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 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 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 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 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 从而更好地进行跨 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 禁忌语 异同
人存在”与“自我价值”是分不开的。但西方国家对宗教名称有一定的避讳。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较深, 即使不信仰上帝或鬼神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 的语言来触犯上帝, 而是尽量避免提及它们的名字。中国的一些教科书上教学 生用“My God! ”或者“Jesus! ”表示惊讶,这引起许多英美人的不满。这些 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大多在正式庄严的情况下由牧师等使用, 其他人不得 随便使用,否则就被看作是对基督上帝的不敬或亵渎。由此看来, 在称谓禁忌 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 西方人就不会对中国人到处都 有“叔叔”和“阿姨”感到迷惑不解,中国学生也不必为直呼外教姓名而感到 窘迫。 2.3.宗教禁忌语 在西方文化中, 凡是与神灵和上帝崇拜有关的词语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 语都被看作是神圣的、庄严的,不能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圣经》 就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因 此英语中关于上帝(Cod)的委婉称谓特别多,有的采用语音手段:将 God 读为 Gad, Gosh, Golly, 虔诚的犹太教徒诵读 “Yahweh” (耶和华)时总是读作 Adonai; 有的采用拼写手段,将 God 拼写为 G 一、G—d;更多的是通过语义手段构成的 委婉语: “万王之王”“造物主”“我们的父亲”等等。 、 、 宗教信仰是禁忌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 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 13 个人。 因此 13 是个主凶数字, 人人极力避开 它。宾馆饭店没有 13 层,房间号码没有 13 号,公共汽车没有 13 路,国内和 国际航班上没有 13 排, 甚至出版的一些书籍上没有第 13 章, 宴请贵宾时也尽 量避免 13 人同坐。 “星期五” 也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日子, 因为耶稣受难日是星 期五,西方人交谈时是很忌讳谈论这类数字的。 而在中国,在宗教上,语言禁忌出于人们相信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召唤”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 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 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 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 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 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 400 余条。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 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 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 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 “驾崩” 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 ; “疾 终” “不禄” “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 、 、 、 “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 、 、 、 、 、 、 等等。 而如 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 、 、 义”“阵亡” 、 ,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 ,西方人 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 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 在实 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 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 如果要上厕所, 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 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 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 “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 医生也许 会问: “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 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 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 服了, 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 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 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 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 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 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 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 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 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 以便交际的顺利 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 使人们更好地了
孩多半用 to pee. 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 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 如果看病医生常问 “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 而小孩多半用 to make a poo poo 在汉语中 人们也经常用一些隐义词语 “上 一号” 去洗手间 ”等。 除此之外,人的粪便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排毒, 体 “ 内垃圾和 Excrement,body refuse 等非常对等和相似的表达. 1.3.性别禁忌语。 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是指歧视妇女的语言。 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 特别偏袒 男性, 贬低女性。 例如: 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 “he” 常用 (他)而不用 “she” (她); 主持会议的人尽管是妇女, “chairman” 表示 也用 ; “人类” “mankind” 用 , 而不用 “Womankind” 等等。 ; 这些词里都含有词根 “man” (男人), 而不用 “woman” (女人)。对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用贬义词“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女人气 的男人),而具有男孩子举止行为的女孩则用褒称词“tomboy”(小伙子似的顽 皮姑娘)。这些词在潜意识里都含有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 比如 “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 、 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 妇女的态度。 丈夫把妻子叫做 “家里的”“我们家做饭的” 或称 、 , “贱内”“糟 、 糠”等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旧时妇女一般没有 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还要加在娘家姓的前边, 称作“××氏” ,这就算是妇女的名号了。可见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 妇女都是受歧视受压迫的。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 话说: “夫唱妇随” 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 对妇女的性歧视和性压迫甚至转 化成为道德问题。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女人则要“从一而终” , 不得有任何失节的事情发生,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现代时期,男女 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妇女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歧视、压迫女性的习
俗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消除,因此在生育、教育、升学、就业等等社会 问题上仍然有所反映。 二. 中西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2.1.对敏感话题的禁忌 在中国,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许就这样开始他们的话题 “老张,多年不 见,你胖多了” “啊呀,你怎么瘦成这 样 ,怎么搞的”这里“胖”是健康 、幸 福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 , “瘦” 则暗含生活坎坷、 事业不顺之意。 在中国古代 , 胖是一种美 ,称为富态 。 当然,我们的看法也正在改变 ,现在没人把胖看作是 美了,很多人怕胖。 不过 ,很多中国人并不忌讳别人说自己胖,但忌用 “肥” 字, 因为“肥”字容易使人联想到猪, “你是肥猪”就成了骂人之语。更多的中国 人用“壮实” “丰满”等代替胖的概念 。但是在美国,你若当面说一个人胖就 是失礼 ,他会非常尴尬 ,并生气地沉下脸来。即使诸如“你并没怎么胖”之类 的话 ,虽在中国人看来不乏褒容之意 ,但美国人同样感到很不愉快。于是 , 他们有些人用而 mighty 一词委婉地代替 fat. 工资在中国绝非禁忌 ,同事或朋友谁挣多少钱几乎是公开的,即使问一下 你的工资是多少,也无人见怪.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无问自答地向别人谈起自 己的收人.但对美国人问这类问题 ,会使人十分反感。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回答 说:“I would rather not say.”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 ,不知道相互的工资 多少的情况是普遍的。 他们也从不去问,因为他们认为,挣钱多少是他们的私事, 对他人的私事是不应该打听的。即使是对财物价格,尤其是贵重物品的价格 , 他们也不愿被问及。 在美国一般的交际场合,问年龄是不允许的,尤其不能询问妇女的年龄。 在 他们看来 ,问这种问题是没有教养和不懂规矩的。这与我们的习惯又是不同。 在中国,谈论年龄比较随便 ,年纪稍大的女同志问年轻的姑娘们多大岁数是常
事 ,中年妇女被问及年龄也绝不会生气 ,他们会 客客气气地说: 晦 ,四十多 “ 了,老了。 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些习惯常常因为问年龄使不 ” 少来中国学习、工作的女士十分恼火。美国人当着他人打喷嚏或咳嗽,即使出 于无心,也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人嫌的事 ,据传说欧洲 14 世纪时 “黑死病” 流 行,死人无数 。得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就是打喷嚏 ,因此 ,对打喷嚏者总要说 “God bless you.”在当今西方社会,当人打喷嚏或咳嗽己经成为一 种忌讳, 人们早已 不说“God bless you.” ,取而代之的是由当事人说“Excuse me” 以表歉意 。在中国 ,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 ,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正常 的生理现象而接受 ,只不过过脸来并遮住嘴巴,尤其在饭桌上更是如此。有很 多地区的人们认为,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因此 ,紧接而来的就 是“谁在说我了?”的问话。 2.2.称谓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 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种超凡的东西, 认为一个 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 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华夏民族的称谓禁忌有其独特的发 展道路。早在商代,中国就实行了“生名死讳” 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其独特的称谓 避讳制度,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 唐太宗名世民,当时 “世”改为 “代” “系”“民” 或 , 改为“人” 。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今一般家 庭的子女仍然禁止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 辈取名。 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诸如此类的避讳。在美国,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 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这与美国人重视“个
力量,一旦说出来就会真的如此这般。所以要求人们在神圣对象、神圣场所、 神圣时间内,禁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的言词,或不吉利的话,非说不可的术 语常用谐语或隐语代替,以避其讳。如有些船家禁忌说“翻”“沉”等字眼; 、 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等。另一方面, 、 人们禁忌某些语言是出于崇敬, 唯恐冒犯神灵或以不洁亵渎了神灵。 如某些宗 教禁忌随便称神的名字,禁忌在宗教仪式场合开玩笑。 2.4.种族禁忌语 种族歧视语言是带有种族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不管 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语言是禁忌的。如“black”与 “邪恶”“罪孽”“肮脏” 、 、 等有关, “blackguard” (恶棍)、 “black mark” (污 点)等等。因此在美国英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 “Negro”来代替,他们认为提及黑人的肤色实质上是冒犯了人的尊严。人们 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 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嘲笑某些种族的所谓 “种 族笑话” ,有些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因此,在不同文化 的交流中,要小心避免这种种族歧视的话语。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语言痕迹。如“蛮夷”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 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 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 平等这一政策。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不 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洋鬼子” ,把日本人叫做“日本鬼子” ,显然也 不是尊敬之词。 2.5.身势语禁忌 在各文化的体语中都有一些侮辱性的行为手势或姿态, 这些手势和姿态传 送强烈的、粗鲁的、失礼的信息,遭人反感,所以在公众场合受到禁忌。中西方
人存在”与“自我价值”是分不开的。但西方国家对宗教名称有一定的避讳。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较深, 即使不信仰上帝或鬼神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 的语言来触犯上帝, 而是尽量避免提及它们的名字。中国的一些教科书上教学 生用“My God! ”或者“Jesus! ”表示惊讶,这引起许多英美人的不满。这些 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大多在正式庄严的情况下由牧师等使用, 其他人不得 随便使用,否则就被看作是对基督上帝的不敬或亵渎。由此看来, 在称谓禁忌 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 西方人就不会对中国人到处都 有“叔叔”和“阿姨”感到迷惑不解,中国学生也不必为直呼外教姓名而感到 窘迫。 2.3.宗教禁忌语 在西方文化中, 凡是与神灵和上帝崇拜有关的词语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 语都被看作是神圣的、庄严的,不能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圣经》 就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因 此英语中关于上帝(Cod)的委婉称谓特别多,有的采用语音手段:将 God 读为 Gad, Gosh, Golly, 虔诚的犹太教徒诵读 “Yahweh” (耶和华)时总是读作 Adonai; 有的采用拼写手段,将 God 拼写为 G 一、G—d;更多的是通过语义手段构成的 委婉语: “万王之王”“造物主”“我们的父亲”等等。 、 、 宗教信仰是禁忌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 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 13 个人。 因此 13 是个主凶数字, 人人极力避开 它。宾馆饭店没有 13 层,房间号码没有 13 号,公共汽车没有 13 路,国内和 国际航班上没有 13 排, 甚至出版的一些书籍上没有第 13 章, 宴请贵宾时也尽 量避免 13 人同坐。 “星期五” 也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日子, 因为耶稣受难日是星 期五,西方人交谈时是很忌讳谈论这类数字的。 而在中国,在宗教上,语言禁忌出于人们相信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召唤”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 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 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 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 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 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 400 余条。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 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 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 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 “驾崩” 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 ; “疾 终” “不禄” “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 、 、 、 “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 、 、 、 、 、 、 等等。 而如 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 、 、 义”“阵亡” 、 ,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 ,西方人 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 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 在实 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 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 如果要上厕所, 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 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 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 “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 医生也许 会问: “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 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 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 服了, 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 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 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 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 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 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 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 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 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 以便交际的顺利 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 使人们更好地了
孩多半用 to pee. 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 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 如果看病医生常问 “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 而小孩多半用 to make a poo poo 在汉语中 人们也经常用一些隐义词语 “上 一号” 去洗手间 ”等。 除此之外,人的粪便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排毒, 体 “ 内垃圾和 Excrement,body refuse 等非常对等和相似的表达. 1.3.性别禁忌语。 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是指歧视妇女的语言。 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 特别偏袒 男性, 贬低女性。 例如: 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 “he” 常用 (他)而不用 “she” (她); 主持会议的人尽管是妇女, “chairman” 表示 也用 ; “人类” “mankind” 用 , 而不用 “Womankind” 等等。 ; 这些词里都含有词根 “man” (男人), 而不用 “woman” (女人)。对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用贬义词“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女人气 的男人),而具有男孩子举止行为的女孩则用褒称词“tomboy”(小伙子似的顽 皮姑娘)。这些词在潜意识里都含有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 比如 “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 、 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 妇女的态度。 丈夫把妻子叫做 “家里的”“我们家做饭的” 或称 、 , “贱内”“糟 、 糠”等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旧时妇女一般没有 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还要加在娘家姓的前边, 称作“××氏” ,这就算是妇女的名号了。可见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 妇女都是受歧视受压迫的。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 话说: “夫唱妇随” 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 对妇女的性歧视和性压迫甚至转 化成为道德问题。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女人则要“从一而终” , 不得有任何失节的事情发生,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现代时期,男女 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妇女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歧视、压迫女性的习
俗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消除,因此在生育、教育、升学、就业等等社会 问题上仍然有所反映。 二. 中西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2.1.对敏感话题的禁忌 在中国,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许就这样开始他们的话题 “老张,多年不 见,你胖多了” “啊呀,你怎么瘦成这 样 ,怎么搞的”这里“胖”是健康 、幸 福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 , “瘦” 则暗含生活坎坷、 事业不顺之意。 在中国古代 , 胖是一种美 ,称为富态 。 当然,我们的看法也正在改变 ,现在没人把胖看作是 美了,很多人怕胖。 不过 ,很多中国人并不忌讳别人说自己胖,但忌用 “肥” 字, 因为“肥”字容易使人联想到猪, “你是肥猪”就成了骂人之语。更多的中国 人用“壮实” “丰满”等代替胖的概念 。但是在美国,你若当面说一个人胖就 是失礼 ,他会非常尴尬 ,并生气地沉下脸来。即使诸如“你并没怎么胖”之类 的话 ,虽在中国人看来不乏褒容之意 ,但美国人同样感到很不愉快。于是 , 他们有些人用而 mighty 一词委婉地代替 fat. 工资在中国绝非禁忌 ,同事或朋友谁挣多少钱几乎是公开的,即使问一下 你的工资是多少,也无人见怪.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无问自答地向别人谈起自 己的收人.但对美国人问这类问题 ,会使人十分反感。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回答 说:“I would rather not say.”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 ,不知道相互的工资 多少的情况是普遍的。 他们也从不去问,因为他们认为,挣钱多少是他们的私事, 对他人的私事是不应该打听的。即使是对财物价格,尤其是贵重物品的价格 , 他们也不愿被问及。 在美国一般的交际场合,问年龄是不允许的,尤其不能询问妇女的年龄。 在 他们看来 ,问这种问题是没有教养和不懂规矩的。这与我们的习惯又是不同。 在中国,谈论年龄比较随便 ,年纪稍大的女同志问年轻的姑娘们多大岁数是常
事 ,中年妇女被问及年龄也绝不会生气 ,他们会 客客气气地说: 晦 ,四十多 “ 了,老了。 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些习惯常常因为问年龄使不 ” 少来中国学习、工作的女士十分恼火。美国人当着他人打喷嚏或咳嗽,即使出 于无心,也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人嫌的事 ,据传说欧洲 14 世纪时 “黑死病” 流 行,死人无数 。得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就是打喷嚏 ,因此 ,对打喷嚏者总要说 “God bless you.”在当今西方社会,当人打喷嚏或咳嗽己经成为一 种忌讳, 人们早已 不说“God bless you.” ,取而代之的是由当事人说“Excuse me” 以表歉意 。在中国 ,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 ,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正常 的生理现象而接受 ,只不过过脸来并遮住嘴巴,尤其在饭桌上更是如此。有很 多地区的人们认为,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因此 ,紧接而来的就 是“谁在说我了?”的问话。 2.2.称谓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 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种超凡的东西, 认为一个 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 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华夏民族的称谓禁忌有其独特的发 展道路。早在商代,中国就实行了“生名死讳” 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其独特的称谓 避讳制度,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 唐太宗名世民,当时 “世”改为 “代” “系”“民” 或 , 改为“人” 。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今一般家 庭的子女仍然禁止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 辈取名。 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诸如此类的避讳。在美国,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 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这与美国人重视“个
力量,一旦说出来就会真的如此这般。所以要求人们在神圣对象、神圣场所、 神圣时间内,禁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的言词,或不吉利的话,非说不可的术 语常用谐语或隐语代替,以避其讳。如有些船家禁忌说“翻”“沉”等字眼; 、 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等。另一方面, 、 人们禁忌某些语言是出于崇敬, 唯恐冒犯神灵或以不洁亵渎了神灵。 如某些宗 教禁忌随便称神的名字,禁忌在宗教仪式场合开玩笑。 2.4.种族禁忌语 种族歧视语言是带有种族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不管 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语言是禁忌的。如“black”与 “邪恶”“罪孽”“肮脏” 、 、 等有关, “blackguard” (恶棍)、 “black mark” (污 点)等等。因此在美国英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 “Negro”来代替,他们认为提及黑人的肤色实质上是冒犯了人的尊严。人们 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 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嘲笑某些种族的所谓 “种 族笑话” ,有些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因此,在不同文化 的交流中,要小心避免这种种族歧视的话语。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语言痕迹。如“蛮夷”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 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 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 平等这一政策。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不 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洋鬼子” ,把日本人叫做“日本鬼子” ,显然也 不是尊敬之词。 2.5.身势语禁忌 在各文化的体语中都有一些侮辱性的行为手势或姿态, 这些手势和姿态传 送强烈的、粗鲁的、失礼的信息,遭人反感,所以在公众场合受到禁忌。中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