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复习重点
眼科学是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功能障碍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则是把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
1. 中医眼科学基础
- 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眼睛的五脏联系及经络系统。
- 中医对眼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分类。
-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 常用的中药治疗眼科疾病的方剂和药物。
2. 基础眼科疾病
- 眼外伤和眼疾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 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的原因、检查和矫正方法。
- 眼睑疾病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睑内翻、睑外翻等。
- 眼球运动障碍和斜视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方法与原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病的方法。
- 针灸、推拿和中药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常见眼科手术
-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 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眼部整形手术的种类和适应症。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复重点,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 张亚南.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 吴德力, 丰元. 中西医眼科学[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14.。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病因病机眼病病因按致病因素的性质分类叙述如下:一、六淫六淫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
《银海指南·六气总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
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
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
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
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
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
六淫之中以风、火、湿邪引起的眼病为多,暑邪致病较少。
可由一种淫邪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相兼致病,并随所受淫邪不同,而临床表现特点各异。
(一)风风邪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是外感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除可单独引起眼病外,还常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导。
如火、寒、湿、燥等邪,常与风邪相兼,上犯于目。
1、风邪致病的特点(1)风为阳邪,性轻扬、升散。
头为诸阳之会,眼为清阳之窍,其位至高,容易受外来风邪侵袭而发病。
(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如风热之邪突然从外侵袭所致之“暴风客热”,即表现为眼部红赤肿痛猝然而发。
此外,风性开泄,可致多泪;风伤于卫,可致目痒;风胜则燥,可致目干涩;风侵黑睛,可生翳膜;风邪中络,可致口眼喎斜。
2、风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胞睑肿胀、黑睛起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等。
(二)火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见。
火热同性,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故常火热并称。
由于火热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则不病”(《儒门事亲》)之说。
1、火邪致病的特点(1)火为田邪,其性炎上,故容易上冲头目,引发眼病。
(2)火性燔灼,伤津腐肉,易致眼部发生红肿、痒痛、疮疡、翳膜等病症。
(3)火郁脉络,迫血妄行,可致眼内外的各种出血证候。
2、火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胞睑生疮、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火疳隆起、黑睛翳溃、黄液上冲、眼珠灌脓以及眼部各种出血症等。
七年制中医眼科学——眼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050827
中国未来医学教育的方向 -- 核心能力的培养
中国医学教育是在培养20年后的医师 目前状况: 强调:学习和记忆核心知识 考核: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 不太重视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所学的知识50%在5年后都会过时
2020/5/13
《中医眼科学 ·眼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7
未来医学教育 应当把目光集中到为患者服务所必须的
外层: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缘)
眼球
眼球壁
中层:色素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层:视网膜
房水
眼内容物
晶状体
眼的附属器
2020/5/13
玻璃体 眼眶:一孔二裂 眼睑:睑裂、睑缘、重睑、内外眦、泪阜
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部结膜
泪器:泪腺、泪道
眼外肌:上、下、内、外直肌,上、下斜肌
《中医眼科学 ·眼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2020/5/13
《中医眼科学 ·眼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12
三 常见眼病的临床表现
• 风热眼
• 霰粒肿
• 虹膜睫状体炎
• 麦粒肿
• 急性闭角型青
光眼
• 化脓性角膜溃
• 沙眼 • 白内障
疡
• 2020/5/13
《中医眼科学 ·眼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13
• 四 常见眼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虹膜睫状体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 • 青光眼(绿风内障、青风内障) • 急性结膜炎(天行赤眼、暴风客热) • 睑腺炎与霰粒肿 • 聚星障与凝脂翳
•
神 水 (房 水)
•
神 膏 (玻璃体)
•
黄液上冲 (前房积脓)
•
绿风内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
瞳神紧小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中医眼科重点1
第一章、绪论●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1、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史记》:“项羽亦重瞳子”。
2、色盲最早:《春秋左传》:“目不识五色之章为昧”。
3、雪盲症最早:北魏高僧宋云《行纪》。
4、已有作用于眼的内服药。
5、提出了按摩眼眦周围对眼有保健防衰之功。
6、公元前4世纪·扁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7、《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唐朝):1、隋·《龙树眼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夜盲症(欧洲17世纪才记载)3、《外台秘要》:①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光:日光、月光、星光);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②强调绿翳青盲(青光眼)须与脑流青盲(白内障)相鉴别。
③针拨白内障的最早记载:金篦决4、唐·能配制义眼(我国是最早的国家)。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元朝)1、北宋元丰年间太医局将眼科分离出来,从此,眼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2、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完善于北宋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
3、陈言《三因极一方论》首次提出“八廓”。
4、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叆叇即眼镜。
●兴盛时期(明朝——清朝鸦片战争以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第二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第一节、眼球的解剖与生理(掌握)●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眼附属器。
●成人眼球前后径约为24mm(<24mm——远视,>24mm——近视)角膜(黑睛)外层纤维膜巩膜角巩膜缘虹膜(黄仁)眼球壁中层葡萄膜(血管膜、色素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视网膜(视衣)眼球房水(神水)眼球内容物晶状体(晶珠、黄精)玻璃体(神膏)●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眼球壁分为3层: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后5/6为瓷白色的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具有保护眼内组织和维持眼球形状的作用。
01_中医眼科总论_第一三四五六七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教研室
第一章 中医眼科发展简史
历史朝代
夏 唐
商 周 秦 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隋
五代十国 宋 辽 西夏 金 元 明 清 中华民国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
㈠ 早期非医疗史料已有散在的眼及眼 病的记述
㈡ 秦汉医学著作为建立中医眼科学作 了先期准备
此外,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㈠ 设立眼科为专科建设打开了发展空间
㈡ 眼科基本理论的创立为中医眼科学的独立 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
如五轮、八廓、内外障七十二症学说
㈢ 眼科治疗方法及药物不断丰富深化了中医 眼科的内涵建设
《太平圣惠方》方500余首,金针拨内障,胬肉割烙术 《圣济总录》方700余首,介绍钩割针劆熨烙淋洗包扎
明· 杨继渊《针灸大成》,清· 张璐《张氏医通》
黄液上冲
返回
衰落与复兴时期(清· 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㈠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中医眼科停滞衰 落 ㈡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眼科蓬勃发展 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 1956年全国相继建立中医院校 1968年各省市陆续成立中医眼科学会 1978年后招收中医眼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出版发行中医眼科教材、杂志、专著。
脾:脾输精气,上贯于目; 脾升清阳,通至目窍; 脾气统血,循行目络。
第二节 眼与六腑的生理关系
胆:肝胆相表里,肝气溢 于胆,聚而成精,乃为胆 汁。 大肠:与肺相表里, 腑气不通,肺气不降。
膀胱:与肾相表 里,肾与膀胱功能 失常,则眼部出 现水湿泛滥之证。
小肠:分清别浊;心为 火脏,小肠为火腑。
胃:胃与脾相表里,清阳 之气,主要来源于胃气。
内障
指发生在睛珠、神膏、 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 的病变。 多因内伤七情、气血 痰湿所致。及外障眼疾 毒邪入里,外伤伤及眼 内组织等。 特点:一般外观端好, 多有视觉变化。
中医眼科学教学大纲剖析
《中医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医眼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上利用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关系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
中医眼科,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眼科学》属中医学外科系统的临床学科。
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既系统地体现中医学理论,又反映中医眼科学特点和最新的学术发展,同时包括重要的现代眼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近展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的知识。
本课程专为培养掌握中医眼科理论体系和临床技能的中医眼科复合型高级人才,也是促进中医眼科学术发展及深化中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的一门课程,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眼科的临床特点,研究眼的生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辩证论治与预防护理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运用中医眼科学理论阐明眼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临床学科。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对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且具有西医学关于眼的解剖生理和眼病防治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适应临床岗位需要的中医眼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技术,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诊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临床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学会应用现代检测手段来辨病)临床见习与实习是验证、丰富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临床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仪器来观察认识眼病,并选取典型病例让学生模拟诊治,同时检测自己所学的不足,然后由带教老师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讲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其所包含的深层知识,并对容易混淆的疾病进行鉴别,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诊治疾病。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
中医眼科重点总结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医眼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二:基础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2. 眼部经络与穴位:主要涉及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并介绍各个穴位的功能特点。
三:常见眼部疾病分类与临床表现(注释: 常见法律名词)- 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近视 (Myopia) :指人看近处物体清晰而远处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指人看远处物体较为清楚而近距离需要调节才能观察到;- 白内障(Cataract):指由于老化或其他原因导致晶体混浊,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减弱其对外界事物感知力。
四:治则治法(附件:治疗案例)1. 中药调理与针灸疗法- 草药配方及功效:a) 柴胡黄芩汤:清肝火,解毒消肿。
b) 玳珠丹参散:活血化淤,明目降压。
- 针灸穴位选择和操作技巧:a)太阳、攒竹等眼部经络上的主要穴位;b)刺激方法包括捻转、按揉和温针等。
2. 外科手术干预(注释: 法律名词-外科手术)五:康复护理措施康复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休息并遵医嘱进行用眼保健;- 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促进视力恢复;六:结语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眼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包括角膜屈光不正(近视远视)、白内障(Cataract),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
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常见疾病案例作为参考,并对康复护理给出建议。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中医眼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1、本文档涉及附件。
2、法律名词及注释:近视(Myopia);远视(Hypermetropia);白内障(Cataract);。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眼科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目录:1.点眼法---治疗各种眼表疾病2.洗眼法---治疗结膜、角膜异物及化学性眼外伤3.熏眼法---角膜炎、巩膜炎、前葡萄膜炎4.浸眼法---过敏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炎症、化学性眼外伤5.眼部注射,穴位注射---治疗角膜深层疾患,神经视网膜疾病6.针刺疗法---各种外眼炎症性疾病、麦粒肿7.敷眼法---眼睑疖肿、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眼外伤〔钝挫伤8.穴位敷贴〔冬病夏治联合针灸科开展---治疗功能性溢泪9.耳压---眼科慢性疾病,近视10.拔罐法---儿童弱视,视疲劳11.饲鼻法---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12.发泡法---角膜炎、角膜翳等眼病13.药枕法---慢性眼病伴睡眠不佳的病患14.摩顶法---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视力疲劳、眶上神经痛及眼病兼头昏沉重或头顶痛者15.刮洗法---沙眼、结膜炎1.点眼法[简介]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于眼部,多用以消红肿、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
适用于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一)滴眼药水[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操作规范]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块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小眦侧。
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向下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将药水滴人大眦角或白睛下方1—2滴。
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物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
一般每日3—4次。
遇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事项] 滴眼前要细心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勿触及胞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人毒性药物,则滴后需用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l一2分钟,以防药液通过泪窍流人鼻腔,引起中毒。
〔二点眼药粉[适应症]外障眼病及部分内障眼病。
[禁忌症]无[操作规范] 将药物制成极为细腻的粉末后应用。
用时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胞睑,一般将药物轻轻放置于大眦角处,令患者闭目,以有凉爽感为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重点整理一、名解:1.视觉器官: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眼球接受光信息,通过视路向皮质传递信息,完成视觉功能。
眼附属器起到保护及协调运动等作用。
2.眼的调节:正常眼注视远方时睫状肌放松,看近物体时睫状肌收缩,主要是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而调整焦点距离,这种改变眼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3.黄斑:在视网膜后极部,离乳头颞侧约3mm,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称为黄斑。
4.眼的屈光间质: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晶状体、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它们与角膜一并被称为眼的屈光间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临床上通常从经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视皮质视层的传导路径。
6.泪器:包括分泌泪液的泪腺及排泄泪液的泪道。
7.视力:也称为是敏感度,是指测量最小可分辨空间目标的大小,即眼睛分辨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其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
8.视野:指在一定的距离处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是眼睛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总和。
(双眼固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9.睑腺炎:是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导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有麦粒样疖肿,故又称麦粒肿。
中医称“针眼”、“土疳”、“土疡”。
10.眼睑板囊肿:是睑板腺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因该囊肿形似霰粒,故又称霰粒肿。
中医称“胞生痰核”。
11.慢性泪囊炎:是以常溢脓泪及冲洗泪道有粘液性分泌物反流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泪囊组织慢性炎症,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中医称“漏睛”。
12.急性泪囊炎:是以泪囊及周围组织突发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炎症,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与侵入细菌病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有关。
中医称“漏睛疮”。
13.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完整版)中医眼科学考试重点
绪论1.《龙树眼论》当前公以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书 . 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3.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绘。
4.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实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初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
5.唐朝王焘编纂《外台机密》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阐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
6.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太平圣惠方》重申“五轮应于五脏”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宋朝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著《审察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朝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初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朝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总结出有名的针拨八法;清朝顾锡所著《银海指南》,眼与浑身病的代表作。
解剖1.眼的解剖及生理:眼包含眼球、视路和眼隶属器三部分。
①眼球内容物包含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球内容物连同角膜一并组成眼的屈光介质,是光芒进入眼内并抵达视网膜的通路。
房水的主要功能是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内压。
玻璃体是眼的重要屈光介质之一,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着支撑的作用。
② 眼隶属器包含眼眶、眼睑、结膜(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泪器(泪腺、泪道(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五部分。
③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
角膜的组织构造从外至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
中层的葡萄膜拥有供应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葡萄膜的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有遮光作用。
④ 视路包含视神经、视交错、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皮质。
2.房水循环门路:产生的房水第一进入后房,经过瞳孔到前房,以前房角小梁进入输淋氏管,经过房水静脉,最后流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到血液循环。
中医眼科学最终版
中医眼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1.扁鹊是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王焘著《外台秘要》提出绿翳青盲(相当于青光眼),脑流青盲眼(相当于白内障)3.唐代已能配制假眼,《吴越备史》是世界上关于义眼配制的最早记载4.南宋《洞天清录》记载了叆叇即是眼镜,来矫正老视5.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清代《目经大成》记载金针拨内障八法6.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的附属器以及眼部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7.眼球的前后径约为24mm,垂直径约为23mm,水平径为23.5mm8.眼球(眼珠)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
眼球壁可分为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眼球内容物:房水(神水)、晶状体(晶珠)、玻璃体(神膏)9.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后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方,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有维持、调节眼压的功能10.视路:是视觉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视觉中枢的传导路径。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中枢)11.眼的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胞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
眼眶骨壁的结构:视神经孔和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12.眼外肌,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即4条直肌和2条斜肌。
外直肌受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13.眼轮匝肌受面神经支配,收缩时眼睑闭合,提上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起开睑作用14.屈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连同角膜一同组成眼的屈光介质,又称屈光系统,是光线进入眼内并到达视网膜的通路15.角膜后面,巩膜、晶状体、玻璃体前面,周围以前房角为界的空间称为前房16.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脉,诸脉属目; 2.心主藏神,目为心使。
17.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2.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3.肝气通目,辨色视物;4.肝主疏泄,调摄泪液5.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眼科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视野: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
据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1、视路:指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对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在临床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路径。
2、等视线::视岛上任何一点的垂直高度即表示该点的视敏度,同一垂直高度各点的连线称为视岛的等高线,在视野学上称为等视线。
3、调节:(Accommodation)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4、屈光不正:Ametropia(refractive error)当眼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作用,不能在黄斑中心凹形成焦点,此眼的光学状态称为非正视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屈光不正。
5、正视:当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集,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
6、远视:当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后为远视。
7、近视: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为近视。
8、弱视:(Amblyopia)在视觉系统发育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一般眼科检查未见黄斑中心凹异常。
9、斜视:(Strabismus)由于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10、老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
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中医眼科学重点
纤维膜(角膜5层、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10层):色素上皮层,视锥、视杆细胞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从状层,内核层,内从状 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
- 眼内容物: 房水(房水产生及其循环途径)晶状体(囊膜、皮质、核、悬韧带)玻璃体 眼附属器:眼眶(7块骨头) 眼睑(分五层) 泪器(泪腺、泪道) 结膜(分三部分) 眼外肌(6条)神经(6对颅神经)血管、五脏与五轮相关 五脏与眼关系五轮学说《灵枢• 大惑论》 脾肉轮 胞睑 (眼睑) 肺气轮 白睛 (结膜和前部巩膜) 心血轮 两眦 (内外眦与泪器) 肝风轮 黑睛 (角膜/虹膜) 肾 水轮 瞳神 (瞳孔及其眼内一切组织) 三、外障眼病(翳与膜)一一从外而遮1、胞睑针眼(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 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银翘散加减(2) 热毒壅盛证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仙方活命饮加减(3) 脾虚夹实证一一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一一四君子汤加减 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1) 痰湿阻结证一一化痰散结一一化坚二陈汤加减(2) 痰热蕴结证——清热化痰散结——清胃汤加减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 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1) 脾经风热证一 —除风清脾- -除风清脾饮加减(2) 风火上攻证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一 普济消毒饮加减(3) 风湿热毒证一 —祛风除湿, 泻火解毒 除湿汤加减 (4) 肝脾毒火证 —清热除湿, 散邪退翳一 —龙胆泻肝汤加减睑弦赤烂(睑缘炎):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1) 风热偏盛证——祛风止痒,清热凉血——银翘散加减(2) 湿热偏盛证一一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一一除湿汤加减(3) 心火上炎证一一清心泻火一一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中医眼科学总复习、眼的解剖生理功能一只眼球两套血管 三层球壁四含球内 五层眼脸六条肌肉 七块眶骨八对神经 九种数据十层网膜上胞下垂(上睑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瞻的眼病。
什么是中医眼科学的核心理念
什么是中医眼科学的核心理念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要深入理解中医眼科学,就需要把握其核心理念。
中医眼科学认为眼睛与整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眼睛并非孤立的器官,而是与全身的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的论述。
这意味着,眼睛的健康状况反映了体内脏腑功能的平衡与否。
比如,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则眼睛明亮,肝阴不足则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目光敏锐,肾精亏虚则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眼目昏花。
气血津液的盛衰和运行也对眼睛有着重要影响。
气血充盈、运行通畅,眼睛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保持正常的功能。
反之,如果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就容易出现各种眼部疾病。
比如,气血瘀滞可能导致眼底出血、视网膜阻塞等病症;津液亏损则可能引起眼睛干涩、疲劳等不适。
中医眼科学强调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在眼科中同样适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同样是视物模糊,有的可能是由于肝火上炎,治疗需要清肝泻火;有的可能是由于气血不足,治疗则要益气养血。
另外,中医眼科学注重预防为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在眼科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可以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
比如,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均衡、心情舒畅等,都有助于维护眼睛的健康。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眼科学多种多样,除了内服中药,还有外治法。
中药熏蒸、眼部按摩、针灸等都是常用的外治手段。
中药熏蒸可以通过热气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眼部,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不适;眼部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
中医眼科学还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情志状态等都不同,对眼病的易感性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中医眼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学专业《中医眼科学》课程标准学时:40学分:2适用专业:中医学1.课程概述:《中医眼科学》是在中医基础及中医眼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眼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辩证论制及预防护理的临床学科。
因为临床的需要,课程中加入部分西医眼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符合中医院校中医师教学要求,内容实用,精炼,通过多媒体、眼科模型、图片、病例分析等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初步掌握中西医眼科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治及简单技能操作的目的。
2.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眼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辩证论制及预防护理。
(2)掌握眼部重要疾病症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2.2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知识诊断眼部相关疾病。
2.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眼科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
2.3素质目标:1.使学生能够达到初步掌握中西医眼科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诊治及简单技能操作的目的;2.通过授之以渔,课堂中应用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学生疾病,让学生切实看到疗效,建立对中医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现代医学以外的医疗方案。
4.教学建议:4.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教具示教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布置复习思考题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大量的多媒体演示图,尽量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印象,培养其对眼科疾病的认识、诊断及处理能力,使其深刻领会中医眼科内涵与精髓,掌握眼科辩证法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考试或考查应以把握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为主,切忌偏怪冷僻内容,以免学生学习重点和方向的偏离。
4.2评价方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学生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提问及理论考试综合评价。
4.3教材选编:彭清华主编,《中国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6月第5版。
4.4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本课程既强调理论教学,更强调案例教学,具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条件。
执笔:审核:审定: 2022年月日。
中医眼科学笔记
中医眼科学笔记名解1针眼: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睑腺炎,麦粒肿。
2胞生痰核: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
睑板腺囊肿,霰粒肿。
3睑弦赤烂: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主症的眼病,睑缘炎。
4椒疮: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
沙眼。
沙眼衣原体。
5流泪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
泪溢。
6漏睛: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泌出。
慢性泪囊炎。
7漏睛疮:内眦精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
急性泪囊炎。
8脓漏眼: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生翳溃损为主的眼病。
淋菌性结膜炎。
9天行赤眼: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牵累及双眼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红眼病”。
10金疳: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泡性结膜炎。
选用激素治疗。
11火疳:邪毒上攻白睛,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结节样隆起且疼痛的眼病--表层巩膜炎及前巩膜炎12聚星障: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其形成联缀惑团聚,伴有碜涩疼痛,羞明流泪的眼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3凝脂翳:黑睛生翳,状如凝脂。
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细菌性角膜炎14瞳神紧小: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多伴有抱轮红赤为临床特征的眼病15绿风内障:头眼胀痛,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变绿,视力锐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圆翳内障: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老年性白内障17云雾移睛: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蚁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玻璃体混浊18络阻暴盲:患眼外观正常,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视衣可贱典型的缺血性改变为特征的致盲眼病--视网膜动脉阻塞19络损暴盲:因眼底脉络受损出血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20目系暴盲: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或外伤等致患眼倏然盲而不见的眼病--急性视神经炎21视瞻有色:外眼无异常,唯视物昏朦不清中心有灰暗或棕黄色阴影遮挡或视物变形的内障眼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2高风内障:夜盲,视野逐渐缩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23青盲:眼外观正常,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的内障眼病--视神经萎缩24黄液上冲:前房积脓眼的解剖1.眼球壁·外层纤维膜(角膜、角膜巩膜缘、巩膜),前1|6角膜后5|6巩膜,二者相交区域为角巩膜缘,共同构成完整封闭的眼球外壁,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状。
眼科学知识点总结1(共5篇)
眼科学知识点总结1(共5篇)第一篇:眼科学知识点总结1.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干眼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0.5分),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0.5分),并伴有眼部不适(0.5分),引起眼表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0.5分)。
2.角膜葡萄肿:在高眼压作用下(0.5分),混杂有虹膜组织的答:睫状体睫状突产生房水→后房→瞳孔→前房→房角(通过小梁网)→巩膜静脉窦→眼静脉→体循环3、糖网的眼底表现(国际分期)建议的疾病严重程度散瞳下检眼镜可观察的发现1期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无异常2期轻度非增生性DRP 仅有合气体,每小时10min;(3分)③应用亚硝酸异戊酯或硝酸甘油含片,以及口服阿司匹林等;(2分)④如有视网膜睫状动脉,可保留一些视力。
(2分)⑤如血沉快,有巨细胞动脉炎,应用泼尼松对预防另一只眼发病有效。
(2分)⑥应作系统性检查录找病因,特别是心血管病,对因治疗,预防另一只眼发可出现垂帘状的角膜血管翳。
在病变进展中,结膜病变逐渐形成瘢痕。
最早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渐成网状,以后全部变成白色平滑的瘢痕。
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化改变,临床上称为小凹。
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
(2分)3、晚期发生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过性或多次小发作2)突感雾视、虹视,患侧额部疼痛及鼻根酸胀3)即刻眼压常40mmHg 4)眼球轻度充血, 角膜上皮轻度雾状水肿,前房极浅,光反不射迟钝但不消失5)小发作后,除具有特征性浅前房外,大多不留永久性损害。
.急性发作期:1)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2)视力严重减退,角膜瘢痕膨出,(0.5分)形成紫黑色隆起(1分),称为角膜葡萄肿。
3.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0.5分)和视野缺损(0.5分)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升高(1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5.交感性眼炎:是指发生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1分)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称为交感眼(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眼科学1、中医眼科学发展史简况:(填空题)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奠基时期(隋代—唐代)独立发展时期(宋代—元代)兴盛时期(明代—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衰落与复兴时期(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2、眼为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部分。
(填空题)3、眼球向前平视时,突出于外侧框缘12—14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4、眼球壁眼球壁分3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
(一)外层纤维膜1、角膜(中医:黑睛)(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约于24小时内修复,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3)基质层(4)后弹力层(损伤后可再生)(5)内皮细胞层角膜表面有一层泪膜,称角膜前泪膜。
泪膜分为3层,表面为脂质层,中间为水液层,底部为粘蛋白层。
角膜透明、无血管,角膜富含三叉神经末梢,角膜是眼球重要的屈光介质之一。
2、巩膜3、角膜缘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在此处汇合,是临床部分眼内手术常用切口部位或重要标志。
(二)中层葡萄膜葡萄膜从前至后可将其分为三部分: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填空题)(1)虹膜(黄仁)虹膜中央有直径为2.5—4mm的圆孔,称瞳孔。
交大副小。
(2)睫状体睫状突上皮细胞产生房水,房水可供给眼球内组织的营养,维持眼内压。
(三)内层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1)色素上皮层于神经上皮层间存在潜在间隙,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基础。
(2)视锥、视杆细胞层:又称光感受器细胞层。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及中心。
(填空题)5、光感受器为第一神经元;双极细胞为第二神经元,联系第一与第三神经元;神经节细胞是第三神经元。
6、视盘,直径 1.5mm,视盘仅有神经纤维而无光感受器,因此无视觉功能,称为生理盲点。
7、房水由睫状体的上皮细胞产生。
8、晶状体混浊,临床称之为白内障。
9、眼眶由额骨、蝶骨、筛骨、颚骨、泪骨、上颌骨、颧骨共7块骨头组成。
10、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
11、睑板上有纵行排列的睑板腺,腺口开于睑缘。
12、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和穹隆结膜。
13、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
14、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
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其余4条眼外肌均由动眼神经支配。
15、视路是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路径。
(填空题)16、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管径之比为2:317、睫状神经节中长根为感觉根,短根为运动根。
18、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表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黑睛--------------角膜黄仁-------------虹膜神水---------------房水神膏--------------玻璃体视衣--------------包括脉络膜和视网膜目系--------------包括视神经、包裹视神经的鞘膜及其血管眼带--------------眼外肌19、眼与肝的生理关系:(填空题)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主泪液,润泽目珠肝之经脉,上连目系20、“………此膏由胆中渗润精汁积而成者,能涵养瞳神,衰则有损。
”指出胆汁21、在神膏的生成及养护瞳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2、五轮学说:五轮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表(必考)23、五轮辨证法:五轮辩证就是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25、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m,正常值为1.0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0.126、视野是指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27、我国正常人眼球突出度约为12—14mm28、正常眼压为10—21mmHg29、退翳明目法治疗黑睛生翳。
30、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31、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睫毛毛囊或附属的皮质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所致。
(单选、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壅盛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脾虚夹邪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手术:外麦粒肿在眼睑皮肤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平行必要时可放置引流条;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切开,切口与睑缘垂直。
(选择、填空)32、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
33、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1、患眼胞睑皮肤刺痒、灼痛。
2、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生水疱,溃破糜烂34、睑弦赤烂包括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
(填空)辨证论治:(1)风热偏盛证:银翘散加减(2)湿热偏盛证:除湿汤加减(3)心火上炎证: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味35、上胞下垂辨证论治:(1)脾虚气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2)风痰阻络证:正容汤加减36、胞轮振跳是指眼睑不由自主地牵拽跳动的眼病。
37、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
(选择)辨证论治:(1)风热客睑证:银翘散加减(2)血热瘀滞证:归芍红花散加减诊断依据: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
38、目箚是以胞睑频频眨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
(名解)39、流泪证辨证论治:(1)血虚夹风证:止泪补肝散加减(必考)(2)气血不足证:八珍汤加减(3)肝肾两虚证:左归饮加减40、漏睛是以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血泪窍沁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泪囊炎。
41、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泪囊炎。
辨证论治:(1)风热上攻证:银翘散加减(2)热毒炽盛证:黄连解毒汤加减(3)正虚邪留证:托里消毒散加减42、风热眼是指外感风热而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哆多黏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属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诊断依据:(1)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或有与本病患者的接触史。
(2)患眼生涩痒痛,灼热流泪,哆多黏稠,白睛及睑内面红赤。
(3)结膜刮片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1)风重于热证:银翘散加减(2)热重于风证:泻肺饮加减(3)风热并重证:防风通圣散加减43、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状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病毒性结膜炎。
诊断依据:(简答)(1)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片状,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
(2)正处流行季节,或有接触史,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辨证论治:(1)初感疠气证:驱风散热饮子加减(2)热毒炽盛证:泻肺饮加减44、脓漏眼类似于西医学之淋菌性结膜炎。
诊断依据:(1)有淋病史或接触史;新生儿患者其母有淋病性阴道炎。
(2)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赤臃肿,大量脓性眼哆。
(3)眼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发现淋球菌。
45、时复目痒是指发病是目痒难忍,白睛红赤,至期而发,呈周期性反复性发作的眼病(双眼奇痒难忍),类似于西医学的春季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
46、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生玉粒样小泡,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泡性结膜炎,属免疫性结膜炎。
(名解)47、白涩症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与西医学之干眼类似。
辨证论治:(1)肺阴不足证:养阴清肺汤加减(2)肝经郁热证:丹栀逍遥散加减(3)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4)邪热留恋证:桑白皮汤加减48、胬肉攀睛是指眼眦部长赤膜如肉,其状如昆虫之翼,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遮盖瞳神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翼状胬肉,属结膜变性疾病。
(名解)诊断依据:(1)眦部白睛上生赤膜如肉,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渐向黑睛攀侵。
(2)胬肉上有丝脉相伴,或粗或细。
49、白睛溢血相当于西医学之结膜出血。
50、火疳是指邪毒上攻白睛,导致白睛里层呈紫红色局限性隆起且疼痛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之表层巩膜及前巩膜炎。
(名解)51、聚星障(病案)52、凝脂翳辨证论治:(1)风热壅盛证:新制柴连汤加减(多选)(2)里热炽盛证:四顺清凉饮子加减(3)气阴两虚证:偏阴虚用滋阴退翳汤或海藏地黄散加减;偏气虚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53、湿翳是指黑睛生翳,翳形微隆,外观似豆腐渣样,干而粗糙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真菌性角膜炎。
(名解)54、花翳白陷类似于西医学的蚕蚀性角膜溃疡及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多种角膜病的症状。
(选择)55、混睛障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
(选择)56、疳积上目的辨证论治:(1)肝脾亏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2)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加减57、瞳神紧小:是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伴有目赤疼痛,畏光流泪,黑睛内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
58、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锐减,伴有恶心呕吐、头目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眼病。
(名解)辨证论治:(多选)(1)风火攻目证:绿风羚羊汤加减(2)气火上逆证: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加减(3)痰火郁结证:将军定痛丸加减急救治疗:(多选判断)(1)缩瞳剂:毛果芸香碱滴眼液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2)20%甘露醇溶液静脉快速滴注59、青风内障相当于西医学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时前房角开放(填空)60、圆翳内障是指随年龄增长而晶珠逐渐混浊,视力缓慢下降,终致失明的眼病。
(自觉症状:视物模糊)(填空)61、云雾移睛是指患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有蚊蝇蛛丝或云雾样漂浮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混浊,由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或眼内炎症、出血等引起。
62、暴盲:络阻暴盲辨证论治:(1)气血瘀阻证:通窍活血汤加减(判断)(2)痰热上壅证:涤痰汤加减(3)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4)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络瘀暴盲是指因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
络损暴盲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类似于西医学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Eales病)目系暴盲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视神经炎(激素)。
63、视衣脱离相当于西医学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与其色素上皮之间的分离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的眼病。
64、消渴内障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被称为“消渴目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名解)65、视瞻有色相当于西医学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禁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造成大疱性视网膜脱离)66、视瞻昏渺是指眼外观无异常,中老年人出现的视物昏朦,日渐加重,终致失明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改变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
(名解)67、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逐渐缩窄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68、青盲是以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