上的中国》在IPTV 直播频道中的收视情况进行分析。
(1)收视并发数《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期间的平均收视并发数走势图,统计时段是从22:40至23:34。
从上图知,节目播出前收视并发数是400,播出20分钟后,收视并发数达到800,节目播出过程中收视并发数一直保持在800左右,基本无波动。
节目是在22:40才开始播出,播出时间较晚,处于黄金时段后收视并发数大幅度下降的时段,因此节目开播前的收视并发数较低,但播出过程中收视并发数一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说明节目优质度高,留住了观众,整个过程中无大量观众跳出。
(2)收视综合指数《舌尖上的中国》首轮播出期间每一集的综合指数和收视粘度,综合指数是权重值为:收视用户数(1)收视次数(1.1415)收视时长(0.1572)。
前5集的综合指数较高,达到了11000以上,第6、7集的则在10000左右,在《舌尖上的中国》首轮播出期间,综合指数并没有出现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但收视粘度较高,接近一小时的播出时间,收视粘度可以达到15%以上,说明节目质量高,收看的用户中完整观看完节目的用户数比例高。
(3)收视人数CCTV-1晚间《魅力纪录》栏目在5月7日至5月26日之间每天的收看人数。
《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F2O模式探析
《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农产品网络营销F2O模式探析摘要:农产品网络营销主要以互联网为营销渠道,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收集和接收产品供求信息,提供农产品交易平台。
电视、网络、移动媒体的发达创造了农产品网络营销商机,文章以国产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农产品网购热潮为切入点,分析农产品网络营销F2O模式的内涵、价值以及应用,旨在推广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创新模式,发展农产品营销市场。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F2O《舌尖上的中国》每周五晚21点开播,精彩绝伦的美食画面与精湛工艺的美食制作技巧不仅给了观众视觉上的享受,也激发了“吃货”们对美食的渴望。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随时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搜索着在电视上曾经似曾相识的美食,不经意之间,一种新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F2O出现了。
1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分析F2O是Focus to online的缩写,即为“焦点事件+电子商务”的新型模式。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创新的营销工具,其目的仍然是促进销售,获得顾客认知与购买,实现营销利润。
但从顾客获得产品信息,进行网络搜索以及网络营销渠道等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网络营销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1.1农产品目录模式——从网站目录获得农产品信息农产品目录模式是农产品企业将农产品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对企业、产品等相关信息进行宣传,让顾客认知企业,获得农产品特征信息,进而产品购买动机。
农产品目录侧重的是使用网络网技术对产品进行宣传,减少顾客的搜索成本,进而快速的实现顾客购买。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目录模式特征见表1。
1.2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从电子商店获得农产品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店和实体的零售超市类似,只是农产品的信息是放在网络上的。
农产品电子商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产品信息发布前台,也就是顾客浏览到的信息,而是农产品交易后台,即交易订单处理,发货管理等。
农产品电子商店模式的特征见表2。
1.3农产品虚拟社区模式——从产品提供者获得农产品信息农产品虚拟社区就是农产品BBS论坛,在这个虚拟平台上,买者和卖者聚集,各自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随着中国美食文化的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许多人开始纷纷关注和了解中国美食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性节目,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特色和制作工艺,深受观众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国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美食,可以通过新媒体推广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一、利用社交平台传播美食文化在当今社会,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社交平台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和影响力。
针对《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可以在知名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上开设官方账号,发布美食介绍、制作视频和地方美食文化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
可以通过开展互动活动、举办美食节和展览等形式,加深观众对中国美食的了解和热爱,进一步提升节目的人气和影响力。
二、打造美食主题网站和APP针对《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可以打造美食主题网站和APP,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提供美食制作教程、餐厅推荐和美食节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美食爱好者,增加用户粘性。
在网站和APP上还可以设置交流平台,让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美食体验和经验,打造一个交流、学习和分享美食文化的平台,为美食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便捷和丰富的美食文化体验。
三、开展线上直播活动现在的直播行业发展迅速,通过线上直播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针对《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可以邀请知名美食博主、名厨和名家进行线上直播,展示美食的制作过程和特色,与观众进行互动,分享美食文化的魅力。
线上直播还可以结合一些实时抽奖和互动环节,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粘性,提升美食节目的知名度和口碑。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已经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内容消费平台,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来传播美食文化。
通过拍摄美食制作过程、美食特色、美食文化传承等内容,制作精彩的短视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中国美食。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美食节目在网络上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美食节目中,《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将中国丰富的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针对该节目的新媒体推广,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结合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制定精准的推广策略,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对于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来说,观众的受众群体是十分广泛的,因为美食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事物。
但是要进行新媒体推广,必须进行精准的目标受众定位,找到最适合的受众人群。
通过对观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地域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可以更好地锁定目标受众。
《舌尖上的中国》适合有一定收入的城市白领,喜欢美食、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群,年龄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样的用户群体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度较高,适合进行精准推广。
二、跨平台营销,深度挖掘内容在进行新媒体推广时,要跨平台运用传播资源,借助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挖掘和内容包装。
可以结合视频网站和OTT平台,进行视频播放和推广,把《舌尖上的中国》的精华片段放在各大视频网站,吸引用户点击观看。
可以结合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进行内容更新和互动,通过图文、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对美食节目进行推广,扩大曝光度。
可以与电视台和电台进行合作,进行节目广告、节目合作等形式的传播,提高节目知名度和观看率。
还可以借助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式,如直播、短视频、小程序等,通过互动式的平台向用户进行信息传达。
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话题讨论、投票评选、打卡签到等,吸引用户参与,提高用户互动性和粘性。
三、创新营销策略,提升用户体验在进行新媒体推广时,还要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对美食节目的认知和喜爱度。
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比如开展《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主题的线下美食节,邀请该节目的主持人和明星厨师,进行美食制作、品尝体验,吸引用户参与,增加节目的关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舌尖上的中国》简介:《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二季已确定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媒介营销方式营销一:微博营销•微博的大力风行,在舌尖之处,每开播一集都有一个专题专门为舌尖造势,而在开播中,更加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户为其大力宣传,而在一传十,十传百的精彩传播之下,无处不在吃,无处不在谈,微博的魅力,让舌尖的造势突围成功,而关于各种精彩的回访,以及内容的直接宣传,造就们现在这种效应,各种舌尖,都出现了,在节目的播出期间,网友们吃的豆腐,叫做舌尖上的豆腐,竹笋叫做舌尖上的竹笋,苹果叫做舌尖上的苹果,而且发布在各自的微博中也在为舌尖营造宣传的氛围。
营销二、淘宝营销•淘宝的接力促销,各种舌尖上的美食在淘宝上热力大卖,舌尖上的鸭脖,舌尖上的奶茶在淘宝上誉名不断,而在淘宝中也为舌尖上营造了一部专题,名为舌尖上的淘宝,从而用淘宝上的庞大流量为舌尖这个词营造了最美好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舌尖,从而带来庞大的销售数据。
•“为了满足各地的“吃货”,淘宝网于5月24日零点顺势推出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将纪录片中出现的几十种美食特产“一网打尽”。
该专辑一上线就成为全国各地“吃货”们的大本营,短短24小时内超过31万人关注,浏览量高达1千万次,成交7万多件。
在此活动的带动下,食品相关类目支付宝成交额环比增长了%,直接成交额达到了2195万元,购买人数增加了%。
营销三、央视宣传该片在央视一套开播,央视一套足够的媒介影响力促进了其传播力度。
•每一个看电视的人都知道,这部片子在哪里播出的,那就是“央视一套”,央视一套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就把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档撤掉,而是转向播放记录片,这也就给中国纪录片一个更好的走向电视大众的机会样式是最庞大的用户平台,记得在以前“大国崛起”纪录片中,都获得巨大的收视率,而有了这种的基础,在晚上看纪录片中,更加对舌尖有所期待,结果不出所料。
其实在我看来,一份好的产品,离不开宣传,最开始的宣传很到位,通过央视开播,从而建立印象,然后就要通过内容吸引这样的用户留下,并且满意的口碑三、《舌尖上的中国》主要盈利方式1、冠名播出权的销售记者了解到,《舌尖2》在去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时,就获得了两家企业的冠名播出权。
2、版权销售(电视台、网络、海外版权)列如: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
3、插播广告如:在该纪录片前后中间插播的一些广告(知情人士表示,在2013年年初,《舌尖2》已在一次国际影视节目展上启动了首轮海外版权销售,单片销售额就达到了35万美元,创造了近些年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
《舌尖1》当年创下单集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的销售纪录,目前已经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领域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了解到,《舌尖2》在去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时,就获得了两家企业的冠名播出权,加上版权销售(电视台、网络、海外版权),已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知情人士称,如果加上《舌尖2》与其他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舌尖2》的收益已经达到1亿元以上,但最核心的还是冠名播出权的销售,这部分就达到8000万左右。
至于新媒体版权,《舌尖2》此次是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上播出。
业内人士称,此次《舌尖2》版权方和《我是歌手》一样,出售了互联网电视端的版权,乐视TV获得了独家播出权。
相对于网络版权,独家播出权的购买费则要高很多。
)四、《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主要原因分析1、新媒体的助力,成功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是《舌尖》(即《舌尖上的中国》,下同)相比于以往纪录片营销的最大的创新。
其中网络营销中,微博营销在其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
(央视的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接受采访时坦言:“舌尖”的成功,网络推动作用力很大,很多人在微博上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制片人陈晓卿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超过16万,其中更有许多名人粉丝,经过口口相传,一条节目预告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就相当可观。
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持续效应。
)——演讲者解说部分1、微博营销中粉丝的自愿转发和合作账号的带动转发为《舌尖》在网上赢得了年轻受众群体2、利用微话题和微访谈增加同观众的互动和反馈。
3,网络自媒体和视频网站、网络电商以及传统媒体的相互带动,一时形成“舌尖”效应。
(网络自媒体和视频网站以及传统媒体的相互带动:微博草根转发、专业角度评析、电视以及视频网站的热播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预告使得一时间每晚观看《舌尖》成为第二天相互间交流的话题。
)——演讲者解说部分2、强势媒体——央视一套的助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频道总监刘文指出,片子走红,除了网络营销以外,还有两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央视纪实频道成立,让许多纪录片导演有了一个很扎实的平台去拍摄;另外,央视一套从4月改版,给出了最好的时间段放纪录片,功不可没。
据记者了解,从前年开始,曾经很“小众”的纪录片热了起来。
目前全国开办的省级以上纪录片频道有四个。
其中,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通过多种渠道,打造国产纪录片播出平台,国产片播出比例占70%,目前覆盖人口超过亿,收视人群从开播之初的每天2700万增加到4200万。
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投入不到2亿元,而2012年的广告签约收入已超2亿元。
3、取个好名字是关键国内各电视台拍摄的美食纪录片不少,多个美食节目也长年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能脱颖而出,和其片名让人眼前一亮不无关系。
据早报记者了解,上月的戛纳电视节上,该片在所有中国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也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他说他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
”这部片子的制片人陈晓卿承认这个片名斟酌了很久,“我们希望大家能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的变化。
有句英文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底,就是用这种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某卫视总编室负责人也我们,“片名非常重要,就像网络上的‘标题党’一样,不在瞬间抓住眼球,就不容易引起关注。
其实央视有个节目《乡土》,也是介绍各地美食的纪录片,而且拍得非常好,不少人评价甚至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好看,但有多少人听了‘乡土’这个名字还有兴趣去看呢?”)4、美味背后的“回归”1、情感回归:平民理念: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情感营销:乡愁、归属感、“小时候的味道”“妈妈做的饭”、劳动和汗水、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宗族的关系2、价值回归:文化传承、民族的情感共鸣、怀旧营销(食品安全)、对生活的热爱与温情5、其他因素:、定位准确——“吃货”:“窄众”变为了“广众”、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③、按照欧美流行纪录片拍摄模式,用碎片式的叙述方式来介绍美食,契合现在观众的观赏习惯;(片子本身国际化的拍摄手段和叙事方式是敲开观众心门的钥匙)五、该记录片的不足之处①、有掩盖事实的缺陷,即将美食背后的乡村形象(如人、环境、人的活动等)按照城市人的心理需求进行剪裁,从而遮掩了乡村生活中艰辛苦楚的一面。
《舌尖上的中国》是将乡村生活作为“他者”来展现的,内容取舍经过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固有想象的心理滤镜。
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原本有一个“广西田林县八渡笋”的故事:由于该地恰逢全面干旱,笋大面积歉收,故事主人公只能到山林中更低洼潮湿的地方收笋。
但这个故事最后被导演删掉了,理由是涉及干旱,“并不光鲜”。
乡村生活中不光鲜的一面就这样被挡在了受众视线以外,以农民(还有渔民、牧民)和农民工为代表的社会下层人群忙于生计、疲于奔命的辛劳被刻意遮掩了。
②、有抄袭嫌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继第一集《脚步》之后,第三集《时节》部分镜头再次涉嫌抄袭。
《时节》播出之后,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其中讲述飞鱼的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镜头。
“这五个镜头都有BBC授权的,无论在流程上还是法律上都不存在问题。
”胡博解释道,《舌尖上的中国》毕竟是美食纪录片,人物、美食才是主要部分,不可能花费那么长时间和精力去拍摄飞鱼的习性。
其中在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小伙采集野蜂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第四集非洲土族采蜜的桥段如出一辙,而当时主创给出的回应是“致敬经典”。
第三集《时节》播出后,又遭吐槽抄袭。
只不过,创作人员将《鱼类》中的镜头左右翻转了一下。
③、有侵权问题,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大火,它的海报也十分有创意,远看为一双筷子夹着一块“腊肉”,近看发现“腊肉”其实是一幅山水画。
但该山水画是从网上搜寻而来,并未征得其作者许钦松的同意,这反映了其制作者版权意识较弱。
④、片子质量有些缺陷,5月2日播出的第三集《时节》除了引发关于抄袭的讨论之外,全网收视仅为,比初开播时下滑了12%。
收视下滑未必全是抄袭惹的祸,纵观播出后的反响可以看到,片子本身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时节的一再播出延期就是为了给重新剪辑留出时间,但仍然不尽人意针对一、二集播出后有一种声音,《舌尖2》的人文太多,美食太少。
于是作为美食素材最多的一集《时节》,为了配合这种意见进行了开播前的紧急剪辑。
增加了大量的美食内容,但由此产生了新的难题,如何保留整体叙事完整和素材的取舍平衡。
而最终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春夏两季和秋冬的时段分布不平衡,食材与人物间的转换过快缺乏重心。
名为“时节”却没有体现节气而是重在讲述“四季”。
有网友评价:“《时节》在吃货心中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应该充满想象力,而不是现在这样泛泛而谈、形散神也散的命题作文。
”六、建议1、本纪录片在照顾城市人的需求前提下,也应注重反映拍摄地的真实情况,增加其真实性,也让社会关注到农村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故意躲避问题。
2、其制作者应加强版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在涉及知识产权时应妥善处理,以便纪录片良性发展。
3、最后,希望其在学习国外纪录片的模式中,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扬创新精神,打造自己的特色!(七、亮点启示1、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变化:人文味、生活味、回归朴素与自然2、从小作坊到车间式的精良制作:制作水平、高科技设备、碎片式剪辑3、从单一到复合的营销策略:标题营销、微博营销4、从叫好到叫座的商业运5、从迎合到培养的观众策略)可删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