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结合治疗心绞痛

合集下载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三篇针灸临床常见病治疗集验第三章外科病证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三篇针灸临床常见病治疗集验第三章外科病证
172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第三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乳痈 (乳腺炎)
一、刺血治疗方案 取穴 肩胛区阳性反应点、阿是穴。 注释 乳痈患者多在患侧肩胛区出现阳性反应点,反应点为大如小米粒 的红色斑点,指压不退色,稀疏散在,数个至十几个不等,其反应点多在膏 肓穴,周围明显,若阳性反应点不明显者,可以膏肓为中心及其周围刺血, 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挑刺反应点,并加拔火罐;同时在乳房结块周围有鼓 胀的静脉血管刺之,或在痛点刺出血。 刺血治疗本病,具有通乳络、祛瘀血、散结滞、清邪热的作用。 二、体针治疗方案 取穴 足三里、曲池、肩井、膻中、内关。 配穴 热毒壅盛配行间、大椎;肉腐成脓配少泽、鱼际;余毒未尽配水
三、操作方法 均用泻法。膻中向患侧乳房横刺;足三重在腓骨前缘,直刺 1.5 寸;余穴 常规刺。于月经期前 5~7 天或出现周期性疼痛时针刺,至月经结束,连治疗 3 个疗程。 四、按语 乳癖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乳腺小叶增生病”、“乳腺纤维囊性病”、“乳房 囊性增生病”等,是乳腺部分增生疾病。本病即非炎症,亦非肿瘤,而是由 于情志抑郁、内分泌功能紊乱致使乳腺结构异常的一种妇女常见病。一般发 生于 30~40 岁的妇女,尤其多见于高龄未婚、未生育、未哺乳及性功能障碍 的妇女。在中医学又称为“乳痰”、“乳核”。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忧郁 思虑,以致肝失条达;或心脾郁结,气血失调,痰湿阻滞乳络而成;或病 久、房劳不节,损及肝肾,阴虚血少,则经络失养而成本病。本病病位在乳 房,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冲任失调。 本病在目前发病越来越高,随着生育的改革,经济社会压力的增大等多 方面因素变化,出现了有增无减的发展趋势,以致成为影响已婚妇女生活质 量的重要疾病。西医治疗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针灸对本病是一种 优势方法,针灸有见效高的优势。对于疗程长、病情重者,可配合乳房按 摩、火针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少数患者有恶变的可能,因此要及时相关 的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本病与情绪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调节患者情绪至关 重要,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治疗应在周期变化时开始,这样 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董氏奇穴临床特效针

董氏奇穴临床特效针

董氏奇穴临床特效针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在《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中对「脏腑别通」法有详细的的介绍,「脏腑别通」原称「五脏别通」,系从《内经》而来,如再深入探索,就会了解此系从《易经》而来。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一章一一部位(手指部位)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一章一一部位(手指部位)

浮间 外间 小间 中间
大间
下 1.0~2.5 分属肺分支神经。 中间穴
五间穴
定位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 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 针深 1.0~2.5 分。 浮间穴 定位 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 2 分,在第三节横纹上 1/3 处。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 1/3 处是穴。 外间穴 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 (偏向桡侧) 2 分,在第三节横纹上
第二篇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
喉蛾九穴 金肝 金阴 十二猴穴 金阳 金转 金焦 胃毛七穴
腑巢二十三穴
018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引 言
针灸穴位的发展是几千年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从无到有陆续发展而来 的。每一个穴位的发现到确定都经过了一定的过程、经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 《针灸资生经》 中所载穴位有 359 个,仅增加了 10 穴,到明代的 《针灸大成》 只增加了 2 穴,成为 361 穴,再一直到现在经穴几乎无变化。通过这个发展过 程来看,针灸穴位的确立是非常慎重的,非至成熟阶段,绝不轻易肯定,这 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针灸学的发展并不是靠着新穴的出现而发展, 反而是对原有穴位深入的研究、明确穴性、知穴之属、辨穴之长、熟穴之 伍、明穴之用,以穴尽其用,充分发挥穴位应有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到今天穴位为什么增加得较少,其一个原因就是穴位发展到这些数目, 为数已是不少,已完全适应临床的需求,过多则难以评价其疗效,反而不利 于临床的发展。可是在董氏奇穴发展以来,穴位增加得越来越多。当年董师 写书就提出了 700 余穴,这些穴位已够多了。没想到的是董氏奇穴推广以 穴,且呈有增无减之趋势,让人处于目不暇接之现状。这种局面真是达到了 人身寸寸皆是穴之境地,此现象并不值得乐观,更令人担忧,使初学者望而 却步,已学习者无法适从。对于这种现象不但不能推广董氏奇穴,反而有损 于董氏奇穴的发展,如果不抵制这种不良现象,董氏奇穴的前途不堪设想。 慎重而又积极地创造新穴位,是实属必要的,时代在前进,针灸学要发 展,其中新穴的确立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新穴的确立是需要完整资料 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应用和观察,积累相当数量的病案,当成熟后方可推广 应用。董氏奇穴依然如此,不要随随便便地增添穴位,是科学严肃的治学 态度。 所以在这里我们并不推荐所有的穴位,只对疗效肯定、应用广泛、笔者 应用成熟的穴位加以介绍。对有些临床应用较多的穴位,笔者临床尚无经 验,只作引述,供大家参考。对于以下介绍的穴位多数都是笔者临床所用之 经验,结合已出版的董氏奇穴图书集合而成。对疗效模糊、作用混乱、尚无 经验的穴位未引入,以便在临床能够正确地学习与运用。 后,穴位增长之快、增加之多难以让人置信,在短短的几年就增长到千余 才确立下来。在晋代 《针灸甲乙经》 中载穴 349 个,到了宋代王惟一所著的

董氏奇穴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

董氏奇穴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

董氏奇穴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
火包穴【定位】在第二足趾脚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主治】真心痛(心绞痛、心肌梗塞)、肝病、难产、胎衣不下,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解酒等症。

【针法使用】用三棱针扎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临床应用解析】
1.穴名火包能治厥阴心包之病。

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包络通”,治心绞痛极效。

位置接近井穴,故能急救,治真心痛,痛如绞,甚效。

点刺出血更效。

如无器具用硬物点按也有很好的疗效,可配合内关、火主、地宗等急救穴位,咬碎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

本穴对放血治疗外伤之流血不止也有很好效果。

2.与奇穴“独阴”相符,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等症,因此应用火包穴时,可合入独阴穴之主治考虑。

3.解酒,穴在胃经,强胃也。

4.本穴在胃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对应于阴部,能治经血不调。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二章二二部位(手掌部位)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二章二二部位(手掌部位)

第二章二二部位(手掌部位)概述二二部位为手掌部,本部分总计11穴名,共26穴(注:穴名后括号内序号为穴位数)。

①重子穴(2);②重仙穴(2);③上白穴(2);④大白穴(2);⑤灵骨穴(2);⑥中白穴(2);⑦下白穴(2);⑧腕顺一穴(2);⑨腕顺二穴(2);⑩手解穴(2); 土水穴(6)。

二二部位如同一一部位,仍然很重要,临床中广用,是董氏奇穴中用之较多的一部分。

上述11穴组除了上白穴之外,其余10个穴组均为常用。

随着董氏奇穴在临床的普及运用,这一部位又增添了一些新穴,在这些增添的新穴中也有一部分穴位得到了临床的验证,目前在这一部位得到认可的新穴有小节穴、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反后绝穴、骨关穴、木关穴,在临床用之最多的是小节穴和三叉三穴,其余的用之较少。

由此可见,这一部位的穴位均为常用穴,下将这一部位穴位的临床运用进行扼要整理。

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1.重子穴定位虎口下约1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当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深3~5分。

2.重仙穴定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2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重子重仙重子、重仙穴主治背痛、肺炎、发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2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深3~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1)两穴常合并用之,因两穴针刺较痛,有时多取用一穴用之,当取穴时只扎此两穴连线中点一针,也就是虎口下1.5寸。

(2)两穴合用治疗肩胛骨疼痛特效,治疗阔背肌疼及颈痛有确实的临床疗效。

尤其对膏肓穴处疼痛甚效,若见此处病患针之均立见其效,经临床运用可见证其言不虚。

笔者的学生均赞其穴之功效。

(3)用此两穴配承浆治疗落枕则有佳效,笔者以此方案治疗多例均有其效。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甘肃永登副主任医师张帆李广英董氏奇穴的特点是取穴少,用穴精,急痛症见效快,疗效好,是针刺疗法的特色之一。

奇穴配合三棱针刺络放血,就象浮针一样,止痛往往于顷刻之间,数年大病霍然而愈,效果神奇,令人不可思议。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浩如瀚海,深若渊壑。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笔者在应用针灸的基础上,采用董氏奇穴、刺络放血、艾灸治疗诸般痛证,每获良效,现辑录验案,以飱读者。

1. 急性腰扭伤霍某,女,48岁。

弯腰取物时突感腰部剧痛难忍,不能直立,行走困难,无臀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

针刺取穴:(1)灵骨穴(健侧),手背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即上合谷穴)与重仙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拇、食指夹缝间,离虎口2寸)。

(2)大白穴(患侧),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即三间穴)。

进针后,间歇边捻转行针,边转动腰部,并用一手按摩腰部,疼痛随即减轻。

留针20分钟后,疼痛消失,直立步行回家,经随访一次治愈。

2. 落枕李某,女,38岁。

起床后颈部强硬,不能左右转动,右颈部肌紧张有压痛。

针刺取穴:(1)重子穴(健侧),手心向上,虎口下约1寸,拇、食指掌骨间。

(2)后溪穴(对侧):握拳第五掌指后外侧横纹尽头,八脉交会穴之一。

(3)承浆穴,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手足阳明、督脉、任脉之会。

进针后边捻针,边摇头,边按摩颈部。

留针30分钟,颈痛消失,颈部转动灵活,一次治愈。

3. 肩周炎罗某,男,50岁。

雨淋后疼痛3月余,受寒加重,肩关节上挙、外展、内旋受限,曾针刺、服中、西药效果不显。

针刺取穴:(1)天皇副穴(患侧),即脾经之阴陵泉穴直下1.5寸。

(2)足千金穴,侧下三里穴后1.5寸再直下2寸。

(3)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穴直下2寸,后二穴均在腓骨前缘(健侧取穴)。

(4)曲池穴(患侧),进针后边捻针,边活动肩部,用手拍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好转。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子宫卵巢生殖器膀胱生殖器十二指肠颈部喉气管睾丸心胆胆第一章董氏奇穴特点与针法一、董氏奇穴源流董氏奇穴系董门祖传数十代具有独立体系的奇穴针灸学。

历经千年,代代相传,董景昌先生在其家传绝学奇穴基础上,经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之针灸体系。

董景昌先生(1916-1975),祖籍山东省平度市。

自幼随父学医,18岁在家乡独立行医,名震四方。

1949年董公举家迁往中国台湾,自此在台行医,期间临诊多达40万人次,患者遍及台湾各地。

并于1971年,董公以奇穴针术速愈高棉国总统朗诺之半身不遂,自此名扬天下。

为弘扬董门针术,董公打破家规,广收门徒,开山授徒73人,董氏传人遍及世界各地,为传播董氏绝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董公于1973年编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使董门绝学正式公开于世,相继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近年来已风行全球,传遍世界各地。

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学说不断完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已正式形成,是目前行之有效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为针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董氏针法优势特点(1)董氏取穴主要在四肢部,其次在头部,很少用到胸腹及腰背部,这正是与传统针灸反差最大的地方。

这一取穴的运用避开了人体的脏腑器官,若在胸腹及腰背用穴时也仅以刺血用之,不用毫针刺法,故董氏奇穴具有取穴方便、危险性小的优势。

(2)董氏奇穴不以经络定穴,而是以部位定穴,具有易学、易记、易掌握之优势。

(3)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倒马组穴”,若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功效强大,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具有作用效速的特点。

(4)董氏针法操作简便,临床仅以动气、倒马、牵引、刺血法即可,既简单又明确,一般不需要各种复杂的补泻手法,具有易操作、疗效强的特点。

(5)董氏针术一般不采用强刺激手法,仅以“正刺”、“斜刺”、“皮下刺”即可,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发生。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如何把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这是既棘手又重要的 问题,在针灸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书籍中很少有关于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相结合的专业书 籍,多为孤立性的论述与运用,很少谈及两者的有效结合。这对发展董氏奇 穴极其不利。学习董氏奇穴的理论应当作十四经内容完善补充,要融入十四 经中去,不可单独分开来看,特别是在临床运用时,无论针法理论,还是穴 位的运用,要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来看。在脑中不能将此截然分开 来看。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 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
第一篇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 009
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 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 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 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 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 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 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 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 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 (称为发 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 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 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 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 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 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 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 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 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 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 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 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 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 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1.五间穴(大间、小间、中间、浮间、外间穴)大间穴定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3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手指麻木。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3分是穴。

手术5分针,正下1分属心脏分支经,正下~2.02.5分属大小肠经。

小间穴定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2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2分是穴。

手术5分针,正下1分属心脏分支神经,正下1.0~2.5分属肺分支神经。

中间穴定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1.0~2.5分。

浮间穴定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2分,在第三节横纹上1/3处。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偏向桡侧)2分,在第三节横纹上1/3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外间穴定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2分,在第三节横纹下1/3处。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偏向桡侧)2分,在第三节横纹下1/3处是穴。

手术5分针,针深2.0~2.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1)五间穴这5个穴是治疗疝气的有效穴位。

大间、小间、外间、中间四穴同用,是治疗疝气之特效穴(是疝气的有效成方),一般单侧取穴即可,左右两侧交替取穴用之,当针刺治疗疝气时要求针深2.5分左右,过浅效不佳。

本穴组尤对寒疝作用佳,若久年疝气在此处无反应点者,疗效欠佳。

临床常加配十四经的相关穴位(多以肝经与脾经穴位常用),疗效更佳。

董氏奇穴针灸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

董氏奇穴针灸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

董氏奇穴针灸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心经】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

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穴。

【小肠经】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

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治疗法。

【膀胱经】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

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微信公众号:yxpxjy)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结合治疗心绞痛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结合治疗心绞痛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结合治疗心绞痛心绞痛【概述】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三民缺氧所引起的发作胸骨后疼痛。

本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

病因:心绞痛多因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诱发。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七情内伤有关,由于情志郁结或长期精神刺激、紧张,使气机不畅,心血瘀阻,或痰阻火扰,或心气虚弱,心阳痹阻,寒凝瘀滞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作。

症状:典型心绞痛表现为突然发作胸骨后和左侧胸前产痛,并可放射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与小指,呈压榨性或窒息闷胀,疼痛持续1-5分钟,但很少超过10-15分钟,患者有濒死的恐惧感,面色苍白,表情焦虑,不愿渗活动,或出冷汗,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降,T波平坦或倒置。

治则:通心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解痉止痛。

取穴:1、通关、通山,内关、足三里。

2、天宗、地宗。

3、火主、火硬。

刺血:火包、肘弯、四花上、中、外。

方解:前面真心痛有治疗中已论述过,请参阅。

九、心肌炎【概述】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

心肌炎常为各种睦邻政策见习生疾病中的一部分,轻度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炎的病原学有了一进一步的了解,诊断方法也有相应的改进,心肌炎已成心脏病之一而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和心律紊乱,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短气”、“少气”、“心痛”、“心悸”和脉来“参伍不调”等范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在,邪不或干”这是祖国医学病因学的基本论点。

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也同样如此,发病的内因是心脏质禀虚弱,复感外邪,内舍入心而发病。

由于外邪性质不同,在临床上又有热邪传心、痹证入心等的不同。

随着病情发展,心脏气血阴阳被耗,证候由实转虚,出现了心气(阳)虚,心阴(血)虚等证候。

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炎的病因来自下列三个方面:①传染病程中的心肌炎,致病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何或寄生虫等感染。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五章五五部位(足趾部位)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五章五五部位(足趾部位)

第五章五五部位(足趾部位)概述五五部位为足趾部,仅有4穴名,8个穴位(注:穴名后括号内序号为穴位数)。

①火包穴(2);②上瘤穴(2);③海豹穴(2);④木妇穴(2)。

五五部位是董氏奇穴中穴位最少的一部分,仅有4穴点,8个穴位。

这几个穴分布于足底或足趾边缘,针起来都特别痛,限制了这些穴位的临床运用,所以不到必要时不要去针,多以三棱针点刺为常用。

在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3穴。

①火包穴;②上瘤穴;③木妇穴。

火包穴、上瘤穴、木妇穴在治疗方面功效卓著,在临床中会经常用到,因此将3穴的临床运用扼要整理如下。

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1.火包穴定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解剖心之神经、肝之神经。

主治心痛、肝病、难产、胎衣不下。

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

手术用三棱针刺3分深使其出黑血,立即见效。

用毫针针深3分,5分钟见效。

临床运用及说明(1)火包穴与十四经中的奇穴独阴的定位相同,因此火包穴也有独阴穴的功效,独阴穴是治疗胎衣不下,疝气之要穴。

胎衣不下不属于针灸科医师的职责,所以很少用到,没有这一方面的临床经验。

用此穴治疗疝气确有很好的实效。

(2)火包穴治疗心绞痛、发作性胸闷则有速效,多以点刺放血为用。

(3)火包穴有很强的堕胎之功,所以孕妇绝对禁针。

火包穴火包2.上瘤穴定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1)上瘤穴治疗脑震荡及脑震荡后遗症具有卓效,无论改善症状还是原发病都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常配以足三重(或外三关)、正筋、正宗、百会等穴合用,急症者常加用然谷穴处瘀络刺血。

(2)因本穴有醒脑开窍之作用,所以能治疗脑瘤、脑积水,临床有较多的相关用之报道,笔者曾以本穴为主的处方治疗因脑部疾病所致的昏迷不醒的患者,可见其效,但尚无治疗脑瘤之经验。

(3)本穴扎针不宜超过5分深,否则会引起心中不安,通过临床观察确有这一不良反应,所以应特别注意。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及食疗(杨维杰)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及食疗(杨维杰)

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董景昌原著,王作民简按【肺经】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

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

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

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

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

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

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

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

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

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

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董氏奇穴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穴位

董氏奇穴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穴位

第十七章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疾病ﻫ(一)治疗心脏疾病常用穴道1ﻫ、心灵一穴、心灵二穴、心灵三穴2、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3、地宗穴4ﻫ、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放血5ﻫ、委中穴得上下左右找青筋点刺放血6、背部第四到第六胸椎之间区段放血ﻫ7、火包穴8、委中穴、阴陵泉穴附近放血治心脏病、痔疮,一次轻,多次愈、(阴陵泉穴附近见青筋,非心脏病即痔疮)。

ﻫ9、一切心脏病:皆可于背部第五、六椎间及阴阳泉穴附近放血。

10ﻫ、心脏病总治(1)肘弯处点刺放血(2)四花中穴点刺放血ﻫ(3)五岭穴点刺放血。

(二)心绞痛1ﻫ、上俞穴、下俞穴、委中穴点刺出血,立愈。

2、火包穴点刺出血,再针心灵三穴,立愈。

3ﻫ、四花中穴点刺出血,再针地宗穴,有效、4ﻫ、小腿阳明区找青筋放血,针火包穴、妇灵穴5、针火包穴(因为火包穴在胃经上,根据脏腑别通原理,胃与心包通,故治心绞痛,特效)6ﻫ、心绞痛急救:针地宗穴。

7、真心痛、心肌炎、心绞痛:火包穴,三棱针点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三)狭心症(心肌梗塞)1ﻫ、委中点刺,配心灵穴,特效。

2ﻫ、针通天穴、通关穴,配通肾穴、驷马穴,特效。

3、尺泽穴点刺出血,配心门、地宗穴,特效、4ﻫ、四花穴、委中穴点刺出血,针心灵穴。

5、先在背后心肺区第四至六椎间放血,再针地宗穴,配心灵穴。

6、心常穴、双灵穴、火星上、火星下穴、三火穴。

ﻫ7、膝后太阳区、小腿阳明区及手肘横纹上青筋放血,针通心穴、通灵穴。

(四)血管硬化1ﻫ、足小腿阳明区、足膝后太阳区点刺放血,针地宗穴、2、背后心肺区放血,针富顶穴、后枝穴、肩中穴、建中穴。

3、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出紫黑色血。

4ﻫ、委中穴点刺出血,有效、5ﻫ、四花中穴、四花外穴点刺,有特效。

6ﻫ、五岭穴(第四至七椎旁开1、、5、寸~3、寸)点刺出血,有特效。

7、心脏血管硬化:四花中穴、四花副穴点刺放血。

ﻫ(五)胆固醇过多1、手五金穴、手千金穴、2ﻫ、肩中穴、建中穴,配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

董针辨证治疗心绞痛

董针辨证治疗心绞痛

董针辨证治疗心绞痛年老肾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症邪侵袭等都是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心绞痛其病位在心,与心、肝、肾、脾诸脏的盛衰相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常在心气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夹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年老肾虚,饮食不节、过劳,七情所伤,寒暑犯心。

在临床上,典型的心绞痛有以下特点:1.疼痛发作常有诱因。

常见的诱因是情绪激动(发怒、兴奋、焦虑等)、体力劳动、登山、登楼、饱餐、寒冷、跑步、逆风行走、吸烟等。

2.发作突然。

很少在发作前有先兆,在发作间歇期感觉可完全正常。

3.疼痛部位典型。

胸骨上、中段,胸骨后稍偏左,有时可涉及心前区,少数病例发生在胸骨下段或上腹部。

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左臂前内侧到无名指、小指,有时前到颈、咽、下颏、牙齿、背部、上腹部4:疼痛呈压榨或窒息感。

迫使患者停止一切活动,剧痛时伴出汗。

5.疼痛持续时间约1-5分钟。

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后可逐渐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硝酸甘油气雾剂喷雾后常在1-2分钟内缓解。

6.其他症状。

心绞痛发作时常见患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极度疲乏、心悸、陶网头暑甚至晕厥、呼吸困难等。

部分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血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心尖部出现第四心音(房性奔马律) ,在左侧卧位时容易听到;乳头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及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这些异常体征于心绞痛缓解或休息后可变为不明显,偶可消失。

心绞痛的常见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针方。

心绞痛的辨证治疗治法:通阳行气,活血化瘀,镇静安神镇痛。

取穴:传统正经取穴1.绞二针:内关、间使。

2.绞三针:人中、内关、膻中。

3.绞五针:人中、内关、膻中、合谷、太冲。

4.绞七针:人中、内关、膻中、合谷、太冲、神门、百会。

董氏奇穴取穴及原理取穴:通关、通山、通天、火硬、火主、中间、心常、肘弯、火包刺血。

【董氏奇穴】心绞痛二针

【董氏奇穴】心绞痛二针

【董氏奇穴】心绞痛二针心绞痛:新火主+火硬,火包穴放血甚效。

新火主穴定位与取穴 :在肝经太冲穴后之骨陷中。

针刺角度深度:用1.5寸针,直刺,深1-1.5寸。

火硬穴定位与取穴 :在肝经行间穴后五分,在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和趾骨关节后五分。

针刺角度和深度:用1寸针,直刺,针深0.5寸。

火包穴定位与取穴 :在第二足趾脚底横纹正中央。

火硬 [诠解发挥]部位:在第路骨与第二路骨之间,距听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主治:心悸、头晕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颏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官瘤。

取穴: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孕妇禁针禁灸。

穴名:本穴取名火硬,即指对心脏病变有很强的治疗作用。

定位及取穴:火硬穴位置在肝经之行间穴后五分。

在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距跖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现代解剖:血管: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

神经: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肌肉:伸跗长肌肌腱外缘,蚓状肌,骨间肌。

维杰新用:膝痛、经痛前阴痛、眼痛、青光眼、失眠、癔病、尿潴留、尿道炎、膀胱炎、面肌痉挛、鼻衄带状疱疹、咀嚼肌痉挛青光眼小腹胀痛肋间神经痛多种妇科病。

解说及发挥:1.本穴取名火硬,即指对心脏病变有很强的治疗作用,主治项内说:“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临床应用确有特效,效果较人中尤佳,昏迷在针刺人中或内关无效时可针此穴。

2.由于有太冲脉行于穴位旁边,针之有以脉治脉之作用,故能强心急救,其功能与地宗穴有异曲同工之妙。

3.本穴五行属火,与心相应,亦能治疗心脏病变。

4.本穴位于足厥阴肝经,肝经环绕阴部,与妇科病有关,针此穴治妇科之子宫炎、子宫瘤及多种妇科病皆有效。

治疗经痛、前阴痛有效。

治-般小腹胀痛亦有效。

5.肝主筋,治下颏痛,张口不灵甚效。

肝主风,治头晕甚效。

6.本穴能治面肌痉挛、咀嚼肌痉挛,理同上条。

7.本穴相当于肝之荥穴,能清肝火,治疗鼻衄甚效,刺此穴能降肝气,使相火下行,肺胃之火失援,肝得清肃,血随之而下,而鼻衄自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结合治疗心绞痛
心绞痛
【概述】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三民缺氧所引起的发作胸骨后疼痛。

本病属中医学的“胸痹”、“真心
痛”范畴。

病因:心绞痛多因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等诱发。

中医
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七情内伤有关,由于情志郁结或长期精神刺
激、紧张,使气机不畅,心血瘀阻,或痰阻火扰,或心气虚弱,
心阳痹阻,寒凝瘀滞等,均可引起本病的发作。

症状:典型心绞痛表现为突然发作胸骨后和左侧胸前产痛,并可放射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与小指,呈压榨性或窒息闷胀,疼痛持
续1-5分钟,但很少超过10-15分钟,患者有濒死的恐惧感,面
色苍白,表情焦虑,不愿渗活动,或出冷汗,发作时心电图检查
可见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降,T波平坦或倒臵。

治则:通心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解痉止痛。

取穴:1、通关、通山,内关、足三里。

2、天宗、地宗。

3、火主、火硬。

刺血:火包、肘弯、四花上、中、外。

方解:前面真心痛有治疗中已论述过,请参阅。

九、心肌炎
【概述】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

心肌炎常为各种睦邻政策见习生疾病中的一部分,轻
度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由于对心肌
炎的病原学有了一进一步的了解,诊断方法也有相应的改进,心
肌炎已成心脏病之一而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
和心律紊乱,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短气”、“少气”、“心痛”、
“心悸”和脉来“参伍不调”等范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在,邪不或干”这是祖国医
学病因学的基本论点。

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也同样如此,发病的内
因是心脏质禀虚弱,复感外邪,内舍入心而发病。

由于外邪性质
不同,在临床上又有热邪传心、痹证入心等的不同。

随着病情发
展,心脏气血阴阳被耗,证候由实转虚,出现了心气(阳)虚,
心阴(血)虚等证候。

现代医学认为,心肌炎的病因来自下列三个方面:①传染病程中
的心肌炎,致病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何或寄
生虫等感染。

②过敏或变态反应。

③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


病病原体可以直接侵犯心肌,也可是其产生的毒素侵犯心肌,使
心肌中的小血管内皮受到损坏,或对外来或自体抗原产生免疫反
应而损害心肌。

免疫反应可以是直接对异体蛋白或多糖抗原的过
敏,也可间接由抗体与组织细胞结合而发生的局部过敏。

症状:多数心肌炎患者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部分患者以心律或脉律不齐为首先引起注意的症状,少数患者有
昏厥。

重症患者可以短期内迅速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在体征方面一般有暂时的心脏增大,心率改变中心率增速与体温
升高不相称,也可有心动过缓。

在心音层峦中心尖区第一心减轻,
或人分裂,心尖区可闻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半数以上患者有各种
心律失常,以异位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为最常见。

治疗方法:
辩证论治:
根据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表现,概括起来可分虚实两大证
候,实证中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又有“邪热传心”、“症证入
心”两种不同类型,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的差别。

但在临床上常
表现为邪气未衰而正气已虚,或正气素虚复感外邪的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现象。

故辩证时既要分清虚实,又要分清邪之性质和各
种虚证的情况,更要进上步分辨虚实之主次,只有条分缕析,才
能取得精确的辩证。

1、邪热传心
症状:心悸、胸闷、短气、虚里隐痛、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尿黄便秘或午后低热。

舌红或边尖红,苔黄腻或黄燥、脉细数。

治则:清心火、养心阴、佐以宁神。

取穴:心门穴、火串穴、人皇穴,补复溜、泻神门、内关。

加减:低热盗汗加阴郄;心烦易燥加太冲;心痛明显加通关、通山。

刺血:耳尖及耳背,肘弯、四花中、外。

方解:火串穴在三焦经,三焦与心包相表里,本穴属火,能泻火中之火,所以清心火效好;内关是手厥阴经络穴,神门是手少阴经原穴,
两穴相配,共用泻法,能泄心包之热,清心经之火,并能镇惊宁
神;复溜为肾经水穴,补之则形成补心制火之势,制约心火过旺;
人皇穴为足三阴经之会穴,平补平泻能补益肾水,调和阴阳。


病久心阴耗伤,由实火转为虚火,出现低热盗汗,加泻阴郄以清
虚热而止盗汗;若因子病及母,心火引动肝火,引起心烦易燥加
泻肝之太冲,以清肝平肝而除烦;若热狎气机,心络气滞而痛,
加通关、通山;刺血对本症也很好的效果。

2、症证入心
症状:发热汗出,肢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口干作渴,尿黄便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心宁神、祛内除湿。

取穴:通关、通山、通天,心俞、厥阴俞、大椎、内关、神门、曲池。

加减:风湿活动明显加手三里透温溜、阳陵泉透阴陵泉;关节红肿疼痛参照关节炎选穴。

刺血:耳尖及耳背、四花上、中、外。

方解:脉冲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入心而成心痹,心脉闭塞,风寒湿邪化火。

方中通关、通山、通天、在本症中加强血液循环,血行畅旺风、寒、湿痹自除;心俞、厥阴俞,强刺激泻法,以清心及心包之火,通心络之
闭阻击大椎是手三阳经督脉之会,能通阳解表,退热除蒸;曲池有祛风
解表、清热利湿作用;内关配神,泻之则清心安神。

风湿活动明显,发
热汗出,关节红肿疼痛,说明部分风湿之邪尚留恋在阳明少阳气分,故
采用手三里透温溜和阳陵泉透阴陵泉,祛散气分之风湿逐痹通络以利关
节;或心痹脉不通,心痛明显,刺血可有明显的效果。

3、心阴(血)虚
症状:心肌炎迁延不愈,心悸胸闷、心烦失眠、两颧桃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舌边尖红、少津少苔、尿黄便干,脉细数者属心阴虚证;
若见面色无华,唇舌淡白,头晕目花,心悸失眠,健忘多梦,脉来细弱
者属心血虚证。

治则:养心阴、补心血、佐以宁神。

取穴:火串穴、内关、足三里、人皇穴、心俞、脾俞。

加减:盗汗加阴郄;头晕目花加风池;心动过速加神门。

刺血:耳尖及耳背刺血,四花中、外。

方解:外邪入心化火,开始则邪热炽盛,继则火烁心阴和心血,病变由实转虚,出现心阴虚和心血虚。

心阴虚则虚火内生,火扰心神,心血虚则血不养
心,皆能导致心悸胸闷,心烦失眠等症。

火串能清火中之火,火去热退
以汪清心;心俞、脾俞针而补之,能养心阴补心血;配内关宁心安神清
泻心火;足三里健胃运脾,促进生血之源。

人皇穴为足三阴之会贴骨进
针补肾上济心阴。

若心阴不足,不能敛阳,阳浮于外,迫津外泄而致盗
汗者,加泻阴郄以止盗汗而敛其阳;若心血不足,血不能上荣而致头晕
目花者,加风池平补平泻,以安脑和络,聪耳明目;若虚火扰神,心动
过速,加泻补门以镇心宁神,清泄心火。

清热宁心在耳尖刺有佳效。

1、心气(阳)虚
症状:心肌炎迁延不愈,心悸气短,动则加速,疲乏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或有结代。

若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足浮肿,舌质
淡嫩、脉沉迟结代者属心阳虚证。

治则:心门穴、木火穴、足三里、心俞、肾俞、膻中、气海。

加减:脉红代加间使、神门;浮肿加阴陵泉;心痛加通关、通山。

方解:心为君阳,肾为元阳,心阳久虚必损及元阳。

故取心俞、肾俞针而灸之,以补心肾之气,温心肾之阳;方中木火穴即补木生火,温阳作用极强,对此症有很好的作用。

膻中运胸中之气,宽胸利膈;足三里补虚弱,理
脾胃,调气血,是全身强壮要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