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
小学数学教案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的建议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认识和书写1-10的数字;
2. 学生能够按照顺序排列十以内的数字;
3. 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的数字);
2. 物品卡片(如图形、水果等);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让学生看数字卡片,辨认1-10的数字,并在黑板上书写。
2. 讲解:通过展示物品卡片,让学生用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例如:“有3朵花,请写下数字3。
”
3.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练习中,用数字卡片顺序排列1-10的数字。
4.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品数量,用数字表示出来,并进行书写练习。
5. 总结:复习1-10的数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示物品数量,如手指、计数棒等;
2.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1-10数字的认识;
3. 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和纠正错误。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识别数字、书写数字和表示物品数量的能力;
2.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和书写十以内的数字的能力。
学习《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有感
学习《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有感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了《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整个建议30条分为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作业设计与辅导、命题与学业检测四部分,学了以后还是颇有收获的,现结合《建议》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建议》第1条: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作业本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这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备课时,不能把每一节课看成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应把它放在整个单元、整个学段和整册教材中来通盘考虑,这就要求我们要花时间做好教材分析,只有分析的越透彻,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定的越到位。
这一点,我在近日朱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深有体会。
第一次执教后,大家在评议过程中,都感觉朱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这一环节,朱老师在本节课中就揭示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其实,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也是在借助直观的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此不必过早的通过文字加以揭示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因为在五下的教材中才有分数大小比较的正式学习。
《建议》第12条: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联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有的教师甚至是不厌其烦的讲解,造成一节课的内容40分钟还不够,学生的作业不能够在课堂上解决,这也是人为造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原因之一。
有时上新课,创设了情境,结果10分钟过去了都没能导入到新课中来,也是很失败的。
怎样在前20分钟左右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深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的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重点训练项目:1、小数乘、除法;2、简易方程;3、多边形的面积。
二、学生学情本班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学习较主动积极,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期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引起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五》教学建议
练习五“练习五”一共9道题。
第1题侧重让学生再次体会比较面积的方法。
第2题侧重在测量、计算活动中,体会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第3题鼓励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第4题鼓励学生了解组合图形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
第5题侧重直接利用相应的面积公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则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于题意、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来解决问题,其中第8题第(4)题为拓展题,鼓励学生尝试性描述,但不作统一要求。
第9题为拓展题,要求也是如此。
第1题注意题目中的多余信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进行拼摆。
答案:(1)①和③;①和⑥;③和⑥;②和④;⑤和⑦。
(2)①和③;②和④;⑤和⑦。
第2题测量前让学生明确测量的对象是一组对应的底和高。
先确定一条边作为底,再作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最后进行测量和计算,应允许学生存在测量误差。
对于这四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可先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再分别比较三角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
通过推理,比较三角形、梯形与长方形,三角形与梯形之间的大小关系。
第3题进一步体会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启发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涂色三角形面积是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第4题此题为后续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作铺垫。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分解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第5题此题是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
m);10×6÷2=30答案:13×5=65(m);(4+12)×16÷2=128(2dm)。
(2第6题这是三角形面积的逆运算。
建议先让学生读懂题意,再求解此题。
可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列方程解决。
答案:90×2÷7.2=25(cm)。
或解:设另一条直角边长x cm。
7.2x÷2=907.2x=90×2x=180÷7.2x=25第7题本题讨论的重点应是梯形上、下底和的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教案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建议课题:加法与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数字字母记录数学题目的结果。
2. 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3. 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2. 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次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新知:介绍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步骤,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巩固基本运算规则。
4. 拓展: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6.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操练串联法:通过一系列操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2. 黑板、彩色粉笔3. 数学练习册4. 问题解决练习题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练习的准确率和速度。
3.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
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3.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好玩《比赛场次》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比赛场次学习目标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比赛中的搭配问题,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应用意识。
建议学习课时数:1课时。
编写说明教科书安排了“乒乓球比赛”和“联络方式”两个学生熟悉的素材,目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二是这两个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索的空间,学生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
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更远。
三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加,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水平。
四是从生活经验看大多数的学生有计算简单的比赛场次和联络同学的经验,已有的经验足以支持学生完成任务,另外,从已有的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简单的计算与表达。
·乒乓球比赛。
本内容主要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画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
1.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学生在第一学段学过搭配问题,本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比赛场次。
学生往往把这两种问题混为一谈。
搭配问题是从两个不同的集合(两类不同事物)中分别取出一个事物组成一个组合,称为一种搭配,看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
而比赛场次问题中没有两个不同的集合,只有一个集合,是同一个集合(10个同学)中每两个人都要进行一场比赛,看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不过解决搭配问题所用的画图、列表等策略,同样可以用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
由于参赛人数比较多,用列表、画图解决比赛场次问题时,要关注学生会出现什么困难,从而引出下一个问题的探索。
小学 二年级 数学下册《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__)》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数一数(一)(认识并感受“千”)》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结合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方块等多种数数活动,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3.结合对比、想象的活动,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
编写说明在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本节内容学习千以内数的认识,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数感。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科书重视运用计数器和方块模型,帮助学生体会数的关系与意义;重视通过现实素材的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大数。
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
第三个问题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千”的认识,教科书还安排了“试一试”,结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千”是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因为数较大,直接一个个地数出一千比较麻烦,而且数的过程容易出错,所以千的学习相对百以内的数是比较抽象的。
为此,教科书借助在计数器上的拨数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九百九十九再添1是一千,同时强化“满十进1"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千”,教科书在拨出一千之前,首先安排了两个学过的拨数活动作为铺垫。
从九百九十九到一千,也要涉及数位的变化,经历这样一个拨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位值概念的体会。
•有多少个?借助附页2数一数。
教科书安排了数方块认识“千”的活动。
作为直观模型,小方块易于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
看到大大的,学生最初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教科书提示可以借助100以内数的学习经验“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等来解决这个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指导建议
小学数学教案指导建议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算术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数学概念的介绍和理解,如数字、加减乘除等。
2. 算术技能的训练,如口算、列式计算等。
3.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手指操作法:通过手指操作和物件操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术运算。
2. 游戏法:设计各种趣味性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兴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3. 分层次、分步骤进行讲解和训练,确保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
1. 经常性的口头回答和书面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的小测验、月考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3. 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
六、教学反思:
1. 及时总结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反馈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3. 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方法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方法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仅仅凭靠老师一人之力是不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学校教学为主,课外教学、家庭教学为辅,并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校内外各自的优势,使孩子的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学习数学主要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重视的是方法;应用知识,强调的是策略,所以要较全面德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下面我谈四点思考及建议:思考一:如何充分利用课上四十分钟,使数学课堂学习发挥实效呢1、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要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教师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以“一只手有5个小指”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顺口溜来引进5的乘法口诀;然后老师在班上加以整合,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的兴趣性;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的自主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有哪些方法来熟记乘法口诀;2.学习错误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学习错误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是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暴露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错误信息,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巧妙地给以点拨、适时地给以鼓励,则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的新境界;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发现个位上不够减,正当同学们齐心协力想办法时,有位同学提出:“老师,我有办法,35-6,5-6不够减,用65就行了,6-5=1,30+1=31;”从结果看,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思路中又明显含有“创新”的成分;我没有否定他,而是鼓励他说:“我们都想听听你的理由,可以说给大家吗”他说:“个位上的5和6相差1,就用30+1”话没说完,他马上用小手捂住了嘴,“哟”了一声,“老师,我刚才说错了,不是30+1,应该是30-1=29;”我赞赏地点点头,他是用“差几减几”的思路解决的,在紧接着的学习中,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又多懂得了一种计算思路;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室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观察物体”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大家观察家里的东西,有哪些物体身上有我们学到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思考二:怎样解决粗心“失分”粗心“失分”历来是学生懊恼、家长头疼和老师棘手的普遍性问题;从外显的成绩来看,粗心“失分”无疑是对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的重大打击;从内隐的素质来想,粗心“失分”体现了学习习惯培养及学习策略优化的重要性;简单一句话:“粗心就是不会”解决的办法:1、读题、审题要练就火眼金睛,能揭穿题目陷阱;平时要重视典型分析,加强对比分析;2、训练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效率,增强计算的能力;计算有口算、竖式计算、混合运算、简便计算,估算等等,训练要有侧重、有针对性,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使计算更专心、更细心3、解决问题思路要清楚、方法要灵活、策略要优化;看清楚条件和问题;想清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理清楚解题的思路、写清楚解题的步骤;画出图表帮助分析;思考三:怎样针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目前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平时的作业较多,心理压力较重;关键是数学成绩,所以平时测试和期中试卷较灵活,适当增加一些难度,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目前家长首先要与数学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数学学习的情况,分析、研究对策;家庭辅导时才能有效的实施;下面针对三类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指导上提个建议,供家长参考;1、对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少一点责备,多一点分析,孩子成绩差,做家长的也有责任;我们都要抱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对孩子要有信心,因为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他们辅导的重点是补习基础知识和习惯训练;2、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家长要分析一下能否再提高一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是可以提高的,为他们确定一个提高的目标;辅导的重点是对平时练习、测试中较典型的错题做好订正、反思;3、对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辅导的重点是加强课外拓展,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技巧,克服粗心毛病,提高正确率;思考四:怎样培养学生做题时的反思习惯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两者缺一不可;1、自主检查;当学生解题后应当养成自主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按题目的要求;检查数学、符号是否抄错;方法是否正确;自主检查应当是反思的第一步;2、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自主检查后,要引导学生从五个层次进行反思:(1)这题运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是怎样想的想解题的方法(3)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解题依据和解题思路(4)还有其他方法吗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通过改、换条件或问题的方式变成另一道题想一题多变,促进发散思维如果发生错解,则更要进行反思: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怎样克服怎样才能避免重复犯错学生每犯一次错,就增加已有的经验的机会,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反思,经过系统训练就可以养成习惯;以上只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及建议
• 图:第19页第1、2题。
• 图:第20页“动手做”。
• 图:第20页思考题。
数组合图形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 教学中,教会学生从单一到两两组合,再到多个组合。
第三单元 认识100以内的数
•从以前学过的20以内数的认识入手,利用小棒实物进行数数,更 容易理解数的含义。 •重视拐弯数的数法,要利用小棒图、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明确 拐弯数的产生和来源,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 •开展多种数数活动和游戏,如数数接龙、正数、倒数、跳数等。
1.突出从“几何体”、“几何体上的面”,到 “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
•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平面图形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物 体某个面抽象的结果,平面图形都只有一个面。
2.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体叫作“三棱柱”。 • 这里的三棱柱是一种“直三棱柱”。 3.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看、画、 围、折、拼等,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4.与原教材相比,减掉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 图:第30页“试一试”。
• 图:第30页第2、3题。
• 在大小比较中理解方法 ,发展数感,锻炼思维 。 • 判断百以内数的大小, 主要依据有三个。比较 大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 三条。 • 位数不同,比位数; • 位数相同,比最高位; • 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 同,比下一位。
• 图:第33页例6.
• 认识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图意 理解,更加明确求总数就是求和的道理。 • 通过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一 位数,可以让学生对数的组成有一个更加巩固 的认识。
1.以例4的表格为引子, 扩充该小节知识点的教学 ,重点学习数与数的顺序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 较百数图中隐含的诸多规 律,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学生探究百数图规律 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些 找数游戏,利用规律找数 ,增强学生运用规律解决 问题的能力。 4.以百数图中的一个数为 例,观察发现横行、竖行 、相邻数之间的关系特点 。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信息窗2)》教学建议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浩瀚的知识海洋伴你成长,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吧!《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信息窗2)》教学建议信息窗2——参观蔬菜种植区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
图中主要信息有:小强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想买9千克南瓜;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要把这些番茄苗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借助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的探究以及整理信息方法的学习。
借助问题“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间关系→列式解答”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上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入,介绍有关移栽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别从两幅图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
“合作探索”中有2个红点问题。
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总量)解决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此问题承载了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学习内容:第一次学习用表格和文字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知识方面的学习内容:“归一问题”。
关于策略与方法内容方面,教材在红点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下面,紧接着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由教师提出):“你能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吗?”旨在引入对“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和学习。
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一是用表格整理的方法;二是用文字摘录的方法。
如此编写,旨在让学生掌握整理与筛选条件及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解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为外在要求或突发情境所促使。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合适学生活动、演示的一些素材,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篇1一、课前自学,发觉不足课前自学是高效率学习的序曲,它是确保学生带着疑问去上课的条件。
由于学生在自学的进程中能发觉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时间独立摸索并以特殊方式解决问题,和老师直接教相比,自学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入、更扎实。
可见,课前自学是对新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领会的进程;课前自学是学生潜能发挥、充实大脑的进程;课前自学是学生心灵开释、培养自信的进程。
课前自学进程是学生心灵放飞、无比快乐的进程。
比如: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课前下发我精心设计的学案(内容上少而精,以免增加学生的太重的学习负担),这是学生预习的第一手材料,课后,学生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学案中的相干问题,为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积聚气力。
这样的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实践中我发觉:学生一旦辞别依靠,就会养成独立摸索的习惯,将受益毕生。
二、课上交换,共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以课堂为主课后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要“授之渔”。
这就需要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从培养学生自主张识动身,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进程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本领。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我的每节课前情境导入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动身,精心设计策划的。
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家三口一天各类食品摄取量的统计表,然后问学生: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一出,学生爱好盎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珠心算与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整合教学的建议
例 4 的珠心算教学内容是 5 以内的 直减法,这部分内容和例 1一样, 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教师可以 把相应的算式全部写出来让学生 反复练习,提高拨珠速度。对例5 的教学,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完书上内 容后,老师要具体指导破 5减的珠 算方法。破 5减的珠算方法目前主 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我们前面 用的“减5加凑”法,一个是 “双上后一个数的补数。”比如, 5-2 ,减数是 2 ,双上 2 的补数 8 。 对于这个学习,在本节课只需让 学生掌握方法,在下一节课例 6、 例7的教学后,进行具体训练。
在这3个例题里,我们珠心算教 学的重难点是和为6或7的“满5 加”。如果学生对“满5加”的 方法掌握得很好,那这节课的 珠心算教学就没有难点。因为 不管是结果为5的满5加,还是 其他满5加,方法都是相通的, 简单一点说,就是双下后一个 加数的补数。所以建议在本节 课开始上课时,对“补数”进 行一个回忆,同时让学生用珠 算的方法计算3+2,2+3,4+1, 1+4的结果,借此回忆满5加的 方法。并对相关题型进行反复 练习,相关题型有 “2+4,3+3,3+4,4+2,4+3”。
将珠心算纳入小学数学教材的必要性
第三,珠心算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心算技能。在珠心算的训练中,学生 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才有利于脑图像的形成。长期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和培养良好的品质,这就为 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珠算和笔算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有人认为,笔算和珠算是矛盾的,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其实不然,珠算和笔算不但 没有矛盾,反而是一个统一体。加减法都是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当学生通过算 盘掌握了心算技能,再学笔算就比较容易了。例如:46+38=84,笔算是从低位算起,也 就是先算6+8=14,再算40+30+14=84;珠算是从高位算起,先算40+30=70,再算70+ (6+8)=84。只要理解了算理,从低位或高位算起都不重要。珠算和笔算是完全一致的。 当学生熟练掌握后,珠算和笔算可以融为一体。 三、珠心算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珠心算的教育功能,狭义地讲,主要是指珠算在基础数学教学中所显示的重要作用。 数学是基础课程,一个儿童从上学那天起,几乎天天要同数学打交道,数学课内容比较 抽象,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难以接受和理解。凭直观认识事物,这是儿童的天性,算 盘是以物示数,物有形有体,视而可见,触而可知。对初入学的孩子来说,算盘是教具、 学具也是玩具。当他们接触到算盘时珠动数出、珠动数变,孩子看来,这很好玩,大可 激发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中耳听、眼看、口读、手写、闪电般的报数,这 些都能有效地发展儿童各个感官的互动感觉和思维,还可以大大减少脑记忆和计算的负 担,并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发展其个性,这是传统数学方式 无法比拟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分数混合运算(三)学习目标1.会用方程表达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的习惯。
编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会用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用方程的方法表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
·八月用水多少吨?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教科书以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笑笑说“八月的用水量多,九月的少”,说的是一个数量多少的定性判断,缺乏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因此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
该问题是以八月未知的用水量为基准量,九月的已知用水量为比较量,如果用算术的思路,则需要把九月的用水量变成基准量,把八月的用水量变成比较量,而这个转化恰是算术解法的难点所在。
淘气想的是“能不能找一下等量关系,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方程中未知数和已知数的地位是平等的,不介意谁是基准量或比较量,只要找到两者的等量关系即可列出方程,所以本问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能够化解用算术方法的难点。
·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画一画,想一想。
引导学生找等量关系。
教科书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九月比八月节约了17”,引导学生思考比八月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并通过直观图呈现题目中基本的等量关系,即“八月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17=九月的用水量”“九月的用水量是八月的(1-17)”。
·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2中的两种等量关系,把所要求的八月的用水量设为未知数x,代入等量关系式,列出两种方程,一种是“x-17x=12”,另一种是“(1-17)x=12”,然后解方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计算—反思检验”的完整过程,便于课堂上学生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试一试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内容,自主解决问题。
·淘气家八月用水14吨,比九月多用了16,九月用水多少吨?问题1和主情境的内容是相似的,所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结合现实情境,借助画图等方式,寻找等量关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学习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第1条,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教材研读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
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教材是凝聚教学经验,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
教材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
第4条,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
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滴水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建议
滴水实验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
2.针对“滴水实验”任务,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订简单的解决问题方案;并能根据方案,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合作的用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建议学习课时数:2课时。
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编写说明“滴水实验”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以“滴水实验”为背景素材,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我国是淡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但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淡水的现象,本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收集现实数据,激发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第二,“滴水实验”活动能够在课堂中完成,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滴水实验”内容可以分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五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滴水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明确活动任务;第二部分,讨论实验思路,确定实验步骤,形成实验方案;第三部分,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计算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借助生活经验描述数据,阅读资料反思浪费现象;第五部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过程,提升改进。
“提出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交流反思(解释数据)—自我评价”这五个环节,是探究学习的有效路径,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寻找、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了“从头到尾”思考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活动任务教科书首先呈现了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正在滴水的生活场景,意在激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通过三个人物的对话,明确本节课的数学活动任务,即“设计滴水实验,推算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名观众》教学设计教学建议
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编写说明本节课是对较大数量进行估计。
如果把较大数量分成大体相等的几个部分,那么只要能估计出其中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算出所要估计的数量。
所以,这节课也体现了乘法的实际应用。
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用什么策略估计体育场观众人数(较大的数量);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估计一个看台观众的人数;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估算得到体育场可容纳的观众人数。
·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体育场观众爆满,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头像点子图。
估计能容纳多少观众,相当于估计这个“点子图”一共有多少个点。
估计“点子图”有多少个点,就容易想到乘法——把总量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进行估计,再用乘法估算总量。
教科书以学生讨论的方式,呈现了两种用乘法估计的策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估计。
其中,淘气是估计一排有多少个“点子”,再数一数共有几排“点子”,就可以通过估算得出结果;笑笑是估计一个看台有多少个“点子”,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看台,也可以通过估算得出结果。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如可以分东、南、西、北四面看台进行估计,相对的两个面的看台大小相同,因此,只要估计相邻的两个面看台容纳观众的人数,就可以估算出整个体育场容纳观众的人数。
·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教科书同样结合淘气和笑笑的讨论,希望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估计的策略。
估计一个看台的观众人数,仍然可以使用上一个问题的策略,即把一个看台的观众人数分成3个大致相等的部分(每部分座位的行数与列数大致相同),计算其中一个部分的观众人数,便可以估算出一个看台观众的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学生学习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教材研读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
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教材是凝聚教学经验,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
教材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前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
第4条,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
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
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
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第10条,问题设计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
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为主要形式,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
第13条,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4条,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5条,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
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6条,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第17条,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课外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
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8条,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19条,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
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0条,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
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
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
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
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
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对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订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四、命题与学业检测
第27条,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
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与区分度。
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
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要重视试卷讲评。
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输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