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光辉历程。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分享一个详细的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3.学习分析史料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4.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时期整体的认识。

2.重要事件和人物:重点讲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诸子百家的思想。

3.史料分析:《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文献的节选阅读,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史料,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4.文化传承: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科技、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

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如博物馆、古文化遗址等,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3.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扮演技巧。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思、想之m i t l M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雨人唐琴2020年5月28日,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成学江老师组织的历史教研室暨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三次高端学术讲座上,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的精彩点拨,令我们这些常年埋头拉车的中学教师豁目开襟,如坐春风。

学界智者广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高远的见解的确是“高山仰止”,但那种勤思善问、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却是我们能够“景行行止”的。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思考型的教者,这 是受教于陈教授后的一个感悟。

统编版新教科书已经把许多体大思精的大学课程内容下移到了中学课堂,微言大义的教科书表述,纷 繁复杂的历史概念,纵横捭阖的时空联系,正 挑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备课教课不再是“一本万利”,而是“日新月异”,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学科功底与专业素养。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走精博深思的道路。

教师自身善于思考,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才更有资格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 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 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引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但以此来说明相关问题则似有偏失。

本文拟以此为例,沿着“善疑、求真、创获”的思考探究路径,引导学生质疑、求证、解析“素来不成问题之事”,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 语的史料实证效度【善疑】此语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主要针对什么?【求真——史料实证】材料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借“祝寿”之名企图直接面见清帝并提出要求。

由于英国人事先掩饰其意图,导致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其误认为是向皇帝祝寿的“贡使”,结果出现了礼仪之争。

英使团随后参加了清帝寿典。

清政府曾天真地认为,祝寿完毕应该安排英使回国了。

到 这时马戛尔尼才正式提出了“划地居留”“增开口 岸”等6项要求。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来说明史料在其中的运用:
在教授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 如当时的政治环境、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计划等。这些史料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 解清政府的无能和落后以及英国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三、史料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形式:
1.插入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数据。 例如,在讲述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时,可以插入相关的统计图表或贸易路线图等, 让学生更清晰地了生自主搜集和分析史料,以便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例如, 在讲述世界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古埃及金字塔的史料,并分析其历史意 义和文化价值。
四、史料运用的效果和局限性
1、史料运用的效果
通过运用史料,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其次,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 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
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 意识
史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传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可以更 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史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 式
1、引入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史料,如图片、故事、文物等,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展示《独立 宣言》的原件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经过。
有时候,单纯的历史事件描述不足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 时候,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如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教学案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了解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讲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前,先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活动。

请学生回忆一下,古代的官员是如何选拔的?他们的选拔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拔制度?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由来。

2.学习任务: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主题,并准备展示。

主题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感悟。

4.整合总结: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整合总结。

回顾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醒学生注意科举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与现代选拔制度的异同。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问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享,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情感目标方面的评估主要是观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态度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将学生的展示和自己的评价材料整理,作为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依据。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期特色,且多次经历包括陆续建立的几十个政权、后期宋政府的兴盛和江南的社会风气复杂的演变等,江南地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身边的史料,可以深入挖掘苏州素有“苏门历史”的名声,认识发展江
南的联接作用;可以用史料展示苏州在农业上把守着“五麦、六稻、七仓”,农业发达支撑
着当时江南的发展;可以用史料来认识早期江南城市的长堤、房屋、港口和其他建筑,及
它们对当时江南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史料进一步认识江南通行两岸的航运,及它们对当时商贸往来、文化传播及当时江南的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

用身边的史料巧妙地将“大历史”落实到地方,能完美的表达江南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的
深刻教训;同时,可以用史料来唤起研究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仿照史料中的生活,体验当
地的文化特色,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综上,利用身边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可以从各个层面展示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身边的史料开发江南的历史,让历史融
入生活,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的沉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案例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案例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辽夏金元的统治》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一课。

该课主要通过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方面,讲述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关系,以及概述了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生通过学习此课,能够加深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建立与相关制度建设的了解,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主题《辽夏金元的统治》这一课程基于民族融合的视角,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对元朝民族政策的学习和对民族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的思维,并通过对具体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剖析的历史观。

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了图片和相关史实,以及对相关的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对辽、夏、金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相关的史实,了解辽夏金几个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并加深和两宋政权之间关系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掌握对几个政权之间的基本关系,并掌握元朝如何建立又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二)分别让学生细读教材中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板块,并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概括和总结中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以及能力。

(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概括,以及在了解辽、夏、金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辽、夏、金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四)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对两宋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战”和“和”的关系,由浅及深的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才最重要。

四、教学过程(一)教材引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图,图主要反映了契丹人的民族特色,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一下,辽朝是如何建立的?辽与宋的关系如何?生: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史料教学的案例

史料教学的案例

诺曼底登陆史料
从1944年6月1日开始,英美盟军的气象军官 格外繁忙,工作显得异乎寻常的紧张,他们经过 复杂的计算和反复核对了各种数据之后,预测 到6月6日和7日两天,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 会出现风平流静的难得日子。于是盟军统帅部 作出决定,从6月6日凌晨开始,以6500多艘舰队, 近300万名陆海空军人员,11000架作战飞机,打 响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在没有遭到德军的骚扰 和抵抗下,顺利登上诺曼底海滩。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 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 平矿务局工程处。 •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象
• (1)中国现象 •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 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 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 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 况。 • (2)英国现象 •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 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 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 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 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 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文化大革命史料

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

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

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
本文将围绕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史料教学案例。

通俗地讲,史料教学案例就是以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和讨论,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设计史料教学案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案例真实性。

案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确保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到真实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

2.案例代表性。

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出一定的历史时代、地域或文化背景。

3.案例多样性。

案例设计应该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案例引导性。

案例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能够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解读和讨论,提高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具体设计史料教学案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确保案例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案例制作。

制作案例需要考虑案例呈现形式、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确保案例的引导性和易于理解。

3.案例应用。

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演讲、写作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

总的来说,史料教学案例设计是一项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教学策略。

通过合理的案例设计和应用,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新政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价值。
4、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人民版《罗斯福新政》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1)部分学生对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史料的介 绍和分析。
史料选择
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史料:
1、原始文献:包括罗斯福的演讲、政策文件、国会演讲等。这些文献可以 让学生直接了解新政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措施。
2、图片和影像资料:当时的照片、新闻影片等可以生动地展现出新政实施 过程中的场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回忆录和研究文献:一些当时的人对新政的回忆录和后人对于新政的研 究文献,可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5、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 课堂讨论和随堂测试
1、学生的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了 解学生对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对《罗斯福新政》这一主题的理解程度。
2、考试结果: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考试结果,以了解学生对《罗斯福新政》 相关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考试结果,分析教学效果,总结 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在“罗 斯福新政”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并 强调新政出台的时空背景,包括经济大萧条、传统经济政策的失败、社会矛盾的 激化等。通过对时空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 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 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历史素养,提高历 史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次演示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 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第1篇高中历史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历史图片了解韩朝日交往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汉代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教学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授课类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

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

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一、丝绸之路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

初中历史史料专题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史料专题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史料专题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史料的分类和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史料的分类及特点;
2.史料的分析方法;
3.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史料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史料的分析方法;
3.掌握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史料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史料的分类及特点(15分钟)
1. 讲解史料的种类,如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等;
2. 分析不同种类史料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三、教学案例分析(20分钟)
老师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掌握史料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史料分析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设计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并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五、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多多运用史料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史料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史料的分析方法,并明白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本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本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本一、案例简介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案例旨在分享一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经验,以期为其他历史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描述在本案例中,历史教师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人物等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具体案例如下:1. 案例背景学校历史教育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基于此,历史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的项目化教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项目化教学活动,教师希望学生能够:-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研究杜甫的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并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疾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3. 教学过程(1)项目确定和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并研究杜甫的一首诗歌,并探索该诗歌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时代的联系。

(2)研究与分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研究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社会背景。

他们需要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将其与当时社会的情况联系起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展示他们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成果。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要讲解诗歌内容、诗歌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4)讨论与反思:在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评价和思考,相互交流自己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学评价教师将根据项目成果展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来进行评价。

同时,也会注意学生对杜甫和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案例反思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项目化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的实践和研究,不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1: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

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

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

副使斯当东(George L. 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

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一、案例背景本案例分析旨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精选案例,以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指导。

二、案例一:文化大革命的教学该案例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应选择相关的教材和资源,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二:历史史料的利用该案例旨在介绍如何有效地利用历史史料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和有趣的历史史料,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历史史料进行批判性评估,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事件的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四、案例三:历史研究项目的设计该案例旨在探讨如何设计和组织历史研究项目。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在学生中感兴趣的主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和调查。

在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采访、访问博物馆或图书馆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样的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升他们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五、案例四: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整合该案例旨在介绍如何将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教师可以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设计跨学科的研究活动和项目。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并培养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思维能力。

六、结论以上是几个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物史料教学研究——基于案例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物史料教学研究——基于案例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物史料教学研究——基于案例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由教育部审定的高中历史必修教辅 eBook,中外历史纲要由两本书组成。

其中第一本书是《中国历史纲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第二本书是《外国历史纲要》,全面介绍了西欧古代史、罗马古典史、中世纪及其以后的欧洲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交叉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美洲历史、东欧历史和亚洲历史,旨在增强高中生对中外历史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纲要》试图从实物史料的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总结,以建立一个客观的历史观和多元的历史思路,反映历史变迁中交叉碰撞的复杂性。

为此,《纲要》编写者特地收集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史料图片,配以简短文字说明,使用者们能够更准确地认知和理解历史事例。

下面以刘歆《赤壁赋》学习为例,对《纲要》中实物史料教学法以及其特点进行研究。

《纲要》对刘歆《赤壁赋》的学习采取多种多样的实物史料教学法和新颖的观点,引入实物史料的图片,增强学习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充分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首先,明确的文字描述告诉读者刘歆是根据赤壁的真实历史场景改编出《赤壁赋》,所以在文中放入了真实的史料图片。

这些图片包括刘歆在赤壁那次激战之前,来往船只护卫舰等等。

这些图片既有利于深入理解刘歆和他的赤壁战役,又有助于捕捉赤壁战役当时有关人物及其生活、文化、建筑等者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其次,《纲要》还提到,历史本身并不能完全证明刘歆真实存在,但史料图片却可以加深阅读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纲要》中提供的史料图片中,读者可以看见当时军舰的内外构造,来进一步传达及增强视觉冲击力。

最后,《纲要》中提到了《赤壁赋》在文学史及戏曲史上的重要性,从古老的书籍收录引用,及当代下的传播扩散,使得历史及文学史学习更加深入。

这些史料图片促使编辑能够更好的记录下历史,这一采用实物史料的教学方式促成了客观真实历史描述的繁荣发展。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中外历史纲要》中的实物史料教学法不仅拓展了课程教学面貌,更充分发挥了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质性与实效性,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创新案例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创新案例

历史学科教学设计创新案例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完善、唐诗的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等。

掌握分析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历史场景重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提高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唐朝盛世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从唐朝的兴衰中汲取经验教训,理解一个国家繁荣发展需要的多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2. 难点。

理解唐朝盛世出现的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唐朝对外交往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1.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唐朝的不同角色,如皇帝、大臣、商人、诗人等,从不同角度展现唐朝的社会风貌。

2. 小组讨论法。

针对唐朝盛世的原因、影响等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 情景教学法。

创设唐朝的各种历史场景,如宫廷议事、长安集市、文人雅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唐朝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目的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厉害的朝代——唐朝。

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就像哆啦A梦和大雄一样,通过时光机,嗖的一下就到了唐朝。

现在,我们站在唐朝的土地上了,周围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人们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那我们先四处看看吧。

”2. 唐朝的政治成就(10分钟)角色扮演:“皇帝的早朝”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房玄龄、魏征等角色。

唐太宗(学生A)坐在“龙椅”上,开始早朝:“朕今日听闻百姓安居乐业,朕心甚悦。

然朕亦知治国之道,需广纳贤才,爱卿们可有何良策?”房玄龄(学生B):“陛下,臣以为当完善科举之制,广纳天下英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份国书
•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 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 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 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 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 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 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 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 ——摘编自《清实录》等
鸦片战争史料
• • • • 两份国书 两张礼单 两个现象 两种认识
两份国书
• 在贵国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 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 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 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 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 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 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 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 安。 •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文化大革命史料
• 中共九大开幕影像资料(文件夹内)
三国鼎立史料
考试题目
•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南阳武侯祠联 •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 材料三: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 请回答: • 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 据”“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 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两个现象
• (1)中国现象 •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 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 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 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 况。 • (2)英国现象 •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 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 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 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 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 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2)英国看中国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 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 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 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 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 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 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 马嘎尔尼
两种认识
• (1)中国看英国 •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 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 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 材料二: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 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 ——牛鉴(两江总督)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诺曼底登陆史料 • “潮汐、气候和风不用说是我们和沿海全线海 军经常关心的问题,因为防御的制度是,如果上述 条件有利于凌晨在某一地区登陆,那里的驻防部 队就要处于戒备状态。…… • 6月4、5两日的气候条件被认为是不利于在 诺曼底海岸登陆的,海军专家也同意这种看法。 于是第七集团军令多尔曼上将命令暂时放松`戒 备’状态。……尽管6日凌晨5时至6时是诺曼底 东部退潮的时间,但看来这一段海岸不至于立即 受到袭击。’,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 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 平矿务局工程处。 •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 吨,江南制造局
两张礼单
• (1)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 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 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 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 (2)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 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 和各色食品等。 •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关于曹操评价的史料
•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曹操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 之奇策, 总御皇机,克成洪业,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 ——《三国志· 魏 志· 武帝纪》
“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 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返,迴山倒 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 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 之身一也。 ” ——袁山松《献帝纪》 • 在我看来,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 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 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 物。 ——翦伯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