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明清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好比一个分水岭,划分了 两种中国形象。如果说,之前的古典性中 国形象凝聚了中国人有关自身与世界的第 一次定义,那么,之后的现代性中国形象 则沉积着中国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第二次定 义。在第一次定义中,中国显示出世界中 心的权威形象;而在第二次定义中,它转 而承认西方为中心,自己被放逐到边缘。
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 (1)“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及其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3)“现量”说,王夫之对意象生成理论的
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 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 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相宗络索•三量》
证的统一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
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 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学问诸家的重要艺术手段。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才”、“胆”、“识”、“力”
“才”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的这三种涵义,显然是对于审 美观照的一种分析。在王夫之看来,审美 观照必须具有“现在”、“现成”、“显 现真实”这三种性质。审美观照是感觉器 官接触客观景物时的直接感兴,排除过去 的印象;审美观照是瞬间的直觉,排除抽象 概念的比较、推理;审美观照中所显现的 是事物的完整的“实相”(“自相”),不 是脱离事物“实相”的虚妄的东西,也不 是事物的“共相”(事物的某一特征,某一 规定性)。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4— 25. )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二节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356)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诗道性情”——对诗歌性质、特征深
刻而辩证的认识 (二)“情景相生”和“现量”——对诗歌审
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
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只
有是非明、美丑分,才能言伪情发,辞随意定,从而获得高度的创作
自由。“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
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但上述四项,并非机械割裂,而是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文论
思考题: 1,情景说。 2,现量说。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三节 《原诗》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375)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Baidu Nhomakorabea
三、内容分析——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心。
(1)“理”“事”“情”
创作必“无撰乎理”,“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理”是指事物的
王国维的境界论,特别强调了景与情、物与我的统一,及感情的真挚两个
方面,二者正是意境的核心所在。 可以概括为;境界是真景物与其感情的辩
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境界绝不是景物与感情的简单分离,而是景物与感
情的高度融合。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二)、关于境界的结构分类。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
思考题: 1, “理 ”、“事”、 “情”。 2, “才”、“胆”、“识”、“力”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423)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关于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诗歌
“专征自然之理”,就不是自然主义地叙述一般生活,而是描绘生活的本质,这就要
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既其发生,则事也。”“事”是客观事
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不同事物有不同规律,当然具体现象也就 纷纭万状。诗人如果只言 “理”而无实“事”,创作就会单调乏味,流于公式化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
第六章 明清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具体而言,清代的文学批评具有以下批评个性和审美特征:
1,文学批评观念上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 2,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3,唐宋之争的历史终结。 4,从“心学”到“实学”。 5,清代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 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感情在,而是指我的情感消融在自然 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 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 2、隔与不隔。 3、造境与写境。 4、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5、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是指鲜明 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二 者往往又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 情语”。王国维有时又将境界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分开来谈,他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滤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 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其实,意 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的。叶燮论其内在关系说;“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
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又当“先之以识。使无
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因为“识”来自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直接与世界观相联系。“识”正之后,就不会把创作引入误区歧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化。因此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事”中有“理”,寓 “理”于“事”,叶燮的见解合乎创作规律。什么是 “情”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
而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 象的 “情”,情趣之中,自有勃勃生机。“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
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 (1)“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及其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3)“现量”说,王夫之对意象生成理论的
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 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 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相宗络索•三量》
证的统一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
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 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学问诸家的重要艺术手段。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才”、“胆”、“识”、“力”
“才”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的这三种涵义,显然是对于审 美观照的一种分析。在王夫之看来,审美 观照必须具有“现在”、“现成”、“显 现真实”这三种性质。审美观照是感觉器 官接触客观景物时的直接感兴,排除过去 的印象;审美观照是瞬间的直觉,排除抽象 概念的比较、推理;审美观照中所显现的 是事物的完整的“实相”(“自相”),不 是脱离事物“实相”的虚妄的东西,也不 是事物的“共相”(事物的某一特征,某一 规定性)。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4— 25. )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二节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356)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诗道性情”——对诗歌性质、特征深
刻而辩证的认识 (二)“情景相生”和“现量”——对诗歌审
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
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只
有是非明、美丑分,才能言伪情发,辞随意定,从而获得高度的创作
自由。“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
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但上述四项,并非机械割裂,而是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文论
思考题: 1,情景说。 2,现量说。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三节 《原诗》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375)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Baidu Nhomakorabea
三、内容分析——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心。
(1)“理”“事”“情”
创作必“无撰乎理”,“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理”是指事物的
王国维的境界论,特别强调了景与情、物与我的统一,及感情的真挚两个
方面,二者正是意境的核心所在。 可以概括为;境界是真景物与其感情的辩
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境界绝不是景物与感情的简单分离,而是景物与感
情的高度融合。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二)、关于境界的结构分类。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
思考题: 1, “理 ”、“事”、 “情”。 2, “才”、“胆”、“识”、“力”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423)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关于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诗歌
“专征自然之理”,就不是自然主义地叙述一般生活,而是描绘生活的本质,这就要
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既其发生,则事也。”“事”是客观事
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不同事物有不同规律,当然具体现象也就 纷纭万状。诗人如果只言 “理”而无实“事”,创作就会单调乏味,流于公式化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
第六章 明清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具体而言,清代的文学批评具有以下批评个性和审美特征:
1,文学批评观念上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 2,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3,唐宋之争的历史终结。 4,从“心学”到“实学”。 5,清代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 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感情在,而是指我的情感消融在自然 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 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 2、隔与不隔。 3、造境与写境。 4、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5、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是指鲜明 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二 者往往又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 情语”。王国维有时又将境界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分开来谈,他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滤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 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其实,意 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的。叶燮论其内在关系说;“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
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又当“先之以识。使无
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因为“识”来自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直接与世界观相联系。“识”正之后,就不会把创作引入误区歧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化。因此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事”中有“理”,寓 “理”于“事”,叶燮的见解合乎创作规律。什么是 “情”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
而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 象的 “情”,情趣之中,自有勃勃生机。“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