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9届“金学导航”高三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年河南省“金学导航”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2019年河南省“金学导航”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一、解答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②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③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2019年3月2019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语文(全解全析)
2019 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语文·全解全析12345710111214171819D A B D C A B A A B B A C1.D 【解析】A 项歪曲文意。
文章说的是“他们通过诗歌创作,把逐梦路上的艰难困苦以及壮志豪情化作永远的记忆”。
“初唐四杰”处于唐朝初期,尚无“盛唐精神”。
B 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文本第二段说旧族、新贵和发家致富的百姓“都鼓荡起冲破现实改变命运的万丈雄心”。
有雄心不意味着可以改变命运。
C 项强加因果。
“原有的选官原则正在被抛弃”并非“唐朝必须依靠新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因。
4.D【解析】D项表述过于绝对,“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错误,原文说“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并不是“完全不适用”。
5.C 【解析】C 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6.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
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
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
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
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
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一点1 分,答对六点即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观全文,筛选相关信息归纳答案。
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
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语文第1页(共7页)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
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要点三。
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要点四和要点六。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A。
B项,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
C项,曲解文意。
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D。
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
3.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
B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C项,强加因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
)5.C(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
)6.①优化人居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
②扶持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
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
⑤改善农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6分,提出一个方法或建议给1分,结合文本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 D并非写实8.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高中下学期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九师联盟【精品】下学期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
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
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
“匠心独运”指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专指创造性活动。
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
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
”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
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簞,其体白竹也,所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
”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
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
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
……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统一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
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
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
它可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
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体系。
乐制是中国古代国家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唐初朝廷明确把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风靡。
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
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2019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生活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文化也随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历史学家汤因比发现这是人类文明兴衰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剧烈变革。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不断扩大市场的内在需求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
马克思、恩格斯观察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这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震荡,引发了普遍的文化危机,人们在新的世界格局下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成为普遍问题。
文化认同危机冲击、瓦解了传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人们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在文化批判中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发展机制。
一方面,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弥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中,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保守性,由此也形成了走向僵化的可能性。
河南省各地2019届高三3月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新乡三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火眼金睛侯发山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
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
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
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
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
想想就很精彩,刺激。
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
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
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晴”,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
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
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
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
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
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
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高考语文模拟)河南省2019届“金学导航”高三3月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2019届“金学导航”大联考语文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①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②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③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精编河南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数据将帮助静态的城市管理体系向动态的生态系统转型,人口管理政策也可以采用更县灵活性的政策工具集,为人口生命周期内的自由流动服务,我们可以观测到北京人口的实时变动情况,跟踪人口的流向,观察京津冀三地间人口流动趋势变动,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提供弹性、及时的设施配套和其他务,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城市群的大室闻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城市群内部的部分城市人口减少,但整个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会得到优化。
除了人口之外,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定量化、精细化、全面感知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检测各种真实要素流动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全面、立体,实时地实别城市群的问题。
进而促进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
例如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流的深度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城市,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和量化关系及产业演进路径,为各城市在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多源、多维度大数据的练合,可以实现对多重要素的叠加分析,帮助城市群实现人口、产业和环境在城市群层面的合理匹配,优化城市群的布局和空间形态,提升其发展效率。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而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生命体征的复杂度更是以指数增长。
如果说传统的统计数据像传统医学一般,根据经验为城市群的发展开药方,那么,大数据则会像新兴的精准医学那样,通过对城市群体征的全息检测,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智慧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大数据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智能支撑,支撑区城政策的制定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
而对于开发商来说,随着城市群发展与区域联动的进展,以及我国大都市郊区化和要素外溢,各大城市的外围辐射区域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开发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可以帮助开发商精准研判城市群价值空间特征,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
河南省滑县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1)
语文参考答案1.D(“有……主要与次要之区别”错,从原文最后两段来看,它们只有先与后之分,而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
)2.D(“‘总——分’结构”错,文章运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3.B(A项,“无从谈起”程度过重,原文说“红色记忆便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媒介之一”,也即除了红色记忆,文化整合还可通过其他媒介进行。
C项,“价值记忆”范围过宽,从原文“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个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取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来看,应该是那些良好的、崇高的价值记忆能够正面引导人;D项,“应该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解析和辨异作为基础”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应该以对客位文化的解析和辨异作为基础。
)4.C(“饱经沧桑”错,原文只是“透现出些许‘老’的消息”,而且从全文来看,钟水生的经历也称不上“饱经沧桑”。
)5.①懂得感恩,无私奉献。
为了报答宫大爷的救母之恩,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来当摆渡人;当摆渡人工资低,他毫无怨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②敬业负责,一丝不苟。
背老年人和学生上渡船,一有空闲就擦洗渡船,打扫卫生。
③为人耿直,恩怨分明。
年轻人说是来镇政府谈投资的,他破例背年轻人上渡船;当年轻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时,他愤怒地把年轻人丢在烂泥里。
(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源于文本而且合理的,均可给分)6.①这个结尾是对前文情节的合理延伸,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精神境界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题为《鲸落金络渡》的人物特写,是对主人公形象和精神的升华。
②这个结尾表明主人公一生摆渡的事迹影响较大,引起省报的关注,显示了他的事迹和精神的巨大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③这个结尾意味着主人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得到广泛的传扬,必将在社会上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教育,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每点2分) 7.B(原文所说的“造价昂贵”并非针对商业航天产业,原文是说“造价昂贵的火箭和卫星向批量化商品转变,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航天发射成本”,所以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19届“金学导航”大联考语文试卷(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①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②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③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对观众而言,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的表达和呈现形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品质更高的文化产品;对市场而言,如《清明上河图3.0》这样的“爆款”展演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对文物而言,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文物的展现形式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以一种走心的互动与人们建立起连接,从而让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⑤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
这次《清明上河图 3.0》让很多人感动的地方就在于良好的互动和穿越效果,“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感受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意境都少不了创意与创新。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路上,创新也要把握好度,永远基于对文化资源的正确挖掘和解读,不能只为了追求炫酷新潮的表达方式,忽略了文化的本源和内涵。
内容为王,放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上也是真理。
只有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不让科技喧宾夺主,文化才能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选自2018年10月2日《光明日报》陈晨的《创意为要,内容为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西国家博物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一场火灾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B.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 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以前扫描过的 300多件藏品。
C.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存档、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
D.《清明上河图 3.0》成为网红得益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1.D(解析:以偏概全,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写起,接着写在火灾中被烧毁文物的“重现”,论证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
B.文章以《清明上河图》展演刷爆社交媒体为例,论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主要贡献是存照、记录。
C.文章通过从观众、市场和文物三个角度,着重论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D.文章最后以《清明上河图 3.0》为例,论证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内容的关系。
2.B(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这个例子是为了论证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
B.600岁网红《清明上河图 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社交媒体,是因为展演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
C.《清明上河图 3.0》“爆款”展演引发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是科技让其“活”了起来,得益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D.只要有想象与创新,把握好保存文化命脉,传承文化基因的使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3.C(解析:A项,“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吞噬了历史文物所承载的……”错,应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并非所有历史文物。
B项,强加因果。
D项,说法绝对,原文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走得更好更远,离不开想象与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八爷幽兰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
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天与儿子分了家,谁劝都没用。
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爹出来了。
“爹!”“这年头儿啥爹不爹?走,转嘎去!”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
于是,八爷前头走,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
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也只好坐下,八爷看地,儿看爹。
这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长了一地茅草。
“厂长……”“爹!”“哪里哪里!今儿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啥不好?”“爹……”“厂长,这是你的地?”“爹!我忙……”“噢,你是厂长,我忘咧。
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先不说先不说,叫我算嘎子。
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
我今儿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你一月买粮花多少钱?”“沾粮的都算?”“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至少两千元吧!”“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人!”“爹……”“算透才心明。
我再问你,这钱是咋来的?”“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这我知道。
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货币……唉,这我跟你说不清,反正是造钱机器造出来的。
”“能挣多少就造多少?”“不是。
”“那就是钱能生儿子,越生越多?”“也不是!”“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越来越少。
”“爹!这是现实。
”“要是都去抢钱,没一个人种地,这抢到手的钱还能买啥?”“这……”“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挑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能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不说了。
你今儿个回来做啥?”“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那让我做啥?”“你啥都不用做,我是你儿子!”“好。
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
然后八爷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后来人们才知道,八爷真倔的时候是不刮风不打雷,而且很讲道理的。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一方面突出了八爷“倔”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为结尾写八爷撞墓碑而死埋下伏笔。
B.平时以倔闻名八百里秦川的八爷,破例与儿子进行了一场平等的对话,是因为八爷发现儿子事业成功了,自己想与儿子缓和矛盾。
C.小说从头到尾运用了对话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硬朗,富有弹性,有着诗一般跳跃的节奏和明澈晓畅的思辨风格。
D.小说是一篇纯粹的农民式的“天问”,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某种积淀,表现了人类的生活本能和对土地的忧患意识。
4.B(解析:“是因为八爷发现儿子事业成功了,自己想与儿子缓和矛盾”错,原因应是唤回儿子对土地的良知。
)5.八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5.八爷是一位性格倔强、挚爱土地的中国传统的农民形象。
(2分)分地分牛那年,儿子说了声想去做点儿生意,八爷当天与儿子分了家,谁劝都没用。
死守黄土倔着过。
当儿子要在自家责任田盖厂子时,撞墓碑而死,这些都体现八爷执拗、倔强的性格特点。
(2分)八爷一辈子死守黄土地;为了唤回儿子对土地的良知,八爷破例与儿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最后以死抗议儿子在自己土地上建厂子,表现出八爷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分)6.八爷用生命发出呐喊:“谁来种地?”八爷的死有什么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6.①八爷的死是一种提醒和警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逐渐走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高境界时,还必须牢记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应该有任何理由来践踏和废弃土地。
②八爷的死体现了高贵的人格、信念和力量。
八爷从土地中走来,又从容地回到土地中去,人与土地融为一体,把人类对土地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点 3分,共 6分,言之成理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取向予以认同,其人生态度、价值判断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比较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祖国奉献智慧,施展才华。
当被问及人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时,有59.7%的学生认为是“事业和工作”,21.3%的学生认为是“理想与信念”,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
对于“最能代表当代大学生形象”的选择,排在前两位的也分别是“有责任感”(47.2%)和“勇于进取”(20.4%)。
84.3%的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87.9%的学生认为对待人生的态度应该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渴望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