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2019版语文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含答案

核心突破四赏析艺术技巧——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技巧更突出描写艺术、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一、描写艺术小说中的描写从描写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
(一)景物描写艺术赏析景物描写艺术同散文的景物描写艺术一样,可以从技巧和作用(效果)两方面进行:1.技巧方面(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6)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主观描写所描写的人物和事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
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2.效果方面(1)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照应标题或首尾.(4)主题:①揭示或暗示主题,②具有象征意蕴。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论睁了眼看详解 北师大版

一、作者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 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 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 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 《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 《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 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本文《论睁了眼看》就是选自《坟》中的一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 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 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不朽杰作。
?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 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 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 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和政治迫害。从 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
笔名的由来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 1881年 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 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 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 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 山”。鲁迅 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 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 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 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奔一个名 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鲁迅入门读本(2018浙江温州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鲁迅入门读本前 言(1)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
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
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2)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 原著 钱理群 编选导读(3)“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
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
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 】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
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
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 】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
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
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
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4)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
中考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真题汇编(2018-2019)

重庆市20196.名著阅读(6分)(1)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2分)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里。
(2)《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
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分)【答案】6.⑴迎神赛会《五猖会》⑵示例:《琐记》:衍太太怂恿“我”去偸母亲的手饰变卖,“我”并没有听从,然而却出现了关于“我”偷家里家东西卖钱的流言,“我”心里十分恼怒,这件事表现出衍太太是一个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的人。
(解析:主要考察学生对《朝花夕拾》的记忆与理解。
(1)题中,从“生重病”“扮犯人“等词语中可看出所选篇目为《五猖会》。
那么“盛事”就是迎神赛会。
(2)题中。
衍太太的形象主要在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狡猾奸诈等。
结合其体事例分析即可。
)重庆市B卷20196.名著阅读(6分)(1)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3分)A.《无常》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
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是鲁迅第一次在日本的同乡会看到的范爱农,当时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
C.《昆虫记》书中,法布尔用生动话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尊重。
D.《昆虫记》中法布尔没采用解剖法,而是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2)《朝花夕拾》里除了有对人和事的领扬,还有冷静的批判。
请从《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中举出一例,指出作者批判的内容。
(3分) 江苏省淮安市2019①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部书的名称。
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三第12课《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论睁了眼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瞧鲁迅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瞧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就是别一方面——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就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就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就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就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瞧,所得的结果就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就是敏感人物,从她们的作品上瞧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就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她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瞧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就是“天之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就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与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她于就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与,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
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与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
鲁迅·论睁了眼看

《药》 、《明天》、《鲁迅小说自选集: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 (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
(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并出,
准确朴实;
(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六、延展资料
关于作者
式。
(二)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
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 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 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
1. 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产生的 社会历史根源。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思想深广的 流毒和影响。 3. 鲁迅更尖锐地指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的严重 危害。
(四)文艺与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
首先,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 文艺反映国民精神, 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其次,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 , 人们不能不提出作
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正是要启示作 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 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他本人就是这样做 的。
主要集中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上,具体为四个方面:
“奴才相”与“专制相”; 瞒和骗;冷漠看客心态;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 国民性弱点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封建等级制度;其次是 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第三是中华民族受外来侵略。
三、内容分析
(一)“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 许多旧
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就是这种 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私订终身 后花园, 公子落难中状元, 衣锦还乡大团圆”几乎成 为宋元以降一大批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
论睁了眼看

有关中国人的麻木,鲁迅先生的描写是很尖刻的,其模本便是一群漠然围观日本人杀害同胞的中国人。
现在是新社会了,虽然依照早有的圣旨,鲁迅已没有自由发言权。
然而现实的形势表明,中国人的麻木并不因为没有鲁迅的刻画就会慢慢消失。
过去的一个星期有两件事情值得一书。
第一件发生在苏州,一位外地打工女孩失足落水,身边的男友不会游泳,虽然奋不顾身下水营救,但无法成功。
于是他上岸给周围“二十多人,其中不少是青年”下跪,恳求他们援手,但是人们“漠然”,而有周围船客开价千元,而且要先拿到钱才肯救人。
这样的结果是女孩最终溺毙。
第二件发生在省会南京,足球运动员安琦被发现在酒店客房内与一陪酒小姐赤裸相对,报纸上以“强奸”或者“嫖娼”为嫌疑热炒了一阵,最终公安局以“证据不足”为由,把安琦释放了。
而昨天网上透露“上峰”已密令省内不准再报道此事,以昨日报纸观之,果然。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遵循“舆论监督必须征得被监督方同意”原则,而安琦偏偏不肯签字的缘故吧。
鲁迅先生在《坟》中有一篇杂文名为《论睁了眼看》,我觉得题目很好,所以拿过来借用。
在上述两件事中,观众甚多,尽管情绪不同,但确实都在“睁了眼看”。
记得落水事件次日,(大意如此),《姑苏晚报》假惺惺的评论说“这二十多人的漠然行为肯定是广大市民中的另类”意即这打工女孩落水的不是地方,假如换在不是这二十多人的地方,几百万苏州市民肯定竞相跳入水中进行搭救的。
但是该女孩落水并没有在《姑苏晚报》预先登过广告,这二十多人彼此也不认识,怎么就会同时出现在河边来展现其“漠然”呢?《姑苏晚报》刊登如此社评的时候应该翻翻自己以往的报纸,看看刊登了多少诸如《公交车遇贼群情漠然》、《公然强奸无人报警》之类文章,然后考虑一下“漠然”究竟能不能冠以“另类的行为”,以免再自打耳光。
而“睁了眼看”与“漠然”是不相干的。
从最简单的层次讲,一个对某事“漠然”的人必然不屑于去“睁了眼看”。
比如某人对女孩落水漠然,就会当这是他(她)向来不喜欢的跳水运动,从而慢慢走开(疾步也不行,那就不是“漠然”),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思辨性阅读——鲁迅《论睁了眼看》课件

“闭眼”的内涵
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 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鲁迅
研读者视角,历史寻根
我看事情太仔细,我对中国人的内情看得太清楚。 ——鲁迅
请四人小组对文本中的这些例子进行讨论、 归纳,概括鲁迅看到的“内情”是什么。也可关 联你阅读过的鲁迅文章综合分析。
鲁迅看夜之眼
鲁迅由表及里,重在挖掘文人们背后所 隐藏的心理状态和动因,然后又把心理及动 因放在历史发展、民族精神成长的大背景下 考察。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
课后任务:读写结合,体验实践
1.人们都憎恶“瞒和骗”,但有时可能 自觉或不自觉地“瞒和骗”,把自己过 去的作文找出来,看看是否也有言不由 衷的地方,进行自我反省。 2.微写作任务:用“看夜之眼”观察你 平时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就你的新发 现写几则杂感。比如:课间操铃声响起 “赖”在座位不做课间操、发朋友圈照 片要先“美颜”、卫生区废纸无人拾 取。
——《<呐喊>自序》
我即鲁迅,深入文本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1925年2月鲁迅《青年必读书》
我即鲁迅,深入文本
7月22日,你刚刚 完成《论睁了眼看》手 稿,有个偏爱你文章的 迷惘的年轻人来访,咨 询为什么少读、不读 “中国书”的问题。你 打算如何回答他的疑惑? 请各位鲁迅先生讨论一 下。
《论睁了眼看》行文思路
借力生辉 缩小话题 针砭时弊 破而后立
我即鲁迅,深入文本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 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 提倡文艺运动了。
《论睁了眼看》同步测试(基础练习)【语文北师大必修3】

《论睁了眼看》基础练习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奥运冠军李宁对体育产业化的一番言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俱乐部负责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③余恕诚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④学者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中论古讽今,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的价值。
⑤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⑥有流程表当然好,但这流程是提前定好的,展会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就不能胶柱鼓瑟....,要适时作调整。
A.①③④ B.②③⑤C.②⑤⑥ D.①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央行的工作安排显示,从今年起,福建、江西全省和山东部分地市将逐步推动1元人民币硬币化,即1元人民币单一投放1元硬币。
B.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场所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的一种新形态服务。
C.位于万国宫内的“中国厅”建成后,不但有望成为万国宫的一个新地标,而且是联合国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
D.距离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剩1个月的时间,原有的央地财政关系也会进行全面的调整,而个人将减轻房产交易的经济负担和时间。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晤,并欢迎各位朋友垂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汉语词典》,如有拾获,务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遂感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D.他向老板请假时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完整word版)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狄马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
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几乎所有的引用者都忽略了前面的几句话:“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不赋《离骚》;左丘眼明,就不会写《国语》;孙子脚好,就不修兵法;不韦仍然是宰相,就不编《吕览》;韩非不囚,就没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圣贤高兴的时候就一定写不成?因而,这是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创造规律。
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
苦难在一定的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也愿意承认这种苦难哲学对人的安慰作用。
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苦难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是有条件的。
这首要的条件就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
可以想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
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在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能获得尊严的社会里,要让所有的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所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离婚、抄家、监禁、杀戮、秘密处决、甚至灭门九族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
在他们看来,自由虽然是好东西,但要牺牲世界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来保全它,就未必值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素养阅读训练班级正在开展“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从小就爱“画”】鲁迅从小喜欢用半透明的纸衬在《山海经》《诗经》等书上,专注地描画插图。
【一直都爱“买”】鲁迅酷爱收藏,喜欢逛旧书店、古玩店。
对于古籍,他精心搜集,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
【短暂学医史】鲁迅曾在日本学医,但后来他认为学医不能救国,于是弃医从文,决定研究文学创作,唤醒国民思想。
【全能设计师】鲁迅很有设计天赋。
他与民国的艺术家们,一起开启了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黄金时代。
1.以上资料让我们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资料可以概括为()A.鲁迅是一位购物达人。
B.鲁迅做什么都很认真。
C.鲁迅的爱好和研究十分广泛。
2.结合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鲁迅十分爱读书,但最后他认为读书不能救国,于是弃文从医。
()(2)鲁迅与民国的艺术家们一起开启了近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黄金时代。
()3.“走近鲁迅”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果你在场,请结合你的认识发表看法。
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下面对《自嘲》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华盖指像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好的运气。
B.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诗人检讨、回顾、剖析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战斗姿态后,表示对目前情况的自剖、自嘲。
C.诗中这些自嘲中的矛盾、悲哀和伤痛饱含着一位伟大人物严于审视自己的自谦、自叹。
2.对待敌人时,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人民时,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本诗中的诗句填空)主题阅读训练(一)故乡(节选)鲁迅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论睁了眼看

相关图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返回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
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
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
文化革命的主将。
返回
4.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 年7 月22 日, 初刊于是 年8 月30 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 期,后收入论 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 (1888—1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 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 期发表《我们应 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一次引发了鲁 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下了 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 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 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返回
6.
艺术赏析Biblioteka 艺术赏析:(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论辩说理性强;描摹世 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二)语言犀利,锋芒毕露。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 并出,准确朴实;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善用比喻, 多有暗示;
返回
作者轶事
•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 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 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 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 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 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 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 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 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 师学堂。
2019-2020学年经棚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经棚一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更怕看死人的。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却诚笃的脸,一个个都像脚跟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着。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身体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他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的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的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来说变了滋味,变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了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鲁迅观镜有感阅读答案

鲁迅观镜有感阅读答案鲁迅观镜有感阅读答案观镜有感鲁迅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栩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业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国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
古黄店家都称为“海马荀萄镜”。
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
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
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
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辞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
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屏王和屏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帷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穗,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end#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巨,帷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伟一般,裕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
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
鲁迅《看镜有感》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看镜有感》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鲁迅《看镜有感》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
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
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
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
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
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
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
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
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
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
文学类文本《鲁迅的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房山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鲁迅的目光一个人一生总要做很多梦,但能记得的屈指可数。
而我,竟然梦见过鲁迅先生,而且还相当真切,真切得仿佛实有其事。
那个时刻、那个空间,乃至那个遥远的自己,都因那个梦而成了心底坚不可摧的存在。
那时的我,是西北一座边陲小城的中学生,爱好文学。
每天睡前,都会读一读文学作品。
那天午饭后,我开始读鲁迅先生《野草》中的《雪》,很快就被深深地触动了。
先生作为一个生于江南的人,却在想象中将那朔方之雪真实地写出来了!就在我感慨先生能够用文字呈现遥远的真实之际,却看到了那寒风中的雪末竟然如同包藏火焰的大雾,升入太空而且旋转、闪烁。
我被震撼到无以复加!仿佛独自置身在宇宙的荒原中央,看见星云的爆炸与生成、恒星的旋转与炽烈。
在无限宏阔中,那雪,却原来是雨的精魂,是艰难而死的微小之水,是生命的基本分子构成。
我从震撼陡然进入感动。
这么短的一篇文章,读完它连十分钟都不需要,却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
可能是缘于此,我睡着之后,便梦见了先生。
我的房间很小,兼具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先生就坐在我平时坐的椅子上。
他用和煦的目光看着我,我就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也没有动的意念,仿佛被那目光完全笼罩了。
我也盯着先生仔细看了。
他虽然瘦削,面色却是红润的;胡子经过了精心修饰,每根都似乎清晰可见,又构成了有棱有角的整体。
在这样的对视中,我们好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
等到我醒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梦。
但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椅子上空空的没有先生之外,房间的其它景象乃至细节,跟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连书和笔摆放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仿佛先生真的来过,然后安静地走了。
也许,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梦;也许,这个梦一点也不神秘,完全可以进行理性分析,比如那是出自大脑的记忆。
无论如何,先生给我带来的温情变成了我真实记忆的一部分。
即便我日后不写作,没有做一个所谓的作家,这个梦依然会持久地用温情安慰着我的生命。
阅读短文章回答问题附答案

阅读短文章回答问题附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丁辉①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
(其实,对于《红楼》,少年人看看并无大碍的;从《红楼》里看到“淫”的反而是那些正襟危坐、了无趣味的道学家之流,就很能说明问题。
)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
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②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
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③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
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
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
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
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
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
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④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
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
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
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
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2【同步练习】《论睁了眼看》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学年高三暑假自主学习测试英语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1.The warmth of ____ coat will mostly be determined by ____ soft of cloth used.A.the; a B.a; the C./; the D.a; a2.Mike is looking for another job because he feels that nothing he does his boss.A.serves B.satisfiesC.promises D.supports3.if I had arrived yesterday without letting you know beforehand?A.Would you be surprised B.Were you surprisedC.Had you been surprised D.Would you have been surprised4.____ this may sound like a simple process, great care is needed.A.Since B.Once C.Although D.Unless5.Hawking believes the earth is unlikely to be the only planet _____ life has developed gradually.A.that B.whyC.where D.whose6.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 we should help those for ______life is far from easy.A.whom B.whose C.who D.whoever7.This is not an economical way to get more water; ________, it is very expensive.A.worse still B.on the contraryC.in short D.in addition8.I felt like giving up. I probably ________,but my Dad whispered, “Come on! You can make it.”A.would have B.would C.should D.should have9.—Did you take sides when Mom and Dad were arguing again?—No. I’ve learned that it’s best _______ until it blows over.A.to call it a day B.to pull their legsC.to sit on the fence D.to wash my hands off10.He works very hard in order to get himself ______ into a key university.A.accepted B.received C.announced D.admitted11.Thinking that her daughter was doing her homework ,the mother left the room, _________.A.quickly and gentle B.quick and gentleC.quickly and gently D.quick and gently12.The recently released film Kong:Skull Island successfully ________ the audience to the adventure with Dolby 3-D technology.A.transports B.adjustsC.transforms D.relates13.Thanks to the effor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wetland has been _____ to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A.restored B.deliveredC.transferred D.drafted14.We’ll go early.,we may not get a seat.A.Otherwise B.Meanwhile C.However D.Besides15.When was _____ you last met Jennifer? I haven’t seen her for ages.A.it that B.it C.it what D.what16.All the dishes in this menu,_____ otherwise stated,will serve two to three people.A.as B.if C.though D.unless17.She is a strong-willed woman and not once _______ in to any difficulty in her life.A.she has given B.did she give C.she gave D.has she given18.Taking online reading into consideration, we can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 ____ reading for pleasure continues to decrease.A.whether B.that C.where D.when19.Mary really hard on his book and thinks he’ll hav e finished it by Friday.A.worked B.has been workingC.had worked D.has worked20.He worked in a car factory for four years, ______ he founded his own company in his hometown.A.after which B.after whenC.after that D.after it第二部分阅读理解(满分4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看
鲁迅
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
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
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
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
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
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
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
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
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
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
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
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
“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
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
身之约”。
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
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和戏
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
明末的
作家便闭上眼睛,并这一层也加以补救了,说是:才子及第,奉旨成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这大帽子来一压,便成了半个铅钱也不值,问题也一点没有了。
假使有之,也只在才子的能否中状元,而决不在婚姻制度的良否。
⑹《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
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
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
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⑻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有删改)
15.文中画线句子递进关系用得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
16.古代作家如何看待对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作者用《红楼梦》一例有何作用?(6分)
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案:
15.先交代圣贤“非礼勿视”的规定,然后进一层明确此礼“非常之严”,最后道出“严”已到连“平视”“斜视”也不许的程度(阐述2分)。
两重递进(1分),表现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之深(1分)及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1分),语言风趣,富有讽刺意味(1分)。
16.(1)认为这不失为美谈(1分),但不敢正视(1分),认为这不合礼教(1分)。
(2)作用:①肯定宝玉出家这种敢于正视、反抗现实的处事态度(或表达作者对宝玉出家的肯定态度)(1分),②与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形成对比(1分),③为后文呼吁要有几个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凶猛的闯将作铺垫(1分)。
17.①首先阐述中国人缺少正视的勇气及原因(根源),②接着批判国人一贯采取的无视、瞒和骗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肯定敢于正视、反抗现实的处事态度,③最后得出“新文艺需要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的结论。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