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案(2)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够判断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基本运算,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需要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能够判断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判断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板书,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湘教版七下数学6.1.2中位数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数学6.1.2中位数教学设计2

湘教版七下数学6.1.2中位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数学6.1.2中位数教学设计2,主要围绕中位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进行讲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众数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的意义,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

2.难点:理解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和掌握。

4.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的概念,如“某班级有3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他们的成绩排名如下:1,2,3,……,30。

请问这个班级的数学成绩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发学生对中位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的定义和性质。

如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1.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身高1.4米,小华身高1.3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1.3 演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1.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巩固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位数的概念与计算2.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的概念,如“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是什么?”2.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2.3 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

2.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中位数的问题,巩固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众数的概念与计算3.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众数的概念,如“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什么?”3.2 讲解众数的定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3 演示计算众数的方法: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

3.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众数的问题,巩固对众数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4.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家公司的员工工资如何通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4.2 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4.3 演示如何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以一组具体的数据为例,展示如何应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

4.4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应用的问题,巩固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湘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湘教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湘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二. 重点、难点:重点: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难点:运用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知识要点:1. 平均数是一个数值,这是对一组数据进行计算后得到的。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的。

如果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变大或变小,其平均数也将变大、变小,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集中代表,这一点体现了数据的整体性质。

这是它的优点。

但平均数的缺点是容易受个别特殊数据的影响,为避免这个缺点,常将特殊值去掉后再计算平均值,这种平均值叫去尾平均数。

例如文艺比赛的最后得分就是去尾平均数。

2. 中位数是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奇数,那么位于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那么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都小于或等于中位数,而另一部分都大于或等于中位数。

中位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数值大小的“中点”,一组数据的个数较少时,中位数容易求出,但它不能反映数据中的所有信息。

3. 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但众数不是出现最多的次数,如1,2,3,2,4,2,这组数据中众数是2,但不能说是2出现的次数3为众数。

注意有些数据没有众数,如1,2,4,5,6,7,100。

众数并不能充分利用这组数据的所有数据,因而众数不经常使用。

4. 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应注意的方面:①求平均数时应把握好平均数的计算公式,避免出错,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数的公式为:x na a a n =+++112()…。

求中位数时必须先把所给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好,然后再确定中位数。

求众数时要分清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但不能把次数当成众数。

②根据定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可能出现在原数据中,也可能不在原数据中。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它们的定义,掌握计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描述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数据,用于导入和操练环节。

2.准备教学PPT,用于呈现和讲解。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

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数据表示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量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

[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正文】基于学情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理论,本节课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分5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交流对话,感悟新知——实践体验,内化知识——反思总结,加深理解——推荐作业,拓展应用.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应聘(动画).经理: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职员C: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接下来出示该公司全体9名员工的工资表(如表1).表1副经职员职员职员职员职员职员杂工员工经理理 A B C D E F G月工 6000 4000 1700 1300 1200 1100 1100 1100 500资/元接下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请同学们讨论问题:如果你是应聘者,谁说的话对你最有参考价值呢?请说说理由.对于这个话题,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争议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感知这3个数据代表的意义,我们发现光从平均数来考虑问题似乎不够全面,要成为英明的决策者,需要具有多方位审视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学生自然地产生了探求新知的需要.同时,问题的开放性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增强了继续求知的欲望和信心.既然这3个数据都有参考价值,2000元在统计学中称为平均数,同学们肯定非常想知道,1200元与1100元是什么数.教师恰到好处地揭示课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自然地托出概念:9名员工的工资之和除以9是平均数;工资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处在正中间的是中位数(此处介绍用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来确定中位数);出现的频数最多的工资值是众数.二、交流对话,感悟新知问题1 当你应聘成功,以2000元的月薪加入公司,公司全体工资平均数会变吗?中位数和众数呢?如果会变,你认为变成多少?问题2 若公司以2000元的薪水再招聘了两名员工,以上3个数据会变吗?如果会变,你认为是变成多少?问题3 如果公司的每一个人的薪水各不相同,你认为还有众数吗?用这3个变题,完善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下面的表格(如表2),3个数据代表的存在性和意义.表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存在性一个一个(奇、偶有别)一个、多个或没有意义平均水平中等水平多数水平有了前面的感悟,学生能在教师的调动下主动提炼,自主地得出这些结论,相信他们又成功地迈上了第二个台阶;关于数据代表的意义会出现愤悱情境,学生有所感悟,但无法将其所感悟的表达出来,教师可以肯定学生表述中合理的成分,并进行概括,形成结证,使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洞察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环节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三、实践体验,内化知识例请你根据统计图(如图1),分别求出这6辆车车速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附图图1此例采用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解因为36+40+58+40+35+34=243,243÷6=40.5,所以这6辆车的平均车速是40.5千米/时.将6辆车的速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得到34,35,36,40,40,58,位于正中间的数值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所以应取这两个数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即中位数是(36+40)÷2=38(千米/时).这6辆车车速的众数是40千米/时.活动设计——练一练.(略)活动设计——比一比.阅读以下情境,看谁能最快地说出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情境1 第九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正在举行,恭喜班上12位参加初赛的同学全部进入了复赛.以下是他们的初赛成绩(如表3)(共12个赛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表3成绩 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人数 2 4 1 4 1此题的众数非常容易得到,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当作8分,实际上是7.5分,提醒学生注意确定中位数时,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情境2 听说上个月杭州外国语学校因许多学生得了感冒而不得不停课三天,春天气候变化无常,人们非常容易患病.2004年2月16日是浙江省气象站测得的杭州地区2月份温差最大的一天,从当天6时到18时,每隔1时测得13个温度值,绘制成折线图(如图2).附图图2 2004年2月16日温度变化示意图此题没有众数,学生容易出错的还是中位数,总共13个数据,学生可能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得到第7个数是14.9,但中位数是指把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所以应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第7个数14.2度才是正确的中位数.通过本题使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此处贴近生活的实例,多样化的题型,能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竞赛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此教学环节能顺利地落实本课的知识目标,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条形统计图、统计表、折线统计图各种不同的数据表现形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口述:同学们刚才的练习完成得很好,愿不愿意再来尝试一道挑战题?同学们肯定会大声地回答:愿意!此时良好的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挑战主题——当校长.春季校运会马上就要举行,学校决定从初一年级中选出40名女生组成鲜花队方阵,以下是初一(10)班的全体20名女生的身高数据的统计结果(如表4),如果你是校长,请你定夺鲜花队的最佳身高是多少?请说明理由.表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频数)1.65米 1.64米 1.64米(4)1.68米(4)四、反思总结,加深理解活动设计——头脑风暴.看课件,你发现了什么?这里有7个不同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可以变化,“mean”表示平均数,“median”表示中位数.学生可能会说:(1)中位数左边的数总是和右边的数一样多;(2)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唯一的;(3)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而中位数不一定变化;(4)平均数比较敏感,中位数比较麻木;(5)平均数有时比中位数大,有时比中位数小,也可能相等.相信学生的回答会比我想的更丰富,更精彩,形象直观的课件能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概括数据代表的意义与差别的难点,学生的回答很可能并不专业,也不一定规范,是一些朴素的表达,但是在头脑风暴的活动中,当朴素的表达到达一定的量时,必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继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老师的课件中再加入众数,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交流之后,教师再进行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总结.五、推荐作业,拓展应用(略)。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方法,对于数据的初步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性质。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

2.相关案例资料。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引发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方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够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求方差的方法。

4. 能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中位数的方法,中位数的特点。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众数的方法,众数的特点。

4. 方差:方差的定义,求方差的方法,方差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求法及应用,方差的求法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方差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解决问题来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概念及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解决问题。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内容】1.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平均数的求法。

2. 介绍中位数的概念,解释中位数的求法。

3. 介绍众数的概念,解释众数的求法。

4. 介绍方差的概念,解释方差的求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

2. 讲解:讲解平均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平均数,并提供反馈。

4. 过渡:引入中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特点。

5. 讲解:讲解中位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6.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中位数,并提供反馈。

7. 过渡:引入众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特点。

8. 讲解:讲解众数的求法,举例说明。

9. 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众数,并提供反馈。

10. 过渡:引入方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方差的意义。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_26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_26

平均数教学目标1、认识平均数,会计算平均数。

2、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 创设问题情景。

小明家种植了100棵梨树即将收获,他想知道总产量大约是多少?小强帮他想了一个方法。

你知道小强的方法吗 (1)、任意摘下20个梨子,称出这20个梨子的总重量,再求出这20个梨子的平均重量; (2)从100棵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梨子 树上的梨子数,求出这10棵梨子树的平均个数(3)用“梨子的平均重量×每棵树平均个数×梨子树的总数”就能得到总产量 在这个问题中两次用到了平均数,你知道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优缺点吗?二、例题教学例1 某农业技术员试种了三个品种的棉花各10株。

秋收时他清点了这30株棉花的结桃数如下表:问题:1.怎么样比较好?为什么?2.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法?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简称平均数. 一组数据x1,x2,x3,········,xn 的平均数为:解 设甲、乙、丙三个品种的平均结桃数分别为x甲,x乙,x丙,则x 甲=1081878683828584817984+++++++++=83.2(个) x 乙=(个)831084827679918179898485=+++++++++ x 丙=(个)821086818382758078878583=+++++++++ )(1321n x x x x n x +⋅⋅⋅⋅⋅+++=由于甲种棉花的平均结桃数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的平均结桃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甲种棉花较好。

探讨:1.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2.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三、思考问题2、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下面是该餐馆所有工作人员2000年10月份的工资:张某:4000元;会计:700元;厨师甲:1000元厨师乙:900元;杂工甲:580元;杂工乙:560元服务员甲:620元;服务员乙:600元;服务员丙:580元(1)计算他们的平均工资,这个平均工资能否反映餐馆员工在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2)不计张某的工资,再求餐馆员工的月平均工资,这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水平吗?探讨:平均数的缺点,怎样避免这个缺点?四,巩固练习:1、一组数据:40、37、x、64的平均数是53,则x的值是()A、67B、69C、71D、722、甲、乙、丙三种饼干售价分别为3元、4元、5元,若将甲种10斤、乙种8斤、丙种7斤混到一起,则售价应该定为每斤()A、3.88元B、4.3元C、8.7元D、8.8元3、某次考试A、B、C、D、E五名学生平均分为62分,除A以外四人平均分为60分,则A得分为()A、60B、62C、70D、无法确定该市7月中旬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_2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_2

A 、3 B、4 C、
D、5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5,
9.4,9.6,9.9,9.3,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
均数是( )
A 、9.2 B、9.3 C、9.4 D、 9.5
4、某班有 48 人,在一次数学测试中,全班平均分为 81 分,已知不及格人
第6章 数据的分析
第 1 课时
一、教学内容: 6.1.1 平均数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及其实际意义。
2、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
3、掌握实际生活中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平均数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熟练计算方法。
难点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五)课外作业:教材第 147 页第 2 题。
甲 84,79, 81,84,85,82,83, 86,87,81
乙 85,84, 89,79,81,91,79, 76,82,84
丙 83,85, 87,78,80,75,82, 83,81,86
哪个品种较好?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老师评讲)
4、思考:在一次全校歌咏比赛中, 7 位评委给一个班级的打分分别是: 9.00,
9.5,9.4,9.4,9.5,9.2,则这 5 个分数的平均分为
分。
(二)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1、一组 10 名同学的身高(单位: cm)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身高
151
156
15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中位数:中位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3. 众数: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及应用。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指标:a. 学生能准确地定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b.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c.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实例。

2. 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3. 实际问题: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湘教版 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湘教版 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是思考的基础,会用统计表表示一组数据.(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3)正确利用有关数据求出它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材分析重点准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从收集的数据中,准确地制作统计图表.难点(1)准确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使用.教学过程简记一、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地观察了6辆汽车的车速,调查结果如下:车序号 1 2 3 4 5 6车速(千米/时) 66 57 71 54 69 58现在我们对收集来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我们们已知道,平均数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这6辆车的车速的平均值为:(66+57+71+54+69+58)÷2=62.5(千米/时)除了平均数可以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之外,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常用的中位数和众数.二、交流合作,探索新知探索:9个数据32,33,36,31,31,27,34,32,32 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32+33+36+31+31+27+34+32+32=288,288÷9=32.中位数:把这10个数据按由低到高的顺序重新排列,用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可以找出处在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中位数.36, 34, 33, 32, 32, 32, 31, 31, 27 32是中位数.思考:如果有10个数据,那么用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最后也只剩下惟一一个没被划去的数据吗?如果是偶数个数据,那么最后就将剩下两个处在正中间的数,这时,为了公正起见,我们取这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上述66,57,71,54,69,58重新排列后为:54,57,58,66,69,71.中位数为:(58+66)÷2=62.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例如66,57,71,54,69,58没有众数.(切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三、设计分层练习,巩固提高教科书第101页, 练习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注重反馈1.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2.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重新排列(即使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后所得的新数组的正中间数据.如果正中间有两个数据,则取它们的平均值;3.众数就是一个数组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数据.如果出现最为频繁的数据有多个,则这些出现最多的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都可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车速统计表分层练习设计 判断题: (投影)1.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惟一的 ( );2.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 );3. 一组数据的众数是惟一的 ( );4.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惟一代表 ( ).5. 数据1, 2, 3, 4, 5没有众数;( )6. 数据1, 2, 3, 4, 5众数为0;( )7. 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是这组数的中位数;( ) 8. 平均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9. 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5;( ) 10. 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 那么它的中位数也是0,众数也是0;( ) 11. 若一组数据1,2,x,4的中位数是3,那么x ≥4;( ) 12.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不可能是同一个数.( ) 二. 填空题:13. 某同学在7天里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单位:分)为:50,75,90,65,80,70,65.在这7天里,他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的平均数为_______,众数为______,中位数为________. 14. 数据1, 2, 2, 4, 5的平均数为_______. 15. 数据17,23,18,25,15的中位数为________. 16. 数据1, -1, 2, -2, 3,- 2的众数为______17. 数据a,b,c,d 的平均数为m,则(a-m)+(b-m)+(c-m)+(d-m)的值为__________. 18. 已知的平均数321,,x x x 为a,那么23,23,23321+++x x x 的平均数是_________.。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求法。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统计、几何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平均数求法的不理解,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0cm、165cm、17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用课件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几个数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几何等领域。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中位数: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中位数在排序数据中的应用。

3. 众数: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一组实际数据,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让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开展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沙龙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找到所有数据的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 中位数: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平均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中位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4. 众数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求法,并能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

7. 课后作业: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反思方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反馈、教学检查等。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1.2中位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1.2中位数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数学第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1.2中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数学第6章数据的选择与分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并学会运用这些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和众数,对这两种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位数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理解中位数的含义。

此外,学生需要掌握中位数的求法,并能够将中位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的含义,知道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2.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能够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3.能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含义。

2.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求中位数的方法。

3.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湘教版七下数学第6章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6.1.2中位数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情境的数据,用于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中位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位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并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求中位数的方法。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案

《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第二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2011—2012赛季北京金隅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2.(1)你课前所调查的2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第三环节:例题解析例4某公司全体职工的月工资如课本第145页例4表格:试求出该公司工资数据中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课本习题6.1.2.收集一组与本班同学相关的生活数据(例如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眼镜近视的度数、身高、体重等),并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湘教版七下《众数》教案

湘教版七下《众数》教案

6.1.3众数1.理解众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重点、难点)3.能结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理解各自所表示的数的特点.一、情境导入七年级某班调查了男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结果如下表:球类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喜欢的人数15182 1该班在选择球类运动时,为最大限度地赢得同学们的支持,应选择什么项目?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众数【类型一】由具体数据求众数数据1,2,4,4,3的众数是()A.1 B.2 C.3 D.4解析:数据1,2,4,4,3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4,故众数是4.故选D.方法总结:(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2)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数,不可把这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当作众数.如本题中4出现了2次,众数是4,而不是2.【类型二】由统计图表求众数如图,是我市5月份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图,则这组数据(最高气温)的众数是()A.28 B.29 C.30 D.31解析: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中,28出现了3次,29出现了2次,30出现了1次,31出现了1次,故众数为28.故选A.方法总结:在统计图表中求众数,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并从统计图中整理出进一步解题的信息.【类型三】 由众数求原数已知一组数据:2,2,3,x ,5,5,6的众数是2,则x 的值是( ) A .5 B .4 C .3 D .2解析:因为一组数据2,2,3,x ,5,5,6的众数是2,根据众数的定义,2出现的次数最多.因为5已经出现了2次,所以2必出现3次.所以x 是2.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众数,解题的关键是此题的众数是唯一的,因此可以排除其他数作为众数的可能.探究点二:众数的应用学校商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四种饮料共100瓶,各种饮料的销售量如下表:品牌 甲 乙 丙 丁 销售量(瓶)12321343建议学校商店进货数量最多的品牌是( ) A .甲品牌 B .乙品牌 C .丙品牌 D .丁品牌解析:根据众数的意义和定义,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则进货要进销售量最多的品牌.在四个品牌的销售量中,丁的销售量最多,故选D.方法总结:由于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在实际问题中,众数是很受关注的数据.探究点三: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 【类型一】 平均数与众数一组数据3,x ,4,5,8的平均数为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A .3 B .4 C .5 D .8解析:根据题意得(3+x +4+5+8)÷5=5,解得x =5,所以这组数据为3,5,4,5,8,其中5出现了2次,其余各数只出现了1次,所以这组组数据的众数为5.故选C.方法总结:当一组数据中含有未知数时,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数,然后根据众数的定义求出众数.【类型二】 中位数与众数一组数据2,4,x ,2,4,7的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________. 解析:∵2,4,x ,2,4,7的众数是2,∴x =2.从小到大排列数据为2,2,2,4,4,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42=3.故答案为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众数及中位数,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众数及中位数的定义. 【类型三】 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自然数4,5,5,x ,y 中,若从小到大排列后,其中位数为4,这组数据唯一的众数是5,那么,所有满足条件的x 、y 中,x +y 的最大值是( )A .3B .4C .5D .6解析:唯一的众数是5,中位数为4,故x 、y 不相等且x <4,y <4.x 、y 的取值为0,1,2,3,则x +y 的最大值为2+3=5.故选C.方法总结:(1)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与中位数都是唯一的,但众数可以不止一个;(2)众数是数据中的数,而平均数和中位数可以是数据中的数,也可以是数据以外的数;(3)当一组数据中的数不全相等时,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数值大于最小的数且小于最大的数;而众数可以等于最大的数,也可以等于最小的数.三、板书设计1.众数:在一组数据中,把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一组数据的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本节课的学习以众数为基础,结合我们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描述一组数据,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准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正确求出它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性目标
1.体会数据收集的方法、处理的过程;
2.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于各位同学的基础不同,课上掌握的程度不同,回家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可能不同.根据昨天的布置,现在请全体同学把昨晚完成回家作业的时间写下来后交给组长,集中到班长那里,再公布到黑板上.为便于处理,要求大家所写时间精确到5分钟.
二、探索与归纳
现在根据上述同学们提供的数据,共同作如下处理:
1.画出上述作业时间与出现频数的条形统计图.(要求:横轴为作业时间,纵轴为相应出现的频数)
2.画出频数统计表.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图表中最容易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
(2)根据大家所提供的时间,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如果老师随机的抽取一个数据,最可能得到的是几分钟?
三、巩固与应用
1.填空
(1)数据5,7,8,-2的平均数为.
(2)数据5,7,8,-2的中位数为.
(3)数据5,7,8,-2的众数为.
(4)如果一组数据-3,-2,0,1,x,6,9,12的平均数为3,那么它的中位数为.
2.判断
(1)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的中位数. ( )
(2)平均数就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 ( )
(3)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5.( )
(4)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那么它的中位数也是0,众数也是0. ( )
(5)若一组数据1、2、x、4的中位数是3,那么x≥4. ( )
(6)已知数据1、2、3、4,它的众数为0.( )
3.某居民院内四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各45度,5户用电各50度,6户用电各42度.
求:
(1)这居民院平均每户用电数.
(2)各户用电数的中位数.
(3)各户用电数的众数.
3.数据a、b、c、d的平均数为m
求:(a﹣m)﹢(b﹣m)+(c﹣m)+(d﹣m)的值。

四、交流与反思
从刚才的合作过程不难体会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方法,要求同学们能合理、准确的求出和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检测与反馈
1.某同学在这学期的前四次数学测验中的得分依次为95、82、76、88,马上要进行第五次数学测验了,她希望五次成绩的平均分能够达到或超过85分,那么,这次测验她至少要考多少分?
2.老师想知道学生们每天在上学的路上要花多少时间,于是让大家将每天来校上课的单程时间写在纸上,下面是全班30名同学单程所花的时间(分钟):
20,20,30,15,20,25,5,15,20,10,15,35,45,10,20,25,30,20,15,20,20,10,20,5,15,20,20,20,5,15
(1)请画出学生上学单程所花时间(5分钟,10分钟,15分钟,…)出现频数的条形统计图;
(2)求学生上学单程所花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假如老师随机地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老师最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多少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