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串讲知识点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d713c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d.png)
美学的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其基本概念包括美、艺术、审美等。
美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的精神境界。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美的表现形式,它通过创作、表达和体现美的感受。
审美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思绪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于美的本质的讨论有多种观点,包括客观论、主观论、相对论和综合论。
客观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与观者无关;主观论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源于个体对外在事物的感觉和体验;相对论则认为美是一种相对的、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综合论则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既是事物的内在属性,也要依赖于观者的情感和认知。
三、美的感受与表达美学不仅关注美的本质,还关注美的感受和表达。
美的感受是指人们在面对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情感和体验,它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精神境界。
美的表达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美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形式、结构、色彩等艺术手段来表现美的内涵。
四、美的审美对象美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人体美和艺术美等。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包括景色、花草、山水等,它带有纯粹、朴素和自然的美感;人体美是指人的外貌和身体结构所具有的美,它带有动人、优雅和神秘的美感;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它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美的内涵。
五、美学的相关理论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象征主义、社会美学等。
唯美主义认为美是一种绝对的、超越性的东西,它是完美、理想和无暇的;形式主义认为美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独立于内容和主题;象征主义认为美是一种象征、隐喻和象征的意义,它反映了深刻的人类情感和思想;社会美学认为美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是一个群体性、多元的现象。
六、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考察、实证调查、实践探索等。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3)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3)](https://img.taocdn.com/s3/m/7883c20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e.png)
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门⼈⽂学科,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与社会的各个⽅⾯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研究的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必定以⼈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门关于⼈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崇⾼是美的⼀种范畴,⼜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量和精神⼒量,雄伟的⽓势,给⼈以⼼灵的震撼,进⽽受到强烈的⿎舞和激越,引起⼈们产⽣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提升和扩⼤⼈的精神境界。
(有让⼈惊喜或惊奇的⼒量) 3、优美:优美是⼀种美的范畴,⼜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是指⼀种⼩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的愉悦的审美对象。
如⼩桥流⽔、风和⽇丽等。
4、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 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理论命题,“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德国美学家康德曾论述过乘讹的东西如何让⼈发笑。
斯宾塞进⽽把乘讹区分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两种形态。
前者指超乎期待之上,⽽引⼈惊喜的状况。
后者指期待未能实现⽽引⼈发笑的状况。
此说有⼀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乘讹来囊括⼀切喜剧性,却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有些乘讹会让⼈悲痛。
乘讹:(“乖讹”指不和谐或不协调,这是指由期待或预期落空⽽引⼈发笑的状况,由康德提出,斯宾塞⼜把它分成⼆种) 简答题: 1、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 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
3)美的东西即是漫⽆边际的,但是往往⼜⾃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法成为某种“东西”,⽆所不在,⼜⽆处存在。
美虽然具有⼀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https://img.taocdn.com/s3/m/0f815a17866fb84ae45c8df0.png)
(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抽身出来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
(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会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
[单选]黑格尔提出了“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论述]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简答]审美需要的特征:
(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互相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名词解释]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论述]论述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它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了的本真世界。
[单选]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
美学知识点基础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9f6d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1.png)
美学知识点基础总结美学,是指研究人类审美感知、美的内容形式、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学科。
它旨在讨论和解释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形成原因及美的种种表现方式,以及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的概念美是指事物具有一定的形象、色彩、姿态、动作等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质引起了人们的愉悦、赞叹和喜爱。
美是因人而异的,即某种事物在某些人看来很美,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毫不起眼。
美的概念包括外在美、内在美、精神美、品质美等多个方面。
二、美的特征1.主观性:美的感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觉可能有所不同。
2.客观性:美并不是纯粹主观的,它也具有客观性,即一个事物是否美,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审美感受。
3.多元性: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表现在色彩、形状、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4.历史性:美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美的看法有所不同。
三、美的形成原因美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美的认知、追求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个人经验因素:个人的经验和教育背景也对其对美的感知和判断产生了影响。
4.客观事物特质:事物自身的形态、色彩、音韵等特质也是构成美的原因。
四、美的规律美作为一种审美情感,在其感知、认知和表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美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一性:美的感知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和谐性:美的形象、色彩、姿态等元素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
3.对比性:美的感知和表达中常伴随有一定的对比和反差。
4.变化性:美是多变的,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五、美的种种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视觉艺术、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美的不同侧面和表现方式。
1.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是视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式表现美。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c776ac011ca300a7c390bc.png)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859f24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7.png)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5290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2.png)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0d906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3.png)
美学知识点基础归纳总结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原则、美的功能和美的发生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等问题的探讨,是人们认识、欣赏和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美学以美为对象,是关于美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从广义上讲,美学研究人类对世界的整体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和审美行为;从狭义上讲,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条件的理论。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最一般、最根本的特征。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学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美学问题的核心和总纲。
美的本质是一种与情感和心境密切相关的精神境界,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是个体心境领悟力的具体表现,它是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心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表现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审美客体中的人情精神境界和审美主体心境中的内在需要与要求、主观期待与观念标准的统一。
美的本质即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心境和审美品位的共性特征。
美的本质既是美学哲学的对象,又是审美教育的目标。
三、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指美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
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多姿多彩的审美形象、多种多样的审美结构、多样性的审美关系和多重性的审美要素。
美的形式是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现在各种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中,例如美的文学形式、美的绘画形式、美的音乐形式、美的雕塑形式等。
审美形式在审美对象中表达着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需要,是文明进程的审美象征,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审美趣味的审美追求。
四、美的原则美的原则是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的原则包括:自然的美的原则、自然世界的美的原则、自然界的美的原则、人类审美的原则和审美活动的原则。
美的原则是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的原则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普世原则,它成为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的基本规范。
美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美学基本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82b93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7.png)
美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对美的哲学性的反思和探讨,美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其最初的涵义是对艺术和自然界美的原理和规律进行的一种探讨。
而后,美学逐渐演变成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
二、美的本质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美在人们的感官世界中只是美的投射而已,真正的美只存在于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特定的感官体验,是由形式和物质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情感。
而在现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普遍性的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主观的、以感性形式存在的客观现实。
因此,美的本质可能既存在于外部客观现实,也可能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知之中。
三、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主要包括形式美学、审美规律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规律。
形式美学主要研究美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原则,包括对称美、比例美、节奏美等方面的规律。
而审美规律主要研究美的认知和评价规律,包括主客观规律、个性化规律和社会化规律。
审美趣味方面的规律主要研究人们特定的审美心理倾向和趣味形式。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自然界中的美等各种形式。
在艺术领域中,绘画、雕塑、建筑等是人类对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文学领域中,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音乐则是人类对美的声音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和戏剧是人类对美的身体表现形式。
同时,自然界中的景色、花草树木、动植物等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学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美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美学的研究和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使美学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
美学串讲知识点
![美学串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9ab3c25fbfc77da269b17f.png)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https://img.taocdn.com/s3/m/2ff8620e4afe04a1b171de92.png)
自学考试“美学”串讲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不雅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本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本身的创造物中直不雅自身,看到了本身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不雅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安好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不雅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不雅。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向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家一般都具有对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示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10、不雅、品、悟:不雅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不雅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按照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美学知识点梳理
![美学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1d76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a.png)
美学知识点梳理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艺术的本质和作品的价值等问题。
本文将逐步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的要素以及美学理论的发展。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它关注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方面。
美学通过对艺术形式和美学对象(如绘画、音乐、文学等)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美的意义和价值。
二、审美的要素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
审美的要素包括感官、情感、认知和价值观等。
1.感官:感官是我们感知和体验美的重要方式。
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美感。
2.情感: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情绪、创造氛围和唤起情感反应等方式,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3.认知:认知是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符号等,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
4.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对美的评价。
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等都会对审美产生影响。
三、美学理论的发展美学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1.古希腊美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美学的代表人物。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研究来理解美。
2.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自然的美。
浪漫主义者认为艺术可以让人们超越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纯粹、理想和超验的境地。
3.实用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强调艺术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
实用主义者认为艺术应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注重艺术和生活的融合。
4.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观念。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美是主观的、多元的和相对的,同时强调艺术的自由创造和反叛精神。
四、结语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又丰富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美,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来深化我们对美的认识。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4c802afc4ffe473368ab59.png)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6d34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4.png)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1. 定义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的本质及其意义。
2. 美的概念:美是指感性审美活动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好、美的特征或价值的感知和评价。
3. 美的要素:
- 形式美:指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 内容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等方面所呈现出
来的美感。
- 格调美:指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氛围、风格和情调等方面的美感。
4. 审美心理:指人们在感受和评价美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过程,包括直接感受、审美情绪和美的价值判断等。
5. 艺术与美的关系:
- 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打动人们。
- 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通过呈现美的要素来展现其
价值。
6. 文化与美的关系:
- 美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所
差异。
- 文化对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7. 美感的培养:
- 通过艺术欣赏、文化教育和审美体验等方式来培养美感。
- 研究艺术理论和技巧,注重感知和品味美的细节。
8. 美学研究的意义:
-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和美的本质。
- 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 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美学综合知识的必背要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自考 美学串讲(完整精华版) 朱立元07版02
![自考 美学串讲(完整精华版) 朱立元07版02](https://img.taocdn.com/s3/m/805c515f0508763230121279.png)
美学(完整精华版)朱立元07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背☆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背☆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88e5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e.png)
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但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哲学中,美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谐性和吸引力的特征,但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形式美、内在美、功能美等。
2. 美学:美学是对美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规律、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理解美的本质和关于美的一切现象。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对象之一,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创造的作品。
艺术有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
4. 知觉和情感:美学也涉及到人类的知觉和情感。
人们通过感知来领略美的存在,而情感则是人们对美的积极评价和热爱。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都有所讨论。
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东方,中国古代文人也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探讨,如道家、儒家和佛家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德国哲学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而英国的伯克、亨利·霍姆斯和乔治·亚代码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美学继续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概念,如后现代主义美学、女性美学、跨文化美学等,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等内容。
2. 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研究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理论。
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审美等内容。
3. 美学哲学:美学哲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原则等内容。
4. 历史美学:历史美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 社会美学:社会美学是研究美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论。
美学专题学习要点
![美学专题学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a6ced1eefdc8d377ee3262.png)
美学专题》学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 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俄国19 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4、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考研美学知识点串讲
![考研美学知识点串讲](https://img.taocdn.com/s3/m/6c5cef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5.png)
考研美学知识点串讲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本质、来源、规律和价值。
在考研的美学科目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对考研美学知识点进行串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美学概念和基本问题1. 美学的定义与范畴: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
2. 审美经验:指人们在感受美的对象时产生的感觉、情绪和认知。
3. 审美活动:是人们主动地去感受、表达和评价美的过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表达等。
4. 审美价值:是人们对美的评判和价值观的形成,包括美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
二、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能引起人们良好感受和愉悦情感的特质。
2.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在各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审美理论和美学流派1. 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客观美学强调客观的美的标准和规律,主观美学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2. 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注重作品所表现的内在意蕴,形式主义则注重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3. 后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对传统美学范式进行批判和颠覆,强调视角的多元和混合。
四、艺术形式与艺术创作1. 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 艺术创作过程:包括灵感的产生、意象的构思、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审美效果的实现等。
3. 艺术审美: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活动。
五、美学与社会实践1. 美学价值:美学价值是指美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益处和意义,包括心灵上的满足、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等。
2. 公共艺术和城市美学: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艺术品与环境相结合,城市美学强调城市环境的美学规划和设计。
3. 美学与建筑: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和功能需求的平衡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4. 美学与文化多样性:美学研究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2)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4)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2、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5、黑格尔论自我实现: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掷进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
26、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认为“美在关系”。
.27、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28、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27、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5)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29、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
30、马克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只能来源于人类的全部历史。
31、人生相与创造相:(了解)" 共同点:都是指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
" 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
人生相有三个要点: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 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
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地传统的顺应,又蕴含地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地创造之中。
31、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为整个人生服务。
32、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人是世界的美:鲁迅: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的观点(3).美是自由的形象。
高尔太的观点(4).美的自由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33、星空的美,不仅涉及到了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到了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
34、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35、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36、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37、以模仿动物为美,是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而他们又有着“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38、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9、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40、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以区别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来思辨的、逻辑的、自下而上的研究。
4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2、美感是以情感为主,包容着理智与意志的心理功能。
43、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44、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
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
45、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46、通感: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
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例“红杏枝头意闹”闹字(视觉,听觉兼有)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
47、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生情,形诸舞咏。
”也是从心物感应、情景相生的角度,说明感受与情感的关系48、意大利的克罗齐主张“直觉说”。
49、庄周所说的“心斋”、“坐忘”,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主体注意的集中性。
50、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51、美感的心理特征。
这些矛盾主要是:第一,不同心理功能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功能主要分成知、意、情三个方面。
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第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
52钱钟书说“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苏东坡说他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53、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主张在审美时,人与对象应该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时用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