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电子教案第七章农业小气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层:
吸收和放射辐射能、交换热量和水分的作物层,称为作用 层,也称活动层。
第一节 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 作用面的辐射差额 ✓ 作用面的热量平衡 ✓ 作用面的乱流交换 ✓ 作用面的水分平衡
作用面的辐射差额: R=(I+I′)*(1-a)- r
R--作用面辐射差额 I--太阳直接辐射,I′--天空散射辐射 I+ I′为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a--地面反射率,1-a为地面吸收率 r --地面有效辐射
农田中风的分布: 水平分布: 自边行向里不断递减 垂直分布:
农田中CO2的分布:
在作物生长旺期,枝叶茂密的冠层中部,CO2的浓度显著 降低
二、耕作与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耕翻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 增大土温变幅,表层温度偏低,下层则较高。 耕翻切断了土壤毛细管,水分向上输送减小, 表层有增温降湿,下层有降温增湿的效应。
镇压的小气候效应: 增大土壤表层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减小土温变幅
垄作的小气候效应:
保持下层土壤水分 温度效应 有利于雨水多的排泄
间作套种的小气候效应:
间作增大了全田的密度和叶面积, 套作延长光合作用,增加光合面积、改善通风透光的作用。 合理的间套种,增加了边行,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灌溉的小气候效应:
作用面的热量平衡: R=P+LE+B
R--作用面辐射差额 P--土壤表面与大气之间乱流热交换 LE--水分蒸发(或凝结)消耗(获得)的热量: B--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传导热交换
R
B
B
作用面的乱流交换:
乱流运动是一种不规则的流体运动 乱流是由热力和动力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乱流是农业小气候的动力基础。 乱流白天发展较强,夜间发展较弱
第七章 农业小气候
小气候形成的基础 农田小气候 地形和水域小气候
小气候:
所谓小气候就是指在小范围的地表状况和性质不同的条 件下,由于下垫面的辐射特征与空气的交换过程的差异而 形成的局部气候特点。
小气候的特点:
“范围小、差异大、很稳定”。 作用面:
吸收与放射辐射能量最显著的物体表面称为作用面, 也称为活动面、下垫面。
湿度 谷地、低地和平地相比,土壤湿度通常比较大。
作用面的水分平衡: P+S=E+F+G
P—大气降水 S--来自土壤下层毛管上升水 E--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F--地面径流 G--向土壤深层渗漏的水分
第二节 农田小气候
✓ 农田小气候的特征 ✓ 耕作与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农田小气候的特征
农田中光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种类、发 育期、栽培方式、太阳高度角等。 符合比尔-朗伯特指数定律:
I z I 0 • e KF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上的自然光照度 e为自然对数的底 F为株顶向下至z高度的累积叶面积指数 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当作物封垄以后的生长盛期,最高温度出现在外作用面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
初期白天属湿型分布,夜间属干型分布。 盛期白天外活动面附近水汽压最大,夜间外活动面 附近水汽压最小,但高于裸地。
灌溉地导热率、热容量都增加,白天增温和夜间降温 都比未灌溉地慢,日较差减小。 冬灌保温,夏灌降温。
第三节 地形小气候
✓ 坡地小气候 ✓ 谷地小气候
一、坡地小气候
坡向对辐射度的影响:
最大辐射度:
南坡>
东南坡 西南坡
wk.baidu.com

东坡 西坡
东北坡 > 西北坡
> 北坡
最大辐射度的出现时间:
午前
正午
午后
东坡>
东北坡 东南坡

南坡 北坡
西南坡 > 西北坡
> 西坡
坡向对温度的影响:
土壤最低温度出现于北坡 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位置
冬季是西南坡,夏季则位于东南坡 坡向对湿度的影响:
偏北坡地比偏南坡地的空气湿度大
二、谷地小气候
辐射
谷地光照时间和太阳总辐射都比平地少
温度 白天谷地温度比山顶高,夜间谷地温度比山顶低。 温度日较差也大,而山顶日较差小。 “风打山梁、霜打洼”,而在山坡中部地带是比 较暖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