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被分类的物质物质类型分类标准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物质分类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物质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对物质进行分类。

2.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理解氧化物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物质分类实验。

3. 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对高中化学必修内容中涉及的物质的分类、理解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以及电解质的相关概念等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展,进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物质分类思想和方法,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硫酸、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类方法。

2. 物质分类方法:通过讲解并举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如根据组成、性质、用途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3. 酸、碱、盐和氧化物:通过讲解酸、碱、盐和氧化物的定义、组成和性质,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通过一些典型反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4. 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如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并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反应类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5.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

”(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

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化时所遵循的规律。

如何来分类呢?[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4)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5)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认识丁达尔效应6.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7.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丁达尔效应教学方法与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精品教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精品教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掌握物质分类的角度和方法;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提升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体会分类的价值。

【学习过程】Na Mg Fe NaCl NaOH Fe(OH)3CO CO2 C H2O2 O3Na2CO3CaO Na2O SO3K2CO3H2SO4H2CO3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有哪些?2.你能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这些物质分类吗?3.上面列出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如何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梳理?4.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你能发现表格中的同素异形体吗?二、元素与性质的关系1.根据CO2、SO3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得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2.根据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类比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3.预测Na2O能发生的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物质的转化结合以上物质转化的路径思考:如何用Cu制备CuSO4?(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I1.科学家发现C60后,近年又合成了许多球形分子(富勒烯),如C50、C70、C120、C540等,它们互称为()A.同一物质B.同种化合物C.同素异形体D.无法判断2.某网站报道,科学家通过电解Fe2O3、SiO2、CaO的熔融液(1600 ℃)制得了铁。

按照树状分类法对熔融液中的三种物质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A.均属于混合物B.均属于金属氧化物C.均属于纯净物D.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3.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A.水银、干冰、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C.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纯碱、胆矾D.铜、氧化铜、醋酸、生石灰、氯化铜4.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5.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2SO4应属于()℃酸℃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难挥发性酸℃混合物℃二元酸℃化合物A.℃℃B.℃℃℃℃C.℃℃℃℃℃D.℃℃℃℃℃6.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COB.SiO2C.H2O2D.MgO7.从物质类别的通性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单质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反应B.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C.非金属单质一定能与酸反应D.部分碱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二、单项选择题II8.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观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学会通过物质分类进行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分析。

3. 培养化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学会分析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

2. 教学难点: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分析,需要结合化学反应进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物质的图片和示例。

2. 准备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常见反应的实验器械。

3. 准备一些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准备一些习题,用于学生练习和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一课时,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钻研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和转化干系等。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4. 展示学习资料:提供学习资料,包括物质的分类、转化干系和实验操作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5. 组织教室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各组代表在教室上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效果和怀疑,互相学习和启发。

6.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7. 安置作业:安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等,稳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室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分类方法的原理,掌握常见物质分类的标准和转化方式。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单元总述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单元总述教学设计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单元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本单元通过认识物质的分类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主要促进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及“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中的“变化观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单元整体设计构思: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分类实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分散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分类的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

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单元整体构思如下。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关注物质的元素组成,基于核心元素认识物质性质,包括分析物质的类别。

并认识到不同类别物质的典型性质。

1.掌握物质分类方法,了解同素异形体、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2.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1.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3.能设计方案实现含有某元素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一、单元概览2.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性质上的异同。

(3)通过归纳相关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并应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4)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转化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教学目标1.以酸、碱、盐及氧化物知识为例,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2.体会物质转化的应用价值。

◆ 教学重难点1.酸、碱、盐及氧化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物质转化的规律。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中根据元素的数量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化合物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可以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展示图片】【过渡】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认识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新物质。

物质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金属单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酸、碱、盐的性质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

例如,盐酸、硫酸等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碳酸钠、碳酸钾等盐都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所学的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知识点一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知识点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知识点三盐的主要化学性质【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不同的酸(碱、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答:因为它们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氢离子,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

不同的碳酸盐溶液中都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不同的碳酸盐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②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中,涉及哪些反应类型?答:从反应类型来看,初中学过的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题】“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2019版)_《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2019版)_《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二课时。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该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的进一步延续,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掌握了物质分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利用基本分类法对化学物质进行科学分类。

第二课时将在学生掌握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从分类的角度出发,研究物质转化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梳理初中化学知识,将初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化系统化,为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复习物质的分类,理解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从微观上体会同一类别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是由其含有相同微观粒子决定的。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先对物质进行分类,再统一研究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体会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理解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与转化的理解,体会在化学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掌握酸碱盐等物质的基本转化规律,建立物质转化的基本思想。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在上一节课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要来体会一下,分类的优点到底是什么,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分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板书】物质的转化【讲解】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学习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尤其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时,同一类的化学物质在性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例如,按照氧化物的性质我们可以分出的类别是: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设疑】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各自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

【讲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只要是酸性氧化物或者碱性氧化物就可以与碱或者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对于我们不熟悉的酸性或者碱性氧化物,我们也可以判断其与碱或者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转化方式。

b.理解物质分类和转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的能力。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物质的珍惜和保护的意识。

b.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守则。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2.物质的转化方式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物质的转化方式的实验观察与分析。

2.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几张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是由什么物质制成的,并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分类,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学习1.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如:颜色分类、形状分类、材质分类等,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分类方法的意义和应用。

2.以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转化方式,设计以下两个实验:a.实验一:铁钉生锈(材料:铁钉、水、盐)i.将两个铁钉分别放入装有水的两个容器中,一个容器中添加盐。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有盐的容器中的铁钉比没有盐的容器中的铁钉生锈得更快。

ii.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盐的水会加快铁钉生锈的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物质的转化方式为氧化反应。

b.实验二:蜡燃烧(材料:蜡烛、火柴、瓶子)i.点燃蜡烛,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将瓶子迅速倒扣在蜡烛上方,观察火焰熄灭后瓶内现象。

取掉瓶子,试着再次点燃蜡烛。

ii.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子内的火焰熄灭后,蜡烛不能再次点燃,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物质的转化方式为燃烧反应。

(三)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转化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比不同物质分类和转化的意义。

2.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讨论,针对性地讲述物质分类和转化在环保和资源利用上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的行动意识。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三、教学分析《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第一环节:导入新课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PPT]同学们好:我是。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今天讲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

[PPT]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书馆内部的图片。

很多同学可能去过图书馆,但是,你是否清楚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的分类依据呢?原来,我国专门有一本书叫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用来指导全国各个图书馆进行分类,正是这种科学的分类,给读者借阅各种书籍带来了方便。

[PPT]另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很多学校也都放置了用于分类的垃圾箱。

你平时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不仅会减少污染,而且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对物质进行分类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有重要帮助。

[PPT]大家看到的这幅图片,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手写的元素周期表,你可能不知道,这张现在看似简陋的周期表,门捷列夫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探索出来。

[PPT]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它整理了一下。

请注意,Al和Si右侧的元素在当时还尚未发现,但是门捷列夫已经预言了它们的存在,并且计算出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8和70,直到多年以后,这两种元素才陆续被发现,并验证了门捷列夫的正确预测!这就是科学的分类产生的作用。

[PPT]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研究。

正确运用好各种分类方法,甚至可能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PPT]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万计的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或用途等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哪些呢?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PPT]同学们现在看到的金刚石、石墨、C60[PPT]但是由于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很大差异。

[PPT]像这样,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例如:金刚石、石墨、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氯气(Cl2)氯化钙(CaCl2)溶液 硫酸(H2SO4)碳酸钙(CaCO3)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学生所知悉的化学物质为切入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活学活用】
1.从对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出发,指出下列各组物质中与其他类型不同的一种物质。
(1)Na2O、CaO、SO2、CuO________________。
(2)NaCl、KCl、NaClO3、CaCl2______________。
(3)HClO3、KClO3、HCl、NaClO3____________。
化学家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下面,让我们以“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认识、研究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了吗?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钙的金属活泼性比镁强,电解熔融的氯化钙可以得到金属钙和氯气,钙与氯气反应又能生成氯化钙。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图中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将你的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讨论]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我们也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来研究。
[整理与归纳]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表1-4的填充。
反应类型
实例
A+B=AB
AB=A+B
AB+C=A+CB
AB+CD=AD+CB
[过渡]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程式,它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用现有的分类方法我们无法划分,即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就像不同种物质间有多种分类方法一样,化学反应也还有其他的分类依据与分类方法。
3.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8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
①C+O2 CO2;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种反应一定会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可能有化合价的升降,哪种反应一定不会有化合价的升降呢?
[讨论]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本课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物质可以分成很多种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可以分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可以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有关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B.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二、物质的转化
哪些类别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它们之间的转化需要怎样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你所熟悉的化学物质都有哪些?这么多物质我们如何研究它们呢?
大家都知道臭脚丫吧,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化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一种叫做“甲硫醇”的物质作怪,这种物质是一种具有特殊酸臭味的气体。而他的兄弟乙硫醇,名气更大!是2000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收录的最臭的气体。化学家研究发现,利用其特殊的臭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例如: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如何分类?
什么是碱?碱有哪些通性?如何分类?
什么是盐?盐有哪些通性?如何分类?
再如,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分类依据呢?答案肯定的,由于这类氧化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属于同一类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而CO2、SO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他们则被称为酸性氧化物。
[交流与讨论]2.1完成下表所列的物质的转化类型,并将你知道的其他的转化类型补充到表中。
[也可讨论氯化镁的制备方法,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从而归纳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接着再根据方程式归纳反应类型,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物质的转化类型
化学方程式
单质 化合物
碱性氧化物 碱
酸性氧化物 酸
酸 盐
【活学活用】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3“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结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第1单元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