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对比记忆(肢体经络病症)
中内总结肢体经络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症六个证型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第二节痉证六个证型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増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第三节痿症五个证型治痿独取阳明主要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痿症。
临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
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
三是临证是要重视辨证论治。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化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第四节颤证五个证型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汤合镇肝熄风汤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髓海不足证---填精益髓育阴熄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第五节腰痛四个证型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腑失养。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经络肢体病证第二节痹病痹病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病证歌诀——肢体经络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一、痹症病证歌诀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游走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热痹白虎加桂精,肝肾独活寄生施,痰瘀痹阻双合成。
(可以通过上下对照,记忆背诵哦!)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加减(2)痛痹——乌头汤加减(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加减4.肝肾亏虚证——独活寄生汤加减二、痿症病证歌诀痿证筋脉软无力,温度湿热食劳阻,肺热津伤清燥救,湿热浸淫二妙助,补中参苓益脾胃,虎潜加减肝肾固,圣愈补阳通脉络,脏腑虚实治痿取。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加减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加减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加减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颤证病证歌诀颤证摇动不自制,肝风内动筋失养,风阳天麻来镇肝,痰热羚角导痰汤,气血人参补养荣,髓海龟鹿需定风,阳气虚衰地黄饮,标本虚实需辨清。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加减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加减四、腰痛病证歌诀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
四妙湿热腰痛施,甘姜苓术寒湿立,左右归丸肾阴阳,身痛通瘀勿劳欲。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2.湿热腰痛——四妙丸加减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加减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加减(2)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方歌
肢体经络病证一、痹证1. 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12:防风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肉桂黄芩当归葛根茯苓枣秦艽。
(2)痛痹乌头汤5:芍药黄芪麻黄甘草皆三两,五粒川乌煮蜜匀。
(3)着痹薏苡仁汤12:薏苡仁当归川芎麻黄桂枝生姜,川乌苍术防风甘草独活羌活。
2. 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5:白虎汤4(白虎粳米石膏知母甘草)+桂枝宣痹汤9:宣痹赤小豆滑石防己,蚕沙杏仁连翘半夏栀子薏苡仁。
五味消毒饮5: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癸。
犀黄丸5:犀黄丸内麝香黄米饭,没药乳香加牛黄。
3. 痰瘀痹阻双合汤12:双合桃红四物6(四物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集,二陈汤4(二陈汤用法半夏陈皮,益以茯苓甘草臣)加白芥竹沥齐。
4. 肝肾两虚补血荣筋汤8:补血荣筋肉苁蓉,牛膝天麻与鹿茸,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子培补筋骨舒。
独活寄生汤15: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芍药桂心茯苓均,杜仲牛膝人参甘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阳和汤7:白芥子麻黄炮姜炭生甘草熟地鹿茸肉桂。
河车大造丸8:紫河车大造杜仲牛膝,龟甲黄柏二冬天冬、麦冬与熟地。
二、痿证1. 肺热津伤清燥救肺汤9:清燥救肺人参甘草枇杷叶,桑叶石膏阿胶杏仁麦冬胡麻仁。
2. 湿热浸淫加味二妙散7:防已当归萆薢入,黄柏龟板牛膝苍术。
(二妙散2:黄柏、苍术)3.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11:人参茯苓白术异功薏苡仁,山药甘草白扁豆砂仁桔梗莲子肉枣。
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4. 肝肾亏损虎潜丸9:虎潜丸大补(大补阴丸5:知母黄柏龟甲猪脊髓熟地),陈皮锁阳白芍干姜煮。
(虎潜丸中猪脊髓为虎骨。
)六味地黄丸6:地黄八山药山萸肉四,丹皮泽泻茯苓三。
右归丸10:右归饮8{肾气丸[金匮肾气丸8:六味地黄丸6(地黄八山药山萸肉四,丹皮泽泻茯苓三)+附子、肉桂]去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杜仲、枸杞、甘草}去甘草+菟丝子、鹿角胶、当归5. 脉络瘀阻圣愈汤6:圣愈汤有党参(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随。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一、肺系1.感冒●感冒寒热暑气阴阳血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
暑湿新香气参苏,阴虚加减葳蕤汤平素易感玉屏风,阳虚再麻血物葱2.咳嗽●咳嗽寒热燥,痰湿热肝阴三嗽桑菊桑杏苏,二三清黛白沙参3.哮病●哮冷热包痰,虚脱肺脾肾射青定越小石厚,三子固本脉急救,君子生地金六煎,苏降七都上下肾。
4.喘证●风寒|热|喘|痰浊|热,肺郁|肺|肾|正虚遏麻盖|麻石|二亲|桑,五|脉肺|金参|锡丹5.肺痈●肺痈初期痈脓复银翘苇茎如解毒,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煎6.肺痨月阴百合秦鳖火,气阴保参阴阳造7.肺胀●肺胀浊热神阳肾痰浊苏三|热越桑,痰蒙涤痰安宝丹,肺肾平补|真五阳,(痰瘀阻肺桂苓葶,脾肺六君合玉屏,外寒里饮小青龙)8.肺痿虚热清麦寒姜草二、心系1.心悸●心悸怯|血|阴|阳虚,邪毒|水饮|痰|和瘀安定|归脾气血足,参附桂牡|阴天朱银翘生脉|苓桂术,黄连温胆|红桃阻2.胸痹心痛●胸痹气血|瘀|痰|寒,气阴两虚|肾阴|阳柴胡血府瓜薤痰,当归四逆枳桂寒养荣生脉益气阴,天王甘草右参阳3.心衰●心衰瘀|阴|水|痰|脱气血保桃,气阴血脉阳真痰饮苓桂葶,阴阳参附四逆参。
4.不寐●不寐肝火|痰热扰,心脾|心胆|心肾交龙胆|黄连|归脾汤,六交心肾|胆安酸阴虚火旺黄胶朱,阴虚血少天王补阳浮酸枣珀肝热5.癫狂●癫痰|心|气虚,狂阴|痰火|瘀痰气逍涤心养越,二琥伤阴生痰火癫狂梦醒痰热瘀。
6.痫病●阳黄定,阴二五,肝脾肝肾瘀,龙涤六大通7.痴呆●七髓洗痰少脾肾,气血归脾通窍瘀,热毒黄连心肝天。
8.厥证●气虚生参四实五,血羚通瘀虚养荣,食保神术导痰厥三、脾胃1.胃痛●寒凉食保肝胃化,湿热清中血笑丹,胃阴益胃柴胡肝,黄芪建中脾虚寒2.痞满●外香食保痰二平,湿热连心痰热半,越鞠枳术和肝胃,虚弱补中阴益胃3.呕吐●呕吐食保外藿香,小苓痰饮半金肝,脾胃气虚香六君,胃阴麦冬理中寒4.呃逆●寒热气阴阳,丁竹五橘中5.噎膈●痰气瘀血津阳气,启膈通幽沙运脾6.腹痛●肝郁柴胡寒良正,大承湿热枳食胀,少腹逐瘀建中寒7.泄泻●食滞湿寒湿热泻,保和|藿香|葛芩连,久泻肝气肾脾虚,痛泻|四神\参白术8.痢疾●湿芍胃寒白芍毒,连休驻阴真桃虚,补脾瘀少寒热乌,实噤开虚六石姜9.便秘●实冷热气秘,虚气血阴阳麻子热六气,温硫大冷秘血虚润肠气黄芪,济川阳虚增液阴四、肝胆1.1、胁痛●柴胡疏肝瘀阻络,旋覆逐瘀跟复活,肝胆湿热龙胆泻,少阳小柴络一贯。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要点】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痹证的病因病机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病机病机:邪气痹阻经脉——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拓展:痰、瘀)。
风、寒、湿、热之邪由经络内舍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
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2.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3.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累及脏腑→脏腑痹。
心痹多见。
病性:病初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病理性质虚实相兼。
部分患者肝肾气血大伤,而筋骨肌肉疼痛酸楚症状较轻——正虚为主的虚痹。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发病特点—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要点】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痿证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肢体活动障碍特点——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要点】痹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病邪;次辨虚实;再辨体质。
风邪盛—疼痛游走不定—行痹。
寒邪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痛痹。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中医内科学,病症多且杂,为助大家记,歌诀来归纳。
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
暑湿新加香薷饮,气虚参苏饮可痊。
阴虚加减葳蕤汤,阳虚再造散可选。
咳嗽外感分寒热,风寒三拗止嗽散。
风热桑菊饮加减,风燥桑杏汤为伴。
内伤咳嗽痰热清,清金化痰汤可安。
肝火犯肺用黛蛤,肺阴亏虚沙参添。
哮证发作寒哮证,射干麻黄汤可行。
热哮定喘汤加减,寒包热哮小青龙。
风痰哮证三子养,虚哮平喘固本从。
缓解期肺脾气虚,六君子汤来调中。
肺肾两虚生脉地,金水六君也有功。
喘证风寒麻黄汤,表寒肺热麻杏甘。
痰热郁肺用桑白,痰浊阻肺二陈专。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汤。
肾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治阴阳伤。
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金汤。
溃脓加味桔梗汤,恢复沙参麦冬尝。
肺痨肺阴亏损用月华,虚火灼肺百合佳。
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两虚补天大。
心悸心虚胆怯安神定,心血不足归脾汤。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阳不振参附当。
水饮凌心苓桂术,瘀阻心脉桃仁香。
胸痹心血瘀阻血府逐,气滞心胸柴胡疏。
痰浊闭阻栝蒌薤,寒凝心脉枳薤附。
气阴两虚生脉散,心肾阴虚天王珠。
心肾阳虚参附汤,右归饮把阳虚扶。
不寐肝火扰心龙胆泻,痰热内扰温胆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不交交泰尝。
心胆气虚安神定,酸枣仁汤效亦彰。
癫狂癫证痰气逍遥顺,心脾两虚养心汤。
狂证痰火生铁落,阴虚火旺二阴煎。
痫证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痰。
瘀阻脑络通窍活,心脾两虚六君全。
心肾亏虚左归丸,天王补心丹也安。
痴呆髓海不足七福饮,脾肾两虚还少丹。
痰浊蒙窍涤痰汤,瘀血内阻通窍缓。
厥证气厥实证五磨饮,虚证四味回阳煎。
血厥实证羚角钩,虚证独参汤可援。
痰厥导痰汤为主,食厥神术保和丸。
胃痛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安。
肝气犯胃柴胡疏,湿热中阻清中汤。
瘀血停胃失笑散,胃阴亏耗一贯煎。
脾胃虚寒黄芪建。
痞满饮食内停保和丸,痰湿中阻二陈平。
湿热阻胃连朴饮,肝胃不和越鞠丸。
脾胃虚弱补中气,胃阴不足益胃煎。
呕吐外邪犯胃藿香正,饮食停滞保和当。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方歌:防风桂艽葛枣麻,姜苓归杏芩甘架,风痹游痛苔薄白,羌活白芍威灵加。
兼见腰背酸痛,为肾精亏虚,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续断。
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2)痛痹
辨证要点: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 或有寒冷感,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 组成: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方歌:乌头汤中有麻黄,黄芪白芍炙草镶,寒湿痹痛关节疼,筋脉拘急遇寒甚。 兼肢冷,关节痛剧,遇寒痛甚,为寒邪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等。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冷风顽痹,肝肾亏损,可用蠲痹 汤合独活寄生汤。
痹证名医经验
焦树德 焦老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证,创新性地提出了“枉痹” 病名,归纳了初步诊治规律。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 病,其特点是肾虚,寒湿之邪深侵入肾所致。寒重伤肾,肾主骨、主下焦,阴寒之邪与肾 同气相感,乘肾虚而深侵入肾;肝为肾之子,母病则筋失所养,而致骨松筋挛,关节变形。 治疗应从整体着手,以补肾祛寒、滋阴养血、强壮筋骨治其本,配合温热散寒、祛风化湿 活络、通利关节治其标标本同治。常采用“补肾祛寒治汤“治疗其组成:补骨脂、淫羊藿、 赤芍、白芍各9~12g,熟地黄12~24g,川续断12~18g,炙穿山甲、自然铜各6~9g,制附 片6~12g,骨碎补10~20g,桂枝、知母、牛膝各9~15g,羌活、独活各10~12g,土整虫、 苍术各6~10g,麻黄3~6g,防风、松节各10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透骨草20g,寻 骨风15g。
中医执业——肢体经络病症
颤动较大,舌红苔黄 头摇肢震,苔黄腻
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 风汤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头摇肢震,舌淡
人参养荣汤
腰膝酸软,舌红脉细 数
头摇尾寒,舌淡
归鹿二络病症—腰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
2、诊断要点——腰脊及两侧疼痛 3、病证鉴别 4、治则:
400-8299-120
辨证
宏观把握 • 实证: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 虚证:肾虚腰痛
湿热腰痛
400-8299-120
小结:
证型
主症
方药
寒湿腰痛
腰冷痛着重,苔白腻 甘姜苓术汤
湿热腰痛
腰热痛重着,苔黄腻 四妙丸
瘀血腰痛
腰刺痛拒按,舌紫黯 身痛逐淤汤
肾虚腰 阳虚 痛
阴虚
腰冷痛,喜温喜按 右归丸
腰酸,舌红少苔脉细 左归丸 数
• C. 薏苡仁汤
D. 乌头汤.
• E. 白虎加桂枝汤
400-8299-120
肢体经络病症—痿证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气血津液输布不畅,筋肉失养 病位——
2、诊断要点——筋脉弛缓,无力运动 3、病证鉴别 4、治则:《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400-8299-120
痛痹
着痹
400-8299-120
辨证——风寒湿痹
• 行痹——关节酸楚,游走性疼痛——防风汤 • 痛痹——关节疼痛,遇寒则甚——乌头汤 • 着痹——酸楚重着,舌苔白腻——薏苡仁汤
400-8299-120
辨证
• 风湿热痹 • 典型症状:局部灼热红肿,舌红苔黄腻 •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解肢体经络病症
第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要点一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要点二痹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邪;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2.内因(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外邪乘虚而入。
(二)痹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气血伤耗,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而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痹证的诊断要点1.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二)类证鉴别痹证与痿证: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
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这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
中医内科学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歌诀1、感冒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嗽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痿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4、肺痈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
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证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6、喘证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胀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
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痨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饮痰饮总括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痰饮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饮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饮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10、自汗盗汗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1、血证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肢体经络病证一、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可在四肢关节,重者可内舍于脏。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辨证要点:①辨邪气的偏盛;②辨别虚实。
行痹:痹痛游走不定,属风邪盛;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属寒邪盛;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属湿邪盛;热痹: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属热邪盛;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虚:痹痹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虚实夹杂证: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1. 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2.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沙3. 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4. 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加减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地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痹症与痿证:①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②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③部分痿证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二、痉病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成为“痓”三、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中医助理】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内科学》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痹证●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痹证的病机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风、寒、湿、热●痹证的诊断要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痹证的鉴别●痹证的辨证要点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辨体质●痹证的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兼顾“宣痹通络”。
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阳气并则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痹证久病入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
●痹证的辨证论治(1/2)●痹证的辨证论治(2/2)●痹证的转归痹证日久可逐渐演变为虚劳、心悸、喘证、咳喘、悬饮等证。
●痹证的预防调护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
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
下列各项,属着痹特点的是:A.疼痛游走不定B.痛势较剧,痛有定处C.关节酸痛、重着、漫肿D.关节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E.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患者两侧上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其证候是:A.行痹B.痛痹C.着痹D.热痹E.尫痹『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患者,男,55岁。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痛缓,局部皮肤有寒凉感。
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防风汤B.乌头汤C.薏苡仁汤D.双合汤E.补血荣筋丸『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痛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中医内科学方证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8感冒:卫表不和致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葳蕤阴。
咳嗽:外感咳嗽寒热燥,风寒止嗽合三拗,风热桑菊随加减,干咳桑杏治风燥,痰湿二陈合三子,痰热清金宜化痰,肝火泻白黛蛤兼,阴亏沙参麦冬汤。
哮病:冷哮青龙热定喘,寒包热哮小青龙,风痰三子把功建,虚哮纳肾固本汤,六君健脾又补肺,生脉金水肺肾安。
喘证:寒麻盖,包麻甘,痰热桑白浊二三,郁五磨,生脉补肺肺气虚,肾虚金匮参蛤散,正虚喘脱是急症,参附汤送黑锡丹。
肺痨:肺痨阴亏用月华,虚火百合秦艽甲,参苓保真气阴耗,补天大造阴阳消。
肺胀:外寒里饮小青龙,并见痰浊与痰热,苏三越婢或桑皮,痰蒙神窍涤痰汤,阳虚水泛真五苓,平喘补肺肺肾亏。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千金合如金,加味桔梗消溃脓,沙参桔梗或恢复。
肺痿:肺痿虚热寒,麦燥二姜甘。
心系病症--5心悸:心血归脾心胆安,阳虚桂甘水凌心,阴虚天王合朱砂,桃仁红花治瘀阻,痰火扰心黄连胆。
胸痹:血府逐瘀治瘀阻,柴胡疏肝气滞除,痰浊蒌薤合涤痰,寒凝枳薤当归宣,生脉养荣气阴虚,天王炙草心肾阴,心肾阳虚参附右。
不寐:不寐虚实当首辩,肝火龙胆痰温胆,心脾两虚用归脾,阴虚六味交泰丸,心胆气虚定志丸,加用酸枣安睡眠。
痫病:痫病定痫治风痰,痰火涤痰合龙胆,瘀阻脑络通窍宜,六君归脾益心脾,痫病日久心肾亏,天王补心合左归。
心衰:气虚血瘀血府保,气阴生脉血府找,阳虚真武葶苈枣,喘脱危参龙好。
脑系病症--5头痛:风寒川芎茶调散,风热芎芷湿羌活,肝阳天麻血四物,肾虚补元痰半夏,瘀血通窍活血汤,气虚益气聪明汤。
眩晕:气血归脾亢天麻,瘀通肾左痰半夏。
中风:痰半风天阴镇肝,阳闭羚安阴涤苏,肝肾左地虚补还,参脱风痰解语丹。
癫狂:癫痰气郁消导痰,心脾养心越鞠丸,痰火生铁热癫狂,火盛二阴琥珀养。
痴呆:脾肾还少不足七,瘀血通窍痰浊涤。
脾胃系病症--9胃痛:寒邪客胃香良附,肝气犯胃柴胡疏,湿热中阻清中除,饮食伤胃保和丸,瘀血丹参失笑散,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型。
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第一节痹证【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外因:感受风寒暑邪;感受风湿热邪内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直流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病初以邪实为主,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好伤气血,损及肝肾。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的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一辨泄气的偏盛,二辨虚实【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治疗治风宜重视养血活血第二节痉证【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痓”。
【病因】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或失治。
【病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主要与肝失濡养有关,也与心、脾、胃、肾有关【诊断依据】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症候特征。
2)部分为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病证鉴别】【辩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2)辨虚证与实证【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舒筋解痉治本:以养血滋阴为主,舒筋止痉为主【证治分类】第三节痿证【概念】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至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病因】①感受温毒②湿热浸淫③饮食毒物所伤④久病房劳⑤跌仆瘀阻【病机】五脏精气受损,经血津液亏损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
病变累及五脏。
《中医内科学》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第一节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
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
《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
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
《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
《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
”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
”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对比记忆(肢体筋络病症)
(一)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2、痛痹
主证:关节疼痛,遇寒痛增,日轻夜重,局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3、着痹
主证:关节重着酸痛,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得热,得按可减,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痛不可触,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
顽痹
1、尪痹(痰瘀阻络)主证:•关节肿大、畸形,肌肉萎缩,舌暗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补肾散寒,活血通络------方药:补肾祛寒治尪汤---续断、补骨脂、附子、熟地、骨碎补、淫羊藿、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桃仁、当归、乌蛇
2、气血亏虚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佐以舒筋---气血并补荣筋汤(独活寄生汤)
(二)萎证: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痿——指肢体痿弱不用。
辟——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1、肺热津伤:病起发热, 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咽干呛咳。
皮肤干燥, 心烦口渴, 小便黄少,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
脉细数。
清热润肺, 濡养筋脉---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四肢痿软, 肢体困重, 足胫热蒸,尿短赤涩。
发热, 胸闷
脘痞,肢体麻木、微肿。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濡数---清热利湿, 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化裁。
3、脾胃亏虚:肢体痿软无力,食少,便溏。
腹胀,面浮, 面色不华,气短,
神疲乏力。
舌质淡有齿印, 苔薄或腻。
脉细弱---补脾益气, 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肝肾亏损:起病缓慢, 下肢痿软无力, 腰脊酸软,不能久立。
下肢痿
软,甚则步履全废, 肩腿大肉渐脱, 目眩发落,耳鸣咽干, 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
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加减。
5、瘀血阻络:四肢萎弱日久,肌肉消瘦,肢体麻木不仁,或四肢青
筋显露,肌肉隐痛,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午汤
(三)颤证:又称振掉、颤证、震颤。
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
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
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1、肝肾亏虚:颤振日久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
腰酸腿软,肢体麻木,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大补阴丸合六味地黄汤
2、气血两虚: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
淡胖有齿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活络---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加减法:气虚甚伴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虚夹痰者,可加瓜蒌、胆南星、竹沥、菖蒲、远志等;心悸失眠健忘甚者,以归脾汤加减,人参倍用;便秘时重用当归,并加肉苁蓉、火麻仁;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地龙;血虚甚者,与四物汤合用。
3、痰热动风: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
色黄,头晕口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
加减法:若属痰湿内蒙而见胸闷昏眩,恶心,呕吐痰诞,肢麻颤振,手不能持物,甚则四肢不知痛痒,咳喘,舌胖有齿痕,苔厚腻,脉沉滑者,宜二陈汤加煨皂角1克,硼砂1克,胆南星2克,以化痰浊,定颤振。
(四)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一种自觉症状,可表现在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常因肾虚邪客腰部,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
各类腰痛特征:
•寒湿腰痛:冷痛、重着,阴雨天或局部受冷后疼痛加剧,遇温痛减。
•湿热腰痛:驰痛,腰部有热感,遇热痛甚。
•肾虚腰痛:痠痛,隐痛。
时痛时止,绵绵不休,稍劳即痛,喜柔喜按,膝腿无力。
•外伤腰痛:有外伤病史,突然发生,剧痛难忍,痛无休止,腰部拒按,活动明显受限
1、寒湿腰痛:寒湿腰痛证候特征+寒湿证症候
寒湿邪袭,痹阻经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渗湿汤、苓桂术甘汤
2、湿热腰痛:症状:湿热腰痛证候特征+湿热证症候
湿热邪壅,筋脉驰缓,经气不通---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四妙散
3、瘀血腰痛:腰痛有定处,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
证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病情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
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能通畅---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活络效灵丹4、肾虚腰痛:肾虚腰痛证候特征+肾阳虚证症候或+肾阴虚证症候----分析:腰为肾俯,肾之精气亏虚,腰脊失养
治法:阳虚者,温补肾阳;阴虚者,滋补肾阴
方药:阳虚者,右归丸;阴虚者,左归丸
(五)痉病:由于筋脉失养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邪壅经络:头痛、项背强直、高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
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羌活胜温汤
寒邪甚——解肌发汗:葛根汤
风邪甚——驱风散寒,和营养津----栝蒌桂枝汤
湿邪甚——清热化湿,通经活络---三仁汤
2.肝经热盛: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啮齿,甚则角弓反张高热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眩晕,面红目赤。
舌质红绛,舌苔黄或少苔,脉弦数或弦细数---肝经邪热炽盛,热盛风动伤津,筋脉失和----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加减。
本方有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作用,适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3.阳明热盛证(热盛发痉):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壮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甚则神昏谵语。
舌质红,苔黄燥,或焦黑。
脉洪数----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极生风、筋脉拘急,或热盛伤津,筋脉失养---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4.心营热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头痛,呕吐,皮紫斑或瘀点,夜热早凉。
舌质红绛,少苔或剥苔,脉细数---热人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清心凉营,开窍止痉---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加减。
常用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心泄热,凉血解毒;玄参、生地、麦冬——滋阴养津。
5、气血亏虚: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力。
兼次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或咣白。
舌质淡,苔薄白。
脉数细弱---补益气血,养筋缓痉----八珍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