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书本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美学重点整理

美学重点整理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5×4分)比如美育。

(讲课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

)2、简答题。

(4×8分)比如简答美学的研究对象。

(讲课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问题。

)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的问题(美的哲学)。

研究美是什么,美与真、善的关系等等。

(2)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学研究)。

美感与认识、意志活动的不同,美感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因素等。

(3)审美关系或审美活动。

(4)不同领域的美。

如艺术美、自然美等等。

(5)审美范畴:崇高与优美、悲剧和喜剧等等。

(6)美育等。

3、论述题。

(3×16)比如试论美学学习的意义。

(讲课过程中涉及到的重大问题。

)第一章:学习美学的意义、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美育的概念1、学习美学的意义:2、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王国维(1877_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教授中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代表作《<红楼梦>评论》(悲剧中的悲剧)、《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美育救国、《〈红楼梦〉评论》、意境理论。

美育思想:《教育小言十则》提出了学术救国思想、学术救国思想中暗含着美术(艺术)救国思想(《教育之宗旨》)、美育救国——中西结合的美育思想、孔子言志。

3、美育的概念:第二讲:四大派中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的代表、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认识、博克对美的认识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的认识。

(四大派:客观说、主观说、关系说、社会客观说)(理论背景: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弗洛伊德)2、主客观统一派(关系说)的代表、主要观点:第三讲:美的两大特点中的历史性特点。

1、美是属人的:美是人的实践自由的形象表现,所以动物没有美,爱美是人的本质规定。

美可以让人死,可以让人生。

2、美是历史性的:燕瘦环肥、女子束腰、女子裹脚、西方建筑美中的历史性变化、第四讲:美感、审美经验、审美趣味、理性领悟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形式感知力;审美的四大前提条件、四大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

美学 (书本知识点梳理)

美学 (书本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美学的含义】美学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美学的学科名称,是18世纪中期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与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并列。

【梅勒的结构说】a、梅勒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中,核心的概念是“代表性”这个概念首先表示的是所指和能指之间的特殊关系。

它描述的是符号学结构中“如果能指被理解为所指的某种‘代表’,并且仅仅被理解为某种‘代表’,我们称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代表关系。

b、与“代表性”结构相对的是两种“非代表性的结构”即一种是“存有性”结构,另一种是“标记性”结构【三种结构的区别】“存有性”结构,所指和能指都在领域中。

“标记性”结构,所存在的只有“代表”而没有所“代表者”,所代表者也只是某种“标记”而已。

“代表性”所指在“存有”领域中,能指“代表”领域中【存有和标记性结构的发展】“存有性”结构大多存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主流形态“标记性”结构则在所谓“后现代主义”或者说“当代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讨论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章【审美态度的三种方式】静观者的方式:a、由经验到理论的归纳b、由理论到经验的演绎c、本质直观的方式表现者方式:审美对象在审美意识中复活过来,表现为两个方面a、物理存在b、意义存在担保者的方式:见证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美第三章【审美经验】一、分类侧重于态度或关注,审美经验就是用同一种特殊的态度来关注审美对象。

即“态度理论”侧重于观看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结果,审美经验史一种特殊的、与审美对象有因果关系的经验型,即“审美经验的因果概念”二、审美经验的分离和介入朱光潜:分享着与旁观者分享者: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与生命。

旁观者:不起移情作用,虽分明察觉物是物,我是我,却仍能静观其美。

环境家:外来者和内在者外来者:外在旅游观光客内在者:当地居民心里学家:介入式和分离式介入式:审美经验无需知识分离式:超然静观的态度【审美经验作为人生在世的原初体验】a、威尔什看来,在今天的后现代时期。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未特殊标记则为选择题考点。

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阶段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鲍姆加登(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1750 年出版的《美学》,【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4.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传播代表:德国传教士花子安(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途径二:转借日本的翻译——代表:日本学者中江肇民 1883 年翻译《维氏美学》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 V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 4 种代表性看法。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①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②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各个观点下的知识点:观点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2.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3.影响: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观点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观点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两层次】层次一: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代表: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分析哲学:维根特斯坦:词的意义即用法层次二:比审美经验深一层,研究审美心理活动19 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四)观点四: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代表人物: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二、对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基础重点整理

美学基础重点整理

第一章:美的本质1、难以定义美的原因(1),美的现象的多样性、差异性《掩盖了美的本质一般性、共同性。

我们无法在这些不同的事物中想象出任何一种能称之为美的特质的东西。

(2),人的美感的相对性、变易性掩盖了美的客观性、普遍性。

因为人的美感同人的心境、情绪密切相关,懊丧时看什么都不顺眼,高兴时周围的一切都会美丽的多。

此外,人的美感还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差异和阶级的不同而不断地发展。

(3),美这个词含义过于广泛,至今难以统一。

拉丁语中解释为愉快、善良、礼貌。

《论语》中美主要解释为善。

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艺术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风采、意味。

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

大题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第一,情景交融。

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

第二,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

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

第三,意与境谐。

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

第四,韵味无穷。

是指意境中那种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

又可具体从空灵、飞动、含蓄等方面来阐述。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第三章形式美一·第四章美的形态(范畴)崇高一·崇高的表现(一)自然界的崇高第一,空间上的占有巨大辽阔的广阔。

第二,饱含力量和气势的显示。

康德,数学的崇高(海洋、沙漠)和力学的崇高(高瀑、火山)题目:文中错误的本质是认为“自然美是客观的”但自然界的崇高并不都是自然界的崇高并不都是自然物的客观形态所构成的是对的。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原则、美的功能和美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人们认识、欣赏和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美学以美为对象,是关于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从广义上讲,美学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从狭义上讲,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条件的理论。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最一般、最根本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美学问题的核心和总纲。

美的本质是一种与情感和心境密切相关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是个体心境领悟力的具体表现,它是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审美客体中的人情精神境界和审美主体心境中的内在需要与要求、主观期待与观念标准的统一。

美的本质即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心境和审美品位的共性特征。

美的本质既是美学哲学的对象,又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指美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形象、多种多样的审美结构、多样性的审美关系和多重性的审美要素。

美的形式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现在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中,例如美的文学形式、美的绘画形式、美的音乐形式、美的雕塑形式等。

审美形式在审美对象中表达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是文明进程的审美象征,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的审美追求。

四、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的原则包括:自然的美的原则、自然世界的美的原则、自然界的美的原则、人类审美的原则和审美活动的原则。

美的原则是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的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普世原则,它成为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基本规范。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学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复习笔记一、判断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2、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着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我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8、美学对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及美的规律、艺术哲学、美感、审美有关系.9、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010、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1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美既与事物的客观属性有关,也与人的心意状态乃至于客观的精神世界有关,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13、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14、: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即: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15、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16、、英国“爱德化·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17、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18、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19、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20、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21、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22、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23、美感产生的过程: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首先,美感是适应人害社会实践的需要.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体现为精神上的满足.再次,人类的美感活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意义.第四,美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24、美感产生的逻辑:三种因素:人的审美能力的丰收在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对牛弹琴;美感的存在以人的审美的心理存在为基础;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25、美感的生理基础:视、听、味、嗅、触.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26、1817年,费希纳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研究,27、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有动物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28、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相对自由的关系;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生理性的统一,动物的感觉是感性的;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变得高度灵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29、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0、感受:指人对事物的感觉.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对事物的直接观察.31、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32、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33、通感:是人此种器感官与彼种器官相互转换,相互勾通的现象,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例如熟悉大海的人见到大海的画面,就能调动起各种感官的作用,耳朵仿佛听到了海涛的声音,口中有海水的咸味,鼻子似乎闻到海水的腥味.34、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矛盾的统一.35、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的结构.36、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体积的大和力学的崇高力量的大.37、崇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38、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净化又翻译成“卡拉西斯”亚里士多德.3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40、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41、模摹仿说:由古希腊使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有二种观点:拍拉图认为模仿是不真实的,是虚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通过模仿可以反映现实的本质.表现说:标榜“自我表现”,强调天才、想象、直觉.42、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由意味的形式’”.43、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44、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具有人工性;是精神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具有精神性;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意象性.45、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符号学美学将其分为二个层次: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罗曼·英伽登将艺术品分为四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46、艺术品是由书中的观点: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3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最关键的是通过物质实在创造符号形式,在符号形式中创造活生生的引起读者美感的意象.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现于形式符号层,它往往是借形式符号层的指示,在鉴赏者心中形成现实的、生动的表象.4意境超验层:即某些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品所能达到的意境,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罗丹的思想者.艺术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意境超验层――最高境界非现实意象世界层――核心层次形式符号层――直接性物质存在现实物质实在层――间接性物质存在47、意象的主要类型:1仿象:注重外形仿真.2兴象:是以客观现象的物象为引导,启动自内在的想象和情感、联想而产生的,是心中之想.3喻象:是比喻性的,往往要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某种观念和某种情感,特点是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4抽象:是艺术意象的一种类型,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48、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在艺术的“创造→艺术品→接受”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49、艺术品的鉴赏过程:观通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品直观了解后,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重建的意象得以实现,要全神贯注、用志专一、静心体味、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高度自由的境界.50、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贺拉斯”.51、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52、美育的特点:是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愉快的、不可抗拒的、愉悦的、陶冶性.美感可以超脱生活中的功利,但却不能超脱心灵和道德上的功利.二、名词解释: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人发笑.斯宾塞进而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而引人惊喜的状况.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而引人发笑的状况.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用乘讹来囊括一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人悲痛.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而引人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又把它分成二种三、简答题: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着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片面、纯客观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结构中探索美.第二,把美即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主观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应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3、有我之境与我无之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在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这二种意境在东西方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西方艺术中物与我寻求对立,而中国艺术则强调物与我的交融.4、谈谈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关系:一是二者有别.“技”是指具体的艺术操作技能或技艺.“道”是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所以技、道是有区别的.二是技、道的关系.道借技现.三是道、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体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庄子说“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道兼于天”,所以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巧,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例,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体现了技道合一的境界.四、论述题:1、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其特点是:第一,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第二,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第三,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第四,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实例1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第一,这种颜色的应照,唤起了诗人的美感,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人主观的反应.第二,罗裙与荷叶的绿色及人面荷花的红色,刺激诗人的视觉,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激发.第三,诗人敏锐的捕捉住裙子与荷叶,人面与荷花色彩的相通处,显然在这种美感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到客观世界的红绿相应成甜趣,歌声甜美动人的美,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王昌龄善于捕抓日常生活里的这种美感,加以表显,写出了优秀的诗篇.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实例2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2、结合具体实例,论述美感活动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关系:1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使人感到十分自然,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与客体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例如:苏东坡答谢师民书写到“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表明了美感的非自觉性.实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集中揭示了美感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特点.一方面诗人主动的感受着洞庭湖美景,借景抒情,表明,美感并不神秘,而是具有自觉性.另一方面,这种美感,又是突如其来的,不期而至的,更难以选用合适的语言去传达,妙处难与君说,这表明美感具有非自觉性.可见,美感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张于湖的美感,是他的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他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主的感受美的能力,这使得他的美感具有自觉性,巧妙地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具体的美感的产生又受到客观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限制,他自己也未能想到自己的洞庭湖之行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美感,可见美感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美感具有非自觉性.由此可见,美感活动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GAGGAGAGGAFFFFAFAF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GAGGAGAGGAFFFFAFAF(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GAGGAGAGGAFFFFAFAF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

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识记)(一)美学之父: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顿的尊称。

他最早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设想。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鲍姆嘉顿因此被尊崇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学科的性质:1.从美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中把握其性质。

美学和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这些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2.从美学与人的联系中把握美学学科性质。

审美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美学对于审美现象的研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

3.美学对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最终涉及到的是人生价值、人的审美价值,所以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三)美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审美意识的形成。

(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4)从根本上说,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2.美学思想的产生(1)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四)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美学知识点梳理

美学知识点梳理

美学知识点梳理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艺术的本质和作品的价值等问题。

本文将逐步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的要素以及美学理论的发展。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关注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方面。

美学通过对艺术形式和美学对象(如绘画、音乐、文学等)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美的意义和价值。

二、审美的要素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

审美的要素包括感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等。

1.感官:感官是我们感知和体验美的重要方式。

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

2.情感: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情绪、创造氛围和唤起情感反应等方式,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3.认知:认知是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符号等,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

4.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对美的评价。

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三、美学理论的发展美学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研究来理解美。

2.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自然的美。

浪漫主义者认为艺术可以让人们超越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纯粹、理想和超验的境地。

3.实用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

实用主义者认为艺术应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注重艺术和生活的融合。

4.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观念。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美是主观的、多元的和相对的,同时强调艺术的自由创造和反叛精神。

四、结语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又丰富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美,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来深化我们对美的认识。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但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哲学中,美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谐性和吸引力的特征,但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形式美、内在美、功能美等。

2. 美学:美学是对美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规律、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理解美的本质和关于美的一切现象。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对象之一,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创造的作品。

艺术有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

4. 知觉和情感:美学也涉及到人类的知觉和情感。

人们通过感知来领略美的存在,而情感则是人们对美的积极评价和热爱。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都有所讨论。

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东方,中国古代文人也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探讨,如道家、儒家和佛家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德国哲学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而英国的伯克、亨利·霍姆斯和乔治·亚代码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美学继续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概念,如后现代主义美学、女性美学、跨文化美学等,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等内容。

2. 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研究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理论。

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审美等内容。

3. 美学哲学:美学哲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原则等内容。

4. 历史美学:历史美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 社会美学:社会美学是研究美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论。

00037美学大纲知识点

00037美学大纲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识记)美学就是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人文学科。

①美学研究对象就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②美学就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就是一门综合性得人文学科。

2、(识记)美学发展得三个阶段①审美意识;②美学思想;③美学学科。

3、(识记)“美学”得原初意义与现实变化。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得《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原初意义就是“感性学”,把美得思维与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4、(识记)实践概念得含义。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得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得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与其她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得日常生活活动。

实践得根本内涵,就就是指人得最基本得存在方式。

5、(识记)审美活动就是人得基本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之一。

6、(识记)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得内涵。

①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人类基本得存在方式之一,也就是一种基本得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得根本动力就是人得审美需要,审美活动得目得就是对审美境界得追求。

②美:美指得就是广义得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得丑,就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得、能激发主体美感得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得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它就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与谐统一得自由人生境界得对象化与感性显现。

③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就是人对不同样态得美即审美对象得归类与描述,就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得自由人生境界得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与具体存在状态。

④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得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得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

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得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得存在意义而产生得自由感、幸福感与愉悦感。

⑤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就是认识,而就是一种感性经验;其次,审美经验就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得快感。

美学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美学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美学的含义】美学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美学的学科名称,是18世纪中期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的,它的意思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与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并列。

【梅勒的结构说】a、梅勒的结构主义符号学中,核心的概念是“代表性”这个概念首先表示的是所指和能指之间的特殊关系。

它描述的是符号学结构中“如果能指被理解为所指的某种‘代表’,并且仅仅被理解为某种‘代表’,我们称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代表关系。

b、与“代表性”结构相对的是两种“非代表性的结构”即一种是“存有性”结构,另一种是“标记性”结构【三种结构的区别】“存有性”结构,所指和能指都在领域中。

“标记性”结构,所存在的只有“代表”而没有所“代表者”,所代表者也只是某种“标记”而已。

“代表性”所指在“存有”领域中,能指“代表”领域中【存有和标记性结构的发展】“存有性”结构大多存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主流形态“标记性”结构则在所谓“后现代主义”或者说“当代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讨论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章【审美态度的三种方式】静观者的方式:a、由经验到理论的归纳b、由理论到经验的演绎c、本质直观的方式表现者方式:审美对象在审美意识中复活过来,表现为两个方面a、物理存在b、意义存在担保者的方式:见证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美第三章【审美经验】一、分类侧重于态度或关注,审美经验就是用同一种特殊的态度来关注审美对象。

即“态度理论”侧重于观看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结果,审美经验史一种特殊的、与审美对象有因果关系的经验型,即“审美经验的因果概念”二、审美经验的分离和介入朱光潜:分享着与旁观者分享者: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与生命。

旁观者:不起移情作用,虽分明察觉物是物,我是我,却仍能静观其美。

环境家:外来者和内在者外来者:外在旅游观光客内在者:当地居民心里学家:介入式和分离式介入式:审美经验无需知识分离式:超然静观的态度【审美经验作为人生在世的原初体验】a、威尔什看来,在今天的后现代时期。

“解释”已经取代事实,或者说“事实”是由“解释”构成的。

b、审美的基础地位不是存在、上帝、理念、意识、物质、语言,而是审美经验。

不仅现实是审美的构成,就是作为排斥审美的“合理性”本身也是审美的构成。

c、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对象体现的是“事物”的“前真实”的样态,与此相应,审美体验就是“自我”的“前真实”的样态。

这种共同的“前真实”样态,自我与物、主体与客体达成了高度统一。

第四章【审美愉快】一、康德论三种愉快:a、感官刺激的愉快b、道德满足的愉快c、审美的愉快二、康德三种愉快的区别与联系a、感官愉快:收生理条件的限制的同时感官的利害是以需要为前提。

b、道德愉快:受到的是道德法则的限制c、审美愉快:以无利害为前提的同时审美愉快是由无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其他的愉快与对象的存在有关。

三、克莱夫贝尔对审美愉快的定义审美愉快:是所有愉快中最深沉、最热烈、最持久的愉快【审美情感的多样性】一、中国的“乐感”文化与西方的悲剧文化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情感不只是源于感官刺激的感受,而且有源于道德满足的感受。

(真挚、高尚)三、李泽厚关于审美情感的多样性a、李泽厚将审美情感视为一种愉快感。

分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愉快即:悦耳悦目(感觉层次)、悦心悦意(直觉层次)、悦志悦神(精神层次)。

b、三种愉快层次的含义悦耳悦目:是在生理基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愉悦,它主要培养人的感性能力。

悦心悦意: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悦志悦神:在道德的基础之上达到一种超道德的境界。

四、康德关于审美情感康德认为审美情感既不包括动物的快感,也不包括精神快感,而是一种介于动物快感与精神快感之间的快感,康德把它称之为人的快感【虚构的悖论】一、博兰尼的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的概念集中意识:是由心灵执行的,即心灵发出的集中意识是“对象的意识。

”辅助意识:是由身体执行的,即身体发出的辅助意识是“从”对象和身体的意识(在后一种情况下,对象已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从对象的意识的实质上就是身体的意识,也可以称为:“寓居”或者是“内化”。

)二、集中意识和辅助意识的区别集中意识:所得是指示性或表象性意义是名言知识,辅助意识:是事物的存在性意义,是非名言性知识。

三、博兰尼的三种观看绘画的方式a、集中意识到图像而没有附带意识到画布上的色块和笔迹b、集中意识到画布上的色块和笔迹而没有集中意识到图像c、集中意识到图像并附带的意识到画布上的色块和笔迹。

四、美感三个层次一般上的快感、痛感、深层次的快感第五章【创造的观念】一、柏拉图在其后期的对话《蒂迈欧篇》中阐述为一种造物主的观念。

二、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关于创造的概念艺术家的创造是将一种混沌的情感状态表现为某种清晰可见的情感,或者赋予混沌感觉以直觉形式,那么艺术的创造就是柏拉图造物意义上的制作而不是基督教上帝的创造。

三、克里斯特三种意义的创造神学创造、艺术创造、广义上的人的创造【创造与灵感】一、艾布拉姆斯关于诗人受灵感的创作分为四类:a、诗是不期而至,也不用煞费苦心b、诗是自发的和自动的c、在做诗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强烈的激情d、对于完成的作品,诗人会感到陌生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相信灵感是外在的神灵的启示,而相信它是主题内在地拥有的一种天赋能力,将它与浪漫主义美学的核心相联系起来,出现了天赋轮的灵感。

三、奥斯伯有关灵感的一些看法他强调灵感的是“导向观念”加上“直觉观念”以及无意识的协助作用,他能够更好的说明个别艺术的创造情形。

四、斯泰因克劳斯关于灵感的一些观点将灵感分为:普遍的灵感和集体灵感普遍灵感:是适合于需要长时间完成作品的创作,甚至是一种持久的灵感状态。

集体灵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种灵感弥漫在不同的设计者之间。

第六章审美解释【意图主义】一、意图主义的分类以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的直觉-表现托尔斯泰和杜威的交流-表现二、两者的区别前者是表现之前不知道要表现的确切的内容,后者是表现之前就知道要表现的内容。

【反意图主义】一、反意图主义的主要内容a、否认艺术家的意图与文学作品的解释具有任何关系b、认为诗歌中真正的说话者是一种“戏剧性的说话者”而不是作者自身c、主张可以将关于作者传记和心里的“个人研究”与关于文本的“诗学研究”区别开来,认为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进行“诗学研究”而不是“个人研究。

”【意图主义的复兴】一、艾塞明格关于意图主义的主要的内容a、对于正在讨论的诗歌文本来说,每一个矛盾的解释都是符合的。

b、严格来说,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陈述中只有一个是真的c、如果两个解释陈述中每一个都符合文本,而且确切的说两个解释中只有一个是真的,那么真的解释陈述就是那个适用于作者意欲表达意义的陈述二、奥斯丁的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第七章【审美的内感官】一、莎夫茨伯三种不同的趣味坏的趣味即“做作的趣味”好的趣味即“合式的趣味”“自然趣味”二、哈奇森的内感官的思想a、感觉直接提供的是简单的观念b、心灵对自身有关简单观念的能力的意识所提供的反思观念。

【趣味标准】一、休谟对于趣味多样性的强调a、要显示经验主义对于基于感觉观念或印象的确定知识的要求是最有限度的,但是它不能扩展到审美领域。

b、趣味是敏感,而不是理智判断或者推论。

二、休谟关于趣味的相关的内容a、趣味本身就是一种敏感,不可能有抽象的标准b、但是人们对于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普遍的认同,又表明了趣味的标准c、有趣味的批评家对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鉴赏能力,他们往往被当做趣味的榜样,因此趣味的标准问题,可以适当的转移为理想的批评家的标准问题。

第八章审美与科学【艺术与科学的差异】科学a、尽管科学的多样性,但有一点是它们必须遵循的共同的规范,那就是满足这些不同兴趣的理论都要符合事实的检验b、科学允许有假设和想象,但是这些假设和想象最终都要付诸于事实和数据的检验,因为科学关注的是对一个不以我们的信仰和感觉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描述、解释、控制盒改造。

c、科学不考虑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者的信仰、情感和想象,而是倾注于对事物的知觉表象进行抽象,倾向于将世界纳入因果关系之中进行解释。

d、科学还有一种物归原主的倾向,牺牲事物的丰富性,把事物还原为最基本的因素和过程进行控制。

艺术a、艺术倾向于表象世界b、要表现和传达感觉世界,艺术与科学是不同,他们不忽视事物的第二性c、艺术世界是人类禁言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世界,因此艺术家没有必要深入到知觉现象下面去探寻因果规律。

d、科学有明显的进步的历史,艺术进步的说法确实十分的可疑的第九章【美是道德的象征】一、康德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断的类比关系美的事物所引起的感觉和道德判断所引起的心情又类似之处。

正因为有了这种类似,由偶然的、需要感性刺激的审美判断,就可能逐渐养成一种习惯的、无需感性刺激的道德批判。

二、杜夫海纳的观点三、美告诉我们善是什么,因为,作为绝对的善只能被实现,不能被设想。

但是,美可以向我们暗示。

即:我们能够实现善,因为审美愉快所具有的无利害性就是我们道德使命的标志,审美情感表示和准备了道德情感。

第十一章审美与自然【分离模式】概念:是18世纪欧洲美学家确立起来的“无利害静观“。

由于无利害的静观要求我们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里距离,不陷入审美对象之中,因此这种欣赏者的模式就是分离模式或者是超然模式。

【介入模式】概念:当代环境学家对所确立的心的自然审美模式,就是所谓的介入模式【显现模式】处于分离模式和介入模式之间的在场和显现第十三章【艺术的几种定义】艺术即模仿、艺术即表现、艺术即创造、艺术即游戏、艺术即形式、艺术即经验【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能唤起审美感受,但是没不能唤起审美第十四章审美范畴【先验情感范畴】一、概念在杜夫海纳看来,审美范畴就是先验情感范畴。

对先验情感范畴的研究可以构成一门学问,即使古往今来的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纯粹的美学。

二、分类先验直觉方式和先验范畴的方式三、康德将科学知识进行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四、康德在哲学中对知识的阐述先天形式的两种方式先天直觉形式和先天知性形式五、杜夫海纳将人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的三个阶段呈现、再现和感觉六、杜夫海纳针对于情感先验问题的讨论的结论a、审美经验中的主客体交融合一的现象是先验地设定了的,人与世界在根本上更具有一个相同的先验,也就是说,主客体的合一先于主客体的二分。

b、这个相同的先验是情感先验。

由此决定人与世界是在一种感觉中、在一种情感状态中交融合一。

c、情感先验和由此引起的感觉揭示了自我深处最隐秘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由情感先验设定的审美经验中,人与世界都是其本真的显现。

d、我们针情感先验和情感范畴只是一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前理解,而不能有一种像科学一样的精确的知识,情感体验只有在审美经验史中、在人性史中不断的显现,而不能在我们的思考中全部的显现,由此情感范畴只能是审美经验的体验对象,而不能成为审美思想的思考对象,纯粹的美学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