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9年级人教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尽显唐宋诗词的艺术风采,篇篇堪称精品;其结构巧妙,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它们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智慧,引发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和顿悟。
让我们在阅读中,多角度地欣赏、领悟诗词的意境和韵味——1.节奏分明地朗读这五首诗词,并背诵。
2.了解古代诗词的多种形式与风格。
3.探究诗词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
早年政治上倾向进步,曾写过一些有抱负、有激情的诗歌。
晚年在政治上失意,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
王维的诗多描绘山水田园,状物传神,形象生动,具有清新自然的独特风格。
著有《王右丞集》。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他与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时称杜甫为“老杜”)。
由于他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所以号称“杜樊川”。
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被人排挤,潦倒终生,卒于郑州。
他擅长律、绝,富有文采,具有独特风格。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
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四川眉州)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三人合称“三苏”。
二、作品信息《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为监察御使出使边塞——凉州时所作。
王维奉命出塞,察访军情。
诗人单车问边,虽不无孤寂之感,却有更多的凌云之气。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流经今南京市入长江。
相传,秦始皇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诗词五首》
参考教案之一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1.诗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1.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1988年版)。
《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宫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太监)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约客》本诗选自《宋诗选》(张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展示内心世界的小诗。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就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运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情感教育。
6.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7.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七、教学资源1. 古诗文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 与《使至塞上》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参考译文和解析,以便学生参考和理解。
【教学设计】《使至塞上》(语文语文版九上)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盐山县第三中学张老师教学模式分析:拟运用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方法,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思想感情,写作特色。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
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
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
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诵读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设计意图】由边塞诗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为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自主预习1.作者资料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第一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5《诗词五首》参考教案之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2.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1.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2.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4.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5.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2. 领悟五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分析并评价词人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戴河、元夕、黄沙道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词中描绘景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及背景,带领学生朗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课文精讲:逐句解析词句,分析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词进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词的异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词五首》2. 板书内容:①词牌、词律、词韵②意境、情感、艺术手法③词人简介及词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词中选取一首进行赏析,不少于500字。
2. 答案要求:准确把握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用词准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词作,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诗词五首使至塞上》
第24课《诗词五首》第1课时《使至塞上》《泊秦淮》教案课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使至塞上》《泊秦淮》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名人名言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使至塞上》一、导入唐代是我国古诗创作最为繁荣的时代。
唐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
唐代由于蕃夷部bōyí落不断侵入,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王维,诗佛(李白“诗仙”杜甫“诗圣”)。
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齐名。
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人称“王右丞”。
三、赏析1、全班齐读,整体感知(奉命出使到边塞)①征蓬péng 归雁yàn 萧关xiāo 候骑jì燕然yān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出使的经历)翻译: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慰问将士,一路颠簸途经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言事,写景,传情。
)提问:“蓬草”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明确:“蓬草”随风飞转,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激愤和抑郁。
翻译:恰似路边的“蓬草”,飞出了汉朝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壮观”名句王国维,塞外奇特壮丽风光)讲解: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翻译:无边的沙漠孤烟直上云霄,蜿蜒的黄河上落日格外圆。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引用典故--汉窦宪在燕然刻字记功)翻译:终于到达萧关,遇见骑兵侦探,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征蓬”、“归雁”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3)通过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使至塞上》,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边塞生活的艰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3. 对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问题。
3.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难理解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使至塞上》与其他描写边塞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分析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2. 绘画欣赏:邀请学生根据诗意创作绘画作品,展示边塞风光和大漠的壮阔。
七、课堂互动1. 讨论交流: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诗中的景象、情感等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案1,教案设计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案1,教案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上一节有关初三诗歌教学的研讨课,旨在就授课与中考复习的联系进行研讨。
现将本人教学思路设计如下: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
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诵读并背诵两首诗。
2、借新诗讲授,掌握学过的相关诗句,并整理归纳。
3、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4、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3、理解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四、教学难点:1、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诵读师生对话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1、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以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中有关“山”“水”等诗句,背诵并板书。
教师引导,纠正。
2、讲授《使至塞上》①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导:读完全诗,你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②教师范读课文,品读诗歌师导: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③学生再读课文,研读诗歌师导:在诗中,从哪些地方体现作者抒发的情感?(师生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重点讲析名句,引导学生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④课堂延伸,新旧衔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句子是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联系。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边塞诗吗?边塞诗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使至塞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并记录不懂的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边塞诗,运用所学到的表现手法和意境,锻炼写作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请根据《使至塞上》的原文,完成下列句子。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诗歌背诵与理解:《使至塞上》2. 重要词汇和表达的学习。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4. 作者情感的领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诗歌导入:介绍诗人王维和《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诗歌朗诵:全班同学一起朗诵《使至塞上》。
3. 词汇学习:讲解诗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5. 情感领会: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6.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
7.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作业。
2.2 教学方法1. 诗歌朗诵:通过朗诵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2.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重点内容,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3. 练习与展示:学生进行练习和展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使至塞上》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解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材料1. 课文《使至塞上》打印稿。
2. 词汇和表达的练习题。
3. 讨论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参与度。
2. 检查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3. 评估学生的表达和讨论能力。
4.2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诗歌导入和朗诵,词汇学习。
2. 第二课时:意象分析和情感领会,练习与讨论。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0分钟2. 第二课时:40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诗歌接龙: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每人背诵或朗读一句《使至塞上》的诗句,下一位学生需接上一句。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难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维,引导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解读诗歌1.分析第一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①让学生解释“单车”、“属国”、“居延”的意思。
②体会诗人边疆考察的心情。
2.分析第二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①让学生解释“征蓬”、“汉塞”、“归雁”、“胡天”的意思。
②体会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边疆的向往。
3.分析第三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让学生解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意思。
②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4.分析第四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让学生解释“萧关”、“候骑”、“都护”、“燕然”的意思。
②体会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二、深入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①对比修辞: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比手法。
②拟人修辞: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①寓情于景: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景象描绘。
②象征手法: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象征意义。
三、诗歌欣赏与审美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案
对学生发展的反思
1 2 3
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诗词的知识 点,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了从多个角 度分析问题。
学生情感态度是否得到升华
通过对诗词的深入解读,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 文素养。
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问 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 力。
总结词:逐句讲解
详细描述:对每句诗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赏析,包括字词的含义、修辞 手法、意象和意境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总结词:整体把握
详细描述:在逐句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题 、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巩固练习
总结词:背诵默写 总结词:拓展延伸
详细描述:通过背诵和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资 料,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 和创作背景,为深入理解诗歌打
下基础。
合作学习法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互 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探究学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的 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 艺术手法,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 神。
02
教学内容分析
《使至塞上》分析
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诗人赴边慰问将士的 旅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塞的热爱和对将 士的关怀。
艺术特色
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色的 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同时也表达 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2)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想象诗人描绘的边疆风光。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描写边疆的诗句或诗歌,分享给同学。
(2)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以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24、《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2、诵读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美丽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同学能够精确、快速地理解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让同学绽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宝。
通过的学习,让同学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念。
教学重难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理解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使至塞上》导语王维诗之宏大。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
2.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老师出示帮助资料,同学了解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方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方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诗词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教学设...
•[阅读次数:7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积累重要字词。
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关健词,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阅读次数:255]【教材简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阅读次数:2057]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阅读次数:3625]【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阅读次数:10997]一、目的要求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四首诗中...•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阅读次数:6495]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教学设计 语文版
使至塞上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大部分学生能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古诗,而且这些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古诗的大意。
但是有部分学生在吟诵时发音不是很准,理解古诗大意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利用课件和联想,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地理解,并达到背诵。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出使察访路上所触之景,所生之情,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忧伤、苦闷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作者描写了许多景物,比如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其中都寄托了自己的孤寂情绪。
教学中,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联系诗人的情绪,深入体会景色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来进一步明诗意,悟诗情。
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也值得向学生推荐和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魅力吧!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使至塞上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浣溪沙、水调歌头(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齐读题目《使至塞上》(二)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板书:首颔颈尾2、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五)理解诗意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
“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
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
孤寂的思想感情。
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七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互文”写法,见全解278页而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由写景转入抒情。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商女豪门贵族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无题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
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
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
)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
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