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G.E.帕拉德(美国人)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Nobel prizewinners 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 德国人(1852–1919)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埃米尔·费歇尔,德国化学家,是一九零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提出电离学说在生物化学领域,阿伦尼乌斯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伦尼乌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发现了稀有气体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氙、氩、氪。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零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从历年诺贝尔奖看生物学科(1985-2019)
从历年诺贝尔奖看⽣物学科(1985-2019)诺贝尔奖是我们中国⼈的梦想。
中国已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第⼀个是2012莫⾔的诺贝尔⽂学奖,第⼆个是2015屠呦呦的诺贝尔⽣理或医学奖。
今天,带⼤家⼀起了解⼀下⽣物领域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
⽣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常⼴泛,有⽣理学、遗传学、⽣物化学、细胞⽣物学、分⼦⽣物学等等。
让我们⼀起来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从⽽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
细胞⽣物学有 1/3 以上的获奖项⽬与细胞⽣物学研究有关,所以你懂的。
那么细胞⽣物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呢?概括地说,细胞⽣物学是研究细胞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这个有点抽象,直⽩点说,⾸先要发现各种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质、DNA、RNA、糖类、脂类化合物等。
然后研究这些⽣命分⼦在细胞内外是如何组织起来和相互作⽤的。
这些分⼦位于哪些区域,是线粒体,还是核糖体、溶酶体,哪些分⼦和哪些分⼦结合或靠近等等。
可能你会说都知道了⼜有卵⽤。
那还真是挺有⽤的,⽐如新药研发。
药物都必须作⽤于细胞活动的特定环节,假如这个药物结构特别,没法进⼊,那就必须和细胞表⾯的特定受体结合,⽐如 G 蛋⽩偶联受体,从⽽发挥药效。
●诺奖获奖项⽬1985 年: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的发现。
1986 年:发现⽣长因⼦。
1989 年: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
1991 年:发现细胞中单离⼦通道的功能。
1992 年:发现可逆的蛋⽩质磷酸化作⽤是⼀种⽣物调节机制。
1994 年:发现 G 蛋⽩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
1999 年:发现蛋⽩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
1998 年:发现在⼼⾎管系统中起信号分⼦作⽤的⼀氧化氮。
2001 年: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
2009 年: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体。
2012 年: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2013 年:发现细胞重要运输系统—囊泡传输系统的奥秘。
2016 年:细胞⾃噬研究。
神经⽣物学神经⽣物学是当今⽣命科学领域最具活性的学科之⼀,有⼈称之为 21 世纪的明星学科。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
1952-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美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谢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和三羧循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4-美国科学家恩德斯、韦勒、罗宾斯因培养小儿麻痹病毒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奥地利科学家弗里施、洛伦茨、英国科学家廷伯根因发现动物习性分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3-澳大利亚科学家埃克尔斯、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赫克斯利因研究神经脉冲、神经纤维传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德国科学家吕南因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利沃夫、莫洛因发现体细胞的规律性活动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希琴斯因研制出不损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2018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爵士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爵士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美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爵士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爵士英国“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2] 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John O'Keefe(约翰-欧基夫)美国“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May Britt Moser(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Edvand Moser(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聪大村日本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中国“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6年大隅良典日本“发现细胞自噬机制”2017年杰弗里 C ·霍尔(Jeffrey C. Hall )美国“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迈克尔W·扬(MichaelW. Young)2018年詹姆斯·艾利森美国“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本庶佑日本。
胆固醇代谢与诺贝奖
“当你为自己提出的假说进行实验时, 如果假说正确,实验结果将告诉你, 你的头脑很出色。如果假说是错误的, 你得到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 此时,如果你能冷静地分析这个实验 结果,由此推出新的假说,那么,你 也有可能获诺贝尔奖。”
--Joseph L.Goldstein
➢超速离心法:CM、VLDL、LDL、HDL
20~25%
最多,约50%
apoB100
apo AⅠ、 AⅡ
LDL受体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细胞等 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特异识别、结 合含apo E或apo B100的脂蛋白,故又称 apo B,E受体。
LDL受体代谢途径:
¨¨¨¨
詹姆斯-E.罗斯 曼、兰迪-W. 谢克曼及托马 斯-C.苏德霍夫
美、美、德美
血清疗法防治 白喉、破伤风
发现疟原虫通 过疟蚊传入人 体的途径 ¨¨¨ 发现了细胞囊 泡交通的运行 与调节机制
授课安排
• 代谢与诺贝尔奖 (汤其群) • 传染性疾病与诺贝尔奖(储以微) • 临床医学与诺贝尔奖(周俭、樊嘉)
/profile/10894/michaelbrown.html
Michael Brown, M.D.
Professor
Endowed Title: The W.A. (Monty) Moncrief Distinguished Chair in Cholesterol and Arteriosclerosis Research; Regental Professor; Paul J. Thomas Chair in Medicine Department: Molecular Genetics, Internal Medicine Graduate Programs: Cell Regulation, Integrative Biology
生化诺贝尔奖
生化诺贝尔奖生物化学研究的诺贝尔奖(1952——2013)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逊等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提取发光蛋白质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他们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日光下呈淡绿色、灯光下呈黄色、在紫外光下呈绿色。
将这种蛋白质称为绿色蛋白,也就是今天的GFP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A.Ciechanover, A. Hershko and I.Rose,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获奖。
199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Nobel prizewinners 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究,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 德国人(1852–1919)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埃米尔·费歇尔,德国化学家,是一九零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提出电离学说在生物化学领域,阿伦尼乌斯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伦尼乌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发现了稀有气体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氙、氩、氪。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零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01年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Hermann)Koch1915年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1924年荷兰病理学者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1932年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1939年多马克发现磺胺1945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1949年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学者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物模型》,宣告了当代科学中的一个伟大成果,他们发现了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重大发现,将生物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上升到了分子水平,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重要学科。
由于揭开了DNA的结构之谜,科学家们有可能把一种生物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于是产生了今天在农业、生物学中有巨大价值的遗传工程研究。
沃森、克里克的伟大发现,使得分子生物学成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的重要方法,并指出了利用生命规律造福人类的广阔前景。
许多著名科学家把自这一发现而产生的生物学的重大成就,称之为“生物学的革命”,将它列为20世纪物理学革命之后的一次科学革命。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
这一发现将会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们预言,如果认为20世纪是电子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分子生物学时代。
1976年美国病毒学家DanielCarletonGajdusek证实了Kuru系由slowvirusinfection致病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1977年美国医学物理学家耶洛&生理学家吉耶曼&内分泌学家沙利:发展放射性免疫检验术。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
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
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
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
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
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
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
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
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
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
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
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
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年,Jules Bordet(比利时)。
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20年,Schack August Steenberg Krogh(丹麦)。
胆固醇与诺贝尔奖
胆固醇结晶400倍
胆固醇的作用功能
形成胆酸
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酸被重新吸收入血, 肝脏重新吸收之使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 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 这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占膜中脂 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类的20%以上。研究表明,温度高时,胆固醇能 阻止双分子层的无序化;温度低时又可干扰其有 序化,阻止液晶的形成,保持其流动性。因此, 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命也将终止。 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 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 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CM
VLD L IDL LDL HDL
<0.95
0.95~1.006 1.006~ 1.019 1.019~ 1.063 1.063~ 1.210
75~1200
30~80 25~35 18~25 5~12
小肠
肝 VLDL 部分降解 IDL部 分降解 肝
脂肪
脂肪 脂肪, 胆固醇 胆固醇 蛋白质
A,B-48, CI,II,III, E
apoprotein B-100
“apo” =无脂的蛋白质形式 特殊的脂/胆固醇载体蛋白 与特定的受体作用和/或调节特定的酶活性 人类至少已发现9 种不同的脱辅基脂蛋白
脱辅基蛋白的功能
LDL
衍生于VLDL(失去脂肪以后) 富于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坏胆固醇) 将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运输到肝外组织 由脱辅基蛋白apoB-100的受体介导吸收
历届诺贝尔医学奖(第一届到2011年)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
Statins uesd as therapy medicine
1975年,一名日本科学家Akira Endo, 发现某些 霉菌会合成强烈的抑制HMG CoA还原酶的产物。 Brown 和Goldstein 证实这些抑制剂可以增加狗 的肝脏的LDL受体的水平,并且诱导血浆LDL水 平的显著降低。随即,这种药物就进入了临床 试验,发现能够显著降低人血浆LDL水平,保护 心脏病的患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这一类药物,统称为他汀,在全世界每天有超 过3千万的人在服用他汀药物。
Dr. Michael Brown
Dr. Joseph Goldstein
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两位科 学家Brown和Goldstein因为在 胆固醇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卓越 贡献共同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 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基于他们 的发现,一种降脂类药-他汀 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得以广泛应 用,据估计,单单在美国,目 前就有大约2000万人在服用他 汀类药物(年销售额高达260 亿美元),每年有6000~7000 人因此而延长了生命。
Dissecting Receptor Regul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tin Therapy
从最初的对LDL受体的研究中, Brown/Goldstein的团队认 识到这个受体是可以被调控的。当细胞的胆固醇被去除时, 受体的数量增加。相反,当细胞内胆固醇堆积时,受体基 因则表达受抑制受体的数量就下降。 在体内,肝脏产生了大部分的LDL受体因此肝脏从血中清 除了大部分的LDL。 Goldstein和Brown 意识到如果降低肝 细胞内的胆固醇则肝脏表达的LDL受体的数量就会增加。 这就可以通过摄入低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来达到。 也可以通过服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来实现。也就是抑 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 CoA 还原酶)。
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本简介_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大全
2019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基本简介_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全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的,⽬的在于表彰前⼀年在⽣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基本简介_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全。
希望可以帮助⼤家。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为诺贝尔的半⾝侧⾯像,右边为诺贝尔的⽣卒年(罗马数字),左下⾓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 奖章背⾯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中收集泉⽔,为⽣病的少⼥解渴。
奖章上刻有⼀句拉丁⽂,⼤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命更美好。
该奖项于1901年⾸次颁发,由瑞典⾸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10⽇(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举⾏。
2019年10⽉7⽇,2019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门扎获得这⼀奖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供应”。
奖项来源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
1901年12⽉10⽇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理学或医学、⽂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年中对⼈类作出最⼤贡献的⼈”。
奖项来源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
1901年12⽉10⽇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理学或医学、⽂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年中对⼈类作出最⼤贡献的评选过程编辑 诺贝尔⽣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
历届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
历届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896)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
本文例举了从1901年到2005年研究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全部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及其研究成就。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G.H.惠普尔(美国人)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H.W.弗洛里(英国人)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F.C.罗宾斯(美国人)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W.福斯曼(德国人)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M.H.F.威尔金斯(英国人)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A.F.赫克斯利(英国人)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A.M.雷沃夫(法国人)1966年 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G.沃尔德(美国人)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M.W.尼伦伯格(美国人)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S.E.卢里亚(美国人)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N.廷伯根(英国人)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G.E.帕拉德(美国人)1975年 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R.杜尔贝科(美国人)1976年 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D.内森斯(美国人)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J.多塞(法国人)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C.米尔斯坦(英国人)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G.H.希钦斯(美国人)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看图说话——为胆固醇平反
看图说话——为胆固醇平反图一、胆固醇的分子结构一、胆固醇——被妖魔化的人体功臣提起胆固醇,可能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胆固醇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制造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恶魔。
其实,这都是某些健康专家对胆固醇只攻一点不计其余地妖魔化宣传的结果。
那么,究竟什么是胆固醇呢?胆固醇既然作为人体(或动物体)内的一种化学成分,对人体究竟有何作用呢?如图一所示,胆固醇是一种含有27个碳原子且具有四个环状结构的生物有机大分子,从左向右,前三个六边形环状物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三环体叫做“菲”,第四个五边形环状物叫做“环戊烷”,因此,这四个环状物稠和在一起就被叫做“环戊烷多氢菲”。
胆固醇就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其环戊烷多氢菲母核中的第三号位碳原子上连接一个羟基(—OH),第十七号位碳原子上连接一个含有八个碳原子的碳氢长链,在第一、二与第三、四环之间,都有一个甲基(—CH3),而带有甲基的环戊烷多氢菲被称之为“甾”,因此,胆固醇又被称为“甾体化合物”。
二、体内胆固醇都来自于食物?某些健康专家常常喋喋不休地教导我们:要少吃肉禽蛋等高胆固醇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中的胆固醇可沉积于血管造成动脉硬化斑,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食物中的胆固醇真有这么大的危害吗?一般而言,成人体内的胆固醇大约在100——140克之间,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之中,其中以肝脏含量最多。
人体内的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可以合成胆固醇,正常人每昼夜胆固醇的合成量大约为1——1.5克,其中,80%左右由肝脏合成,10%左右由小肠合成。
同时,肝脏又是胆固醇的主要清除器官,正常人每昼夜大约有0.4——0.6克的胆固醇在肝脏内被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用于脂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正常人每昼夜通过食物摄取的胆固醇大约在0.25克左右,由此可见,通过膳食而摄取的胆固醇只占人体胆固醇每昼夜补充量的很少一部分。
且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正常人体内的胆固醇始终处于一种合成——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准确地说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浆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与胆固醇脂)含量大致维持在100mg/mL——250mg/mL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固醇合成的第三个阶段的反应
其它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形成
第四阶段:鲨烯→胆固醇
当鲨烯合成以后,由于它不溶于水,需 要细胞液中的固醇载体蛋白将其运输到 内质网膜上开始最后一个阶段的反应。 共有22步反应组成: 鲨烯→2,3-环氧鲨烯→羊毛固醇→7-脱 氢胆固醇→胆固醇。
胆固醇合成的第四个阶段的反应
胆固醇合成的第一个阶段的反应
第二阶段:甲羟戊酸→活化的异戊 二烯
此阶段由4步反应组成,前两步分别由甲羟 戊酸激酶和磷酸甲羟戊酸激酶催化,各消 耗1分子ATP,甲羟戊酸经磷酸甲羟戊酸转 变为5-焦磷酸甲羟戊酸。紧接着是一步依赖 于ATP的脱羧反应,由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 酶催化,当焦磷酸甲羟戊酸失去羧基以后, 活化的异戊二烯单位—异戊二烯焦磷酸随 之产生。
降胆固醇药物
胆汁酸结合树脂(胆酪胺)
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如何成为拿到诺奖的幸运儿
长期在专业领域工作,有丰富的知识,有志 同道合的朋友 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成果(1964年的诺奖获 得者完全搞清楚了胆固醇在哺乳动物体内的 合成途径) 目标明确(胆固醇,胆固醇,调控,调控…) 祈祷后人的努力(在两人工作基础上新药被 开发,众病人受益,后人的努力证明了他们 研究成果的价值)
CM
VLD L IDL LDL HDL
<0.95
0.95~1.006 1.006~ 1.019 1.019~ 1.063 1.063~ 1.210
75~1200
30~80 25~35 18~25 5~12
小肠
肝 VLDL 部分降解 IDL部 分降解 肝
脂肪
脂肪 脂肪, 胆固醇 胆固醇 蛋白质
A,B-48, CI,II,III, E
LDL的结构模型
受体介导的LDL内吞
胆固醇代谢的调节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HMG-CoA还原酶 外源胆固醇积累 HMG-CoA还原酶活性 被抑制 细胞自身合成能力下降 细 胞依赖血液中的LDL提供胆固醇 血液中 LDL浓度降低 转录水平上的反馈机制
胆固醇的降解
环结构不能代谢 体内胆固醇的清除是将其转变成胆汁 酸,在分泌到小肠以后,部分随粪便 排出。
学名:5-胆烯-3-β-醇。 在类固醇甾核的C-3上连接一羟基,而在C-17位 上接有一条八碳或更多碳原子的脂族侧链。 动物组织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又以肾上腺、神经 组织与胆汁最为富集。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过高, 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胆固醇结晶400倍
胆固醇的作用功能
形成胆酸
在小肠尾部,85%~95%的胆汁酸被重新吸收入血, 肝脏重新吸收之使不断循环,剩余的胆汁(5%~ 15%)随粪便排出体外。肝脏需产生新的胆酸来弥补 这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占膜中脂 5%~15%的损失,此时就需要胆固醇 类的20%以上。研究表明,温度高时,胆固醇能 阻止双分子层的无序化;温度低时又可干扰其有 序化,阻止液晶的形成,保持其流动性。因此, 没有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生命也将终止。 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和性腺所释放的各种激素,如 皮质醇、醛固酮、睾丸酮、雌二醇以及维生素D 都属于类固醇激素,其前体物质就是胆固醇。
B-100, C-I,II,III, E B-100, E B-100 A, C-I,II,III, D, E
运输食物中的脂肪和 胆固醇
运输内源的脂肪 一部分被肝吸收,一 部分转变为LDL 将胆固醇转运到外周 组织 胆固醇的逆向运输, 向CM和VLDL提供 脂蛋白
四种血浆脂蛋白的显微结构
脱辅基蛋白
胆固醇的转运
血浆脂蛋白
=脂 + 脱辅基蛋白
乳糜微粒-CM (小肠)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肝)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VLDL IDL LDL
五种血浆脂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种类 密度 (kg/L) 直径 (nm) 来源 主要 成分 主要载 脂蛋白 主要功能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合成前体——乙酰 受到高度调控(HMG-CoA还原酶) 发生在细胞质,由四个阶段的反应组成
–内质网 –细胞液
胆固醇合成的四个阶段反应
HMG-CoA 还原酶
内质网膜整合蛋白 催化的是不可逆反应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第一个阶段:3个乙酰-CoA→甲羟 戊酸
共有3步反应,其中前2步反应与发生在肝 细胞线粒体内合成酮体的前2步反应相同, 只是反应的场所不一样。而最后一步反应 由HMG-CoA还原酶催化,反应发生在细胞 液,NADPH为电子供体,主要产物为甲羟 戊酸。
构成细胞膜
合成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机理
由于“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迈克尔 ·布朗与约瑟夫·戈德斯坦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和医学奖。 布朗(1941-)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实习时 与约瑟夫·戈德斯坦(1940-)相识,二人都是实习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研究员,他们之间建立了友谊和相互尊重,导致了 迈克尔· 布朗(上) 长期科学合作。 与约瑟夫·戈德斯坦(下) 1972年戈德斯坦返回达拉斯,1974年两人加入到 实验室,共同研究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起 因。他们研究的结果,导致了降低胆固醇的化合物 —他汀类药物的发展,成为美国最广泛的处方药, 大量减少了罹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为此布朗和 戈德斯坦共同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胆固醇合成的第二个阶段的反应
第三阶段:6个异戊二烯单位→鲨烯
此阶段主要包括三步反应,首先在二甲 烯丙基转移酶的催化下,一个二甲烯丙 基与一个异戊二烯焦磷酸头尾缩合成牻 牛儿焦磷酸;随后在牻牛儿转移酶催化 下,牻牛儿焦磷酸与另一个异戊二烯焦 磷酸头尾缩合成法尼焦磷酸;最后,在 法尼转移酶或鲨烯合酶催化下,两个法 尼焦磷酸头头缩合并被NADPH还原为含 有30个碳的碳氢化合物—鲨烯。
apoprotein B-100
“apo” =无脂的蛋白质形式 特殊的脂/胆固醇载体蛋白 与特定的受体作用和/或调节特定的酶活性 人类至少已发现9 种不同的脱辅基脂蛋白
脱辅基蛋白的功能
LDL
衍生于VLDL(失去脂肪以后) 富于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坏胆固醇) 将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运输到肝外组织 由脱辅基蛋白apoB-100的受体介导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