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肢体经络病证-痉证

合集下载

经络肢体病证》痉证

经络肢体病证》痉证

经络肢体病证》痉证经络肢体病证>>痉证痉证是由外邪相侵,壅阻经络,热盛动风,阴虚血少以致筋脉失于濡养而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历史沿革】1.《黄帝内经》始有痉之称。

其发病与风寒湿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其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着不能仰。

”《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素间·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

”2.《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3.隋唐时期对痉证的观察较为细致。

巢元方《诸病原候论·风痉候》认为痉证:“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痼状”。

《千金要方》指出本病得之者多为“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枯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

”4.金元时期,朱丹溪对痉证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痉非外来风邪所致,而由于气虚所为,“气虚有火,兼痰,宜用人参、竹沥之类。

”.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痉证

痉证

【概说】
6.清·温病学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痉证的病因 病机理论。其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病的理 论及湿热致痉的理论,使痉证的病因学说渐臻完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木旺由于水亏,故 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木,以至痉厥。”“湿热证, 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 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痫病 该病发作时有意识丧失。除四肢抽搐外,有突 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二目上视,或怪叫,移 时苏醒,一如常人。痉病无此证,且多无自然恢复者。 2、厥证 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 甚至也有一厥不复而殆者,一般无四肢抽搐和项背强直 等表现。 3、中风病 该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 渐进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而痉病无此 见证。
【辨证论治】
4、心营热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②兼次症:头痛,呕吐,高热,神昏,谵语,皮肤紫斑 或瘀点,夜热早凉。 ③舌象: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 ④脉象:细数。
【辨证论治】
(2)治法:清心凉营,开窍止痉。
(3)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犀角(水牛角代):清心凉血解毒; 竹叶心、连翘、黄连:清心泄热: 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凉血活血,滋阴清热。 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止痉。 两方合而有清心凉营,开窍止痉之功。
【诊断】
痉证
中风
主症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 反张
半身不遂,言语蹇涩为主
昏迷 无或有,有原发病的证候
有或无,多持续,醒后多有半身不 遂等
病程 相对较长,难以自然恢复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痉证”的临证备要
一、辨外感内伤、虚证实证
外感发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

另外,可从其发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

在治疗上,外感者,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

内伤者,多属阴伤血少,治疗以滋阴养血为主。

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治疗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可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息风止痉之品。

二、病证结合,综合治疗
痉证常是危急重症,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预后较差。

因此,除对症处理外,关键在于尽快明确诊断,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出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表现,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三、注意观察痉证先兆,及早预防
一发生痉证,则应积极救治,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给以相应的方药口服;如病情急重者,则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痉证Microsoft Word 文档

痉证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三十节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位在肝。

可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或热盛动风,或热烁津液而致,多为实证。

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多为虚证。

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候等特点。

《内经》对本病的证治已有初步认识。

提出本病病因主要是风、寒、湿。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金匮要略》明确提出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提出有关于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

《景岳全书》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现代医学中的的高热及中枢神经病变,如“脑膜炎”、“脑肿瘤”、“脑炎”、“脑血管意外”、“狂犬病”、“破伤风”等所出现的抽搐症。

凡符合本证临床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痉证的病因可归结为感受外邪、久病过劳或误治失治三个方面。

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或误汗、失血,耗伤津血。

痉证的病机重点是阴阳失调,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痉证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为阴血、津液不足,以致筋脉失养,是痉证发生的基本病机;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痰瘀壅滞于经脉。

临床多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成痉;外感湿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入里,伤津耗液,筋脉失于濡养,引起痉证;或热病邪热内传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发而为痉证。

2.久病体虚素体阴血亏虚,或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不能濡养筋脉,因而成痉。

3.失治误治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亏损,筋脉失养,而致痉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多起病急,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基本特征。

中医内科学痉证

中医内科学痉证

气血亏虚证治
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络舒筋。方用补阳 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当归、 赤芍、地龙等。
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用八珍 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 、甘草等。
痰瘀阻络证治
痰瘀互结证
化痰祛瘀,通络舒筋。方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半夏、茯苓、陈皮、 桃仁、红花等。
痰热阻络证
清热化痰,通络舒筋。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半夏、陈皮等。
中医内科学痉证
目录
• 痉证概述 • 痉证辨证论治 • 针灸治疗 • 中药治疗 • 预防与调护
01
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痉证是指由于筋脉失养、挛急强直所致的以项背强急、四肢 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发病原因
多由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饮食不节、久病虚损等因素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风、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闭 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最终导致筋脉失养而挛急。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等症状,结合可能的病因病机进行诊断。同 时需要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血钙、磷等电解质检查,以及脑电图、肌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查, 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鉴别诊断
需要与痫证相鉴别。痫证是以发作性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多由痰浊内阻、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 与痉证不同,痫证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和抽搐等症状,但发作间期完全正常。此外,还需要与破伤风等疾病进行 鉴别。
中药治疗注意事项
遵医嘱
患者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中药。
观察病情
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就医。

痉症

痉症

【小结】
1.痉证指由于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引起的以项 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 病证。 2.基本病机为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所致。 3.辨证应分外感、内伤,以及虚实。 4.治疗原则:外感以祛邪为主,内伤以补虚扶 正为先。
1、邪壅经脉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 ②兼次症:风寒表证 (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重,无汗)。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④脉象:浮紧或濡数。
(2)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3)方药:羌活胜湿汤。
(4)施护要点
Y病情观察:发痉情况,体温 Y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向阳、安静 Y基础护理: Y情志护理: Y饮食护理:予辛温散寒之品 Y用药护理:汤剂轻煎热服,药后盖衣 Y健康教育
4、瘀血内阻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 兼次症:头痛如刺,固定不移,形体消瘦, 面白唇暗,神疲乏力。 ③舌象: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瘀点,苔 薄白。 ④脉象:细涩。
(2)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3)方药:通窍活血汤。
(4)施护要点
Y急救措施 Y病情观察: Y病室环境及生活起居:多卧床休息 Y基础护理: Y情志护理: Y饮食护理:甘润多汁的水果、清补食品 Y用药护理:汤剂温服 Y健康教育
实证——祛邪为主 虚证——补养为主 ☻ 舒筋解痉治其标 ☻ 补气养血治其本
注意:本证病机重点在于阳动而阴不濡,筋
脉失养,故保津液,养阴血,荣筋脉是最为重视 的原则,切不可仅用发汗、攻下,或镇潜熄风之 品,治标而忽视其本。
【辨证施护】
3、分证施护
邪 壅 经 络 热 甚 发 痉 阴 血 亏 虚 瘀 血 内 阻
3、阴血亏虚 (1)辨证依据:
①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②兼次症:头昏目眩,自汗,神疲气短 ③舌象:舌质淡红 ④脉象:弱细

痉证

痉证
详辨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外感发 痉多属实证,内伤发痉多为虚证,另外可从其发 作的程度、频度、幅度辨别虚实。在治疗上,外 感者,当先祛其邪,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 热入里,消灼津液,当泄热存阴。内伤者,在临 床上属阴伤血少者为多见,所以其治疗以滋阴养 血为大法。此外,肝主筋,主风主动,故痉证治 疗,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酌加天麻、钩藤、 石决明、代赭石、蜈蚣、全蝎等平肝熄风止痉之 品。
临证备要(二)
对痉证的治疗还应结合辨病。痉证常常是一种临 床危急重症的表现,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 预后较差。因此,除必要的对症处理外,其关键 在于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应尽快明确诊断,进行 有效的病因治疗。例如对各种高热致痉,应积极 查找引起高热的原因,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有效 的防治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等各种急性热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可出 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证的表现, 此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积极治疗其 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
6.阴血亏虚证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 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 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用四物汤养阴补血缓急平肝而止痉。
预后转归
痉证大多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各证候虽然临床症状大 致相同,但从转归来看,则有所区别。感受风寒湿邪或热 邪炽盛而引起的痉证,为外感发痉,多属实证。此时正气 末虚,只要治疗得当,可以较快好转。反之,寒湿郁久可 以化热,亦可以转化为瘀血、痰浊,此时则属病情进一步 发展。由于热盛所致的痉证,若治疗不当,热毒内陷,则 痉厥并见,病情凶险,危及生命。 又热盛伤阴,肝肾之阴精衰竭,此时则可转为虚证。由于 气血亏虚所致的痉证,来势一般不似实证之迅捷,可缓调 治本。但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每易感受外邪,此时则又 属虚中有实,本虚标实,需医者明察。 至于因瘀血内阻或痰浊阻滞而致的痉证,一般多在久病后 发生。瘀血痰浊虽为实邪,但多属本虚标实。总之,痉证 的转归较为复杂,内伤痉证可以感受外邪而变为外感发痉, 外感发痉久治不愈,最后亦能导致内伤发痉。

中医“肢体经络病证”概述

中医“肢体经络病证”概述

中医“肢体经络病证”概述一、肢体经络病证的表现1.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

《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既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又是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同时经络又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

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闭阻不通,脏腑戕伤,诸病丛生。

3.肢体经络病证以肢体功能障碍为外在症状表现,以经络失养或闭阻不通及脏腑功能失常为内在病理基础。

一般包括不通、不荣两个方面。

如因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则发痹证;外邪壅络,阴血亏虚,筋脉失养,则发痉证;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则发痿证;气血阴精亏虚,或痰瘀壅阻经脉,扰动筋脉,则发颤证;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则发腰痛。

二、肢体经络疾病与他脏关系肢体经络病证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症状表现在肢体,但其病机常涉及多个脏腑,不便归属于某个单一脏腑系统进行讨论,故单列一章。

临床应将肢体经络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施治。

三、肢体经络病证的辨治肢体经络病证的辨治当分虚实,经脉失养者多虚证,以补虚为主,邪壅经脉者多实证,以祛邪为主。

补虚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诸法,祛邪有疏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化瘀、通络等法,临床上可针对不同病证,辨证施用。

中医内科学——痉证

中医内科学——痉证
内伤——多无恶寒发热。
2.辨虚证与实证
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表现为颈项 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 度较大
虚证——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为手足 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标——舒筋解痉。 感受风、寒、湿、热而致痉者——祛邪为主 即 祛风,散寒,清热,祛湿等
4.心营热盛证 主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 抽搐,甚则角弓灼伤阴津, 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本方有清心凉血解毒, 泄热养阴作用,适用于温邪传营,热伤营阴证。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 心泄热,凉血解毒; 玄参、生地、麦冬——滋阴养津。
3.阳明热盛证 主证: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 弓反张 兼证:腹满便结, 口渴喜冷饮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 ,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前方清泄阳明实热;后方滋阴增液,泄热通 便。二方合用有泄热通腑,存阴止痉作用,适用于 阳明热盛,热结阴亏痉证。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2.痉证与厥证
3. 痉证与中风 4.痉证与颤证 5.痉证与破伤风
三、相关检查
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 如感染性疾病可行血常规、细菌学检
1.邪壅经络证
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语, 四肢抽搐。
兼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 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 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痉证

痉证

2000级针灸讲义痉证刘凤斌一、概述1.定义: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中医尚有“瘈疭”一证名,瘈疭即抽搐,《张氏医通·瘈疭》:"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温病条辨·痉病瘈疭总论》:"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瘈也。

2.源流:1)、本证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有密切关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灵枢·热病》:"热而痉者死。

"2)、《金匮要略》将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

还提出了误治致痉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复发汗、疮家误汗等导致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而发痉。

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夹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金匮要略》还提出用瓜萎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作为治疗痉证的主方,其中使用大承气汤一法,实为后世温病学派治疗"热甚致痉"的先导。

3)、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首先提出"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致痉。

4)、明代张景岳则认为痉证主要是由于阴虚精血亏损所致。

《景岳全书·杂证谟·痉证》:“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孪僵仆者,皆是此证。

”5)至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成熟,进一步丰富了痉证的病因病机理论,特别是热极生风,热甚津伤引发本病的论述,使痉证病因学说更趋完善。

痉证 项背强直 四肢抽搐

痉证 项背强直 四肢抽搐
理 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法 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方 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药
可有气虚、血瘀、心神不安之变。 虚风内动,可加用全蝎、天麻、钩藤等。
【治疗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者实证,为有邪 壅阻,当祛邪为主,如风寒湿邪当祛风散寒除 湿;而热邪为患,有在肝、在阳明、在心营之 不同,分别治以清肝潜阳、清泄胃热、清心凉 血等;另有痰浊阻滞、瘀血内阻者,又当祛风 豁痰、熄风止痉或活血化瘀、通窍止痉。本者 虚证,为阴虚血少,津亏失荣,治当养血滋阴, 舒筋止痉。
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 风等误治、失治也可致痉。
发病:起病可急与缓或潜隐。
基本病机:阴虚血少,经脉失养而挛急。外感 风寒湿热等邪气壅阻经络或热盛动风;内伤肝 肾,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亢阳化风或阴虚血 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病位:在筋脉,脏腑属肝,与心、脾、胃、肾 等脏腑关系密切。
虚实错杂者当标本兼顾。
津伤血少为基本病机,因此滋养营阴为基本治 法。
【分证论治】
①邪壅经络证
症 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 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理 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法 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 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
寒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用葛根汤加减。 风甚: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栝蒌桂枝汤加减。 湿热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 腻,脉滑数。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
②肝经热盛证
症 高热头痛,口噤,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 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 弦细而数。
理 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法 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方 羚角钩藤汤加减。 药 羚羊角钩藤茯苓菊花桑叶贝母甘草竹茹白

痉 证

痉 证

痉证【概说】一、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二、沿革(一)《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内经》对痉证有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在《素问·气厥论》中还有“柔痓”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二)《金匮要略》提出了柔痉、刚痉。

《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不仅是对《内经》理论的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的认识。

(三)《诸病源候论》描述了痉证的临床症状。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四)《医学明理》、《景岳全书》提出阴虚致痉。

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认为痉证也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

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

”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五) 《临证指南医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他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厥矣”。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第二节痉证第三节痿证第四节颤证第五节腰痛肢体经络病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相关症状,甚或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

《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可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

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既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又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痹阻不通;脏腑戕伤,脉络受病,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肢体经络病证涉及范围较广,本章仅就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展开讨论。

而与经络肢体相关的其他病证,将在本书相关章节或其他学科中讨论。

第一节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中医内科学-08-02痉证

中医内科学-08-02痉证

痉证应根据标本虚实治之。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而致痉者,以祛邪为主,予祛风、散寒、清热、祛湿 ;肝经热盛,治以清肝潜阳,息风镇痉;阳明热盛, 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治以清心凉血 ,开窍止痉;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痰浊阻滞,治以豁痰化浊,息风镇痉。阴血亏虚而致 痉者,缓则治其本,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因痉 证在临床上阴伤血少者多见,所以治疗上滋养营阴是 不可忽视的一环。
5.痰浊阻滞
症状: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析要: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故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清阳 不升,故头痛昏蒙;痰浊阻滞胸膈,故胸脘满闷,上 逆则呕吐痰涎。


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 方药:导痰汤。 常用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 化浊开窍;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 湿;全蝎、地龙、蜈蚣息风止痉。 痰浊上壅,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安宫 牛黄丸加竹沥、姜汁冲服;痰郁化热, 加清金化痰丸。
中医内科学
第八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二节 痉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颤证 第五节 腰痛
学习目的
掌握肢体经络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学习要点 痹证的概念,基本病机,痹证与痿证鉴别,分证论治;痉证的概念,分证 论治;痿证的概念,基本病机,分证论治;颤证的概念,分证论治;腰痛 的基本病机,分证论治。
6.阴血亏虚
症状: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搐或筋惕肉瞒,直视 日噤,头目昏眩,白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 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机析要: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项背强急 ,四肢麻木,抽搐或筋惕;血虚不能上奉于脑,故头 目昏眩;气血不足,故神疲短气而自汗。

痉 证1

痉   证1

兼 症
苔 脉 病 机 治 法 例 方
常 用 药
加 减
大 黄 . 芒 硝 . 玄 羌 独 活 . 防 风 . 参 . 生 地 . 麦 冬 . 藁 本 . 蔓 荆 子 . 羚 羊 角 . 钩 藤 . 川 芎 . 葛 根 . 苡 生 石 膏 . 大 青 仁 叶 . 白 芍 . 甘 草 1 .湿 邪 偏 重 ; 1. 邪 入 营 血 ; 2 .寒 邪 偏 重 ; 2 .阳 明 热 盛 ; 3 .风 邪 偏 盛 ; 3 .热 盛 伤 阴
素体亏虚 出血太多 过汗误下 阴血亏虚,筋脉失养
二,病机
(一)病在筋脉,属肝所主 病在筋脉, 生理上,筋脉具有约束, 生理上,筋脉具有约束,联系和保护骨关 节肌肉的作用, 节肌肉的作用,而筋脉的这种功能又依赖肝血 的濡养,保持刚柔相兼之性. 的濡养,保持刚柔相兼之性. 病理上,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刚劲太过, 病理上, 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刚劲太过, 失却柔和之性,拘急为痉. 失却柔和之性,拘急为痉. 景岳全书 痉证》 痉之为病 痉之为病, 《 景岳全书 痉证 》"痉之为病 , ……其病 其病 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一,辨治原则
外感属实 辨证原则:察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 辨证原则 内伤多虚 治实以祛邪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清热)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治虚当予扶正(滋阴血,熄风舒筋)
二,证治分类
证 型 主 症 症 状
邪 壅 经 络 证
热 甚 发 痉 证
阴 血 亏 虚 证
口 噤 齘 齿 , 手 足 项 背 强 急 , 肢 体 抽 头 痛 , 项 背 强 挛 急 ,项 背 强 急 , 搐 , 多 发 于 失 血 , 直 甚 则 角 弓 反 张 汗 下 之 后 发 热 口 干 , 腹 胀 恶 寒 发 热 , 肢 便 秘 , 烦 躁 神 昏 体 酸 痛 谵 语 , 苔 白 腻 脉 浮 紧 风 寒 湿 邪 阻 滞 经 络 祛 风 散 寒 和 营 燥 湿 羌 活 胜 湿 汤 苔 黄 燥 脉 弦 数 邪 热 伤 津 筋 脉 失 养 泄 热 存 阴 养 阴 增 液 增 液 承 气 汤 生 阿 乌 甲 头 昏 目 眩 , 自 汗 神 疲 舌 淡 红 脉 弦 细 阴 血 不 足 筋 脉 失 养 滋 阴 养 血 四 物 汤 合 大 定 风 珠 地 . 白 芍 .当 归 . 胶 . 五 味 子 . 首 . 牡 蛎 . 龟 板 .鳖 . 钩 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经络病证-痉证
一、A1
1、痉证之邪壅于经络证寒邪较甚的可用
A、羌活胜湿汤
B、防风通圣丸
C、葛根汤
D、荆防败毒散
E、桂枝汤
2、痉证治本以哪项治疗为主
A、舒筋解痉
B、清热祛湿
C、熄风镇痉
D、滋养营阴
E、活血化瘀
3、痫证与痉证的鉴别要点为
A、有无神识丧失
B、是否突然发作
C、发作后有无后遗症
D、发作持续时间长短
E、有无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症状
4、痉证的病理性质有哪两方面
A、虚实
C、阴阳
D、表里
E、脏腑
5、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家为
A、张仲景
B、朱丹溪
C、吴鞠通
D、华岫云
E、王清任
6、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的医家为
A、吴鞠通
B、朱丹溪
C、华岫云
D、张景岳
E、巢元方
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痉证的症状特点
A、项背强直
B、四肢抽搐
C、口吐涎沫
D、角弓反张
E、甚至口噤
8、“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出自于
A、《医学明理·痉门论》
B、《素问·气厥论》
C、《灵枢·经筋》
D、《素问·至真要大论》
E、《张氏医通·瘛疭》
二、A3/A4
1、患者男性,73岁,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1>、该病属
A、中风
B、癫证
C、痫证
D、颤证
E、痉证
<2>、该证的治法为
A、扶风散寒,燥湿和营
B、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C、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D、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E、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3>、该病证的首选方为
B、乌头汤
C、羚角钩藤汤
D、白虎汤
E、清营汤
<4>、若患者出现口苦苔黄,则加
A、龙胆草、栀子、黄芩
B、黄连、菊花
C、白芍、生地
D、石膏、生地、麦冬
E、大黄、芒硝
2、患者女性,10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1>、根据患者症状该病证候为
A、心营热盛
B、肝经热盛
C、邪壅经络
D、痰浊阻滞
E、阳明热盛
<2>、其治则为
A、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B、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C、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E、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3>、最佳代表方为
A、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羚角钩藤汤
D、清营汤
E、羌活胜湿汤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无汗,病属刚痉,治宜解肌发汗,以葛根汤为主方。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5,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痉证治本以养血滋阴为主。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6,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而痉证,发作时间比痫病要长一些。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7,点击提问】
4、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壅盛。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8,点击提问】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9,点击提问】
6、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当作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51,点击提问】
8、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该题针对“痉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和类证鉴别”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52,点击提问】
二、A3/A4
1、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37,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38,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C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肝经热盛证
高热头痛,口噤(齿介)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等。

加减:若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热,泄肝火;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息风止痉;神昏痉厥者,选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息风定痉,其中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力胜,至宝丹开窍醒神作用强,紫雪丹则长于息风镇静止痉。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0,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A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2,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E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3,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心营热盛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

【该题针对“痉证-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1503944,点击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