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mm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暖温带 半湿润区 地形:黄土高原
地形:内蒙古高原
(风力作用为主, 地形特征:平坦开阔)
水文:内流区 植被:温带草原 农业区:畜牧业 农业区:种植业
(流水作用为主,地形 特征:千沟万壑)
水文:外流区 植被:温带森林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体现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技巧归纳:回答某危害,其实质就是不利影响。要学 会从对当地的影响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等角度入手
4、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工程、管理技术措施相统一
⑴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营造防风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⑵工程措施: “保塬、护坡、固沟” 压缩农业用地规模,抓好基本农田建设; 缓坡修建梯田;兴修水库;打坝淤地 ⑶管理技术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 矿区复垦;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地形: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坡面陡峻;
植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少;
土壤:黄土土质疏松,易侵蚀;
B、人为原因(主要)
1、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突出;
植被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轮荒制度


露天煤矿的建设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
(1)自然因素(9.6%):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 不稳定 ③植被: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少,削减雨水和径流能力 降低 ④土壤: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 能力低 (2)人为原因(90.4%): ①植被破坏: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战火硝烟 ②轮荒:落后的迁移式农耕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及其种源 ③开矿:开挖原生地面,河道、滩地开矿,大量泥沙入河
水土流失的治理
----以黄土高原(“群山恶水”)为例
群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崎岖不平的丘陵 恶水:只流沙,不流水的含沙量大的黄河支流
“水土流失”
“水”:水土流失的过程中需要有水的参与,且 起到侵蚀、搬运的作用; “土”:被侵蚀、被搬运,要求土质疏松、植被覆盖
“流”:“水往低处流”,故水土流失严重区的地形 破碎、坡度大;且坡度大导致水流速度快,侵蚀、搬 运能力增强; “失”:肥沃的表土被搬运到他处;径流白白流失。 导致水土流失区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缺乏,进而导 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⑵工程措施: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①保塬: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 护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滴灌
②护坡: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封坡育林育草。
③固沟: 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⑶管理技术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矿区复垦;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 D ) A、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B、大面积种草,发展畜牧业
C、植树种草,发展林木业 D、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C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1)图中沿110°E自北往南地表表层物质颗粒越来越 细,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风力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选性,110°E自北往南 随冬季风的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形成了地表物质越来越细的现象。 (2)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 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今后区域 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1、原因: 快行冷锋 A、自然原因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侵蚀力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景观图
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B ) A.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雨水 D.地下水 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 B ) A.台风雨 B.快行冷锋的暴雨 C.地形雨 D.准静止锋的阴雨 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 B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地区
水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小 流 域 治 理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治理措施: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
六、课堂总结
1、农牧交错带区域定位 农业敏感带、生态脆弱带 2、晋陕蒙接壤区自然区位特征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过 渡 带
地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 水文:内流区——外流区 植被:温带森林——温带草原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并且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尼罗河三角洲问题同样适用且更严重!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原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少,使黄河下游沿岸土地肥力下降;黄河三角 洲面积增长减缓,甚至海岸侵蚀后退;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水灾害可能减轻;等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满分8分)
粉沙土质易wenku.baidu.com蚀,降水集中多暴雨; 轮荒开矿毁植被,人为破坏是主因。
2、导致后果:地表形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水土流失的危害
思路: 1)对流失地的危害; 2)对流失地该区河流下游
农业生产 植被 生存空间 交通 库容 抗洪
⑴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农业减产 ⑵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⑶土地崩塌,耕地减少,危及人类生存空间 ⑷水源枯竭,交通阻隔,制约经济发展 ⑸水库淤积,库容减少,降低蓄洪效益 ⑹泥沙淤积,下游河床抬高,增加抗洪难度
环 境
土地盐碱化
水土流失
本质: 土地退化
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
四、晋陕蒙接壤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进行合理生态移民 过度放牧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退牧还草,减少沙化 植树种草,建设“三北防护林”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和
(内蒙古高原)
可再生能源
(3)试分析1998年以前榆林地区的人地关系矛盾及其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8分)
(3)试分析1998年以前榆林地区的人地关系矛盾及其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8分)
人地矛盾: ①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粮食等压力不断增大; ②毁林开荒,过度开垦; ③开垦草原,过度放牧; ④本地区地处气候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⑤人地关系紧张,人口——粮食——环境呈现恶性循环。 生态环境问题:①北部荒漠化,②南部严重水土流失。
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建设南部水土保持林; 南部打坝淤地等水土工程 发展先进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 合理排灌,减少土地盐碱化 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黄土高原)
五、典型例题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较20世纪末有所减少,沙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 得到初步抑制。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3)题。 材料一:陕西省榆林地区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 1990~2010年榆林地区人类 活动强度变化示意图。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 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 果显著。完成5~6题。 5.增施肥料效果较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C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6.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B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南海诸岛
(6)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B
A.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B.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C.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D. 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五、典型例题
9、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 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C 、D 。(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 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 (1分)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对症下药”)
⑴生物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重点抓好川地、 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基本前提)
坝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水土保持 林为主,因地制宜地营造防风固沙、经济林、薪炭林、 用材林和四旁绿化。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发展畜牧经济。超载放牧 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质量。并改善放牧 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水土保持。
3、晋陕蒙接壤区农业发展状况 人口增长 南粮北牧 恶性循环 4、晋陕蒙接壤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013韶关一模)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 蛇曲。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图 a虚线框内)是我国目前最密集,规模最大、 发育最完好的干流峡谷型蛇曲(图 b)。 整体性原理 材料二:图b中碾畔村和清水关村都曾经是黄河岸边的码头,比较兴盛。上世纪70年代 末以来,清水关村已经荒废,碾畔村由曾经的400多人到现在仅30多人,而伏义村人口 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有所增长。 (4)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自然环境的影 响。(8分)
40°N
37°N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为界,可分为两大区:以东、 我国农业生产大体以______ 以南是______ 种植业为主的农区,以西、以北是______ 畜牧业 为主的牧区。
二、晋陕蒙接壤区的自然区位特征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农业敏感带、 生态脆弱带。
中温带
半干旱区
4、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五、典型例题
1、图示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回答(5)~(6)题。 (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 最主要因素是
A
A. 降水
B. 温度
C. 地形
D. 光照
北方农牧交错带 南方农牧交错带
搞好矿区土地复垦(平整、淤土,植树种草)黄土高原 是我国最大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避免由于煤 炭开发而引起的大规模水土流失。
脆弱的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破坏后恢复难度大
地理背景
水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尖锐的人地矛盾 自然因素: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等 水土流失的 形成 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水土 保持 的基 本措 施 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水利设施 扩大草、林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矿区要有计划存放表土,大力及时复垦
原因:离风源地越远,风能越小,携 带物质的能力会下降.重的沙 质颗粒物就会先沉积,轻的后 沉积。
黄土高原的位置 与成因、分布规律
一、黄土高原地理位置
农牧交错带的区域定位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 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为农牧交错带,是农 业生产边际地带和生态脆弱带。
108°E
112°E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黄土高原的形成
⑴地位: 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⑵形成:强大的 西北 风(写风向) 将源自西北内陆的沙质颗粒物, 通过 风力搬运 作用,在今天的 黄土高原一带 沉积(风力) 下来。 ⑶黄土高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是:
A、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B、自东南向西北,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C、自东北向西南,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D、自西南向东北,沉积物粒径逐渐变小
晋陕蒙接壤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人口增加 人 口 粮食需求量大 粮 食
增产措施
农业敏感带、 生态脆弱带。
人 地 矛 盾
北部牧区: 草场载畜量增 加(过度放牧)
直接后果
过度樵采
南部农区: 耕地面积扩 大(过度开垦)
草场退化
生态破坏
浪费水资源 (漫灌)
不合理灌溉
植被遭破坏, (夏季多暴雨, 地势起伏大)
土地荒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