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 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1新人教版
《印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
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印度,主要通过: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热带季风气候与劣势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等三个方面集中反映当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尤其突出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学习日本、东南亚,初步具备了学习区域的能力,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印度就简单多了。
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同时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三、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分析说出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资料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4.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精选14篇)初中地理说课稿第1篇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
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说课课件
自然考察员-水旱灾害频繁
小组交流:
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 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西南风的变化
水灾
来得早退得晚 风力强盛
旱灾
来得晚退得早 风力不足
种田能手
印度的粮食作物
印度沿海地区:咖喱炒饭
印度的北方:薄面饼“恰巴提”
水稻
小麦
自然条件考察员、种田能手
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南亚大国
你能谈谈你所知道的印度吗?
阅读材料 小资料
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 地区,称为南亚。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南 亚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称南亚次大陆。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正中央,是南亚大国。
接着引导学生 阅读印度在世 界的位置图和 亚洲地理分区 图,认识印度 是南亚面积最 大的国家。让 学生阅读的材 料,了解南亚 及南亚大国印 度的基本概况 。
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 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自然条件考察员、种田能手
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
小麦主要分布 在德干高原和 恒河上游平原
水稻主要分布
在恒河中下游
平原和印度半 岛东西两侧沿
海平原
技术员
印度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绿色革命”? 第一次“绿色革命”
说课标
①根据地图,了解 印度地理位置。
②根据气候类型分 布图,分析热带季 风气候的特点,及 旱季、雨季风向变 化。能初步分析印 度水旱灾害频繁的 原因。
③掌握气候地形与 农业生产的关系。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5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方面。
这一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国情,认识印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印度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自主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印度地理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基本国情。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印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印度的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理解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我国接壤。
3.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和工业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地图等途径,自主探究印度的地理特征。
5.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人口和城市:介绍印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印度的人口众多和城市化进程。
7.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印度的地理特征。
说课稿——《印度》
说课稿——《印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0153312号考生(重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印度》(第一课时)。
现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恳请在座的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第一方面说教材(一)、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了解印度人口特征,理解世界人口三种增长模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数据图了解印度人口现状,分析人口对印度的影响。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学习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并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气候对印度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印度》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
因此,印度也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
印度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而且本节课着重从人文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方面来阐述印度的地理特征,进一步为后面国家地理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模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并掌握印度地理占位置。
b.理解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知道印度主要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
C、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以及印度农作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和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传统授课与同学们多互动,通过引导同学们学习,结合多媒体课件学习,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结合地图和文字资料同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印度的人口和农业发展情况,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3,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地理差异。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第二课时主要介绍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宗教、语言、饮食、服饰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人文特色鲜明的国家,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印度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资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人文特色鲜明的国家,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宗教、语言、饮食、服饰等人文地理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印度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说课稿:《印度》说课稿
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所说的洪水和干旱和印度农业,这是从PEPA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择地理在第七章第七版第七章印度7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教材分析:本节属于世界地理司。
印度是南亚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然条件。
本主题的内容基于对印度学生的地形和人口的了解,结合学生现有的气候知识,分析洪水和干旱灾害与西南季风之间的关系;然后谈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安排南亚季风地图和年降水量在印度,作物和矿物分布图和三个学生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能力的全面分析。
本节旨在让学生避免学习,探讨在印度水灾和旱灾频繁使用地理材料的原因,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以提高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安排还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作物和自然条件的分布,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材料来源之间的关系有关现在环境 - 资源 - 主线的人口,正确地表达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具有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知识库和认知能力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气候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了解人与地关系和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实现使用孟买温度,降水统计描述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了解南亚季风与洪水和干旱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控制印度洪水,激发学生理解自然,改变自然情感,培养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困难: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印度洪水和干旱以及西南季风之间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印度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和教学方面都很困难。
因为学生分析东西的能力较差,分析了东西缺乏全面性,所以确定印度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很难教。
总之,我把这课带一课,首先通过媒体报道印度的洪灾和旱灾,让学生从情绪上了解无情的灾难,然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小组讨论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在印度农业部分,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直观地比较了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农业带的分布,打破了教学难度。
印度说课文稿
第三节《印度》讲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剖析: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一节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域中特别选择的一个与我国有着很多共同点的国家,本课内容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课计划和新纲领编写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说明人地关系。
全节内容拟安排2 课时,本节为第 1 课时。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以前已学过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知识,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对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必定的认识,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样统计图表提取、剖析、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因为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根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1.可以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地点、地形特色。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目及人口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印度的地理地点、地形随和候的学习,能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论。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一定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印度的地理地点及地形特色难点:印度的人口数目及人口问题(五)教材办理为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有条理,在办理第一个框题“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时,将人口、地点、地形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先突出进行地点、地形要素的剖析,再解说印度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与我国进行比较),理所应当地进入天气特色—水旱灾祸屡次的热带季民风候的有关教课,并为第二课时中“粮食生产”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教法1.教法:参加式开放型教课——设置一些富裕启迪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供给动脑、动口、着手的时机,培育学生的参加意识和创新能力,充足学习。
多媒体教课能详细、深入地显现有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足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课手段:多媒体协助教课、剖析,调换学生的踊跃性,有益于加大课堂教课力度,提升教课成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说课稿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是继《日本》之后,又一个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
区域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为此打乱教材顺序,整合教材。
本节教学共2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1课时。
内容是印度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从而为后面人文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为后面国家的学习提供了模式。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能够归纳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知道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能够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理解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或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教学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展示学习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归纳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和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板书:《印度》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国家,首先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你知道怎样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吗?生: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读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继而找出印度的范围和邻国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的范围?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指出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印度作为一个遥远的国家,学生对其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印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印度的主要气候、河流、地形、城市、农业、工业等地理要素;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印度的人口、宗教、语言等人文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地理要素;印度的人口、宗教、语言等人文要素。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特征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然地理: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理解这些自然地理特征对印度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3.人文地理:介绍印度的人口、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这些人文地理特征对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经济地理:介绍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等经济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这些经济地理特征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以供参考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教学过程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那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师生小结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转承:印度的农业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课堂总结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亚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对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地理现象的理解都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是,由于印度是一个遥远的国家,学生对其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印度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化和宗教可能存在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地理资料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4.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分布。
3.印度的城市和宗教情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图片和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印度的案例资料,用于教学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印度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印度的哪些方面?”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资料,同时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案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印度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
2.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宗教、语言等。
3.让学生了解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包括边界问题、合作与竞争等。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印度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印度的宗教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
4.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及两国在边界、合作与竞争方面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两国关系等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印度的地形、人口、宗教、语言等特点。
3.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印度和中国在地理、人口、宗教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印度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两国关系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准备印度的相关案例资料,如人口分布、宗教信仰、语言使用等数据。
3.准备印度与中国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如边界问题、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信息。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地图和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自然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
印度课程说课稿范文
印度课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1.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绿色革命”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印度说课稿人教版地理课程:印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印度地理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基本国情。
2. 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认识印度的人口、文化和宗教特点。
4. 分析印度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30分钟)- 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 印度的人口与城市(20分钟)- 人口分布与结构- 主要城市及其特点3. 印度的文化与宗教(20分钟)- 多元文化的特点- 宗教信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 印度的经济与全球地位(30分钟)- 经济结构与发展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经济- 印度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对印度的直观印象。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印度的国情。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思考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印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印度的概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城市、文化宗教和经济状况。
-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印度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印度与中国的外交谈判,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
4.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印度的地理、文化和经济特点。
-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进行课堂反馈。
说课稿模板印度
说课稿模板印度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印度的课程设计。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以增进对这一多元文化国家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导入课程开始时,我会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如泰姬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关于印度的基本问题,比如印度的地理位置、主要语言等,以激发学生对印度的兴趣。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认识印度的宗教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4. 理解印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内容1. 地理概况:首先,我会介绍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它位于南亚次大陆,以及它的邻国。
然后,我会讲解印度的主要地形特征,如喜马拉雅山脉、德干高原等。
2. 历史背景:接着,我会带领学生穿越时光,从古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讲起,经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直至英国殖民时期和1947年的独立。
3. 文化特色:在文化部分,我会重点介绍印度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以及它们对印度艺术、建筑和节日的影响。
4. 社会现状:最后,我会讨论印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种姓制度、性别平等和教育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印度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印度不同地区的研究报告。
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印度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以及印度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等,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将布置一些作业,包括:- 写一篇关于印度文化影响的小论文。
- 制作一个关于印度历史或地理的海报。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对印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
《印度》地理说课稿
《印度》地理说课稿导语:印度位于北半球,属于南亚次大陆,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东南频临孟加拉湾,西南面临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依喜马拉雅山脉,为亚、欧、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枢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印度》说课稿以及相关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印度》地理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环节进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又是“金砖国家”,本节课选取印度人口、地形﹑气候等几个极具特色的方面来刻画印度。
为下节课农作物的分布及服务外包产业扫清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地理的学习积累方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在地图上能找到印度的邻国和临海;3.通过读图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及地形的分布特点;
4.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新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自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目标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读图归纳、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创设适当的情境,让来源于生活的地理服务于生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是根据课改的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利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学生都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一个画面,接着再展示优美的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转入新课。
新课我主要通过三次活动和两次创设情境来进行。
首先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设计活动一:多媒体展示地图,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接下来印度的人口,设计活动二:多媒体列图表图像,老师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参与自解决问题。
了解印度的人口问题的基础上,老师创设情境:展示我国人口统计图,展开分组大讨论“我国有哪些人口问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
最后学习印度的气候,设计活动三: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读地图、查数据﹑比风向,由浅入深的明气候知特点分旱雨季,学会用西南季风来解释水旱灾害。
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是否也水旱灾害频发,原是什么?由此及彼,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体会到学地理的用处,品尝到学地理的乐趣。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探究活动:中国和印度都是历史文明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具有相似之处,但两国在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请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件,和文化等方面讨论国和印度的同与不同,
然后上交一篇作文。
)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设计三次活动和构建三次情境来完成。
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是主题老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本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力求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尤其是情境的创设,不仅把学生紧紧的吸引在课堂上,而且实现了地理课堂向现实生活的延伸,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素材积累】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摘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