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集锦:五淋散
涂华新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案
涂华新五苓散治带状疱疹案
患者:刘某唐河县人
性别:女
年龄:27岁
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4日
症状:本意调理脾胃和月经,不料左胸胁多处刺痛,于县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带状疱疹,因平日脾胃不舒,惧服西药,乃来求诊中医。
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缓。
大便三日一行,小便可,余无不适。
方剂:五苓散
五苓散方歌:术猪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
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组方:猪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25克肉桂10克
剂量:三剂(每日一剂)
服用方法:水开后再煮二十分钟,分三次热服
再诊:11月27日基本未再疼痛,偶遇天气变凉时似觉不适,原方再进三剂。
三诊:12月2日近数日未再疼痛。
脉证相参嘱可停服此药,开始调理脾胃。
五苓散在辩证准确的基础上起效的关键在于猪苓:白术:茯苓:泽泻:桂枝——3:3:3:5:2
<本医案原发于2014-12-09,因对五苓散的运用有较好的启发性,特重刊发以温故知新>。
张子琳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张子琳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导读:读《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见张老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读《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见张老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并皆治之。
原方组成: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尽管陈修园说:(淋病)治者都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治三焦与膀胱之正法,则用五淋散。
(见《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中引用柯韵伯之语:栀、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
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洁矣。
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说理可谓明白,但反复品读,终也不能彻悟。
没有学会使用五淋散治淋,但从三焦论治淋证一法倒对笔者有所启发。
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进一步指出:三焦包罗脏腑,主气而即主水,故曰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如雾,气中有水也;下焦如渎,水中有气也;中焦如沤,气水相涵于其中也。
凡水道不通,溢于外而为肿,积于中而为胀,凌于肺为咳呕,流于肠为泄泻,宜专责之三焦,与他脏无涉。
读及此段,笔者想到了小柴胡汤,想到了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气,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水。
在此后的临证中,笔者每用小柴胡汤加减,从三焦入手治疗淋证,取效颇捷。
如治疗邓某,女,31岁。
2012年2月3日初诊。
尿频、尿急、尿痛2周,口服抗生素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症状有所减轻,但不能愈。
伴见口干喜饮,周身不适,乏力,烦躁。
舌质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证属湿热内蕴,三焦不畅。
治以和畅三焦、清热利湿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栀子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生甘草3克。
五淋散(山栀子汤)
五淋散(山栀子汤)五淋散(山栀子汤)(《鸡峰普济方》卷18)[异名] 五淋汤(《医学实在易》卷7)。
[组成] 当归芍药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栀子各等分(各9g)[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功用]、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血淋证。
溺时涩痛,尿中带血,或尿如豆汁,或溲如砂石,脐腹急痛。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血淋证。
湿热血淋多因嗜食肥甘,饮酒太过,酿成湿热,或感受湿热外邪而致。
湿热下注膀胱,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溺时涩痛,尿中带血,或如豆汁;若湿热蕴结,尿液煎熬成石,则小便艰涩刺痛,挟有砂石;湿热下注,壅滞气机,则脐腹疼痛。
[配伍意义] 本方为湿热下注,血热妄行之血淋证而设。
治宜清热凉血,利水通淋。
方中山栀子苦寒,体轻人气,性阴入血,不但可清热利湿,以治湿热下注,还可泻火凉血,以治血热妄行,为君药。
赤茯苓甘淡利窍,以除膀胱湿热。
《本草纲目》卷31称其“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与栀子相合,可增利水通淋之效。
赤芍味苦微寒,善走血分而除血分郁热,与栀子相配,重在加强清热凉血作用。
冀热清血宁,出血得止。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湿热蕴结,亦可致瘀,赤芍兼有行血之功,尚可防止瘀滞为患。
此外,《神农本草经》卷2曾云本品:“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
”以上二味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一则防热伤阴血及出血伤血,一则协赤芍活血以防瘀滞,并可缓解脐腹疼痛,为佐药。
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之效。
本方为散剂,原为治五淋而拟,故名五淋散。
本方配伍特点为清热与利湿并行,凉血与行血相兼。
[类方比较] 本方与八正散所治之证,均由湿热下注,蕴结膀胱而致;均见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腹痛等症。
但前者以栀子配赤芍,重在清热凉血,对于血淋较为适宜;后者集车前子、木通、滑石、瞿麦、篇蓄等大队苦寒清利之品,又配以大黄降泄火热,重在泻火通淋,使湿热之邪从二便分消,对于热淋尤为适宜。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湿,解表热。
(肾阴虚之外热用肉桂引火归元)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药组成,作散剂服,散者散也。
.以白饮和.,就是用白米汤把药散调好。
.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一种器具,约一寸见方大,一方寸匕以药不落为度,估计有现在的三钱左右。
一天服三次。
.多饮暖水,汗出愈.,《外台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说多饮暖水.以助药力.,也就是增强发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来助发汗解肌之力一样。
五苓散是两解之法,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
外窍就是皮毛腠理,下窍就是尿道。
五苓散的组方意义和小青龙汤有一定共性,小青龙汤是外解表寒,内散寒饮;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内利水气,都是表里两解之剂。
如果没有表证,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证,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证所局限。
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也就是所谓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节之令也。
.大而言之,就是能调节人身上的阴阳气水。
《内经》曰:.少阳属肾,上连于肺,故将两脏?.,少阳就是手少阳三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道就是三焦。
水和气是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五苓散利小便,实际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气。
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湿邪;第三,治风湿疫气。
利水,体现在五苓散治疗太阳蓄水证。
利湿,体现在《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于热的黄疸。
淋证系列:湿热淋证五淋散方
淋证系列:湿热淋证五淋散方武林当中的湿热淋证,一个治疗方剂,五苓散加味脂肪,上一段视频也跟大家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赁证,中医把赁证是如何划分为武力,或者是六粒,也就是所谓的气令,高丽实力,杀令,还有劳力以及热力,当然还有划分成冷痢,还包括小便不同指正,也就是所谓龙币指正。
总之赁证啊,是一个膀胱刺激症,以小便不利,淋漓不通为主证的,呃,这么一系列症候,那么不同的论证原因,治疗方案,方法上面也不同。
有的是以化石为主,有的是以清热为主,有的是以凉血止血为主,有的是以,啊呃,补一补气。
收缩为主,这段视频分享的五苓散,他所主治的是湿热淋证,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这种湿热之症就是一种炎症,也就是所谓的膀胱炎啦,尿路感染呢,尿道炎呢这类症状,因此中医说是湿热下注或者是湿热赁证。
方剂的组成由两个方剂合法而成,实际上它是五苓散合胜的六一散。
方剂组成,当归十克,白芍十克,赤茯苓十克,炙子十克,滑石滑石粉十克,车前子十克,泽泻十克,还有生甘草梢。
也是时刻这么八味中药,常规水煎服就可以,因为赁证啊,是一个膀胱刺激症,往往有尿路的感染,或者是细菌的感染,所以说无论中医还是现代西医,都要求患者得多喝水。
因为你只有多喝水,人体才能多排尿,只有多排尿呢,尿路当中的一些细菌呢,才能够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这是一个治疗赁证,或者是尿路感染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个物理方法。
水本身不算是要多喝水是很关键的,所以说服用这个中药期间多喝点水,但是千万不要喝茶水,一定要及时辛辣和油腻指正。
这个五苓散加味脂肪,他所主治的就是湿热晕解疑膀胱,也就是所谓的膀胱炎啊,急性尿路感染,尿道炎,商君商业,所以说症状上来建立,小便频速急迫,滴沥涩痛,就是淋漓不通啊啊,尿短黄赤,尿短呢就是每次尿尿啊,就是尿急尿频,尿等待,这是膀胱刺激症。
有尿意马上就去ER1尿,尿不多点儿,尿不多点儿的,整个尿路还比较涩痛难忍,所以说呢,叫作尿短,尿黄赤,同时渐渐有发热,口渴,大便密结之证,发热这是很有可能身体就发烧了,是一种急性的炎症,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胎黄腻,还有麦硕这一系列热,这都是热盛毒,热内解,伤阴伤军地一个表现,总之这个体制就是一个急性尿路感染的症侯,只要是我们生活当中,或者临床当中遇到了这类尿路感染这类患者,当然了,你最简单的方法呢,就是买一些西药的抗生素,可以再服用一点三金片儿,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案啊,也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治疗方案。
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淋散_血证论卷八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1.2.功效:心遗热于小肠,结而为淋。
(5)1.3.来源:《血证论》卷八。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50%:越桃丸 (5)2.1.组成:山栀子1两(去皮,入蜜少许,炒),草龙胆半两,甘草3分(炙),赤茯苓1两。
(5)2.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2.3.加:草龙胆、赤茯苓 (5)2.4.减:车前子、当归尾 (5)2.5.功效:上焦热,口苦咽干,胸膈痞闷。
(5)2.6.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三引《简要济众方》。
(5)3.相似度50%:玉芝饮 (5)3.1.组成:甘草(锉作半寸许,擘破,汤浸1日,微炒过)4两,吴石膏(研如粉)4两,藿香3分,山栀子6两(去皮,炒令香)。
(5)3.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5)3.3.加:吴石膏、藿香 (5)3.4.减:车前子、当归尾 (5)3.5.功效:小儿膈上壅热,唇口生疮,咽喉肿痛。
(6)3.6.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博济》。
(6)4.相似度50%:退赤散 (6)4.1.组成:山栀子1两,当归(酒浸)5钱,大黄(煨)2钱,甘草(炙)2钱。
64.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6)4.3.加:当归、大黄 (6)4.4.减:车前子、当归尾 (6)4.5.功效:目赤。
(6)4.6.来源:《准绳_类方》卷七。
(6)5.相似度50%:连翘饮 (6)5.1.组成:连翘、防风、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6)5.2.原方对照:山栀子3钱,车前子3钱,当归尾3钱,甘草1钱。
(6)5.3.加:连翘、防风 (6)5.4.减:车前子、当归尾 (6)5.5.功效:小儿伤寒、疮疡等一切热证;疮痘入目生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
五苓散各医家论述五苓散各医家论述成无己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
《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
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
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
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
泽泻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
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
(《伤寒明理论》)方有执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
……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
(《伤寒论条辨》)吴昆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
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用桂之意也。
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
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
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
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
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
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
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
正考见伤寒门。
水寒射肺而成咳者,此方主之。
上焦有火,渴欲凉水,水为火格,不得润下,停留于膈,水寒射肺,故令人咳。
五苓散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发表于2015-07-11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茯苓泽泻汤方:经方五苓散
茯苓泽泻汤方:经方五苓散【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克。
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
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世人皆知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剂,但却不知其何以能利水的道理,世人皆会使用五苓散以利尿,但却不知加上五味子则疗效更佳,更不知其何以加五味子的道理。
因为肾主大小便,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泻肾之药则非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甘草等品莫属,肾有实则泻其子孙,肾之子是肝木,肾之孙是心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才能达到如期的效果,于是乎,神农伊尹始创汤液之初,便择用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二味药入肾以泻肾实,同时择用辛温的桂枝(或肉桂)与味酸的五味子相合入肝以平木,再用味咸而淡的泽泻与味苦的白术相合,咸苦入心。
综观五苓散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多用于误汗或汗不得法而致的小便不利之中,其所以造成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则伤肾之故。
肾有实则肾之下关不通,而胃之上关则不受,难怪其水入口则吐,仲景名之曰“水逆”,开启下关之口,上关之胃才能受纳,但千余年来,无一人道出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才完璧无暇,此乃历代传抄之误的结果。
观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五脏用药法要》一书中,立有救误用汗法则伤肾的泻肾汤,其中就有五味子,茯苓甘草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以平木,泻肾兼泻子,子能令母实故也。
同理,在治“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的茯苓泽泻汤中,也应该加上五味子才疗效更佳,其所以造成反胃而吐仍然是由于肾有实之故,泻肾之下关,则胃之上关之口就可通,此方中茯苓甘草之药甘平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白术泽泻苦咸入心,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泻肾通关之目的,水生木而木生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此肾有实则泻其子孙之妙法也,此时一定会有人质疑白术泽泻何以入心,君不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此饮病在心,白术泽泻苦咸入心故也,泽泻汤也是利水神剂,经方配伍之妙由此可思过半矣。
在五苓散方名中,五指的是五味子,苓指的是茯苓和猪苓,经方之谜由此可知矣。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淋证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淋证读《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见张老治疗淋证善用五淋散。
五淋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并皆治之。
”原方组成:“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剉)、山栀子仁各二十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尽管陈修园说:“(淋病)治者都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治三焦与膀胱之正法,则用五淋散。
”(见《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中引用柯韵伯之语:“栀、苓治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
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洁矣。
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说理可谓明白,但反复品读,终也不能彻悟。
没有学会使用五淋散治淋,但从三焦论治淋证一法倒对笔者有所启发。
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进一步指出:“三焦包罗脏腑,主气而即主水,故曰‘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如雾’,气中有水也;‘下焦如渎’,水中有气也;‘中焦如沤’,气水相涵于其中也。
凡水道不通,溢于外而为肿,积于中而为胀,凌于肺为咳呕,流于肠为泄泻,宜专责之三焦,与他脏无涉。
”读及此段,笔者想到了小柴胡汤,想到了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气,小柴胡汤治疗三焦之水。
在此后的临证中,笔者每用小柴胡汤加减,从三焦入手治疗淋证,取效颇捷。
如治疗邓某,女,31岁。
2012年2月3日初诊。
尿频、尿急、尿痛2周,口服抗生素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症状有所减轻,但不能愈。
伴见口干喜饮,周身不适,乏力,烦躁。
舌质红,舌苔黄白,脉细弦。
证属湿热内蕴,三焦不畅。
治以和畅三焦、清热利湿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栀子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生甘草3克。
4剂水煎服。
2012年2月7日二诊:诸症明显缓解,周身舒适许多。
疏风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疏风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疏风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疏风五苓散却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来看看吧。
【处方】防风5克,泔浸苍术6克,肉桂3克
疏风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是疏风五苓散却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来看看吧。
【处方】防风5克,泔浸苍术6克,肉桂3克,羌活3克,猪苓9克,泽泻9克,赤茯苓9克,土炒白术9克。
【功能主治】疏风利湿。
主风湿袭于下。
【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怎么样?看完了上文对于疏风五苓散的简单介绍后是不是感叹中医的神奇?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生活常识分享。
五淋散_玉案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五淋散_玉案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五淋散_玉案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2)1.2.功效: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断,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或便鲜血。
(2)1.3.来源:《玉案》卷五。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57%:宽中汤 (2)2.1.组成:枳壳、当归、赤茯苓、生地黄、甘草、赤芍。
(2)2.2.原方对照: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2)2.3.加:枳壳、生地黄 (2)2.4.减:小蓟、山栀仁、灯心 (3)2.5.功效:痘疮,误服温燥,阳盛阴虚,津竭便结。
(3)2.6.来源:《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3)1.原方1.1.组成: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1.2.功效: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断,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或便鲜血。
1.3.来源:《玉案》卷五。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57%:宽中汤2.1.组成:枳壳、当归、赤茯苓、生地黄、甘草、赤芍。
2.2.原方对照:当归2钱,小蓟2钱,赤芍2钱,山栀仁(炒黑)2钱,赤茯苓2钱,甘草8分,灯心30茎。
2.3.加:枳壳、生地黄2.4.减:小蓟、山栀仁、灯心2.5.功效:痘疮,误服温燥,阳盛阴虚,津竭便结。
2.6.来源:《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五苓散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五苓散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展开全文临证凡饮水腹胀、水饮水肿、呕吐泄泻、身热头痛,甚或口干、目痒、咽痛、鼻干者老师多用五苓散,每用之似皆得心应手。
然其使用之理,细细想来有明了者,有晦涩者,甚至有不知所云者。
问及,师曰:“五苓散其实是一张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方剂,全身无论何处出现水液代谢障碍,均可用之。
”《本草疏证》记载有桂枝六种功效:“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
”而在五苓散中,桂枝宣通阳气,通津液于周身,最终使得“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看来,桂枝当为本方之灵魂。
五苓散也不单单只是治太阳膀胱之腑的方剂,而是通调三焦水液的方剂。
老师治一患者成某,女,56岁。
2012年5月8日就诊。
自诉每日清晨口苦,难以下咽,饮水亦觉难受。
另鼻干、无涕,目干涩难以睁开。
午后腹胀,坐立难安,慢走数公里亦不能缓解。
纳欠佳,大便稀,小便正常。
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缓。
证属寒湿困脾,阳虚水液不得布达。
方以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生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8克,桂枝6克,柴胡9克,黄芩12克,蝉衣9克,炒莱菔子12克,生甘草3克。
5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自言服药后腹胀减轻,但饮水后胀。
仍觉鼻干、目干,另唇干不喜饮,时觉身热。
纳食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细弦缓。
证属三焦失畅,气滞水停。
处方:茯苓18克,桂枝6克,生白术18克,厚朴9克,陈皮9克,泽泻18克,猪苓9克,炙甘草3克,全瓜蒌12克。
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痊愈。
本案属“水证”无疑,水液流注周身,有余则或胀、或肿,甚则为逆,不足则目干、鼻干、唇干皆属此列。
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流,又水液的上承需要阳气的气化、推动。
故若寒湿盛,阳虚无以蒸腾津液,水停于中脘即见腹胀,水不得向上泽润即目干、鼻干。
患者午后腹胀,阳明胃土湿,不得腐熟水谷,复见寒湿下注,故而大便稀。
因五苓散仅是行水之剂,祛除寒湿则需合平胃散,另加柴胡、黄芩者,取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意,且蝉衣有升清之功,炒莱菔子有下气之用,诸药相和,尽皆归于“引水”。
【五苓散:古代水逆病的专方,治疗带状疱疹】
【五苓散:古代水逆病的专方,治疗带状疱疹】
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组成与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上药捣为散,每服6-10g。
也可用水煎作汤剂。
服后多饮热水,以令微微出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定夺。
由于本方配合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包括胸水腹水,脂肪肝、皮肤病、眼科疾病在内的多种病症均可用其治疗。
此以皮肤病举例:
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
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
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
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
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
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
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
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系列方160
系列方160五淋散组成】赤茯苓六两(180g)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各150g)赤芍山栀各二十两(各600g)【用法】将药研为细散状,每次服6g,水煎服,饭前服用。
用汤剂可用原方量的1/20。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凉血。
【药理作用】具有改善肾功能、促进尿液排泄、促进肠胃蠕动、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突变等作用。
【适用范围】1.中医病证湿热瘀淋证:小便热涩刺痛,或尿血,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淋沥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数或涩。
2.西医疾病急性膀胱炎、急性输尿管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湿热瘀淋证者。
【知识要点】1.五淋散组成中药效与用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煎药与服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功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互补关系。
2.掌握赤茯苓配赤芍,赤茯苓配栀子,当归配赤芍,赤芍配甘草之间的用量及相互作用关系。
3.方中生甘草①与栀子配伍,旨在清热利水;②与赤芍配伍,旨在缓急止痛。
【临床运用】1.用药特点:方中用栀子清热泻火;茯苓渗利水湿;赤芍、当归活血,赤芍偏于凉血,当归偏于补血,甘草益气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利水通淋,清热凉血为主。
2.用量特点:方中用药5味,清热药1味如栀子,用量是600g;利水药1味如茯苓,用量是180g;活血药2味如赤芍、当归,用量总和是750g;益气药1味如甘草,用量是150g;清热药、利水药、活血药、益气药用量比例是20∶6∶25∶5,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湿热瘀淋证。
3.煎服的特殊性:方名虽是散剂,但在应用时则是汤散合剂,应在饭前服用。
去胎毒药方所谓去“胎毒”,中医认为主要指去热毒,是古代医家通过观察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所得出的理论,它体现了胎儿与妈妈的密切关系: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吃了太多大热、甘肥黏腻、辛辣等食物,宝宝出生后很可能就有“胎毒”。
因此,产生了在产前怀孕的时候给孕妇服用某些药物,或在宝宝刚出生后采取擦拭口腔和服用各种去“胎毒”药物的方法,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胎毒”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