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巩固检测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2.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B.曹操和刘备、孙权
C.袁绍和刘备、孙权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部分过渡语:
1.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说的是刘备和曹操的一场酒局,但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这其实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

曹操问刘备如今群雄割据,但谁才算得上真英雄;而刘备为了装傻提了无数个名字终究是没有曹操。

后者无法,只能把话接过,自己回答:「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意思是:天下英雄惟你我二人而已。

而这时,已偷偷答应皇帝要反抗曹操的刘备简直吓傻了,筷子掉落在地,但与此同时正好打下一道雷,刘备就正好顺着自己惧怕雷声的借口,掩饰掉内心的惊惶和曹操的疑虑。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

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

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

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

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2.曹操的戏曲形象:在戏曲舞台上,当曹操出场时,我们总看见他的脸上涂满了白色的油彩,显得很有点吓人。

那么,舞台上白脸的曹操就是历史原型吗?当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脸再白,也不可能像舞台上的曹操那样,白得令人又怕又厌。

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曹操涂成白脸呢?戏剧中的曹操形象,基本取自《三国演义》,是个奸相,而奸臣的脸谱是用白色打底,所以曹操在戏曲中的脸谱是白色的。

表现的是狠毒、阴险、奸诈、狡猾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精品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曹操》导入新课二、导学一:官渡之战(一)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1.【材料研读】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眼光长远。

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汉献帝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解决了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材料,设问:曹操势力壮大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提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招揽人才,重用人才;招募流民和士兵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二)官渡之战战况1.图片展示2.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结果等要素。

3. 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2)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教师过渡: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答:统一全国。

目标导学二:赤壁之战1.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X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屯田制,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X联军决战,爆发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教育网(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生:官渡之战。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师:阅读教材第80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师:阅读课本第80页第一段的内容,问: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过渡: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实;思考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战争概况,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4、方法:复述法、表格对比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名、时间、创建者、实力)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去看看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课件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2、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同学们看了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人民生活很惨,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社会一片荒凉,大小军阀混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两大恶瘤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相关链接在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贬斥。

可是从历史史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可见,文学形象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2.概况(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4)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1)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2)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曹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1.背景(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

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链接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

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

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

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

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官渡之战经过和意义;赤壁之战经过和意义;魏、蜀、吴三国的建立;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过曹操对两次战役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重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吗?(《滚长江东逝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同学们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领略丰富多彩的史实。

过渡:那么,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魏、蜀、吴)鼎立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一样并立,互相对峙)(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迅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一、官渡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还得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说起。

1.阅读思考:(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曹操诗句“白骨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什么?(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统一了北方呢?(曹操)2.问题探究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一刻,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形成。

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全面,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家喻户晓,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动地位,通过讨论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片段来活跃课堂。

对于难点问题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

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教法学法教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填写表格学习法、历史剧再现法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

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

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重点难点1.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京剧中曹操形象为导入,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也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治世之能臣”,那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东汉末年的景象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1)问: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答: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答: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州牧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过渡:在这种长期混战割据,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人民最渴望的是,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的生活。

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曹操势力能够增强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人才;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过渡:曹操虽势力逐渐壮大,但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却是袁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学会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

3.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4.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官渡之战1.背景:末期,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双方:和袁绍。

3.时间:年。

4.战况: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并试图统一全国。

2.双方:曹操和联军。

3.战况:周瑜指挥孙X联军用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三国鼎立1.背景(1)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占领了某某、某某的大部分和某某、云贵地区。

(3)孙权把他的统治X围延伸到、、某某、某某。

2.形成(1)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某某。

(2)221年,X备在某某称帝,国号汉。

(3)222年,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3.三国的统治(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曾到达夷洲。

(3)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联合)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材料可知,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三、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下列战役中,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 )3.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4.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5.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个国家之中历时最久的,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某某某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b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难点:曹操在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多媒体;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资源(PPT、图片、史料等展示)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修改课堂生成教学反思(“双实”落实情况)导入:播放林俊杰的《曹操》MV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是《曹操》,请问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啊?三国?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他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把书翻到第80页。

三国时期导入部分原先想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但是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对此不了解,因此选用了比较跟他们接近的流行歌曲导入教学过程展开:一、官渡之战(BC200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我们一起来穿过时空的隧道,一起来到东汉末年,这时候,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怎样的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展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同学们看一下东汉末年的大军阀有哪几个?不错,但是在这些军阀中,势力最强大的是哪两个?学生回答后简介曹操和袁绍在军阀纷争割据中,曹操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却能在众多军阀中暂露头角,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实力很强的袁绍成就了一番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回答:袁绍、曹操、张鲁、刘表、刘璋等回答:曹操和袁绍拿出课前查找的曹操的相关材料 通过地图直观感受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势,带着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没有“刘备”,可以解释一下刘备当时的情况:实力较弱,依附于刘表需要向学生介绍袁绍是东汉末年实力最强的军阀,为后面讲解曹操打败袁绍设疑曹操势力日益增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诸 侯、重视人才经济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业,曹操实力日益增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讲述曹操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我们先来看一下官渡之战的简略过程(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路线图,简单讲述官渡之战前双方的军事行动和备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战前实力袁绍明显优于曹操,那么最后为什么是曹操获胜了呢?有一个人物成为这场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相关链接
在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贬斥。

可是从历史史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可见,文学形象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2.概况
(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4)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1)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2)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曹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

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链接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

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

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

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

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

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高干。

高干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

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交战双方及实力对比
曹军和孙刘联军。

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3.概况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
分析曹操能够实现北方统一的原因,我们应如何评价曹操?
原因
(1)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曹操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军事上:在官渡之战中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评价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1.三分天下
(1)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三国鼎立形成
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吴国229年孙权建业(南京)相关链接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人吗?
“三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有其明确的时间界限。

三国正式形成,是在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之后,即从229年,三国的历史才正式开始:结束是在西晋灭吴之时,即280年。

因此,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的人,他只是东汉末年的人。

3.发展概况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思维拓展
老人:古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老天安排的。

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天晚上恰好又刮东风,这都是天意。

小孩:不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生活,容易得传染病,这不是天意。

你怎么看?那晚恰好又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至于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有两种看法,一是诸葛亮、周瑜等懂得气象知识,选择了刮东风的一晚前去攻曹营;二是那晚刮东
风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例1 公元200年在我国北方的官渡发生了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一方号称十万大军,另一方却仅有三四万人,力量悬殊。

但弱方火烧对方粮草,使对方军心动摇,从而以少胜多。

那么作战双方是()
A.刘备与孙权
B.袁术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
点拨题干提供了我国古代一次战争的场景,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找到帮助判断的有效信息。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找到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一是时间是200年;二是地点是在官渡;三是采取的谋略是火烧对方粮草。

依据这些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得知这场战役是官渡之战。

故作战的双方是袁绍和曹操。

答案选D项。

答案 D
例2 下面是某班四位同学关于东汉、三国时期的一段谈话,其中哪一位同学所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A.张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B.王刚:军阀之间的交战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李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社会稳定下来
D.赵宇:东汉到三国,从统一到分裂是历史的退步
点拨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意在考查从东汉到三国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对分析能力的考查。

逐一分析选项,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作为皇帝的汉献帝被挟持,因而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之间的交战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更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各自开始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下来,从这一点来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答案为D。

答案 D
例3 对于曹操,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奸贼,有人说他是英雄,他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唯才是举,志向远大
点拨此题为判断型选择题,意在考查曹操的事迹及贡献,是对辨析能力的考查。

仔细分析选项,虽然这四个选项都与曹操有关并符合史实,但A项是他的政治策略,B项是他取得胜利的战役,D项是他的用人策略,这三个选项都不符合“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这一要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在北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贡献。

答案为C。

答案 C
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92年,占据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

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

216年封魏王。

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他任人唯贤,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

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写出《蒿里行》《观沧海》等名篇。

207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

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