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献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根据《辞海》解释,有以下四个含义:①修习涵养;②平素所供养;③素质与教养;④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可见,素养一词,相比“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习得与养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一词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修养”一词,则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把“素养”理解为“人经过日常的学习与锻炼养成的能力与态度”。

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也都大致聚焦在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褚宏启与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价研究中心的张咏梅、田一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一文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或者说,核心素

养是学生在21世纪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态度。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也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工作的未来》(The Future of Jobs)指出,在很多行业和国家,大部分需求最多的职业和专业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还没有产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这意味着,今天65%的小学生将在未来从事全新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为尚未存在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许多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他们提出了21世纪素养等理念。近十几年来,21世纪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代表性国际组织和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两国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1.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

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该框架对于PISA 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

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2.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见图1)。

图1: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3.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

图2:新加坡“21世纪素养”框架

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

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三、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我国在2014年正式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要求加快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

2016年初,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发布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