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第六章明清文论》课件设计田进兴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仁,里仁为美,即有德者为美。 有德者则幸福指数最高,所以孔子赞美颜回的德行,批评宰 予‚朽木不可雕也‛ 孔子论述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这就是所谓的‚比德‛说 总之,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 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 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尚实致用的精神及其文艺服务于政 治的载道观念,对我国传统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论 语 阳 货 》
迩 之《 事诗 父》 ,可 远以 之兴 事, 君可 ,以 多观 识, 于可 鸟以 兽群 草, 木可 之以 名怨 ”。
—— ·

(四)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美与善的关系来分析文学艺术,尽美又尽善,形式 与内容的统一。 必须注意,孔子更加注重善,即文学的内容,也即文 学的伦理道德属性、社会教化功能。 中和之美的美学标准 孔子论述了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断章取义,引申为文论。 (五)论美及其美感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儒家思想中的‚守中‛思想,伦理意识中的‚中正‛思想 与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思想,杂糅生成了中 国古典社会的‚中和‛美学观念和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中缺少那种蕴藉着伟大精神力量的崇高感,也缺少 那种充满毁灭性精神力量的悲剧意识,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生发中找到原因。 比如:通变观 《系辞》:‚生生之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刘勰《文心雕龙》:‚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文律运周,日 新其业‛,‚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 乎时序‛ 叶燮《原诗》:‚时有变而诗因之‛ 赵翼:‚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
(三)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 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有确定性, 也有多义性。 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只可意会不 可言传,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 指人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诗家之景如蓝 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及与 眉睫之前。虚实相生,神与物游, 情景交融· · · · · ·

《明清近代文论》课件

《明清近代文论》课件
以清新、幽默、机智为主要特点,关注 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
VS
详细描述
晚明小品文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文学形式, 以张岱、黄宗羲等人为代表,他们以清新 、幽默、机智为主要特点,关注生活中的 琐事和细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 察来展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复杂。晚明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 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藉和美的享受。
细腻婉约
总结词
这一风格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柔美,以女性视角和情 感为主线,表现出一种柔婉、含蓄的美。
详细描述
在明清近代文论中,细腻婉约成为另一种重要的文学风 格。这种风格的作品情感细腻,语言柔美,以女性视角 和情感为主线。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柔美的语言,表 现出一种柔婉、含蓄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作品所描 绘的女性形象上,更体现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上。细腻 婉约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人性、情感和生 活的思考。
清代桐城派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条理,提倡古文要讲究义理和辞章。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清代桐城派是清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以方苞、刘大櫆 等人为代表,他们注重文章的结构和条理,提倡古文要讲 究义理和辞章。桐城派强调文章应该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语言简练、优美,追求一种高雅、质朴的艺术风格。桐 城派的文学主张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近代文论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交流与融 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经验启示 。
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涵
明清近代文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 价值观念,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涵, 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支持和文化底蕴。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丰富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6

文学院
崔大江
国初之制,伶人常戴绿头巾,腰系红搭膊,足穿 布毛猪皮靴,不容街中走,止于道旁左右行。乐 妇布皂冠,不许金银首饰;身穿皂背子,不许锦 绣衣服。(徐复柞《三家村老委谈》) 我高皇帝即位,闻其(指高则诚)名,使使征之, 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 《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 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 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 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徐渭《南 词叙录》)
文学院 崔大江
Emall: cuidj@
都主张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
李渔:
主张和‚不比尽有其事‛,凡属某个问题‚所 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亚里士多德:
Emall: cuidj@
诗所描写的‚不在于描写已发生的事, 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 律可能发生的事 ‛。
Emall: cuidj@
文学院
崔大江
《西厢记序》(徐文长佚草卷一)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 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 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 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 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 贵本色。众人啧啧者煦煦也。岂惟剧者, 凡作者莫不如此。
——《古今名剧合选》 《酹江集·昆仑奴》第一折眉批
文学院
崔大江
第三节 吴江派与临川派 一、吴江派与临川派论争概况 汤显祖《答凌初成》:
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 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 芭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其中骀 荡淫夷,转在笔墨之外耳。‛
臧懋循 《玉茗堂传奇引》 :
在理论形态上,西方戏剧理论比较严肃周整,却 有点枯燥;而中国戏剧理论形态比较轻松自如, 却也有不够严紧之弊。

古代文论课件

古代文论课件

第五节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 忘言”
庄子在《天道》 庄子在《天道》篇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创作 的相互关系: 中“言”与“意”的相互关系: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我犹不足贵也,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 故视而可见者, 其贵也(郭象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故视而可见者,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 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第一章
绪论
一 、课程的性质、意义及内容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向大家简要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 介绍中国的文学批评及其特色和成就。本课 程涉及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主体文学思潮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 及其发生发展线索、重要文学理论范畴及其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演变发展、重要文论家及其主要文论思想, 重要文论著作及其理论意义等
第五节
一、老子的道论
老子庄子的文艺观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道”是万物自身运作的规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 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律,是客观性的、实有的道。
二、庄子的文艺观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化老子客观之道为主观心灵之道。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 坐忘”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 “坐忘”。 人间世》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此谓坐忘。”

古代文学(明清)课件

古代文学(明清)课件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绪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卓人月:‚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陈鸿绪†寒夜录‡引)●†南宫词纪〃汴省时曲〃锁南枝‡傻俊角,我的哥。

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

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

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挂枝儿•赠瓜子‡瓜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

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

礼轻人意重,好物不须多。

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随驾幸南海子‡杨荣天开形势庄都城,凤翥龙蟠拱帝京。

万古山河钟王气,九霄日月焕文明。

祥光掩映浮金殿,瑞霭萦回绕翠旌。

圣主经营基业远,千秋万岁颂升平。

邱濬†五伦全备记‡‚近日才子新编出这场戏文,叫†五伦全备‡……虽是一场假托之言,实万世纲常之理。

‛●祁彪佳:‚一记中尽述五伦,非酸则腐矣。

‛(†远山堂曲品‡)●太平郡伍太守、范氏●伍伦全、伍伦备、安克和●施善教、淑清、淑秀●景氏1、剧本人名的设计煞费苦心,伍伦全、伍伦备即‚仁、义、礼、智、信‛全部具备。

2、教化问题放在了剧本创作的首位,利用戏剧艺术的感人力量进行全面的封建道德说教宣传,白多唱少。

3、儒家创设的人格理想,随着其思想理论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正统和主导地位的确认,日益地精密化,具体化、大众化,由此积淀为民族的深层的文化意识。

一、明代社会与文学突变的关系●明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带来市民阶层的扩大,也带来审美需求的变化,与读者群的变化,必然呼唤着新的文学的产生。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话说国朝成化年间,苏州府长洲县阊门外有一人,姓文名实,字若虚。

生来心思慧巧,做着便能,学着便会。

琴棋书画,吹弹歌舞,件件粗通。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第一节:元代文学: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 , 称大汉,后人尊为成吉思汗。到1368年为朱元璋 所取代,共162年。 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还有 从南宋就兴起的南戏。
一、元杂剧

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曲文学。它吸收 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 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 结合起来编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 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 百回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 8-12回:写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 出世、交代取经缘起。 13-100回:写孙悟空师徒四人往西天取 经经历八十一难的过程。
《西游记》思想内容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的人间国度的描写,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地影 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四、神魔小说《西游记》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大唐 西域记》,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弟子 辩机记录整理,介绍了西域诸国佛教遗 迹和风俗物产。 宋代,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到元代,西游故事渐趋定型。 明代中叶,一位天才小说家吴承恩(有 质疑),创作了首部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生发、合理演化。 2、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4、纯属想象,全系虚构。
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从文字详 略不同、描写细密与否来分,有繁本、 简本之别。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圣叹 将120回简化为70回。 现存较早、较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 《水浒志传平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 行社1956年影印本。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既闲且驰。奔驰熟练快如飞。
矢诗不多,贤臣献诗真不少,
维以遂歌。为答周王唱歌会。
《大雅·民劳》
民亦劳止,人民劳苦莫提起,
汔可小安。要求稍稍得安逸。
惠此中国,国家搞好京师富,
国无有残。社会安定好风气。
无纵诡随,别听狡诈欺骗话,
以谨缱绻。结党营私要警惕。
式遏寇虐,制止暴虐与劫掠,
无俾正反。莫将政权轻丧弃。
诗辨附录思考与练习第六章明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第三节市井艳词序第四节忠义水浒传序第五节第六节序山歌思考与练习第七章清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闲情偶寄第三节第四节论文偶记第五节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思考与练习第八章近代文论第一节学习要点第二节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思考与练习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
2、“诗言志”这个论点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的功能和价值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即诗是表达人的内心思想感情的。
3、“诗言志”是先秦诸子普遍持有的论诗主张[见附录1],它出现在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初起阶段,表明中国文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开端。因此,后来的学者对“诗言志”一说评价很高,朱自清就认为它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见附录2]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PPT课件

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PPT课件
第一、情感论
9
李贽的童心说主张:“天下之至文” 是童心(真心、真情)的表现,不是假理 的阐说。
汤显祖、王骥德在戏剧创作中倡导 “情”的重要性。汤提出“世总为情,情 生诗歌”,王主张“模写物情,体贴人 理”。
黄宗羲和王夫之也在诗文理论中强调 情的重要性。黄曰“凡情之至者,其文未 有不至者也”,王认为“诗以道情”。曹 雪芹也称自己的作品“大旨谈情”。
第六章 明 清 文 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 繁荣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 结期。除诗文理论继续走向成熟外, 小说、戏曲理论也呈繁盛状态。
1
一、明清文论概述
明清时期,我国文化呈现出复杂状态, 三教思想在融合发展中,各自内部都出现 了分化,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的文化取向 有合有分。明清文论的发生、发展同明清 两代的思想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体上看,明清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 同理学、心学、实学的发展形成了大致相 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0
第二、性灵论
明代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提出文学 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 张抒写真性情、真感情,要有独创性。
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更强 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随园诗 话》曰“凡作诗者,各有身分,亦各 有心胸”,“作诗不可以无我”, “文章当自出机杼(zhù),成一家风 骨”。
11
第三、本色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小说评点大家, 比如李贽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毛伦、毛宗纲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脂砚斋对 《石头记》的评点等等。
14
这些评点的共同特征有3点: 一是敢于突破儒家传统思想的束
缚,注意提高小说这种通俗文学的地 位。 二是这些评点大家在具体评点中, 重视小说的社会批判功能,体现出强 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三是注重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 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探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PPT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PPT

◇一些文论范畴是言说主体某种学术观念的反应; 如“文以载道”说、“自得”说、“童心”说等。 ◇一些文论范畴与观念是言说主体某种生活情趣的升 华。 如“滋味”、“神韵”、“兴趣”、“清丽”、“疏 放”等。 3.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可以进而把握古人的 生存方式与人生智慧。 4.古代文论话语揭示了两个中国古人恒久的人生价值 追求——权力(事业)、幸福感(家庭)
宋代大量诗话类著作的出现,标志文论中的诗文 评话语已超过了工具主义和审美主义文论话语。 ■关于诗文发展源流的观点 这类文论著作具有文学史论的性质。
●“中学”的价值原则与“西学”的“效用原则”的两 难选择 ●探索发展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七、中国古代文论概观
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体系有三:
◆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 成以儒家为代表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 ◆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 形成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 话语系统; ◆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以文 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而更为关注诗文如何创 新的问题,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 点。
唐代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 易《与元九书》) ◆宋代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宋代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 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 形而上色彩的“道”。诗文应该成为载道的工具。 2.以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系统 从本质上而言,对古代文论的建设之功莫大于以 老庄、佛释为依托的审美主义文学价值观。即消 除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约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使得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活动,它也
一、作为课程名称的“古代文论”及相关问题阐释

古代文论(明清诗文论)

古代文论(明清诗文论)

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
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 咏叹讴吟,俱不离是而为言者矣。
(二)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 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 穷思维,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 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有不可名言之理, 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妙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 情至之语。

第三节 袁宏道与公安派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发展观 (一)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 质,不逐月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 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 唯能隄其隤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 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 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 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 者,终不肖也,何也,彼求骚而于骚之中也。
袁宏道的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
套”,主张诗文创作应该从“胸臆”中流 出;袁枚的性灵说虽然也主张诗表现真性 情,但并没有否定诗必温柔敦厚的儒家诗 教。 袁宏道的性灵说既主张表现诗人的“真心 自我”,就必然反对一切格套的束缚;袁 枚在这个问题上却比袁宏道保守,认为雅 俗不能不辨。 袁宏道见变则喜,唯新是好;袁枚的持论 则显得比较平正通达。
第二,提出了“直写性情”、“文 随世变”的理论。 《三百篇》直写性情,靡不高古,虽 其逸诗,汉人尚不可及。今学之者,务 去声律,以为高古。殊不知文随世变, 且有六朝、唐,宋影子,有意于古,而 终非古也。
第三,提出了“奇正参伍”的中正 之法,要求“自我作古”。 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 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 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古人制作, 各有奇处,观者自当甄别。 或问作诗中正之法。四溟子曰: “贵乎同不同之间:同则太熟,不同则 太生。二者似易实难,握之在手,主之 在心。使其坚不可脱,则能近而不熟, 远而不生。此惟超悟者得之。”

明清文学课件

明清文学课件

(3)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 绪纷繁。各回独立,全书完整。以蜀汉为中心,以 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5)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二是想像、
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 而近妖。”
《录鬼簿续编》: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
《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看到罗贯中依恋
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他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4、艺术成就:
浅近文言,雅俗共赏;
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结构宏伟,百年事件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 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
(1)人物形象: 四百多人,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典型; 共性;个性。


描写人物,善于抓基本特征,加以夸张,并用 对比、衬托的方法。(曹操奸诈;张飞心直口快,天真、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
多样。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
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先河。
2、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府祁县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 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小秦王词话》《十七 史演义》。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 所谓“养气”,就是培植和历练人的浩然 正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
❖ “知”基础之上的 。所以“知言”与“养气”是相互联系, 互为依存的。
❖⒉以意逆志说
❖ 故说诗者,不以文(个别文字)害辞(语句), 不以辞害志(原诗本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假如拘于词句),《云汉》之 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 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
❖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 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 答。
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 文学观念
《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 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 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 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两大阶段:古代和近代。五个时期: 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 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扩展 期);明清(繁荣鼎盛期);近代 (中西结合期)。(张少康、刘三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五四”至建国以前;(草创期)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发展
期) ❖新时期。(繁荣期)
❖繁荣期的表现:
❖1.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撰著; ❖2.古代文论专家专著的研究; ❖3.专题研究; ❖4.特定文学体裁的文学理论研究; ❖5.中国古代美学论著的撰写; ❖6.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资料的搜集、整
理、编纂。
讲授手段与方法

《明清近代文学》课件

《明清近代文学》课件
《明清近代文学》ppt课 件
目录
• 明清近代文学概述 • 明清小说 • 明清戏剧 • 明清诗词 • 近代文学
01
明清近代文学概述
文学背景
政治环境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频发。
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阶层分化 。
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近代文学背景
01
02
03
社会转型
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 ,近代文学开始孕育,社 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西方文化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近 代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思 潮的影响。
民族危机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 族危机,这一时期文学作 品中常常反映出强烈的民 族意识。
近代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鲁迅
《呐喊》、《彷徨》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 族命运。
ABCD
形式多样
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并存,各具 特色。
艺术精湛
明清近代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精致、细腻,注 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
02
明清小说
《红楼梦》
总结词: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语言华丽,人物形象鲜明,是中国古典 小说的代表之一。
通过宝黛爱情悲剧,深刻反映了封建礼 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推动文学现代化
近代文学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 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THANKS
感谢观看
明清诗词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点,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还有 清新自然派等,这些不同的风格丰富 了明清诗词的艺术表现力名的有明七子、清初六家、 浙西词派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在诗词创作上都有自己独 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清近代文论PPT文档82页

明清近代文论PPT文档82页
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 三、公安派与竟陵派
▪ (一)袁宏道与公安派的“独抒 性灵论。
▪ 袁论其弟中道诗:“大都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出, 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 千言,如水东流,令人夺魂。” 其思想:
▪ 1、 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七子” 的模拟。
▪ 针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公安 派主张:
▪ 关于戏曲表演,元初胡祗遹提出过“九美说”。 明人进一步讨论之。如孙黄鐄曾提出“十要”, 其三便是“要搬出来好看”。王骥德要求“可 演可传”。汤显祖更要求演员:要深入角色, 钻研词曲,洞悉意趣,达到表演的最高境界— —圆转自如。“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 者不知神之所自止。”
▪ (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 1、主张“厚出于灵”。“厚”指诗歌艺
术境界之深厚;“灵”指诗人艺术感受之 灵敏。
“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 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
2、追求“幽深孤峭”之境。 钟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
行静寄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 游于寥廓之外。” 谭元春:“夫人有孤怀,有孤诣,其名必孤行于古 今之间,不肯遍满寥廓;而有一二赏心之人, 独为之咨嗟彷徨者,此诗品也。”
▪ 为了意趣神色的表现,“正不妨拗折天 下人嗓子。”与沈璟针锋相对
▪ 王骥德在《曲律》中中肯评价两派,主 张调和。
▪ 大致而言,临川尚趣,吴江守法;临川 重风神情思,吴江务声律格调;临川着 眼于演出的趣味效果,吴江偏重于演出 的演唱。他们各有所长,王骥德要求两 擅其极。很是全面。
2、戏剧语言的文词论与本色论之争。
▪ “趣味”包括“童趣”和“新奇之 趣”。
▪ 最上乘之趣是天真无邪的童趣,它“得之于自 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新奇之趣”, 一是奇人,即不受名教束缚的“自适之极”的 人;二是奇文,即非人为造作,而是师法自然、 独抒性灵之作。

明清文学 文学史 课件

明清文学 文学史 课件

《西游记》
❖ 神话小说《西游记》 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 去天竺(印度)取经的 事迹﹐由吴承恩在民 间传说和有关话本﹑ 杂剧的基础上改写而 成。
❖ 该书想象丰富﹐手法浪漫﹐语言诙谐﹐是白 话小说中独树一帜的优秀之作。书中塑造了 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 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孙悟空的形象是人民 群众敢於同恶势力作斗争﹑不怕困难等优秀 品质的艺术概括﹐也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 力的美好理想。
谢谢
我国小说发展历程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 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 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 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 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 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 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已初 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 作﹐逐渐成熟。
❖ “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 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 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 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 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封 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 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 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 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 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 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 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 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明清文学课件

明清文学课件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
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伯奢一家的三种说法: • 正当防卫(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 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 数人。) • 过失(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 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 杀八人而去。) • 过失+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 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演义作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遂行。
宋代“说话”的繁盛
宋代坊市制打破,勾栏瓦肆的繁盛 “说话”的家数: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 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 儿,谓士马金鼓之事。短篇幅,现实题材,普通 市民为主角,一般一次讲完,最受欢迎。 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 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讲 史有说有评,又称评话。每说一次叫一回,多次 才能说完,这就是章回小说的来源。讲史‚说话 人‛分工很细,有专讲五代史,有专说三分的。 合生,相声的前身。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 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 • • 智绝:“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 义绝:“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 奸绝:“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 二、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种种矛盾, 尤其善于战争描写。 • 战争之间详略互济虚实相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如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同 与异 • 笔墨主要在战争背后的内容,注重斗智,写战争的 目的在于写人。继承《左传》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 传统。 • 注重场面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驰结合,动静结 合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叶燮论其内在关系说;“大约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
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过四者之中,又当“先之以识。使无
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因为“识”来自对于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直接与世界观相联系。“识”正之后,就不会把创作引入误区歧途。
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美学原则的。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思考题: 1, “理 ”、“事”、 “情”。 2, “才”、“胆”、“识”、“力”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四节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423)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关于境界。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诗歌
“专征自然之理”,就不是自然主义地叙述一般生活,而是描绘生活的本质,这就要
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洞察生活的能力。“既其发生,则事也。”“事”是客观事
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不同事物有不同规律,当然具体现象也就 纷纭万状。诗人如果只言 “理”而无实“事”,创作就会单调乏味,流于公式化概念
美意象的生成及其情景关系的阐述。 (1)“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及其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3)“现量”说,王夫之对意象生成理论的
探索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 “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 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 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 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 妄。——《相宗络索•三量》
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
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只
有是非明、美丑分,才能言伪情发,辞随意定,从而获得高度的创作
自由。“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
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但上述四项,并非机械割裂,而是辩证统一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是指鲜明 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二 者往往又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 情语”。王国维有时又将境界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分开来谈,他说,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滤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 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其实,意 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现量”的这三种涵义,显然是对于审 美观照的一种分析。在王夫之看来,审美 观照必须具有“现在”、“现成”、“显 现真实”这三种性质。审美观照是感觉器 官接触客观景物时的直接感兴,排除过去 的印象;审美观照是瞬间的直觉,排除抽象 概念的比较、推理;审美观照中所显现的 是事物的完整的“实相”(“自相”),不 是脱离事物“实相”的虚妄的东西,也不 是事物的“共相”(事物的某一特征,某一 规定性)。
化。因此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事”中有“理”,寓 “理”于“事”,叶燮的见解合乎创作规律。什么是 “情”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
而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 象的 “情”,情趣之中,自有勃勃生机。“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
证的统一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
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 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学问诸家的重要艺术手段。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2)“才”、“胆”、“识”、“力”
“才”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
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 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感情在,而是指我的情感消融在自然 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 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 2、隔与不隔。 3、造境与写境。 4、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5、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4— 25. )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二节 王夫之《姜斋诗话》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P356)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三、内容分析 (一)“诗道性情”——对诗歌性质、特征深
刻而辩证的认识 (二)“情景相生”和“现量”——对诗歌审
中国古代文论
第六章 明清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具体而言,清代的文学批评具有以下批评个性和审美特征:
1,文学批评观念上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 2,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3,唐宋之争的历史终结。 4,从“心学”到“实学”。 5,清代文学批评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鸦片战争好比一个分水岭,划分了 两种中国形象。如果说,之前的古典性中 国形象凝聚了中国人有关自身与世界的第 一次定义,那么,之后的现代性中国形象 则沉积着中国人对自己和世界的第二次定 义。在第一次定义中,中国显示出世界中 心的权威形象;而在第二次定义中,它转 而承认西方为中心,自己被放逐到边缘。
王国维的境界论,特别强调了景与情、物与我的统一,及感情的真挚两个
方面,二者正是意境的核心所在。 可以概括为;境界是真景物与其感情的辩
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境界绝不是景物与感情的简单分离,而是景物与感
情的高度融合。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二)、关于境界的结构分类。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
中国古代文论
思考题: 1,情景说。 2,现量说。
第五章
明清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第五章 明清文论
第三节 《原诗》 一、作家作品 二、文本讲读内容分析——创作论是《原诗》的理论核心。
(1)“理”“事”“情”
创作必“无撰乎理”,“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理”是指事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