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主观:观念、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4、19世纪末——存在悲剧二、悲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3.尼采——酒神精神说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三、悲剧的定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四、悲剧的美学特征1、人物遭受不幸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二喜剧一、喜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鄙夷说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3. 康德——预期失望说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二、喜剧的定义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三、喜剧的美学特征1.以“笑”为标志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2.以“可笑”为内容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笑者——笑者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喜剧的本质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3.以“悖谬”为形式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3艺术的讽刺性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4语言的风趣性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初中一、美学概念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学科,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学科。
2. 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审美活动的美。
3. 美学的任务美学的任务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价值,以及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规律等问题,促进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
4.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历了审美经验论、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的发展阶段,现代美学又包括结构美学、语言美学、后现代美学等学派和流派。
二、美的本质和特征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存在的根源和本体,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 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主客观性、普适性、相对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三、美的价值和功能1. 美的价值美的价值包括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美的价值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美的功能美的功能包括满足审美需要、促进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等。
四、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1. 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感知和情感体验的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的活动。
2. 审美活动的特征审美活动的特征包括感知性、情感性、理性和实践性等。
五、艺术和美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以特定的形式和表现手段,通过感觉和思维的交织,表现人们对现实的认识与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 艺术的特征艺术的特征包括艺术形式、艺术表现、艺术效果等。
3. 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批判功能、表达功能、交流功能等。
4. 艺术创作的原则艺术创作的原则包括真实性、美感性、表现力等。
六、影响美学的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感官的美的体验和美的启发。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对美的塑造、传播和感染力。
3.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4.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以上是美学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美学,这门研究美的学科,既古老又年轻,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美。
美是一种能够引起人们愉悦感受和情感共鸣的事物的属性。
但美并非是绝对和单一的,它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价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丰满的身材被视为美;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的身形更受推崇。
这就说明美是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
美的形式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式美包括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等要素。
对称的建筑给人一种稳定和庄严的感觉;均衡的构图在绘画中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合适的比例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加协调和美观;而节奏和韵律则能在艺术作品中赋予动态和活力。
再来说说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指的是进行审美活动的人,而审美客体则是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和评价的对象。
审美主体的个人经历、文化素养、性格特点等都会影响其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和评价。
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正是因为审美主体的差异。
审美体验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客体时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应。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的感动,也可能是长久的回味。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的音乐时,可能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当我们观赏一幅震撼的画作时,可能会被其强烈的表现力所打动,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在美学中,艺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人类表达美的重要方式,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众多领域。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思想情感、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审美判断也是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美丑、好坏等价值的判断。
审美判断不是纯粹主观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共识。
然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美学概论常识
美学常识一1、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的美学专著《美学》(Aesthetik)等卷的出版,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
2、美学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这两大方面。
3、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两条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4、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说”柏拉图、黑格尔——“美在理念说”苏格拉底、孟德斯鸠——“美在典型说”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5、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6、为什么美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正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
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它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会依据。
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7、为什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说:“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力量的认识。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在对象世界中只有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示了人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2024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引言概述:在美学概论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通过这些细分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美学的内涵与应用。
正文:一、美学研究对象1. 美学对象的定义和范围2. 美学对象的分类与特点3.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4. 美学对象的时空变化5. 美学对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 美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经验2. 美的客观规律与客观标准3.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美学研究中的角色4.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关系5. 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哲学争议三、美学评价1. 美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美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美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4. 美学评价的多元观点与多样化5. 美学评价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四、美学创作1. 美学创作的定义与要素2. 美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3. 创作过程中的观念与审美决策4. 美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意义5. 美学创作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五、美学历史1. 古代美学思想与理论2. 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艺术的美学观念3. 启蒙时代的美学理论与变革4. 现代美学流派和哲学思潮5. 当代美学发展和美学思想的趋势总结:通过对以上五个大点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重要知识点。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审美和人类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广阔而复杂。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就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与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就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与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就是典型,就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就是物固有的属性与特质,而就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就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瞧成就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瞧成就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就是要瞧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就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就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就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就是“对感观的感受”。
中文系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文系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概念与历史渊源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价值。
美学是对美的认知、体验和评价的理论研究,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活动。
2. 美学的历史渊源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
在中国,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期的《周礼》、《仪礼》,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传统。
二、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对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指人们评价和认知美的依据和规范,美的标准有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之分。
客观标准是指美的规律和规范,主观标准是指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三、美学的基本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等内容。
审美理论研究美的认知和体验过程,探讨美的产生和价值。
2. 艺术理论艺术理论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表达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探讨艺术的创作和意义。
3. 美学的方法论美学的方法论是指研究美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哲学方法、文学方法、艺术方法和实证方法等内容。
美学的方法论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和手段。
四、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和艺术,主要包括美的本质、美的体验和美的价值等内容。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基本依据。
2. 美学的研究内容美学的研究内容是对美的认知和体验,主要包括美学原理、美学规律和美学方法等内容。
美学的研究内容是对美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五、美学的发展与影响1. 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等阶段,不同阶段的美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典籍,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概论知识点
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话题,从艺术到自然景观,从文化传统到社会价值观。
本文旨在介绍美学概论的知识点,并以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历史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审美的过程和价值的探讨。
2.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到经验主义的思想转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美的本质和标准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客观角度看,美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从主观角度看,美可以是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2.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尺度和准则。
美的标准可以基于客观的规律,例如比例、对称和和谐;也可以基于主观的情感和个人喜好。
三、审美的过程和价值1.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和欣赏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涉及感官、认知和情感等维度。
2.审美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审美体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认知上的启发和文化上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
四、美学与艺术1.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
艺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创造美的方式来呈现。
2.艺术的美学意义:美学对艺术的研究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还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和方法。
五、美学与社会文化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美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美学在社会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2.美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应用:美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广告传媒和教育等领域中,美学对于提升品质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笔记导论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二)西方: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二)美学的研究方法: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1,《美学概论》: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2,基本框架: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第一章美论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一,美的探索(一)(二)二,美的本质(一)(二)三,审美关系(一)(二)美的探索(一)"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美的探索(二)3,古典美学: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历史主义的方法,主体与对象在领导中的统一,客观唯心论的"头足倒置";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4,三个论美模式: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美的本质(一)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第二自然):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及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A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必然结果(劳动实践把人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分出来,提升为主体,同时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为我而存在的客体,造成了主体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B人化自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在人的创造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实现,为了自己的本质和需要,人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C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二)3,劳动创造美: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C,美是什么劳动世界成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美是人性的证明.审美关系(一)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美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对象间接的审美自己(我们的本质).(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范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审美关系(二)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A,个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B,民族性:同一个对象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C,阶级性:在审美关系中,美还有阶级属性.复习思考1,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2,*你怎样理解美的本质3,*谈谈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简述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谈谈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属性有那些举例说明.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第二章美感论美感论: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审美意识系统是具有历时性的观念结构,审美感受具有共时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二)二,美感的心理结构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一)(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从广义的美感入手,追溯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的宏观历程.1,美感论的历史回顾:A,柏拉图: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观照.B,夏夫滋博里:把先验的审美感官(内在感官,第六感官)当作美感的基础.C,精神分析学派:把美感归结为被压抑的本能的一种特殊的宣泄方式.D,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博克"社会生活的情欲", "自我保全需要".E,费尔巴哈:美感来源于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F,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是从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愉快.G,达尔文:高等动物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美感.H,弗雷泽:巫术说.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A,制造劳动工具最早也是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活动的特性,不仅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也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即美感的胚胎.B,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巫术活动,在人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类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美感的共性,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知情意之间的关系]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入,更加强烈.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C,情感机制,情感活动与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功能,进行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的提升,使人们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愉悦更加强烈,甚至上升到意志自由的境界;美感活动借助于想象力把审美客体和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继而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凝神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D,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A,双重的动态结构:表层上,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深层上,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B,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就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过程; 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美感的特征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C,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B,美感愉悦是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美感与快感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美感的生理要素1,美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美感心理因素(一)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2)想象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美感心理要素(二)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4,审美理解: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美学概论重点内容讲解
美学概论重点绪论1.在18世纪的欧洲,美学学科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得以建立。
2.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提出美学,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3.现当代西方美学,19世纪中叶前期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4.近代中国美学建设的代表人物:王国维蔡元培5.基于马克思的哲学美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大题选择填空)(1)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囿于艺术对象的艺术哲学有根底。
(2)其次,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于自然环境的法国理论。
(3)再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及功能。
6.审美经验美学研究的对象从以美的本质问题为重心,转变到以审美经验为重心,这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一大转折。
7.审美活动的构成按照审美活动的存在领域,美学对象的范围可作如下勾勒:(1)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2)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3)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4)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8.美学的学科特性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理论学科相邻学科(选择,填空)9.美学的学科对象是什么?(大题简答题名词解释)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0.美学学习方法特性有哪些要点?(论述题简答题)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11.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追问与之有别的“美本身”,是美学思想史上首次专题讨论审美本质的文献。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1. 美学的定义和范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和创造的学科。
2. 美的起源和本质:美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源自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3. 美的主体和客体:美的主体是人类,美的客体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类行为等。
4. 美的特征和要素:美具有客观性、感性性、统一性、历史性等特征,要素包括形式、内容、情感和价值。
5. 美学的方法和创造:美学研究可以借助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艺术家通过创造来实现对美的表达。
6. 美学的历史发展: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现代美学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7. 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美学研究有助于提升人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8. 艺术和美学的关系:艺术是实现美的形式之一,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9. 现代艺术和美学的挑战:现代艺术在形式、内容、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对美的重新思考。
10. 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研究不仅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还关注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审美标准和审美教育。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一(2)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1.美学研究的对象观点一:美(毫无意义)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观点三:审美心理——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
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
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人的现象和问题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5.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的——概念推理型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
(2)心理学的——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一、美学的定义和起源1.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a.美学的定义: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既关注艺术的产生和理论,也关注美的本质和规律。
b.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和美的现象、审美经验、观念和价值。
二、美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和观点1.客观美学流派a.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美学: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对美的影响。
b.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性,与社会和历史发展有关。
2.主观美学流派a.主观形而上学美学:美是审美主体内在的主观经验和情感表达。
c.实证主义美学: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来解读美的现象和审美经验。
三、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美的本质和特征a.客观美的理论:美的客观存在和规律,艺术和自然之美的关系。
b.主观美的理论:美的主观经验和个体情感的意义和价值。
2.审美判断和欣赏a.审美主体:对美进行感知和经验的个体。
b.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的感性体验和认识过程。
c.审美标准:欣赏艺术作品的标准和规范。
3.艺术和美的关系a.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美术、音乐、文学等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
b.艺术的功能:审美享受、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社会价值等。
四、美学与社会文化1.美学与文化的关系a.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审美观念差异。
b.美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
2.美学与社会政治a.艺术与权力:艺术对政治权力的反抗和干预。
b.艺术与社会变革:艺术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的关注和呼唤。
五、现代美学的新趋势1.文化相对主义美学: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2.科技美学:探讨科技与美的关系,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
3.生态美学:关注自然和环境保护对美的影响和意义。
六、美学的实践和应用1.艺术创作和鉴赏:艺术家的创造过程和观众的美的体验。
2.美学教育和美育: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的教育活动。
3.城市美学和建筑美学: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城市美的影响和塑造。
美学概论——精选推荐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1.美它是美学研究的中⼼范畴,能引起⼈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
2. 美学它是古⽼⽽⼜年轻的学科,产⽣于⼈类社会实践中,是⼈类对现实⽣活美,⾃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
它能帮助⼈们树⽴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审美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
3. 美感它是⼈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
理解等审美感受,是⼀种赏⼼悦⽬和怡情的⼼理状态,是⼀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式。
4.审美素质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的素质,也是⼈必须的⼀种⽂化素质,⼈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智中去,使之变成⼀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的价值取向5.审美能⼒是⼈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的能⼒。
⼆·单项选择1.在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先提出并加研究的是: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多德D.康德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格尔C.休谟D.博克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社会性4.弗洛伊德认为,⾃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A.母亲B.情⼈C.⽗亲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A.社会实践B.主观愿望C.主观意志D.⽣物本能6.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律的⽿朵来说,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说明A.⽿朵很重要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律很重要 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灵去领悟7. 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或⽆⼈,都同样存在。
这说明()A.美有主观性B.美有客观性C.美有社会性D.美有实践性8.“⽇出江花红似⽕,春来江⽔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的()情绪。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基本题型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二、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三、分析题(20分,共一题)四、论述题(30分,共一题)§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 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 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 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 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 否定美的本质§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对立面的和谐德谟克利特:主客和谐§美在效用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在理念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在形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形式与符号形式与质料形式与感性§美在关系狄德罗伏尔泰2 中国美学史上探讨美的四大流派客观派:蔡仪主观派:高尔太、吕荧实践派:李泽厚意象派:朱光潜、叶朗3 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一、美感的涵义1 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 作为感觉的美感3 美感与美的关系4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 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1)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三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 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2 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 科学美4 技术美5 环境美6 产品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二、美的表现形态1 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3 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悲剧性美感的产生①苦难在人心中唤起了怜悯和恐惧黑格尔“永恒正义”②“移情说”③超越苦难产生的安全感和优越感④恶意快感说4 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喜剧性产生的根源霍布斯“鄙夷说”柏格森“机械化”康德“期望消失说”叔本华“乖讹说”弗洛伊德“心力节省说”(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5 丑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6 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第四章审美论一、审美活动的涵义二、审美活动的意义再现审美客体塑造审美主体影响美的生产人的全面解放三、审美活动的方式日常式审美(基本方式)鉴赏式审美(自觉方式)研究式审美(重要方式四、审美活动的过程审美注意阶段审美体验阶段审美品位阶段审美领悟阶段审美净化阶段五、审美活动的特征超越性、想象性、情感性、个人性六、审美批评七、审美差异与审美标准1 审美中的差异阶层、时代、民族、个体2 共同美感3 审美的客观标准§第五章美育论一、何谓美育1 美育的由来2 四种主要美育观3 美育内涵实质二、美育的任务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三、美育的功能1.陶冶情性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四、当代社会美育的使命1、必要性2、作用五、美育的实施1、美育的不同方面(1)家庭美育(2)学校美育(3)社会美育(4)企业美育2、美育的不同阶段(1)胎儿美育(2)学龄前儿童美育(3)青少年的美育(4)成年人的美育(5)老年人的美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
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
(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
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
主观:观念、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
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
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
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
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
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
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
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
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
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
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
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
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
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
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
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
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
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
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
“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
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
(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
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
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
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
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
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
(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
(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
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
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
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
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
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
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
椭圆比圆更美。
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
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
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
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
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
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
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
《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