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光辉历程。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分享一个详细的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

3.学习分析史料的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4.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个时期整体的认识。

2.重要事件和人物:重点讲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诸子百家的思想。

3.史料分析:《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文献的节选阅读,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史料,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4.文化传承: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科技、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

教学方法1.讲授与互动: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如博物馆、古文化遗址等,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1.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2.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3.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扮演技巧。

4.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善疑、求真、创获”史料实证教学探究案例——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为例

思、想之m i t l M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雨人唐琴2020年5月28日,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成学江老师组织的历史教研室暨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三次高端学术讲座上,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的精彩点拨,令我们这些常年埋头拉车的中学教师豁目开襟,如坐春风。

学界智者广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高远的见解的确是“高山仰止”,但那种勤思善问、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却是我们能够“景行行止”的。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成为思考型的教者,这 是受教于陈教授后的一个感悟。

统编版新教科书已经把许多体大思精的大学课程内容下移到了中学课堂,微言大义的教科书表述,纷 繁复杂的历史概念,纵横捭阖的时空联系,正 挑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备课教课不再是“一本万利”,而是“日新月异”,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学科功底与专业素养。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走精博深思的道路。

教师自身善于思考,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才更有资格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 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 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引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语,但以此来说明相关问题则似有偏失。

本文拟以此为例,沿着“善疑、求真、创获”的思考探究路径,引导学生质疑、求证、解析“素来不成问题之事”,以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一 语的史料实证效度【善疑】此语具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主要针对什么?【求真——史料实证】材料1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借“祝寿”之名企图直接面见清帝并提出要求。

由于英国人事先掩饰其意图,导致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其误认为是向皇帝祝寿的“贡使”,结果出现了礼仪之争。

英使团随后参加了清帝寿典。

清政府曾天真地认为,祝寿完毕应该安排英使回国了。

到 这时马戛尔尼才正式提出了“划地居留”“增开口 岸”等6项要求。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来说明史料在其中的运用:
在教授中国近代史中“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 如当时的政治环境、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计划等。这些史料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 解清政府的无能和落后以及英国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三、史料运用
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形式:
1.插入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数据。 例如,在讲述某一时期的经济状况时,可以插入相关的统计图表或贸易路线图等, 让学生更清晰地了生自主搜集和分析史料,以便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例如, 在讲述世界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古埃及金字塔的史料,并分析其历史意 义和文化价值。
四、史料运用的效果和局限性
1、史料运用的效果
通过运用史料,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其次,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 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得到了增强。
3、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 意识
史料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传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可以更 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史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 式
1、引入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史料,如图片、故事、文物等,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时,可以展示《独立 宣言》的原件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经过。
有时候,单纯的历史事件描述不足以让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 时候,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史料,如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教学案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了解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讲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前,先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活动。

请学生回忆一下,古代的官员是如何选拔的?他们的选拔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拔制度?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由来。

2.学习任务: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主题,并准备展示。

主题包括: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意见。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分享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感悟。

4.整合总结: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整合总结。

回顾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科举考试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提醒学生注意科举制度的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与现代选拔制度的异同。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问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分享,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情感目标方面的评估主要是观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态度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将学生的展示和自己的评价材料整理,作为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依据。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巧用身边史料,深化历史教学——《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案例分析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期特色,且多次经历包括陆续建立的几十个政权、后期宋政府的兴盛和江南的社会风气复杂的演变等,江南地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苏州市为例,利用身边的史料,可以深入挖掘苏州素有“苏门历史”的名声,认识发展江
南的联接作用;可以用史料展示苏州在农业上把守着“五麦、六稻、七仓”,农业发达支撑
着当时江南的发展;可以用史料来认识早期江南城市的长堤、房屋、港口和其他建筑,及
它们对当时江南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史料进一步认识江南通行两岸的航运,及它们对当时商贸往来、文化传播及当时江南的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

用身边的史料巧妙地将“大历史”落实到地方,能完美的表达江南的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下的
深刻教训;同时,可以用史料来唤起研究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仿照史料中的生活,体验当
地的文化特色,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综上,利用身边史料丰富历史教学,可以从各个层面展示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身边的史料开发江南的历史,让历史融
入生活,让学生深刻领悟历史的沉淀。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1(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2.农耕格局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份国书
•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 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 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 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 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 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 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 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 ——摘编自《清实录》等
鸦片战争史料
• • • • 两份国书 两张礼单 两个现象 两种认识
两份国书
• 在贵国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 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 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 本国臣民曾经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 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 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 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 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 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 安。 •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文化大革命史料
• 中共九大开幕影像资料(文件夹内)
三国鼎立史料
考试题目
•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 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南阳武侯祠联 •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 材料三: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 请回答: • 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 据”“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 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两个现象
• (1)中国现象 •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曹振镛的重臣,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当 别人问他为什么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的秘诀时, 他的回答是:“多叩头,少说话”。 • 多磕头,表示顺从;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是见什么人说什 么话。这是当时官员的心态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 况。 • (2)英国现象 •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 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 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 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 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 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2)英国看中国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 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 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 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 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 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 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 马嘎尔尼
两种认识
• (1)中国看英国 • 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 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 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 材料二: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 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 ——牛鉴(两江总督)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诺曼底登陆史料 • “潮汐、气候和风不用说是我们和沿海全线海 军经常关心的问题,因为防御的制度是,如果上述 条件有利于凌晨在某一地区登陆,那里的驻防部 队就要处于戒备状态。…… • 6月4、5两日的气候条件被认为是不利于在 诺曼底海岸登陆的,海军专家也同意这种看法。 于是第七集团军令多尔曼上将命令暂时放松`戒 备’状态。……尽管6日凌晨5时至6时是诺曼底 东部退潮的时间,但看来这一段海岸不至于立即 受到袭击。’,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 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 平矿务局工程处。 •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 吨,江南制造局
两张礼单
• (1)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 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 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 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 (2)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 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 和各色食品等。 •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关于曹操评价的史料
•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曹操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 之奇策, 总御皇机,克成洪业,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 ——《三国志· 魏 志· 武帝纪》
“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 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返,迴山倒 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 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 之身一也。 ” ——袁山松《献帝纪》 • 在我看来,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 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 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 物。 ——翦伯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