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有限,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看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介绍等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背景,讲解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对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与文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阅读并分析历史地图,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三国鼎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历史地图教学法: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含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

2.历史地图:准备三国时期的相关地图,以便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引导先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可以一致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构成的缘由。

2、进程与方法:教学进程以先生为主体,经过讨论战争胜败缘由、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引见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求启示式教学,贴近先生最近开展区,充沛调动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动性,让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剖析和评价,使先生看法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能否推进了社会提高和消费力的开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难点:曹操一致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效果:知道我们明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先生答教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构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构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员引领,协作探求:教员:我们要探求三国构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员:东汉末年,在对立黄巾大起义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彼此临时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南方的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状况下,人民盼望早日完毕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完毕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员: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目光,以一致天下为已任,是我国现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志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一致天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x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己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恰当应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目标(3)尊重学牛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课前老师播放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学们知道我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知道《三国演义》师:《三国演义》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的风云人物,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在诸多英雄中, 有这么一位人物,有人称他为英雄,也有人称它为奸雄,更甚至有人称它为奸贼,这位及具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是谁呢?生:曹操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他呢?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与他相关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2.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学习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它演绎了哪一时期的历史?(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

你知道这场大戏的哪些人物?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说三国历史,品三国人物。

展示: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三)教师:三国前承秦汉时期,后启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示:年代尺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到。

教师: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曹操档案教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曹操,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魄力与睿智,在官渡之战中成就其北方霸业。

第一篇章霸业初成—官渡之战教师: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刀枪剑戟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景象?展示:1、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两首诗歌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社会景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社会荒凉)教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曹操顺应民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官渡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展示:我是小小演说家:我讲官渡之战······教师:官渡之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时期。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具有较强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部分学生可能较为熟悉,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掌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政治、军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与课堂讨论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操练(15分钟)分析赤壁之战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实;思考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战争概况,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4、方法:复述法、表格对比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名、时间、创建者、实力)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去看看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课件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2、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同学们看了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人民生活很惨,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社会一片荒凉,大小军阀混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两大恶瘤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和学法:1.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背景、交战双方、时间、基本过程、结果。

(2)检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

(3)请学生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完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理解曹操官渡之战获胜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再现表达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分析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教具准备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教师引导: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为争夺人口和地盘混战不休。

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段内容及多媒体图示,找一找当时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学生看书、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的河北,战乱少,人口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重视农耕,势力不断增强。

教师过渡: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及带来的影响。

2、官渡之战200年教师讲解:(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 、曹操取胜的原因(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

(此处结合导入框)(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

(结合书中插图)(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在军事上: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

在用人上: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小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赤壁之战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

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

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

(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C 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5、归纳小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三、三国鼎立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人物)教师过渡: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教师强调:(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理解即可)教师讲解: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国位于西南部,丝织业发达,蜀锦远销三国。

魏: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重农耕织蜀锦改善少数民族关系吴: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课堂练习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B.统一黄河流域C.统一全国 D.统治江东2.“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段文字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曹操直接相关的是()①官渡之战②三顾茅庐③赤壁之战④称帝建魏A. 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板书设计: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新授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

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决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

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

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

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

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问题思考(p.82)你如何看待这种(p.82)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

但是,这些内容在另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F我们理解某此史实。

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了解真实的历史。

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书法、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

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

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次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①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