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经络病症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痹症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増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症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四节颤证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证---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第五节腰痛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第二节痉证第三节痿证第四节颤证第五节腰痛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相关症状,甚或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
《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
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既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痹阻不通;脏腑戕伤,脉络受病,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本章仅就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展开讨论。
而与经络肢体相关的其他病证,将在本书相关章节或其他学科中讨论。
第一节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不能歩履之意。
3.颤证: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颤动不止,甚者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
本病称振掉、颤振。
4.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亦称痓。
5.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7肢体经络系
七、肢体经络病症第一节痹证1、痹证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肾痹: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关于病名与分类?(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沦述。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阴痹五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并在预后方面指出:"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2)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3)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历节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白虎病" --王焘《外台秘要》"白虎历节"-- 严用和《济生方》"痛风"—朱丹溪《格致余沦》"鹤膝风"-- 膝关节肿大者(王肯堂《证治准绳》)"鼓槌风"-- 手指关节肿大者(同上)关于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提出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要点】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痹证的病因病机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病机病机:邪气痹阻经脉——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拓展:痰、瘀)。
风、寒、湿、热之邪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2.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3.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累及脏腑→脏腑痹。
心痹多见。
病性:病初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
部分患者肝肾气血大伤,而筋骨肌肉疼痛酸楚症状较轻——正虚为主的虚痹。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发病特点—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痿证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肢体活动障碍特点——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要点】痹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病邪;次辨虚实;再辨体质。
风邪盛—疼痛游走不定—行痹。
寒邪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痛痹。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经络是机体内的一种体系,由经脉和络脉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纵横交错,具有通行气血,协凋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是维持肢体之间、肢体与脏腑之间等机体功能活动协调统一的结构保证。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躯体之谓,由肌肉、筋骨等组成,经络贯穿其间,四肢的协调活动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躯体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故经络肢体病证以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机能活动失调、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临床特征,其证候必然与经络相关,因经络广泛联系于表里内外,参与其生理、病理活动,病理状态下,经络或因病邪侵犯,或因经络失养,或经络不畅而出现经络肢体病证。
兹将其基本证候分述如下。
·邪犯经络1.主要脉症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或肿胀,或麻木不仁,或挛急抽搐,或弛缓,痿软,舌苔薄或黄或白或腻,脉多浮、弦.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为邪气所犯的肢体病变外,常伴有寒热证候。
与邪犯卫表证的区别是:本证为邪壅经络,气血不畅,表现为肌肉筋骨绌急痿废的症状,如疼痛、肿胀、麻木、挛急、抽搐、弛缓、痿软等症。
邪犯卫表证则为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卫表不和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等症,而无明显麻木、肿胀,更无痿废、抽搐等表现。
·经络空虚1.主要脉症肢体麻木不仁,隐隐疼痛,绵绵不休,汗出,神疲,抽搐,肌肉萎缩,痿软不用,面浮,舌淡或红,苔薄或少,脉沉细数。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经络空虚、筋脉失养之见症外,又有督脉挛急与失用之见症;与虚损劳伤证的鉴别是:本证仅限于经络空虚之见证;虚损则为气血津精亏耗,渐加重,甚至大肉陷下,大骨枯槁之虚劳见症。
·血瘀阻络1.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
2.证候特征本证除有气滞血瘀之见症外,又有血瘀阻络、督脉拘急与失用之见症。
肢体经络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痹证是由风、寒、湿、痰、热、淤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而引起痹证,风寒湿常相兼为病,按三者邪气的轻重分型,风邪稍著者为行痹,寒邪稍著者为痛痹,湿邪稍著者为着痹,风湿热相兼致病者为风湿热痹,痰淤相兼者为痰淤痹阻证。
痹症日久耗伤气血,损伤肝肾,则有肝肾亏虚证。
痉证由1.风、寒、湿邪雍阻经络 2.热盛动风而致痉 3.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而致,4.病程日久可致痰浊、淤血阻滞经脉,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相兼为病则由邪雍经络证,热邪按病位肝、心、脾胃分为肝经热盛证、心营热盛证、阳明热盛证,由病理因素痰浊可由痰浊阻滞证,内伤则有阴血亏虚证。
萎证可致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而致。
按病位五脏分型为肺热津伤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按病理因素湿热痰淤分为湿热浸淫证,脉络淤阻证。
颤证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痰浊淤血雍阻经脉,风阳内动扰动筋脉而致。
实证按病理因素风、火(火热)、痰、淤分为风阳内动证,痰热风动证、虚证按气血阴(阴精)阳亏虚分为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阳气虚衰证。
腰痛由筋脉痹阻,腰府失养所致,实证按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淤分为寒湿腰痛证、湿热腰痛证、淤血腰痛证、虚证则为腰府失养,腰为肾之府,所以虚证为肾虚腰痛,又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证。
中医执业肢体经络病症
•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 • A. 疼痛游走不定 • B. 痛势较剧,痛有定处 • C.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 D. 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 • E.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定
• 治疗行痹,应首选 • A. 乌头汤 • C. 防风汤. • E. 白虎加桂枝汤
B. 薏苡仁汤 D. 宣痹汤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肺热津伤 • 虚证:脾胃虚弱
脉络瘀阻
湿热浸淫 肝肾亏虚
证型
主症
方药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肌软无力,咳呛少痰, 清燥救肺汤 舌红苔黄
肌体困重无力,苔黄腻 加味二妙散
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 脉络瘀阻
病缓无力,纳呆便溏, 舌淡
腰酸下肢无力,舌红少 苔脉细数
久病瘘弱,麻木,舌瘘 瘀斑
参苓白术散合补 中益气汤 虎潜丸
地黄饮子
肢体经络病症—腰痛
辨病
❖ 1、基本病因——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
❖ 2、诊断要点——腰脊及两侧疼痛 ❖ 3、病证鉴别 ❖ 4、治则: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 虚证:肾虚腰痛
湿热腰痛
小结:
证型
主症
方药
寒湿腰痛
腰冷痛着重,苔白腻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腰热痛重着,苔黄腻 四妙丸
• 行痹——关节酸楚,游走性疼痛——防风汤 • 痛痹——关节疼痛,遇寒则甚——乌头汤 • 着痹——酸楚重着,舌苔白腻——薏苡仁汤
辨证
• 风湿热痹 •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红肿,舌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辨证
• 痰瘀痹阻 • 典型症状:日久刺痛,舌紫黯 •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 方药:双合汤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第一节 痹证
1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辩 证施治。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理,以 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痹证的概念、范围
2
[概 述]
一、定义
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 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
6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行痹
寒
痹阻气血经络
痹
外因 痹风湿热来自风寒湿痹 着 痛实 风湿证热痹
7
劳逸不当
卫外不固
内
外
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邪
久病体虚
入
筋
气血不足,腠理空虚 侵 脉
因 痹
饮食不节 脾运失健
痰湿内生 阻
跌仆损伤
瘀血内痹停
证
8
归纳
1、病因 2、病机——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位——筋骨、肌肉、关节,日久 及肝肾 4、病性——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 实夹杂
病邪
症状特点
风邪
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 湿邪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剧烈,遇寒 加重,遇暖则缓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热邪
关节灼热疼痛,皮肤红肿
15
2、辨虚实 实证——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
者为实; 虚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
肝肾不足为虚; 虚实夹杂——痹证日久不愈,痰瘀互结,肝
肾亏虚。
20
防风、麻黄
痛 方 桂枝、葛根
当归 解 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 加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 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 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 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 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 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 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4
[辨证论治] 1 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 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 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 例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 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 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例方:羚麻白虎汤。 4 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如剌,项背强直,形瘐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例方:通窍活血汤。 5 气血亏虚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例方:圣愈汤。阴虚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三甲复脉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醒脑静注射液 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 40ml,加入 10%葡萄糖注射液 250ml,静脉滴注,每 日 1次。 2.2 生脉注射液 40ml,加入 10%葡萄糖注射液 250ml,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 针灸疗法 可取人中、内关、十宣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 对于严重感染,或高热惊厥,或伴有脑水肿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及地塞米 松等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肢体经络病证
腰痛与腿痛
寒湿腰痛
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可逐渐 加重。
腿痛
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阻、肝肾亏虚 等引起,表现为腿部疼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热腰痛
表现为腰部疼痛、灼热感,可伴有口渴、 小便黄等症状。
瘀血腰痛
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等 症状。
肾虚腰痛
表现为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按喜 揉等症状,可伴有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
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综合治疗模式
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高肢体经络病证的治 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策略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肢体经络病证的相关知识,提 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失调等内因导致的病证机制。
02
常见肢体经络病证
如痹证、痿证、腰痛等,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03
中医特色疗法
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肢体经络病证中的应用
及疗效评估。
新型治疗手段前景展望
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
如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技术,以及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现代治疗手段在肢体 经络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PART 05
现代医学对肢体经络病证 认识与治疗进展
REPORTING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应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
应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技术,评估肢体神经和肌 肉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肢体骨骼、关节、肌 肉及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精】肢体经络病证
湿邪偏重者为着痹、特点是肌肤麻木不仁,关节重着。
肢方体中倦 以怠龟•,甲面、综确色熟少地上的华、牛—可认膝—、气知识当血归亏,。、虚白;早《芍滋在中阴养《藏血,内经补益经》肝肾》最; 就早对提痹出症热的痹病的因名、称证。候唐分、类宋有时明期 积累了 丰富的治痹方剂。明清时期对于痹症的病机、辨
• 《症因脉治·痹证论》对热痹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对于热痹的病因、症状、治疗方剂、均进行了论 述,是将热痹单列一项进行辨证论治的较早著作。
• 清·尤在泾对于三痹于五痹的关系做了很好的说明。《金 匮翼·卷六·痹症统论》说:“《内经》论痹,又有骨 、筋、 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所以遇之
• 《金贵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治》中的历节,即指痹证 一类疾病,该书采用温阳除湿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 汤等作为治疗方剂。在 《痉湿暍病脉症治》则对湿痹 及风湿为患的证治做了论述。
•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说: “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 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 肌肤尽痛。”强调了体虚感邪是引起痹症的主要
• 李中梓对痹证的治疗原则做了很好的概括,《医 宗必读·痹》说:“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脏者, 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 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 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 ,疏风燥湿仍不可
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 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 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 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分清风、寒、湿的偏 盛,分别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行痹参以补血, 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益气补脾,这些痹症的 基本治则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肢体经络病证PPT课件
拔罐疗法
利用罐具吸附在病变部 位,产生负压,促进气
血流通,缓解疼药物治疗
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进行治 疗,如止痛药、消炎药等。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因子如电疗、光疗、 超声波等进行治疗,缓解疼痛
、促进康复。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肢体经络病证,如 狭窄、炎症等,可能需要手术
治疗。
康复治疗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肢体经络病证研究进展
最新治疗方法与技术
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在肢体经络病证中应用广泛,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 到治疗目的。目前,针灸治疗技术不断改进,如电针、温针等。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肢体经络病证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舒 缓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气血流通。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通过负压吸引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舒筋活 血、祛湿排毒的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针对肢体经络病证的发病机制,需要 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 方法。
创新治疗技术
在现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 治疗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
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结合,为治疗 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肢体经络 病证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促进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
详细描述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介绍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如牵引、按摩、针灸、药物等,以及中 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效果。
案例三:周围神经病的康复训练方案
总结词
康复训练原则、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
阐述周围神经病的康复训练原则,介绍具体的训练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并 强调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性问题。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外因:感受风寒暑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直流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好伤气血,损及肝肾。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的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一辨泄气的偏盛,二辨虚实【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第二节痉证【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病因】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病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主要与肝失濡养有关,也与心、脾、胃、肾有关【诊断依据】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症候特征。
2)部分为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2)辨虚证与实证【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为主,舒筋止痉为主【证治分类】第三节痿证【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至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病因】①感受温毒②湿热浸淫③饮食毒物所伤④久病房劳⑤跌仆瘀阻【病机】五脏精气受损,经血津液亏损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病变累及五脏。
肢体经络病证的特征与通经活络法
肢体经络病证的特征与通经活络法:肢体经络病证是肢体与躯干的痛、痹、痿、痉、颤为病变特征的一类病证总称。
共性特征为邪袭经络而痛痹、经络失养而拘痉、气血瘀滞而痿颤。
治疗要依据病证、寻其病因进行通经活络达到治愈目的。
标签::肢体经络病证;通经活络法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纵横交错并且规律的分布于肢体内。
沟通机体内外结构、卫外营固、运行气血、协调阴阳、通利为顺的作用。
肢体经络病证系由于外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经络不通、经络失养、血行瘀滞而出现肢体相应部位的功能失调。
在临床上涉及面较广,如头痛、痹病、痉病、痿病、震颤、腰痛等病证称谓肢体经络病。
1肢体经络病证的特征1.1邪袭经络致痛痹痛痹证多因起居不慎、居住潮湿、风寒湿热等外袭机体,闭阻经络。
病初为寒热证,继之邪壅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肿大、僵硬或屈伸不利等。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内舍于脏俯可致痉或痿。
1.2经络失养致拘痉拘痉证多因气血生化不足,无气固津,无血养神,筋脉失养而拘痉;或先天禀赋不足,经络空虚而拘痉;或年迈体弱、心肾日衰,阴精耗损致气血津液亏竭。
表现神疲乏力、耳聋耳鸣、肢体麻木不仁或抽掣疼痛。
重者项背强直、眼震口噤、肢体拘挛抽搐等。
1.3气血瘀滞致痿颤痿颤证多因外邪、内伤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致经络气滞血瘀。
血瘀阻络,气血运行失调,肢体筋脉弛缓或日渐肌痿,呈现痿软不用之证;气血瘀滞,阴血渐虚,血虚不能养脑,则髓枯筋痿、言迟行缓;血虚生风,风动则心悸不寐或肢颤不能持物等痿颤病证。
2通经活络的方法首先根据肢体经络病征与病因病机上的相互关系确切辨证。
根据病变特征分清痛、痹、痿、痉、颤,同时要分清虚实,虚则补益,助之络通;实则祛滞,泻之络通;二是针灸与按摩,沿着经络传导使之气血通畅;三是预防与调摄,调释心理,营养饮食。
共达“通达经脉,调和气血,荣营阴阳,濡养筋骨”。
2.1邪袭痛痹,清泻通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肢体经络病症肢体经络病症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导致机体和经络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运行于人体全身,连通于脏腑表里;络脉运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部。
《素问·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经络和脏腑、机体的有机联系。
《素问·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内联于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是沟通人体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传输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到侵袭,经络不通,脏腑受累,均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出现,如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肢体经络病症涉及范围较多,本章分别讨论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将分别就其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节头痛头痛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疾病导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
头痛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概括其临床特征,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头痛》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贫血、神经官能症、鼻炎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护。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温病范畴,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一、病因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多为外感邪气侵袭。
内伤头痛多为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头部外伤、饮食不节及生活起居有关。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较好;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肝阳上亢、肝火炽盛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疼痛部位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甚至全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止。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比较,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方面,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居多;而眩晕则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主,虚证多见。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并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危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三、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为剧烈,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且具有遇劳加重、时作时止等特点,多为虚证。
如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瘀血的相应证候。
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于头面,厥阴经亦上循于巅顶。
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太阳头痛位于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位于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位于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位于巅顶部位,连及目系。
(二)证治分类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痛,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症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太阳经循项背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连及项背痛;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外袭之征。
护治原则:疏风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有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2)风热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症候分析:风热之邪侵袭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大便不畅,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征。
护治原则:疏风清热,和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有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等。
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临床表现: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症候分析:肝阳化风,肝风内动,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故头昏胀痛,面红目赤;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征。
护治原则: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等。
(2)血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故头痛且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血虚之征。
护治原则: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等。
(3)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症候分析: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泛,则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征。
护治原则: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有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等。
(4)肾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症候分析: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征。
护治原则: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有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山药、人参、当归、白芍、龟板等。
(5)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头痛久久难愈,痛处固定,刺痛,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症候分析: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暗,脉细涩乃瘀血内阻之征。
护治原则: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有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凌霄花、当归、白芷、细辛、葱白等。
(三)护理措施1.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环境宜安静,保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病情稳定后。
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风寒头痛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入侵,避免潮湿。
2.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头痛伴随症状,有无畏寒发热或高热,有无贫血现象(2)注意观察头痛的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和诱发因素。
肝阳头痛患者,要注意观察每天血压变化;血虚头痛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现象以及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见头痛剧烈,日益加重,视物模糊,口眼歪斜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4)定时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神色的变化。
3.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肥腻及生冷之品。
(2)根据不同的辨证进行饮食指引。
风热头痛患者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
肝阳头痛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如芹菜、海带、紫菜、饮菊花茶、饮山楂茶等,忌食动物内脏及公鸡肉、猪头肉等动风之品,忌烟限酒;血虚头痛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蛋类、母鸡、瘦肉、动物肝脏、红枣莲子粥等健脾养血之品。
肾虚头痛患者应补益肾精,选择猪肾、甲鱼、黑芝麻、核桃、黑豆、桂圆等。
痰浊头痛患者,应多食山药、冬瓜、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
4.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患者者宜温服。
(2)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头痛、睡眠、情绪、面色、舌苔、脉象的变化。
5.情志护理(1)若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表示理解,耐心解释病情,争取缓解紧张情绪。
(2)与患者交流时,态度和蔼。
(3)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共同关心和看望患者。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1)针灸疗法:肝阳头痛患者针刺合谷、曲池、太冲等穴;偏头痛患者可针灸足临泣、丘墟、外关、中渚等穴;肾虚头痛患者可艾灸涌泉、百会、太溪、肾俞等穴;血虚头痛患者可艾灸血海、膈俞、中脘等穴。
(2)推拿疗法:肝阳头痛患者可配合点按合谷、曲池、太冲、推桥弓;风寒头痛患者可配合点按太阳穴;偏头痛患者可点按太阳、丘墟。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拿五经、扫散法等各种手法。
(3)根据不同的病证还可以遵医嘱使用刮痧疗法、拔火罐疗法、耳穴贴压等。
四、健康教育1.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易使头痛复发和加重,故患者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日常生活起居有常,劳逸适当,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气候变化,以防御风寒外邪入侵。
3.若临床疗效不佳或病情加重,应尽早查明原因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肝阳头痛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4.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应提高警惕。
第三节痿证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行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意,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故亦称“痿躄”。
“躄”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足不能举步的意思。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及治则论述颇详。
《素问·痿论》将痿证分为皮痿、肉痿、筋痿、脉痿、骨痿,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其依据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治痿独取阳明”成为治疗与护理本病重要原则。
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运用泻南补北法创名方虎潜丸治疗痿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