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_中医眼科学复习概要_2013考试用!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眼科学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功能障碍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是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
1. 中医眼科学基础
-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眼睛的五脏联系及经络系统。
- 中医对眼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分类。
-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 常用的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剂和药物。
2. 基础眼科疾病
- 眼外伤和眼疾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原因、检查和矫正方法。
- 眼睑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睑内翻、睑外翻等。
- 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与原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的方法。
- 针灸、推拿和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常见眼科手术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 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眼部整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 张亚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吴德力, 丰元. 中西医眼科学[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4.。
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法、②活血化瘀法);⑤疏肝理气法;⑥补益法(①补益气血法、②补益肝肾法);⑦退翳明目法:本法是用具有消障退翳作用的方药,用于黑睛生翳,以促进翳障的消散,减少瘢痕形成的治疗方法。
退翳之法须有次第。
6.常用方剂:①石决明散:青葙冬芍二决明,山栀木贼羌黄荆(清热平肝,退翳明目,祛风散邪);②正容汤:正容羌附艽胆风,蚕半甘瓜姜黄松(疏风通络,化痰解痉);③生蒲黄汤:蒲莲二丹荆芥炭,生地郁金川芎完(凉血止血,活血化瘀);④驻景丸加减方:菟楮茺蔚五枸杞,木瓜七车河水石(补养肝肾,益精明目)。
第八章胞睑疾病1.针眼(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表现:若病变靠近外眦部,则疼痛明显,可见患侧白睛红赤,甚至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
治疗:未成脓者内外兼治,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切开排脓。
①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②热毒壅盛(脾胃积热)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③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加减外治法:(1)滴眼药水:0.5%熊胆眼药水。
(2)涂眼药膏: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
(3)湿热敷(4)手术:外麦粒肿切口与睑缘平行,内麦粒肿切口与睑缘垂直。
2.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霰粒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①胞生痰核发病部位在胞睑深部,主症为睑皮肤正常,可见硬核凸起,压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睑内面呈局限性灰蓝色或紫红色隆起,或见生肉芽,病势发展缓慢,病程长,对白睛有影响。
②针眼发病部位在睑弦,主症为胞睑红肿焮痛,疖肿有压痛,粘连,可化脓,溃后常自愈。
病势发展急,病程短,病变近外眦部者可致白睛赤肿。
3.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4.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临床上将其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来矫正老视5.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6.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约为23mm,水平径为23.5mm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骨壁的结构: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12.眼外肌,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开睑作用14.屈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15.角膜后面,巩膜、晶状体、玻璃体前面,周围以前房角为界的空间称为前房16.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17.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2.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3.肝气通目,辨色视物;4.肝主疏泄,调摄泪液5.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知识点总结一、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眼科的发展历史:中医眼科是中国医学很早就开始涉及的一个学科,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科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有关眼病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眼科的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而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五轮六治、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理论。
在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时,医生会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3. 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中医眼科的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进行的。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面色、口唇色泽等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
二、常见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同时也要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眼部卫生。
2. 远视:远视与近视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眼部疾病,中医治疗远视的方法也类似于治疗近视,主要是通过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眼部功能。
3. 弱视:弱视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视觉功能受损,中医治疗弱视的方法一般包括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方法,同时也要配合眼部功能锻炼。
4. 眼睑炎:眼睑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眼睑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5.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中医治疗结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6. 角膜炎: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眼部炎症,中医治疗角膜炎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熏蒸、局部热敷、针灸等方法。
7.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白内障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8. 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中医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一般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二:基础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2. 眼部经络与穴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并介绍各个穴位的功能特点。
三: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注释: 常见法律名词)- 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近视 (Myopia) :指人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指人看远处物体较为清楚而近距离需要调节才能观察到;- 白内障(Cataract):指由于老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减弱其对外界事物感知力。
四:治则治法(附件:治疗案例)1. 中药调理与针灸疗法- 草药配方及功效:a) 柴胡黄芩汤:清肝火,解毒消肿。
b) 玳珠丹参散:活血化淤,明目降压。
- 针灸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a)太阳、攒竹等眼部经络上的主要穴位;b)刺激方法包括捻转、按揉和温针等。
2. 外科手术干预(注释: 法律名词-外科手术)五:康复护理措施康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休息并遵医嘱进行用眼保健;- 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视力恢复;六: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眼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包括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白内障(Cataract),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案例作为参考,并对康复护理给出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医眼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1、本文档涉及附件。
2、法律名词及注释:近视(Myopia);远视(Hypermetropia);白内障(Cataract);。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2.5—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 1.5mm,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完整版)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
绪论1.《龙树眼论》当前公以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书 . 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3.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绘。
4.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实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初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
5.唐朝王焘编纂《外台机密》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阐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
6.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太平圣惠方》重申“五轮应于五脏”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著《审察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朝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初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朝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总结出有名的针拨八法;清朝顾锡所著《银海指南》,眼与浑身病的代表作。
解剖1.眼的解剖及生理:眼包含眼球、视路和眼隶属器三部分。
①眼球内容物包含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芒进入眼内并抵达视网膜的通路。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内压。
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② 眼隶属器包含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
③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角膜的组织构造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中层的葡萄膜拥有供应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葡萄膜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④ 视路包含视神经、视交错、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2.房水循环门路:产生的房水第一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以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淋氏管,经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眼内容物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眶(7块骨头)眼睑(分五层)眼附属器泪器(泪腺、泪道)结膜(分三部分)眼外肌(6条)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二、五脏与五轮相关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从外而遮胞睑6——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仙方活命饮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化坚二陈丸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除湿汤睑弦赤烂(睑缘炎)除湿汤上胞下垂(上睑下垂)补中益气汤椒疮(沙眼)归芍红花散白睛6——暴风客热(急性结膜炎)防风通圣散天行赤眼(流行性结膜炎)祛风散热饮子天行赤眼暴翳(流行性角结膜炎)龙胆泻肝汤胬肉攀睛(翼状胬肉)栀子胜奇散金疳(泡性结膜炎)泻肺饮、泻白散火疳(巩膜炎)还阴救苦汤两眦3——流泪症(泪道阻塞)止泪补肝散漏睛(慢性泪囊炎)白薇丸漏睛疮(急性泪囊炎)黄连解毒汤黑睛3——聚星障(单疱病毒角膜炎)泻青丸凝脂翳(化脓性角膜溃疡)四顺清凉饮子花翳白陷(蚕蚀性角膜溃疡)泻肝散四、内障眼病——由内而蔽瞳神疾病10瞳神紧小(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新制柴连汤抑阳酒连散五风内障绿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绿风羚羊饮将军定痛丸青风内障(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加减驻景丸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杞菊地黄丸云雾移睛(玻璃体混浊)暴盲(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通窍活血汤(络损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血腑逐瘀汤(目系暴盲——急性视神经炎)丹栀逍遥散(视衣脱落——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补中益气汤高风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明目地黄丸青盲(视神经萎缩)八珍汤视瞻昏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温胆汤视瞻昏渺(老年性黄斑变性)五、眼外伤3撞击伤目(眼钝挫伤)十灰散真睛破损(眼球穿通伤)除风益损汤眼化学伤六、眼肌2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正容汤通睛(共转性斜视)屈光不正3近视定志丸远视地芝丸散光七、常用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激素滴眼液散瞳药缩瞳药八、名词玄府宿翳五风内障蟹睛黄斑视盘目系凝脂翳九、病例讨论:患者,女性,62岁。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眼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1·眼科疾病的中医辨证1·1 眼部疼痛的辨证1·2 红眼疾病的辨证1·3 高度近视的辨证1·4 视疲劳的辨证1·5 外伤性眼病的辨证1·6 眼底病变的辨证1·7 黄斑病变的辨证2·眼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药外敷治疗2·2 中药口服治疗2·3 穴位疗法2·4 中医保健调理二、常见眼科疾病及其中医治疗方法1·红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1 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2 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 1·3 疱疹性角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4 过敏性结膜炎的中医治疗方法2·黄斑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2·1 中医治疗早期黄斑病变的方法2·2 中医治疗湿性黄斑病变的方法2·3 中医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方法3·视疲劳的中医治疗方法3·1 中医药物治疗视疲劳的方法3·2 中医保健调理视疲劳的方法4·高度近视的中医治疗方法4·1 中医药物治疗近视的方法4·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近视的方法5·外伤性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5·1 中医药物治疗眼外伤的方法5·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外伤的方法6·眼底病变的中医治疗方法6·1 中医药物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6·2 中医穴位疗法治疗眼底病变的方法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1·中医眼科疾病诊断依据表格2·中医眼科治疗案例分析3·中医眼科保健方案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中医药业务管理、执业人员资格、中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医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眼睛相关的疾
病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眼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1. 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中医眼科学依托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这些理论被应用于
了解眼睛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2. 中医眼科常见疾病:中医眼科学涵盖了多种眼睛疾病的治疗,包括青光眼、白内障、视力模糊、干眼症等等。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
特定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3. 中医眼科的诊断方法:中医眼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睛外观、听取患者的症状
描述、询问患者的生活惯等等,中医眼科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
判断。
4. 中医眼科的治疗方法:中医眼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疗法等等。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或者局
部敷药来改善眼睛的症状,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压眼周的特定穴位来缓解眼睛的不适感。
以上是对中医眼科学的一些简要总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2.5—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1.5mm,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眼科学的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相关知识。
眼科常见疾病
- 近视: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远处物体看不清楚,近处物体可以清楚看到。
- 遗传性眼病:一些眼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比如青光眼和色盲等。
- 眼睑疾病:眼睑疾病包括睫状肉腫、睑板腺囊肿、霰粒腺炎等。
- 结膜炎: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炎症,表现为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 角膜病:角膜病包括干眼症、溃疡性角膜炎等。
- 白内障: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表现为眼睛逐渐模糊、灰白等。
中医眼科诊断方法
- 望诊:中医眼科望诊主要观察眼睛的外观和表现变化,比如眼睑、结膜、角膜等部位的变化。
- 闻诊:中医眼科闻诊主要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或口气来判断眼科疾病的情况。
- 问诊:中医眼科问诊主要问询患者的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
- 切诊:中医眼科切诊主要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眼部或周围区域,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病灶的位置。
中医眼科治疗方法
- 中药治疗:中医眼科常使用中药治疗一些眼科疾病,比如眼睑炎、结膜炎等。
-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眼部血流和气血运行,辅助治疗眼科疾病。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不适感。
- 中医养生:中医眼科强调眼部的养生保健,包括眼部保湿、适量眼保健操等。
以上是关于中医眼科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资料,请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总复习一、眼的解剖生理功能眼球→眼球壁:→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从状层,内核层,内从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眼内容物: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眼附属器:眼眶(7块骨头)一只眼球两套血管眼睑(分五层)三层球壁四含球内泪器(泪腺、泪道)五层眼脸六条肌肉结膜(分三部分)七块眶骨八对神经眼外肌(6条)九种数据十层网膜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二、五脏与五轮相关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大惑论》脾肉轮胞睑(眼睑)肺气轮白睛(结膜和前部巩膜)心血轮两眦(内外眦与泪器)肝风轮黑睛(角膜/虹膜)肾水轮瞳神(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从外而遮1、胞睑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加减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1)痰湿阻结证——化痰散结——化坚二陈汤加减(2)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清胃汤加减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1)脾经风热证——除风清脾——除风清脾饮加减(2)风火上攻证——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加减(3)风湿热毒证——祛风除湿,泻火解毒——除湿汤加减(4)肝脾毒火证——清热除湿,散邪退翳——龙胆泻肝汤加减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风热偏盛证——祛风止痒,清热凉血——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清心泻火——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上胞下垂(上睑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中医眼科学复习概要-2013考试用!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
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2.5-4mm.●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
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
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1、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2、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23mm,横径(水平)约23.5mm。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3、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4、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5、成人角膜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
6、角膜的组织结构从外到内分为5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7、胸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黏蛋白层。
8、组织学上巩膜由表层巩膜、巩膜实质层及棕黑板层构成。
9、角巩膜缘前界起于前弹力层止端,后缘为角膜后弹力层止端。
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
10、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膜。
角膜从前到后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1、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其直径为2.5—4mm左右。
12、视网膜由外到内分为10层: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13、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与角膜一并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14、房水:由睫状突的上皮细胞产生,并充满后房、前房,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眼内压。
15、房水流出的途径:经瞳孔经前房角小梁网睫状突上皮细胞——→后房——→前房————→巩膜静脉窦——→血循环产生的房水↙↘眼静脉少量脉络膜上腔吸收少部分虹膜吸收↑受阻、眼压增高致青光眼16、晶状体:位于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的直径约为9mm,厚度4—5mm。
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医眼科学重点中医眼科学是指中医学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其发展史可以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和衰落与复兴时期。
眼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分为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和内层视网膜。
外层纤维膜包括角膜、巩膜和角膜缘。
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中层葡萄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
内层视素上皮层、视锥和视杆细胞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组成。
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晶状体混浊则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睑板上有纵行排列的睑板腺,腺口开于睑缘。
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
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其中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4条眼外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
32、胞生痰核是指眼睑内生长的硬块,不会感到疼痛,皮肤颜色正常,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
33、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包括: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2、胞睑皮肤呈现红赤色,出现水疱,溃破糜烂。
34、睑弦赤烂包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
辨证论治如下:1)风热偏盛证:使用银翘散加减。
2)湿热偏盛证:使用除湿汤加减。
3)心火上炎证:使用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35、上胞下垂的辨证论治如下:1)脾虚气弱证: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风痰阻络证:使用正容汤加减。
36、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
37、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
辨证论治如下:1)风热客睑证:使用银翘散加减。
2)血热瘀滞证:使用归芍红花散加减。
诊断依据为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增生与血管模糊。
38、目箚是以眼睑频繁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中医眼科学复习材料.
的瘢痕。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可将其分为四类: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翳的部位,而大小、厚薄次之。
4、辨膜:自白睛或黑白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者,称为膜。
1)若膜上有赤丝密布者,为赤膜,属肝肺风热壅盛,脉络瘀滞;
2)赤丝细疏,红赤不显者,为白膜,属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枕叶的神经传导径路。
2、 视神经是从视盘起至视交叉的这段神经,总长度为 42—50mm,分为眼内段、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一侧视神经损害可引起一眼 单侧偏盲。
3、 视交叉邻近组织炎症影响或被肿块压迫时,可见两眼单侧偏盲。 4、 一侧视束发生病变时,可见两眼同侧偏盲。 第三节 眼球的血循环与神经分布
第六章 眼科诊法 第一节 眼科四诊 1、眼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眼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决定了在眼科四诊之中重在望诊与问诊。
2、远视力检查:视力表与被检者相距 5m。
近视力检查:标准视力表置受检眼前 30cm。
3、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网膜的视力。距注视点 30°以内的范围
2、结膜:按解剖位置分为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
3、泪器:包括分泌泪眼的泪腺和排泄泪液的泪道。
4、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及鼻泪管。
5、眼外肌 眼球的运动依赖 6 条眼外肌。每眼有四条直肌、两条斜肌。直肌是上、下、内、外直肌;斜肌是上、下斜肌。
动眼神经支配:内、上、下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
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4、正常视野:正常人动态视野的平均值为:上方 56°,下方 74°,鼻侧 65°,颞侧 91°。
5、色觉检查:视网膜锥体细胞辨别颜色的能力称色觉。
中医眼科(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考点】中医诊断学原理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
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灵枢·论疾诊尺》),亦即“司外揣内”(《灵枢·外揣》)。
“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
同样,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
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
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因此,可以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把这些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然后分析其脏腑病机及病邪的性质,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征候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考点】中医诊断学原则对于疾病诊断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对疾病有所认识,才能对疾病进行防治。
要正确的认识疾病,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外部有病可以内传入里,内脏有病也可以反映于外;精神刺激可以影响脏腑功能活动,脏腑有病也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
同时,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
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
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
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
(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 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
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2.5-4mm.●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
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
瞳孔可缩小,开大,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
瞳孔周围有呈环形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瞳孔缩小;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
●视网膜上的重要组织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及视盘等。
视网膜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竞买,分为颞上支,颞下支,鼻上支和鼻下支。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分前房,后房和房水。
●房水的主要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调节眼内压。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由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五部分。
●晶状体: 晶状体囊,晶状体悬韧带,睫状体核,睫状体皮质. 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功能,且可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是眼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 通过睫状体的收缩,松弛来共同完成眼的调节功能.●视路: 视路有六对.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眼眶: 由7块骨头组成 (额骨,蝶骨,筛骨,额骨,上颚骨,颧骨).视神经孔为位于眶尖部的圆孔,有视神经管经过.●眼睑: 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5层.●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
有眼结膜,球结膜,穹隆部结膜,三部分组成.睑结膜:覆盖在睑板上面的结膜。
球结膜:疏松地覆盖在眼球前部的巩膜表面上,终于角巩膜缘。
穹隆结膜:即睑结膜与球结膜之间成水平皱褶的结膜!是结膜组织最松弛的部分,以便于眼球自由运动。
●泪器: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
每眼有4条直肌,2条斜肌。
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
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神经支配:第二颅神经-视神经; 第三颅神经-动眼神经,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提上睑肌.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第四颅神经-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第五颅神经-三叉神经,眼部感觉; 第六颅神经-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第七颅神经-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名称对照表: 眼珠-眼球; 白睛-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 黑睛-角膜; 黄仁-虹膜; 神水-房水;瞳神-瞳孔; 晶珠-晶状体; 神膏-玻璃体; 视衣-视网膜; 睑弦-睑缘; 胞睑-眼睑;●五轮学说源于<灵枢经.大惑论><灵枢经.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窼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一.肉轮: 胞睑 (含睑结膜),内应于脾.二.血轮: 两眦(含泪器,眦部结膜血管),内应于心三.气轮:白睛(含前部巩膜与球结膜),内应于肺.四.风轮:黑睛(角膜),内应于肝五.水轮:瞳神(含瞳孔及眼内组织),内应于肾黑睛:又名黑眼,乌睛,乌轮,乌珠,青睛,黑珠。
在五轮中称风轮。
西医学中的角膜。
白睛: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等。
在五轮中称气轮。
西医学中结膜,球筋膜和巩膜组织。
黄仁:又名眼帘,虹彩等。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虹膜。
神水:现代中医多认为深水相当于西医学的房水。
实际早期所言之神水还包括了泪液。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等。
在五轮中称水轮。
其含义有二,其一仅指黄仁中央圆孔,相当于西医学的瞳孔;其二泛指瞳神及瞳神内各部组织,即包括晶珠,神膏,视衣,神光,目系,真血等有形无形之物。
晶珠:又名黄精,睛珠。
相当于西医学的晶状体。
神膏:又名护精水。
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
视衣:早期的医著中并无视衣一名。
只是近代中医眼科著作中应用此名。
泛指西医学的脉络膜及视网膜。
目系:又名眼系,目本。
胞睑:又名目胞,眼胞。
在较多的医籍中仅粗略地将胞睑分为上胞,下胞,并将其中的组织部分别命名,如睑弦,睫毛等。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眼睑。
两眦:又名目眦,眦,眦头,分内眦和外眦。
与西医学的解剖名称相同。
泪泉:此名来自于《眼科临症笔记》,主要功能是分泌泪液。
相当于西医学的泪腺。
泪窍:又名泪堂,在《银海精微·充风泪出》说:“大眦有窍,名曰泪堂”。
同时也指出了泪窍的解剖位置之所在。
眼带:是从病名中见到这一解剖名词。
即《太平圣惠方·坠睛》中说坠睛是风寒之邪“攻于眼带。
”相当于西医学的眼外肌!眼眶:见于《证治要诀》,又名目眶。
与西医学的眼眶同名。
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2、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3、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4、肝主泪液,润泽目珠。
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液,血养目珠2、心合血脉,诸脉属目3、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眼与脾的关系:1、脾主运化,输精于目2、脾升清阳,通至目窍3、脾气统血,循行目络眼与肺的关系:1、肺为气本,气和目明2、肺主宣降,眼络通畅眼与肾的关系:1、肾主藏精,精充目明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3、肾主津液,润养目珠4、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病因: 六淫,疠气,情志异常,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其他.风邪的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数变,易与他邪相合,眼部症状:目痒,目涩,羞明,流泪,上胞下垂,黑睛生翳,目偏视,口眼歪斜等。
火邪的致病特点:火性炎上,火热生哆。
易伤津液,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眼部症状:眼干,肿痛难忍,红赤掀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哆多黄稠,热泪频流,生疮溃脓,血脉怒张甚则紫赤,出血,黄液上冲,血灌瞳神等。
寒邪的致病特点:寒为阴邪,寒性凝滞,寒性受引。
眼部症状:头目疼痛,眼部目昏冷泪,胞睑紫暗硬胀,紧涩不舒,血脉紫滞或淡红等。
暑邪的致病特点:暑为阳邪,暑多夹湿。
眼部症状:目赤视昏,哆泪,肿胀。
湿邪的致病特点:湿邪重浊粘滞;内外湿邪,相互影响;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
眼部症状:胞睑湿烂,哆泪胶粘,白睛黄浊,黑睛生翳,灰白浑浊,眼部组织水肿,渗出等。
燥邪的致病特点:燥胜则干。
眼部症状:皮肤干燥,白睛红赤失泽,干涩不适,眼哆干结等。
疬气伤目的特点:疬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
又称疬疫,时气,天行。
戻气等。
疬气致病,来势急猛,临床症状与风火所致的眼症相似,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季天气候炎热时为多,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等。
问诊:问眼部症状:视觉,眼痛,眼痒,目涩,羞明,眼哆,眼泪。
●视盘检查:正常视盘略呈竖椭圆形,淡红色,边界清楚,中央有一生理凹陷,称为视杯.正常杯/盘≦0.3检查时应注意视盘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是否清楚,盘面有无新生血管,生理凹陷有无加深,扩大,以及杯盘比值的改变。
有无出血,水肿,渗出,充血。
视盘上动脉有无搏动及血管是否呈屈膝状等。
●视网膜血管检查:动脉与静脉管径比为2:3.应注意血管的粗细,比例,行径,弯曲度,管壁反光,分之角度及动静脉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
血管有无阻塞,血管壁有无白鞘及有无新生血管形成等。
●视力检查: 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 X 0.1●近视力检查: 降标准近视力表置于受检者眼前30cm处.黄斑部检查:检查时应注意中心凹反光是否存在,视网膜有无水肿,出血,渗出,色素紊乱及黄斑变性或裂孔等。
视网膜检查:检查时应注意有无水肿,出血,渗出及色素沉着,有无机化物,新生血管及肿瘤,有无裂孔及脱离等。
●眼科内治法: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滋阴降火法),理血法,疏肝理气法,补益法,软坚散结法,退翳明目法.●外障病位: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
病因: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内阻,肺火炽盛,肝火上炎,脾虚气弱,阴虚火炎等引起。
特点:一般外显症候较为明显,如红赤,肿胀,湿烂,多哆,流泪,痂皮,结节,上胞下垂,胬肉,翳膜等。
多有眼痛,痒涩,羞明,眼睑难睁等自觉症状。
内障病位:指发生在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眼病。
病因:多因内伤七情,脏腑内损,气血两亏,阴虚火炎,气滞血瘀及外邪入里,眼外伤等因素引起。
特点:一般眼外观端好,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易色,视灯光犹如彩虹,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及夜盲等症。
也可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瞳神散大或缩小,变形或变色,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改变。
五轮辨证: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啊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五论学说: 在我国现存医籍中以《太平圣惠方》记载为最早。
●五轮:指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肉轮:指胞睑,包括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
眼睑分上,下两部分,司眼之开合,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
●血轮:指内,外两眦,包括内,外两眦的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埠,半月皱襞和上下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