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络肢体病证

合集下载

肢体经络疾病

肢体经络疾病

第七章经络肢体病证一、名词解释1.痹证2.痉证3.痿证4.颤证5.腰痛二、填空题:1.痹证的发生与、、及等有密切关系。

2.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辩,二是要辩。

3.痹证治疗应以为基本原则。

4.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5.行痹治疗代表方为。

6.痉证治疗原则为,。

7.痉证是以,甚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8.痿证辩证,重在辩,审标本虚实。

9.“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于。

10.肺热津伤,津液不布形成痿证,其病机重点在于,导致,筋脉失养。

11.腰痛常见病因有、、。

12.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痹病初起的主要症状A.疼痛B.痿弱无力C.酸楚D.重着麻木2.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肿胀,痛有定处,手足困重,肌肤麻木,苔白腻,脉濡缓。

此属痹病中的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3. 证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伴发热、口渴心烦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其治法是A.清热利湿,通络止痛B.清热通络,祛风除湿C.清热解毒,养阴止痛D.清热化湿,活血止痛4. 防风汤治疗何型痹病最佳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5. 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 )A.风B.湿C.寒D.热6.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的鉴别点在于( )A.关节游走疼痛B.屈伸不利C.关节变形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7.乌头汤治疗何型痹证最佳( )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8.治疗着痹的首选方为( )A.宣痹达经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防风汤9.痿证与痹证的鉴别要点是( )A.虚实B.寒热C.阴阳D.气血10《内经》对于痉病的病因以何立论A.外风B.外寒C.外燥D.外邪11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A.项背强急B.四肢抽搐C.角弓反张D.四肢震颤12.病起发热,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是( )A.阴虚内伤发热B.肺热津伤痿症C.阴虚咳嗽D.燥热咳嗽13.肾阳亏虚腰痛的代表方是( )A.《金匮》肾气丸B.济生肾气丸C.右归丸D.大补元煎14.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 )A.右归丸B.左归丸C.青娥丸D.《金匮》肾气丸15.“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说法出自于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三、多项选择题:1. 下列符合行痹特征者包括()A.关节酸痛B.游走窜痛C.轻微热痛D.微恶风寒E.肌肤麻木2. 风湿热痹临床可据证选用的方剂有A.犀角散B.宣痹汤C.白虎加桂枝汤D.薏苡仁汤E.甘露消毒丹3.行痹临床表现证见( )A.肢节酸痛呈游走性B.日轻夜重C.恶风或恶寒、喜暖D.颜面苍黄E.舌质红苔白微厚,脉浮紧4.痉病的临床证候特点有( )A.突然昏仆B.项背强直C.四肢抽搐D.角弓反张E.口吐涎沫5.下列哪些治法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A.补脾胃B.养肺阴C.清胃火D.祛湿热E.化食滞6.以下属于颤震发病特点的有()A.老年多见B.男性多见C.呈进行性D.起病隐袭E.自行缓解7.下列属于颤震病因病机的是A.风阳内动B.风邪袭表C.髓海不足D.气血亏虚E.痰热风动8.腰痛的病因有( )A.外邪侵袭B.体虚年衰C.跌仆闪挫D.气滞血瘀E.感受寒湿9.湿热腰痛所用四妙丸的药物有( )A.杜仲B.牛膝C.黄柏D.苍术E.薏似仁四、是非题1、痹证常累及筋骨、肌肉、关节,不影响脏腑功能。

经络肢体病总结

经络肢体病总结

经络肢体病总结痿病痹病概念指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气血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病证沿革1本病名首见于《内经》,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痿大法2《丹溪心法》明确提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并提出“泻南方,补北方”即补肾清热的治疗大法,并创名为“虎潜丸”3《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1论述始见于内经2.《金匮要略》历节,属于本病范畴,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方剂3.《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独活寄生汤4《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治疗。

行痹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病因病机痿病的病因有外感、内伤。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蹵”之谓也。

肺热叶焦——是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外感湿邪/脾失健运,内生湿热3.脾胃亏虚,精微不足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体质/久病/房劳/脾虚湿热不化,流注于下,损伤肝肾5.痰瘀阻络,筋脉失养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病机关键】邪气壅塞,气血凝滞,脉络不通病位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尤以肝肾肺胃最为密切肌肉、经络、关节,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诊断1.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2.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或有反复发作史者。

缓慢起病,或急性发作者。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课件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课件
盛; 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属湿邪盛 热痹——关节肿胀,肌肤锨红,灼热疼痛——属热邪
盛。 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 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
等。
(二).辨别虚实
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 虚——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虚实夹杂——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
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 利湿热,通络宣痹。
加减: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
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
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 固
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 出肌疏,外邪乘袭
久病体虚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
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 虚而入
恣食肥甘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 失健,湿热痰浊内生
跌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 亦与痹证发生相关。
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常用药: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 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三、证治分类
风寒湿痹
• 行痹 • 痛痹 • 着痹
风湿热痹 痰瘀痹阻证 肝肾两虚证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 漫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一、痹症病证歌诀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游走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热痹白虎加桂精,肝肾独活寄生施,痰瘀痹阻双合成。

(可以通过上下对照,记忆背诵哦!)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加减(2)痛痹——乌头汤加减(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加减4.肝肾亏虚证——独活寄生汤加减二、痿症病证歌诀痿证筋脉软无力,温度湿热食劳阻,肺热津伤清燥救,湿热浸淫二妙助,补中参苓益脾胃,虎潜加减肝肾固,圣愈补阳通脉络,脏腑虚实治痿取。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加减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加减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加减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颤证病证歌诀颤证摇动不自制,肝风内动筋失养,风阳天麻来镇肝,痰热羚角导痰汤,气血人参补养荣,髓海龟鹿需定风,阳气虚衰地黄饮,标本虚实需辨清。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加减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加减四、腰痛病证歌诀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

四妙湿热腰痛施,甘姜苓术寒湿立,左右归丸肾阴阳,身痛通瘀勿劳欲。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2.湿热腰痛——四妙丸加减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加减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加减(2)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1.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痿是指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不能歩履之意。

3.颤证: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振摇大动,肢体颤动不止,甚者四肢拘急,生活不能自理。

本病称振掉、颤振。

4.痉证:痉证是以项背强直,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亦称痓。

5.腰痛: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一、定义: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疾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胀灼热、僵硬变形为临床特征。

5、宋金元明:严用和称“白虎历节”;朱丹溪称“痛风”;王肯堂根据表现称“鹤膝风”,“鼓槌风”(一)病机要点是病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二)治疗原则:祛邪通络(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邪有化热之象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寒湿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2)风湿热证: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化痰行淤,蠲痹通络(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可选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一、定义: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二、病位:筋脉,与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导致风阳内动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舒筋解痉以治其标,养血滋阴以治其本分型论治: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清肝潜阳,熄风镇痉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清泄胃热,增液止痉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清心透营,开窍止痉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豁痰开窍,熄风镇痉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滋阴养血,息风止痉第三节痿证一、定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1、病变在筋脉肌肉,根源在五脏虚损。

(三)分型论治: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2、湿热侵淫证:加味二妙散清热利湿,通利经脉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健脾生清4、肝肾亏损证:虚潜丸补益肝肾,滋阴清热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益气养营,活血行瘀第五节腰痛一、定义: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常因肾虚邪客腰部,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症第一节痹证-、选择题(A1型题)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出自A.《金匮要略》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D.《诸病源候论》E.《医宗必读》2.痛痹的治法为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B.除湿健脾,祛风散寒C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D祛风通痹,活血止痛E活血通络,祛风散寒3.治疗着痹,最佳选方是A.羌活胜湿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蠲痹汤 E.防风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A.疼痛 B.屈伸不利 C.重着 D.麻木 E.痿弱无力5.下列哪一症状不是顽痹的临床表现A关节部位疼痛B.关节肿大或变形 C.肢体肌肉瘦削D.肢体抽搐E关节活动不灵便6.治疗行痹的代表方剂是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汤 C.越婢汤 D.大秦艽汤 E.防风汤7.行痹的治疗方法是A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温经散寒,祛风除湿C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D益肾活血,化痰通络 E培补肝肾,舒筋止痛8.下列哪项是行痹之主症A.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关节屈伸利B.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关节屈伸不利C.重着而痛,手足酸重,活动不灵 D.周身皆痛,痛无休止,活动步履艰难E.关节剧痛,甚则肿大,顽麻不除,屈伸受限9.治疗痛痹的代表方剂是A.乌头汤B.防风汤C.益肾蠲痹丸 D.薏苡仁汤 E.补血荣筋丸10.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着痹的临床表现A下肢重着麻木B苔腻脉濡缓C肢体麻木D关节肿胀E关节疼痛剧烈(A2型题)11.高某,男,34岁。

四肢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则痛增,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宜选用A.防风汤 B.白虎加桂枝汤 C.乌头汤 D.薏苡仁汤 E.独活寄生汤12.关节痛剧,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伴有发热,恶风,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首选方为A.白虎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白虎加苍术汤 D.白虎加桂枝汤 E.四妙丸l3.刘某,女,42岁。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肢体经络病症PPT课件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症
第一节 痹证
1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诊断依据、治疗原则及辩 证施治。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和发病机理,以 及鉴别诊断。
3、了解痹证的概念、范围
2
[概 述]
一、定义
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 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 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 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
6
【病因病机】
一、病因
行痹

痹阻气血经络

外因 痹风湿热来自风寒湿痹 着 痛实 风湿证热痹
7
劳逸不当
卫外不固


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邪
久病体虚


气血不足,腠理空虚 侵 脉
因 痹
饮食不节 脾运失健
痰湿内生 阻
跌仆损伤
瘀血内痹停

8
归纳
1、病因 2、病机——风、寒、湿、热、痰、瘀
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 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3、病位——筋骨、肌肉、关节,日久 及肝肾 4、病性——初起以邪实为主,久则虚 实夹杂
病邪
症状特点
风邪
疼痛游走不定
寒邪 湿邪
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剧烈,遇寒 加重,遇暖则缓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热邪
关节灼热疼痛,皮肤红肿
15
2、辨虚实 实证——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
者为实; 虚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
肝肾不足为虚; 虚实夹杂——痹证日久不愈,痰瘀互结,肝
肾亏虚。
20
防风、麻黄
痛 方 桂枝、葛根
当归 解 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 加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组成:防风 甘草 当归 茯苓 官桂 秦艽 葛根 麻黄 生姜 大枣 杏仁 黄芩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一、痹证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久痹风寒湿不显,可选用蠲痹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4、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风湿性关节炎:多侵犯大关节,不留畸形。

青霉素或红霉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见晨僵、肿胀、变形。

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二、痉证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汗出,头痛,病属刚痉:解肌发汗-葛根汤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病属柔痉: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若湿邪偏盛,用三仁汤2)肝经热盛: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虚血亏: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痿证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丸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息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五、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加减:
关节肿胀有积液者(水湿内留),加萆薢、姜黄利水通络;
肌肤不仁(湿阻经络),加海桐皮、豨签草、路路通祛风通 络。
♢变证
着痹而兼见下肢肿胀、身痛沉重者,为水湿内留,可 改用补土燥湿汤,本方温经散寒之力较上方若但健脾渗湿 之力大为增强。方中以羌活、防风 、秦艽、防己除湿祛 风定痛;苍术、白术、山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
• 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 证候。
八、证治分类
• (一)风寒湿痹 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类。 1.行痹 ♢症状及分析: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痹气血,此为痹症共同病机及症状; 关节游走疼痛——风邪偏胜,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 注下肢; 恶风发热——表邪外束,营卫失和; 苔白、脉浮——邪气在表。 ♢治法:驱风通络,散寒除湿。 ♢例方:防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及分析: 防风、秦艽、麻黄、肉桂——祛风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利湿; 生姜、大枣 、甘草——和中调营
七、辨证要点
• 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于热痹的不同。热 痹以关节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特点, 且发病一般较急。风寒湿痹则虽有关节疼痛,但是无局部 的红肿灼痛及全身发热,舌苔白,脉缓 ,病势较缓,遇 阴雨天疼痛加剧。
• 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风寒湿三气常 混合致病,但随三者偏胜的不同,从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其中,风邪偏胜者,常见疼痛游走不定,是为行痹; 寒邪偏胜者,常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是为痛痹;湿邪 偏胜者。症见肌肤不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是为着痹。
♢加减:
发热、口渴、苔黄、脉数较甚者,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清 热解毒;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解肢体经络病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解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要点一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二痹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外邪乘虚而入。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痹证的诊断要点1.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及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及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及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二)类证鉴别痹证及痿证: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

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这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肢体经络病证一、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可在四肢关节,重者可内舍于脏。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辨证要点:①辨邪气的偏盛;②辨别虚实。

行痹:痹痛游走不定,属风邪盛;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属寒邪盛;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属湿邪盛;热痹: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属热邪盛;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虚:痹痹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虚实夹杂证: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1. 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2.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沙3.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4.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地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痹症与痿证:①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②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③部分痿证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二、痉病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成为“痓”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汇总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汇总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一)A 型题1 •把痹证分为五痹,并阐述了痹与五脏关系的医著是()A •《金匮要略》B •《伤寒论》C •《内经》D •《诸病源候论》E •《证治准绳》2•根据病因,最早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的医著是()A •《金匮要略》B •《内经》C •《伤寒论》D •《外台秘要》E •《济生方》3•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是何医著()A •《内经》B •《伤寒论》C •《金匮要略》D •《诸病源候论》E •《景岳全书》4 •将痉证概况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的是哪位医家()A-吴鞠通B •华鈿云 C •王清任 D •张景岳 E •朱丹溪5•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的医著是( )A-《景岳全书》B •《医学明理》C《临证指南医案》D《温病条辨》 E ■《医林改错》6 •痹证的治疗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这种治则首载于()A-《医宗必读•痹》B •《济生方•痹》 C •《外台秘要》D《证治准绳》 E ■《金匮要略》7 •对膝关节肿大称为“鹤膝风”的医著是()A •《外台秘要》B •《济生方•痹》C •《格致余论》D •《证治准绳》E •《诸病源候论》8•下列哪项不是风湿热痹的特点A•局部灼热红肿B•痛不可触C•得冷则舒D•肌肤麻木不仁E•游走性关节疼痛9•双合汤主要用于痹证之()A •行痹B •风湿热痹C •痰瘀痹阻证D •肝肾两虚证E •痛痹10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部位固定,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方剂宜选()A •防风汤B •双合汤C •薏苡仁汤D •乌头汤E •宣痹汤11 •痹证日久,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其多见()A •皮痹B •心痹C •肌痹D •筋痹E •骨痹12 •对于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应用下列何种止痛方法()A•活血化瘀止痛法B•补虚止痛法C•祛风散寒止痛法D•搜风止痛法E•清热消肿止痛法13 •某男,48岁,四肢关节酸楚,两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而强硬,屈伸不利,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滑数,证属()A •行痹B •着痹C •风湿热痹D •痛痹E •痰瘀痹阻证14 •着痹的代表方是()A •三仁汤B •薏苡仁汤C •宣痹汤D •四妙散E •二妙散15 •痹证与痉证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A•肢体活动情况B•有无肌肉萎缩C•痛与不痛D•有无外感E•关节肿与不肿16 •补血荣筋丸主要用于痹证之()A •痰瘀痹阻证B •风湿热痹C •痛痹D •着痹E •肝肾两虚证17 •痹证日久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

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

腰痛与腿痛
寒湿腰痛
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可逐渐 加重。
腿痛
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阻、肝肾亏虚 等引起,表现为腿部疼痛、麻木、重着、 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热腰痛
表现为腰部疼痛、灼热感,可伴有口渴、 小便黄等症状。
瘀血腰痛
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等 症状。
肾虚腰痛
表现为腰部酸软疼痛、绵绵不已、喜按喜 揉等症状,可伴有头晕、耳鸣等全身症状 。
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综合治疗模式
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康复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高肢体经络病证的治 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策略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肢体经络病证的相关知识,提 高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失调等内因导致的病证机制。
02
常见肢体经络病证
如痹证、痿证、腰痛等,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03
中医特色疗法
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肢体经络病证中的应用
及疗效评估。
新型治疗手段前景展望
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
如电针、激光针灸等新型针灸技术,以及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等现代治疗手段在肢体 经络病证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PART 05
现代医学对肢体经络病证 认识与治疗进展
REPORTING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应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
应用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检查技术,评估肢体神经和肌 肉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肢体骨骼、关节、肌 肉及软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外因:感受风寒暑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直流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好伤气血,损及肝肾。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的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一辨泄气的偏盛,二辨虚实【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第二节痉证【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病因】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病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主要与肝失濡养有关,也与心、脾、胃、肾有关【诊断依据】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症候特征。

2)部分为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2)辨虚证与实证【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为主,舒筋止痉为主【证治分类】第三节痿证【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至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病因】①感受温毒②湿热浸淫③饮食毒物所伤④久病房劳⑤跌仆瘀阻【病机】五脏精气受损,经血津液亏损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病变累及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经络肢体病证
一、填空题:
1.头痛的治疗原则当为————、————。

2.外感头痛以————、————、————为特征。

3.痹病者复感于邪,则邪气内舍,可转为————,多预后不良。

4.痹病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关节肿大变形者,此为————。

5.行痹治疗代表方为————。

6.痉病常以————为本,以————为标。

7.痉病属————范围,治疗上————是其大法。

8.痿病在临床上一般以————证、————证居多。

9.“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于————。

10.肺热津伤,津液不布形成痿病,其病机重点在于————,导致————,筋脉失养。

11.腰痛常见病因有————、————、————。

12.治疗腰痛时除散寒祛湿、————、————、————外,多配————的药物,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少阳经头痛部位多在( )
A.额部及眉棱骨
B.头后部下连于项
C.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D.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2.阳明头痛引经药为下列哪组( )
A.羌活、蔓荆、川芎
B.葛根、白芷、知母
C.柴胡、黄芩、川芎
D.吴萸、蒿本
3.大凡肝阳所致头痛,其疼痛性质多为( )
A.胀痛
B.跳痛
C.刺痛
D.掣痛
4.患者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疗
最佳选方为( )
A.小半夏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归脾汤
D.六君子汤
5.痛痹遇何邪气而加剧( )
A.风
B.湿
C.寒
D.热
6.风寒湿痹与热痹的鉴别点在于( )
A.关节游走疼痛
B.屈伸不利
C.关节变形
D.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7.乌头汤治疗何型痹证最佳( )
A.行痹
B.着痹
C.痛痹
D.热痹
8.治疗着痹的首选方为( )
A.宣痹达经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防风汤
9.痿证与痹证的鉴别要点是( )
A.虚实
B.寒热
C.阴阳
D.气血
10.病起发热,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诊断是( )
A.阴虚内伤发热
B.肺热津伤痿症
C.阴虚咳嗽
D.燥热咳嗽
11.肾阳亏虚腰痛的代表方是( )
A.《金匮》肾气丸
B.济生肾气丸
C.右归丸
D.大补元煎
12.如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 )
A.右归丸
B.左归丸
C.青娥丸
D.《金匮》肾气丸
三、多项选择题:
1.内伤头痛的特点为( )
A.隐痛
B.空痛
C.掣痛
D.昏痛
E.重痛
2.形成血瘀头痛常见的原因( )
A.肝阳上亢
B.外伤跌仆
C.久病入络
D.气滞血瘀
E.气血亏虚
3.行痹临床表现证见( )
A.肢节酸痛呈游走性
B.日轻夜重
C.恶风或恶寒、喜暖
D.颜面苍黄
E.舌质红苔白微厚,脉浮紧
4.痉病的临床证候特点有( )
A.突然昏仆
B.项背强直
C.四肢抽搐
D.角弓反张
E.口吐涎沫
5.下列哪些治法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
A.补脾胃
B.养肺阴
C.清胃火
D.祛湿热
E.化食滞
6.腰痛的病因有( )
A.湿热下注
B.肾亏体虚
C.感受湿热
D.气滞血瘀
E.感受寒湿
7.湿热腰痛所用四妙丸的药物有( )
A.杜仲
B.牛膝
C.黄柏
D.苍术
E.薏似仁
四、简答题
1.如何鉴别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2.痰浊头痛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3.试述行痹的主证、治则及代表方是什么?
4.痉病证属温热致痉的临床表现及治法、代表方各是什么?
5.简述痿病的辨证要点。

6.肾虚腰痛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五、病例分析
1.李某,男,42岁,干部,于1998年3月19日就诊。

主诉:头痛一年,加重月余。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出现头痛且胀,时发时止,并兼眩晕之作,测血压偏高,可至170/10 0mmHg,虽服西药效果不佳,近一月因工作不顺心,感头痛之症加剧。

现症见:头胀痛且眩,伴胁痛,夜寐不宁,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张某,男,59岁,于1997年8月19日就诊。

主诉:下肢痿软无力一年余,加重两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十余年。

96年6月因食西瓜后出现腹泻,经治缓解,尔后则逐渐出现倦怠无力,纳少腹胀,双下肢软弱无力,近二月病情明显加重,渐致拄拐杖方能行走,今前来就诊。

现在症:面色萎黄,乏力气短,食少便溏,双下肢软弱无力,舌淡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弱。

要求: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患者钱某,女,62岁,于1996年3月18日就诊。

主诉:肢体关节紧痛不移两年余。

现病史:患者两年前于洗澡后受寒风吹袭而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遇寒则痛甚,病情反复。

现症史:肢体关节紧痛不移,疼痛局限,遇寒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

要求:诊断、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调神利窍缓急止痛
2.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
3.五脏痹
4. 痹
5.宣痹达经汤
6.督脉筋脉
7.急症祛邪扶正
8.热虚9.《素问·痿论》10.肺热叶焦五脏失濡
11.外邪侵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12.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补肾强腰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D
7.C 8.C 9.C 10.B 11.C 12.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BCE
4.ABCD
5.ACD
6.BCDE
7.BDCE
四、简答题
1.外感头痛,以突然发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征,其痛多以掣痛、跳痛、灼痛、胀痛或重痛为主;内伤头痛,以缓慢而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其痛多为空痛、隐痛、昏痛,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与加重为主。

2.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是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天麻。

3.症状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不拘上、下、左、右肢体关节,病或数时,或一二日,或三五天,日轻夜重,急性期者亦红亦肿,触之热感,恶风或恶寒,喜暖,颜面淡清而两颧微红,舌质红,苔白微厚,脉多浮紧,亦可有沉紧之象。

治法:宜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之品。

方药:宣痹达经汤。

4.临床表现为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宜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方法:羚麻白虎汤。

5.本病临床辨证分急缓与虚实。

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肺热津伤或湿热浸淫之实证;而病程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脾胃肝肾亏损之证。

6.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

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为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杞果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偏阴虚者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杞果川牛膝鹿角胶龟板
五、病例分析
1.诊断:头痛(肝阳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工作不顺心,多忧多虑,暗耗阴血,以主肝木失养,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故致头痛,并兼眩晕。

阴血耗伤,心神失常,故夜寐不宁,心烦易怒。

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

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沉弦有力,均为肝阳盛之证。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2.诊断:痿证(脾胃亏虚型)
证候分析:患者久患胃病,日渐脾胃虚弱,致气血化源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肢体痿软,逐渐加重。

脾虚失运则食少便溏,脾胃气弱则气短乏力。

面色不华,舌淡,脉细弱皆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人参生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茯苓苡仁陈皮砂仁
3.诊断:痹病(痛痹)
证候分析:患者感受风寒湿邪而以寒邪偏盛,邪气闭阻于经络,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较剧。

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涩,故痛更剧。

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

苔薄白亦属寒,脉弦紧为属痛属寒之征。

治法:温经散寒,佐以和营。

方药:乌头汤。

川乌生麻黄生黄芪生白芍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