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
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
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
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
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
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
《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
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
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
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
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
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
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
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
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
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
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
《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
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I)卷
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8高三下·海安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________。
(《诗经·氓》)(2) 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3) 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4) 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5)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
(《书愤》)(6) 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行》)(7) 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泉香而酒洌,________。
(《醉翁亭记》)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按要求选择。
(1)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③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④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A . ②④①③B . ②①④③C . ④②①③D . ④③①②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3. (15分)(2018·十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无人机开始在民用市场起步,其中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城表现出对无人机较为迫切的需求趋势,且具备较为可观的市场规模前景,而考虑到无人机现阶段的技术已可满足需求,故预计供需的契合度较高。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8年三省三校二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2.C3.C4.B5.①予人美感但不让人沉沦绝望的忧伤②富于气质的忧伤:或悲天悯人,或敬畏生命,或不断寻美③有疗救作用的忧伤:富于营养,给人(自己,他人)希望6.含义(1)生命的基础是深厚的,可以给生命以滋养(1分)(2)阿多尼斯和树的灵魂相通,彼此激励(1分)(3)他的忧伤是有节制的,有质量的(1分)作用(1)承上启下(1分),与上文川端康成和下文众多自杀的诗人的忧伤形成对比(1分)(2)说明阿多尼斯的忧伤有质量,突出主题(1分)7.D8.B9.⑴重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⑵回归教育原点,提高教育内容质量;⑶利用并强化前沿技术⑷注重价格优势、便捷优势和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每点2分,第一点必须有,2.3.4点里任意答出2点即可)10.C11.D (存问,就是指慰问,没有“并进行请教”和“虚心纳谏”的意思)12.B(“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错误,文中说“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13.(1)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惇崇”“察”“纳”“以……为”各1分,句意1分)(2)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罢职回来听候调查。
不久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
(“侵冒” “勘”“ 白” 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是福山人。
嘉靖八年的进士。
提拔为御史。
嘉靖十二年十月,星像下雨一般陨落。
没过多久,哀冲太子(明世宗朱厚熜皇太子朱载基,追封为哀冲太子)去世,大同军队发生动乱。
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
皇帝大怒,下诏入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
历任苏州、松州、顺天府的巡按使。
恰逢朝廷推荐保定巡抚刘夔回来管理院中事务,宗皋评议刘夔曾经推荐大学士李时之子,奉承讨好没有品行,不讲作风纪律,(惹怒皇帝)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
二十三年十月,敌寇攻入万全右卫,抵达广昌,布列大营四十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学年第二次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达人”“达人”作为社会称谓,很早就已经出现。
《左传·昭公七年》记录了鲁国贵族孟僖子推崇“礼”的一段话,其中称孔子为“达人”。
他说:“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
”他追溯了孔子家族的光荣,又引了臧叔纥的话:“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臧叔纥认为“达人”的出现和“明德”的理念有一定关系。
他的所谓“圣人”如不当世,其后代必有“达人”的说法,可以说是“达人”称谓比较早的记录。
“达人”虽然不是“圣人”,却和“圣人”有某种颇相亲近的关联。
汉代人说到“达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见于贾谊撰写的一篇文采特异的文章。
他在《鵩鸟赋》写道:“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物亡不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写作:“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可见,在当时人看来,“达人”和“通人”的意思是大体相近的,都是说通达之士。
“达”就是“通”,是汉代语言文字学常识。
《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郑玄的解释就是“达,通也”。
东汉晚期,“达人”的出现比较密集。
所谓“月旦评”形式与士人阶层对风誉的普遍追求,可能是这一现象的文化背景。
后来在中国民间被看作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就被称作“达人”。
《艺文类聚》卷六四引晋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对他有“达人有作,振此颓风”的高度赞美。
汉末作为社会称谓的“达人”,通常的涵义大约是指有地位、有身份、有影响、有名望的人。
一位于天文占相“无不精微”、作卦预卜“其言皆验”的方士管辂,在一位退职返乡的官员王经来访,就他卜筮的可信程度“有疑难之言”时这样说:“君侯州里达人,何言之鄙!”由王经的身份,可以知道当时“达人”称谓的涵义。
管辂这里所说的高踞于“小人”之上的“达人”的“达”,推想已经隐约有显达的意思。
2018年哈三中二模语文答案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答案1.C。
2.A。
3.B。
4.C。
5.①第一次呼喊:内心情绪的释放。
在家中不被重视的压抑,进入林子的喜悦,青春的躁动,这些情绪都寄托在了这呼喊中。
②第二次呼喊: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向往。
“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意味着她对自我的存在进行着寻找;“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暗示了她对自由的向往。
③第三次呼喊:对爱情的渴望。
“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由此可见二兰子渴望着对方的回应。
6.①环境设置上:林子是文中主人公的活动场所,也是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背景。
②形象塑造上:林子生机勃勃,自然原始,它有助于衬托二兰子充满青春激情、单纯美好的形象特征。
③思想内涵上:林子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它象征了爱情的萌动,生命的张扬,无边的自由与生命的未知……这和作者表现青春悸动、凸显人性之美、彰显原始生命力的主旨吻合。
④审美意蕴上:作者既赋予林子一种生命的自然美,更赋予它一种未知的神秘美,对林子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7.C。
8.AD。
9.①慎思明辨:能够发现“疑古派”的问题。
②独立创新:不墨守陈规,打破各种“框框”。
③注重实践:到外国实地考察、研究。
④注重交流:和外国学者交流学习。
10.C。
11.D。
12.B。
13.(1)末世的风俗盛行以来不再是这样,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会背读师长的言论,用在当世事务上,几乎没有一件用得上。
(2)(我们)应当广泛研读经典著作中的精要,用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自然也就没什么可批评的了。
14.BE。
15.①比喻。
诗人用塘水在清风吹拂下微有波纹,轻轻荡漾的状态比喻“春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慵的不可捉摸、恍恍惚惚,浮浮沉沉的状态。
②拟人。
“东风无力,欲皱还休”,以“无力”“欲……还……”写“东风”与“春水”,形象生动地写出景物轻柔、缓慢的状态,也就是诗人慵懒的状态。
③描绘景物展现“春慵”(“托物寄情”、“借景抒情”亦可)。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①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
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②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
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③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④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
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⑤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
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
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圣僧出世”的故事,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
而且,“圣僧出世”的故事,对佛教徒打击最大,但却完全符合道教的教义,成为《西游记》道教化的重要一环。
因为《西游记》采用神魔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
在神魔精魅世界中,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
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做如此颠覆性的“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
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载体形式对于“唐僧取经”定型、传播的是非功过,值得研究。
相对于佛教徒的主动退让,道教徒却对《西游记》充满热情,他们从一些故事情节和文字中看到了客观存在的道教内容,于是大肆阐发,甚至不惜恶意增删、篡改,做道教化“误读”,最终将《西游记》拉入道教的彀中。
《西游记》的道教化“误读”始于清初康熙年间。
时有“奉道弟子”汪澹漪,倾尽全力,将《西游记》评点、篡改为《西游证道书》。
为了实现《西游记》道教化目的,汪澹漪不择手段。
除了在文本中充塞大量道教内容之外,还将《西游记》作者定为宋元之交全真教道祖邱处机;又附录一篇《长春真君传》,歌颂邱处机历时四载远赴雪山劝化成吉思汗的“一言止杀”的仁德功业,并以此暗喻唐玄奘大师西行壮举;再编撰一篇《玄奘大师行状》,揭示《西游记》之原型。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答案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D3.A4.A5.B6.A7.D8.C9.B 10.C11.B 12.A 13.D 14.C 15.C16.D 17.D 18.D 19.B 20.D21.C 22.B 23.A 24.C 25.A26.B 27.B 28.C 29.B 30.A31.D 32.D 33.A 34.C 35.D二、非选择题36.(1)A 分布在裸露岩壁,B分布在洞口,C分布在洞穴内部(3分)。
因为A耐旱,岩壁水分储存条件差(2分)。
B喜光喜湿,是由于流水下渗流经或内部岩壁温度低水汽易附着凝结,洞口比较湿润,同时光照较好(2分)。
C在洞穴内部满足阳光不能直射和避免雨水淋湿(2分)。
(2)石灰岩地貌被流水侵蚀成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峰丛和相对独立的洞穴(2分)。
苦苣苔科植物适应性较强,各山峰和溶洞较为孤立,适合不同的苦苣苔生长(2分)。
在山峰与山峰之间分布的是微酸性的土壤(2分)。
这就阻断了喜欢弱碱性石灰土的苦苣苔的跨山峰分布(2分)它们的果实没有肥美多汁的肉质部分,无法吸引动物前来帮助其种子进行传播。
使苦苣苔科植物形成“一山一种、一洞一种”(2分)(5选4,每点2分。
计8分)(3)一些有识之士对其价值的了解,增加保护意识(2分),也可能带来商业的过度利用(2分),导致苦苣苔科植物生物多样性锐减(2分),草本植物的过度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破坏(2分)。
(4选3,每点2分。
计6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37.(1)俄罗斯由于全球变暖,可耕地面积扩大,小麦产量提高;大部分小麦产区纬度高于美国,小麦生长期长,质量好;距离亚洲非洲小麦市场更近,运输线路短;人口数量少,国内需求少,商品率高;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A产区位于东欧平原,受西风影响,气温降水条件较稳定;(2分)D产区离冬季风源地近,生长期短,易受低温冷害影响(2分)或受季风气候影响不稳定,多旱涝灾害(3)河北挑战最大(1分)。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①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
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②事实上,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
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③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
④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
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⑤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
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哈三中2018二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来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AllUKw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作为自由的话语、最初就是历史学和哲学叙述的文体承载方式,与历史学和哲学有着亲缘性关系,但是,人们常常关心其诗学和美学意义,而很少关心散文和哲学之间的关联。
散文中可以有哲学的思致、认识和发现,但是,散文文体毕竟不能真正代替哲学文体,散文中有哲理,或哲学中有散文,应该是二者关系的基本表达。
在话语表达中,散文必须以情感表达为主调,而哲学必须以理性解释为主调。
这就是说,散文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谐和,仅有思想而没有情感,不是散文的本质性要求。
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是内在的,表现为思想与情感间显示着最本原的生命亲近,《庄子》与《孟子》就标志看中国哲学与散文之间最古老的联系。
庄子不是借助纯粹概念的分析来表达思想,而是善于借助形象和寓意之间的关联,揭示深刻的人生奥秘,虽然他的散文中也有一些概念。
孟子的说理,带着人生的全部激情,并正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说理,因而,情感因素的参与,使《孟子》本身具有抒情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诗歌源头和散文源头,使古老的思想始终保持激情创造与诗意抒情的力量,当然,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渐与诗性分离,走上了专门化道路。
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导致这一转变的文化英雄,则不太容易确定。
但是可以肯定,是哲学家导致了这种根本性转变。
在西万,哲学与散文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获得深刻说明。
尽管柏拉图排斥诗人的合法地位,但他的思想确实始终富有“纯洁的诗思”,而且,历史生活实践也在不断证明着这种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的生命活力。
由于思想和情感分属不同领域,确有根本性区别,因而,纯粹的哲学史,往往给予人异样的错觉,仿佛哲学家都超越了人的情感。
从他们的非哲学性叙述中,不仅能够获得哲学性体悟,而且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格精神、生存勇气和文化气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
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
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
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和发展历史对其进行说明。
B.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C.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
D.文章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
B.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
D.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相通之处。
B.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也都具有神学性。
C.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超越现实的。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林子深处张炜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
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
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
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
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
二兰子总是这样: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
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
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
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
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
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
声音已经变了。
二兰子听着愣住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睐,小姑娘睐——”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
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
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
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
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
“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割呀割呀!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
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①啊!二兰子烦他。
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是少了他那喊声哩!——他从河西岸走了吗?他回不去了?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
她是太累了。
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大刀睐,小刀睐——”树林子哟,树林子哟!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像箫!像笛!像鼓!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
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睐,小姑娘睐——”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
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
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
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注】①甜眯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但“还从没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睐,小刀睐——”时的心理状态。
(5分)答: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二兰子,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林子。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饶宗颐:一代通儒贾思玉陈志明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粤东古城潮州的一个名门望族。
饶宗颐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饱读诗书,留意时势,参加过当时名震天下的革命团体——南社。
饶老先生喜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饶宗颐幼承庭训,饱览群书,而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苦学,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根基。
饶宗颐的问学之路并非坦途。
16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而母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已过世。
身为家中长子,饶宗颐放弃入大学的计划,处理家中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