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观摩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观摩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鼎立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吗?它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和故事?(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教材,阅读第5课《三国鼎立》。
a.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b.三国鼎立的过程是怎样的?c.三国鼎立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三)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曹操、刘备、孙权逐渐崛起,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讲解三国鼎立的过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
3.讲解三国鼎立的影响: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四)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补充。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中。
2.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案例分析环节,分组讨论效果较好。
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4.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点评、补充,使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更加全面。
5.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梳理教材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使学生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2.导入新课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三国鼎立教案2篇
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相互争夺控制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以三国鼎立为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2.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以及这些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 引入三国鼎立时期,并介绍其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了解三国(20分钟)- 分成小组,分别研究魏国、蜀国和吴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战争和政治斗争(30分钟)-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包括著名的战役和战略。
- 学生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个著名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
第四步:影响与评价(20分钟)- 探讨三国鼎立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学习方向。
4. 扩展活动- 建议学生进一步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进行个人或小组报告。
-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三国鼎立的历史小说或文章,并进行书评。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案1. 引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时期。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
2. 目标整个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三国鼎立的时期背景和原因;- 探索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战役和政治斗争;- 评价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2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附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4.16《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魏蜀吴的建立和发展。
历史解释:分析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时空观念: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学会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史料实证: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家国情怀:认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和发展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创造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
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
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是什么样子?他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关系?(二)、讲授新课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社会形势:材料: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见于记载的大小农民起义近百次。
其中,如安帝时青州张伯路领导的流民起义,波及沿海九郡;顺帝时广陵张婴领导的起义军一万多人,活动于徐、扬一带达十几年之久;桓帝时太山公孙举领导起义军,在青、兖、徐三州作战,给官军以沉重打击。
在南方和西北,还出现了汉族和少数族的联合起义。
不少农民起义的领袖自称“皇帝”、“黑帝”、“无上将军”、“真人”等,或建年号,或置百官,或则利用宗教为组织形式。
此伏彼起,日益频繁。
材料: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2024年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及主要意义。
2. 通过对三国的学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三国鼎立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各种力量的对比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通过对三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导致国家分裂,那么,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地方豪强势力割据一方?哪些豪强大都占据着富庶的地区?他们各自占据着哪些地区?最后是谁实现了统一?在三国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一、三国鼎立的形成1. 官渡之战(多媒体展示)(1)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2)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及其附近地区(3)背景:曹操控制了黄河以南地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袁绍控制着今河北、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双方决战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取胜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影响又如何呢?(多媒体展示)(4)评价:这场战争是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为争夺北方主导地位进行的一场生死博斗,其结果加速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提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的兵力对比有何不同?这场战争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曹操在战前对力量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既看到了袁绍的弱点,又看到自己的优点,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获得胜利。
4.16 三国鼎立 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新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史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内容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事,知道影响战役成败的原因,同时能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三国鼎立形成及发展的基本史事,认识到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流行音乐《曹操》教师引导:同学们,林俊杰的这首《曹操》大家应该都听过。
那这首歌曲描述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呢?没错,正是乱世纷争的三国时期。
其实三国时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啊,多多少少会从影视作品、小说当中了解到一些,比如刚才视频里面出现的《三国演义》片段。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二)新课讲授1.官渡之战(1)背景:【历史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东汉末年处于怎样的局面?答:①东汉后期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
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③黄巾起义后,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在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过渡语】当今天下,群雄并据,该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2)曹操势力的壮大:【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曹操是怎样发展壮大的?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用人上:招揽各种人才;③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④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初中历史优质上课教案
课题:初中历史《三国鼎立》优质上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难点: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这些问题导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局面。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 教师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过程。
三、合作探讨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 学生通过查找史料、分析讨论,总结出所选事件或人物的评述。
3. 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明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绘制一张三国鼎立形势图。
2. 选择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撰写一篇简要的评述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了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收获更多的历史知识。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
【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合集】历史《三国鼎立》教案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如果说,第三单元我们学过的秦汉帝国是处于大一统时期,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就处于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时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生回答略。
师:(小结归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紧随其后相继建立起的是西汉和东汉,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在维持了将近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却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变化,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回答略。
师:(指导学生,小结归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生回答略。
师:(引导归纳)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势力,那么究竟统一北方的任务最终有谁来完成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两段选自《三国志》的史料开分析这个问题:P106材料一:教师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却取决于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曹操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上的内容,想想曹操拥有哪些优势?政治上: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六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六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优质教案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1.3 教学过程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章:曹操建立曹魏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曹操建立曹魏的过程和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曹操建立曹魏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曹操建立曹魏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2.3 教学过程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曹操建立曹魏的过程和原因。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分析曹操建立曹魏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刘备建立蜀汉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和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刘备建立蜀汉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3.3 教学过程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和原因。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分析刘备建立蜀汉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孙权建立东吴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权建立东吴的过程和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孙权建立东吴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孙权建立东吴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建立东吴的过程和原因。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分析孙权建立东吴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案名称: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等引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大致情况。
2. 课堂讲授(30分钟):a.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b. 介绍三国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c. 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d. 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3. 深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各国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b. 三国时期的军事力量如何发展?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战争和防御的?c. 三国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影响后世?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解释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小论文或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插图或影像资料;2. 相关历史书籍、资料或网页;3. 翻译工具,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术语和地名。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如何设计《三国鼎立》教案呢?老师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_七年级历史第一册,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和学法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初中关于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大全
初中关于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大全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全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
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以及相关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3、学会从书本(文字、数据、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比较、统计、识图、分析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1、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2、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对三国鼎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
二、教学内容1.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3.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4.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好奇心。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群雄割据。
2)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人物崛起的背景。
3.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1)讲述赤壁之战,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的势力分布。
2)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讲解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1)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有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推动民族融合。
2)刘备:仁爱宽厚,善于用贤,建立蜀汉政权。
3)孙权:英勇果断,善于谋略,巩固江东,发展经济。
5.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1)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2)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三国故事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
通过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和平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1.复习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思考:三国鼎立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在讲解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在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时,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为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音乐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回答。
后提问:你知道《三国演义》指的是哪三国吗?(生回答:魏蜀吴)。
第16课三国鼎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docx
第16课三国鼎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世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与技能(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3)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6)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7)了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的影响。
(8)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
(2)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理解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品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
(2)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3)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教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阅读学习目标。
2.听歌曲,观看图片,回答问题:(D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2)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3)补全三国歇后语1.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安排学生齐声朗读。
2.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展示三国人物图片,设疑。
3.教师总结:无数英雄人物成就了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引入本课内容1.提前预知本课内容,以便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历史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一一官渡之战1.学生看图读诗《蒿里行》,回答问题。
2.学生看地图,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归纳、概括有效信息,配合解说。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内容探究
(一)官渡之战
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教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