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基/础/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基本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是亚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温度高的南方,而北方温度较低,不适宜橘子生长。
由于淮河南北气温的差异,导致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域果实的差异。
2.地形与农业区位一般来说,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发展种植业、丘陵发展林果业、山地发展林业、高原发展畜牧业、水域发展水产养殖业。
3.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形成原因: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优点: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是一种良性生态循环的农业经营方式。
教/材/释/疑►1.光照条件与热量条件的区别光照条件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它影响农作物品质;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它影响农作物的成熟制度和种类。
2.春小麦和冬小麦的不同冬小麦是指秋季播种,幼苗能过冬的小麦,一般在次年的夏季收割。
如我国华北地区、美国两个小麦区中偏南的一个、澳大利亚等地都种植冬小麦。
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幼苗不过冬的小麦,一般一年一熟,春种秋收。
如我国东北地区、美国两个小麦区中偏北的一个都种植春小麦。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农业地域类型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二节 农业地域类型
考纲
呈现
考点
解读
考情
分析
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 1.从现实问题出发,以分布图
学生用书P120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①亚洲季风区,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四大特点⎩⎪⎨⎪⎧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③商品率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2)主要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3)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生产规模⑦大,商品率⑧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多为家庭农场经营,而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多为国营。
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均为商品农业,但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场,离市场较远,交通便利;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靠近消费市场。
微探究大牧场放牧业与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条件和地域分布上存在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二者都是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都需要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学生用书P121
考点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分析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受该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该区农业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
高考地理单元专题复习--第十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地理单元专题复习--第⼗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考地理单元专题复习--第⼗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巩固⼀、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2020湖北黄冈质量检测]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候,平均⽓温10 ℃以上时树芽开始萌动,⽣长最适温度为20—25 ℃,⽣长区年降⽔量⼀般在1 000毫⽶以上;喜光耐阴,适合在漫射光下⽣长。
下图⽰意我国北⽅实施“南茶北引”的试验区。
读图完成1—2题。
1.制约该地茶叶⽣长的⾃然因素主要是()A.光照不⾜B.低温冻害C.⽔源不⾜D.旱涝灾害2.据统计,该地采茶⼯年龄绝⼤部分在40岁以上,其原因是()①劳动强度⼤,⼯资低②周边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③⼯作季节性强,缺乏连续性④采茶技术性强,对劳动⼒需求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20江西南昌摸底]下图⽰意某城市辖区内郊区⽔果、蔬菜和粮⾷经营⾯积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5题。
3.该城市农业⽣产的不利因素是()A.地价B.交通C.技术D.市场4.三种农产品中对该城市市场依赖最⼤和最⼩的分别是()A.粮⾷、蔬菜B.粮⾷、⽔果C.蔬菜、粮⾷D.蔬菜、⽔果5.粮⾷经营⾯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劳动⼒数量变化②⽔果经营⾯积变化③蔬菜经营⾯积变化④城市⽤地⾯积变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0⼴西南宁摸底]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在低纬度、⾼海拔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年温差⼩、昼夜温差⼤的⽓候特点。
通海县是云南省最⼤的蔬菜⽣产基地,当地⼈多地少,菜农⼀般分散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
20世纪90年代,通海蔬菜畅销国内多个⼤中城市。
近些年来,通海蔬菜开始⾛出国门,出⼝到东南亚、⽇本、韩国、迪拜等地区。
据此完成6—8题。
6.通海县蔬菜⼀年可以种植3—4茬,主要得益于()A.肥沃的⼟壤B.充⾜的光照C.丰富的降⽔D.适宜的热量7.在有限的⼟地条件下,通海县菜农分散种植不同种类蔬菜的主要⽬的是()A.降低市场风险B.满⾜市场需求C.提⾼社会效益D.减少劳动⼒投⼊8.通海县蔬菜能⾛出国门的必备条件是()①交通便利②种植规模⼤③品质优良④品种齐全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是我国重要的⾷物和饲料,由于⽣长过程中杂草多,其种植规模受到了制约。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的模式。
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开展网络销售等。
“互联网+农业”通过众多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销售直接面向网络消费群体,可有效解决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增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气候条件B.劳动力素质C.淡水资源D.科技水平2.下列问题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解决的是()A.土壤肥力低B.农业生产市场定位差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D.交通运输不便3.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需要首先改善()A.物流配送服务B.冷藏保鲜技术C.乡村道路条件D.农产品加工技术1. D2. B3. A【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技术支持,实现增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发展中国家农业增产依靠科技的比重较低,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业增产的主要动力都是科学技术。
第2题,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使农业生产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
“互联网+”并不能直接解决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和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
第3题,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其运输环节主要是通过物流来完成的,所以需要首先改善物流配送服务。
冷藏保鲜技术针对的是部分农产品,当前我国乡村的道路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不再是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限制条件。
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不需要再加工的原料,因而改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并非当务之急。
“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
读图完成4-6题。
4.游客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可能是A.秋季B.夏季C. 春季D.冬季5.下列地区最有利于果农实施“留树保鲜”技术的是A.华北甲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6 .“花果同树”奇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A. 技术B.市场C.气候D.政策4.A 5.C 6.A【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柑橘,每年12月份脐橙成熟时,果农通过脐橙留树保鲜技术,把部分果实通过留树保鲜技术保留在树上,等到第二年春季脐橙花开后再采摘,所以花果同树的观赏季节在春季。
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练习试题
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练习试题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明和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构成的农业消费地域,以下是农业地域的构成于开展练习试题,供考生仔细练习。
例1 以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开展规模变化表示图。
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各地的农业消费主导要素与图中农业消费形式主导要素相反的是()A.巴西的咖啡B.巴基斯坦的棉花C.江南丘陵的平面农业D.法国南部的葡萄(2)影响图中农业开展规模变化的主要要素是()A.自然要素B.经济要素C.科技要素D.交通条件(3)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转变为花基鱼塘菜基鱼塘主要由于()A.国度政策B.休息力转移C.冷藏技术开展D.市场需求变化【解析】基塘消费的构成主要要素是低洼易涝的地形,平面农业构成的主导要素也为地形,市场要素的变化对农业消费的规模和类型起着决议性作用,据此可知正确选项。
【答案】 (1)C (2)B (3)D针对训练1 读酒泉市农业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30多年来,酒泉市农业消费发作庞大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B.全球气候发作改动C.生态环境趋向好转D.休息力、土地价钱提高(2)近几年酒泉市开展成为我国优质蔬菜的西菜东运重要基地,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有()①拆分土地,单户种植,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②提高贮藏保鲜才干③改善基础设备,拓展交通④挖塘筑坝,开展基塘农业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休息力和土地价钱的攀升,致使从事粮食消费的经济效益降低,促使酒泉市农业消费发作剧变。
第(2)题,优质蔬菜基地的快速开展,走的应该是产业化运营、扩展规模之路,不应该是拆分土地,单户种植形式;基塘农业是涝洼地地域采取的可继续措施,而酒泉市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充足。
答案 (1)D (2)B针对训练2 以下图是我国西北沿海某新兴城市及周边地域略图,读图回答以下效果。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含真题)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土壤、地形、气候(水分、热量、光照)、水源(光热水土地)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
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良种、机械、化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2)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5)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较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分布地区:西南、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结构:种植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因灌溉是当地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考点二 农业地域类型
10 年 1 考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 区位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东
亚、南亚、东南亚,与这些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 件及人多地少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可借鉴之处 ( 1) 人工草场建设。 ( 2) 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的发展。 ( 3) 牲畜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防治。 (4) 冷藏、保鲜技术的推广。 三、混合农业( 以墨累—达令盆地为例) 1.区位条件和特征
专题八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涉分
考点
题型 难度
命题情境
2019 北京文综,36(3) 10 农业区位因素 综合题 中 老挝农业发展
设问特征 图文转换
方法技巧 素养体现
农业区位分 析思路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2018 北京文综,36(4) 10
农业区位因素
多米 尼 加 有 机 香
综合题 中
2013 北京文综,4
4 农业区位因素 选择题 中 玉米生产周期表 据图分析
农业区位分 区域认知
析思路
地理实践力
2010 北京文综,36(2) 6
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 利 亚 混 合
综合题 易
对比分析
农业
考情统计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考频 考频
10 年 7 考 10 年 1 考
农业区位分 析思路
综合思维
3.我国几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区域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东北地区的 商品粮基地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新课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精品: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八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考纲解读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区位的选择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1)季风水田农业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主要的分布:亚洲季风区,南亚、东南亚、东亚 区位因素:(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 一般为国营 农作物:小麦、玉米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2) 乳畜业4、 混合农业5、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强度 农业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不合理的强度 可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2)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3)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4)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分析表1、表2,完成1~2题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区位条件:(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1、1979-2000年我国蔬菜()A.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B.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C.位面积产量下降D.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2、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3、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A.河南省B.江苏省C.四川省D.吉林省读图2,回答下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下图示意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最热月与各月的平均气温差曲线。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中国东南沿海B.北美五大湖沿岸C.巴西高原中部D.非洲南部沿海答案:D解析:根据最热月与各月的平均气温差曲线判断出最热月出现在1月份,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为冬季,降水多。
因此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应为地中海气候。
中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美国五大湖沿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巴西高原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非洲南部沿海为地中海气候。
2.关于该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气温较低B.7月旱灾多发C.1月光照充足D.7月气温日较差大答案:C解析:1月份气温较高,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7月份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不是旱灾;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晚上的保温作用强,气温日较差较小。
3.该地的最典型农产品可能是 ( )A.棉花B.葡萄C.甜菜D.大豆答案:B解析:根据气候的特点判断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因此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典型的农作物有葡萄、柑橘、橄榄、无花果等。
下图是我国某地双季稻产区水稻生产农事安排示意图。
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须尽可能抓紧完成,俗称“双抢”,该地“双抢”期间以炎热干燥天气为主。
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区可能是 ( )A.河套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江汉平原答案:D解析:根据示意图判断早稻收割与晚稻插秧的“双抢”的时间为7月份,此时气候炎热干燥,正值江淮流域的伏旱时期,对应选项判断能种植双季稻又有伏旱天气的只有江汉平原。
5.该地区人均耕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湖众多B.丘陵广布C.人口密度大D.平原面积小答案:C解析:江汉平原人口稠密,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
6.该地区“双抢”期间抓紧时间完成农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早稻收割B.力争雨季之前完成晚稻插秧C.保障早稻生产所需的热量D.保障晚稻生产所需的热量答案:D解析:晚稻生产主要在秋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气温逐渐降低,因此该地区“双抢”期间抓紧时间完成农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晚稻生产所需的热量。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好习惯,让你获得快乐,在学习中你就不会觉得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你就不会逃避,会迎难而解。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以区域图、柱状图或农业典型材学生用书P114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微探究1 海南岛的西瓜卖到山东,是否说明海南岛发展西瓜生产的区位条件优于山东?答案不是。
在冬季,低纬度的海南岛仍适于西瓜生长,可以说,这时海南岛发展西瓜生产的气候条件优于山东。
但在春、夏季,山东本地西瓜上市,海南岛由于距离山东市场远,运输成本高,其生产的西瓜只好退出山东市场。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基本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⑧自然、⑨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⑪条件、结构、⑫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⑬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⑭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地形⑮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⑯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的判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部门相结合,且比重较大,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最常见的是把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微探究2 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不是混合农业?为什么?答案不是。
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只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不上规模,故不能与种植业结合成混合农业。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用书P115考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易错排查】辨别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方法技巧】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方法(1)商品率高低分析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地域的形成一、知识讲解1.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具有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等。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1)~(4)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上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3)上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4)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解析第(1)题,从宏观方面讲,该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布,人口稠密,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C项符合题意。
从微观方面看,果树、蔬菜位于图中的③地区,该地区有一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大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第(2)题,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图中①地区发展的只是玉米种植,③地区发展的只是果树、蔬菜,④地区是奶牛、肉牛为主的畜牧业,排除A、C、D三项。
②地区既有畜牧业,也有玉米种植业,属于混合农业,B项符合题意。
第(3)题,由于水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量湖泊存在改变着局部气候,使得①区域降水增多,冬季气温增高,夏季气温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的模式。
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开展网络销售等。
“互联网+农业”通过众多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销售直接面向网络消费群体,可有效解决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增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气候条件B.劳动力素质C.淡水资源D.科技水平2.下列问题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解决的是()A.土壤肥力低B.农业生产市场定位差C.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D.交通运输不便3.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需要首先改善()A.物流配送服务B.冷藏保鲜技术C.乡村道路条件D.农产品加工技术1. D2. B3. A【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技术支持,实现增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发展中国家农业增产依靠科技的比重较低,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业增产的主要动力都是科学技术。
第2题,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使农业生产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
“互联网+”并不能直接解决土壤肥力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和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
第3题,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其运输环节主要是通过物流来完成的,所以需要首先改善物流配送服务。
冷藏保鲜技术针对的是部分农产品,当前我国乡村的道路建设已经比较完善,不再是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限制条件。
利用“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不需要再加工的原料,因而改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并非当务之急。
“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
读图完成4-6题。
4.游客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可能是A.秋季B.夏季C. 春季D.冬季5.下列地区最有利于果农实施“留树保鲜”技术的是A.华北甲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6 .“花果同树”奇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A. 技术B.市场C.气候D.政策4.A 5.C 6.A【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柑橘,每年12月份脐橙成熟时,果农通过脐橙留树保鲜技术,把部分果实通过留树保鲜技术保留在树上,等到第二年春季脐橙花开后再采摘,所以花果同树的观赏季节在春季。
第5题,留树保鲜是让果实在树上充分完熟,销售期相对较短,因此应该选择在离大城市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冬季要求温度较低,但又不能有频繁冻害的地区,结合选项来看,成都平原冬季气温相对高,不受寒潮的影响,土壤适合,而东北和华北冬季气温低,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
第6题,由材料可知,“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说明发展“花果同树”奇观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该奇异景观的旅游市场广阔是其产生的主导因素。
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生长周期约为55天,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生长适宜温度为10~22℃。
兰州市郊(海拔2000~2800m)是优质娃娃菜的主产区。
下图示意兰州市区(海拔1520m)气候统计。
据此完成7-8题。
7. 该主产区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有①气候冷凉②水源充足③土质疏松④空气潮湿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8. 为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该主产区最适宜种植娃娃菜的时段是A. 2~5月B. 5~8月C. 6~9月D. 9~12月7.C8.B【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兰州市夏季气温较低,气候冷凉,适宜娃娃菜生长。
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由题干材料可知,娃娃菜有肥大的肉质直根和发达的侧根,说明其耐旱能力能力较强,对水源需求少,水源充足不是兰州市娃娃菜品质优良的原因;娃娃菜为半耐寒性蔬菜,从兰州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可知,兰州市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第8题,根据娃娃菜的生长习性和兰州市的气候特征可知,2—5月兰州市气温过低,不利于娃娃菜的种植;5—8月气温条件适宜,且此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气温过高,不适宜娃娃菜的生长,兰州市的娃娃菜与杭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蔬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经济效益高;9月份气温相对较低,不利于娃娃菜的生长;9—12月兰州市气温过低,不利于娃娃菜的种植。
下图示意西班牙柑橘生产布局。
读图,完成9-10题。
9.观察柑橘产区各品种的分布特点,这样布局主要目的是A.延长市场供应期B.提高单产C.提高作物品质D.提高劳动效率10.橘园多采用右图所示种植方式,其目的主要为A.减小昼夜温差B.提高土地生产效率C.降低地面反射率D.保持水土9.A 10.D【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以地中海气候为主,柑橘产区根据纬度位置的差异,分为晚熟产区、中熟产区和早熟产区,这样布局主要目的是延长市场供应期。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冬季降水较多,橘园多采用橘树和杂草相间种植的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
下图为山地城镇农业产业垂直布局特征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示低海拔地区发展精细农业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面积广大B.土壤肥沃,单产高C.气候适宜,水热组合好D.人多地少,土地价值高12.图示海拔、地租高低、农业区产值之间的关系是A.海拔越高,农业区产值越高B.海拔越高,土地租金越低C.农业区产值与海拔无相关性D.距市中心越远,土地租金越低13.图示表明,山地城镇农业不同海拔上布局何种类型农业区取决于①农民意愿②市场需求③土地租金④生态因素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11.D 12.B 13.C【解析】第11题,据图可知,海拔越低地租越高,海拔越高地租越低;低海拔地区,地租水平较高,且山地地形,平原面积较小,地海拔地区坡度较小,适合发展精细农业;该地为山地地形,土地面积有限;山地地区,土壤发育程度较低,肥力较差。
气候适宜,水热组合好不是主要原因。
第12题,读图可知,海拔由低到高从种植业到生态林业,农业区产值越来越低,农业区产值随着海拔增高而降低;图中主要表示垂直方向上土地租金高低。
海拔越高,土地租金越低。
第13题,由于不同海拔土地租金不同,农业布局应考虑土地租金,中低海拔上发展何种农业,主要取决于土地的租金。
山地城镇农业的生产容易引发生态的破坏,高海拔地区生态脆弱,以生态保护为主要考虑因素。
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凭农民意愿。
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四地区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资料。
读表,回答14-16题。
14.关于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区域排列正确的是A. 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B. 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黄淮海地区C. 黄淮海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D. 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15.甲地粮食商品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 复种指数高B.粮食单产高C. 化肥农药投入量大D.人均粮食占有量大16.关于四地农业生产要素比较,叙述正确的是A. 热量:甲>乙B. 光照:乙<丙C. 水分:丙>丁D. 土壤:丁>甲14.D 15.B 16.C【解析】第14题,在四个地区中,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最高,农业人口众多的黄淮海平原粮食商品率最低,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南方地区从业人口所占比例最多,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西北地区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最低,故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区域分别是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
第15题,在四个地区中,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大。
第16题,从热量条件上看,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从光照条件上看,南方地区<黄淮海地区;从水分条件上看,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从土壤条件上,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
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开始试验在沙漠中种植水稻。
早期沙漠种植水稻的方法是在沙底铺一层塑料膜,容易形成死水潭,导致水稻发育不良。
现在采用生态透气的防渗沙漠水稻种植法,获得成功,当地农民每年春种秋收,稻穗大、颗粒饱满,单产每亩达500kg,昔日沙漠变成了良田。
读下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科尔沁沙地种植水稻的水源直接来自()A.雨水B.河流水C.地下水D.冰雪融水18.在稻田侧面的沙坡上铺设塑料膜的主要作用是()A.防止水分下渗B.提供有机肥料C.防风阻沙D.保持地温19.沙漠稻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①晴天多,昼夜温差大②土壤粘重、有机质含量高③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多④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少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7.C 18.A 19.C【解析】第17题,科尔沁沙地地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水草丰美,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因此可以种植水稻。
第18题,现在采用生态透气防渗砂沙漠水稻种植法,就是将沙地的塑料薄膜换成一种既能防渗漏又能透气的防渗砂,为降低成本,在稻田侧面的的沙坡上仍采用铺设塑料薄膜的办法防止水分下渗。
第19题,沙漠稻单产较高且品质好,是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是环境的天然有机、无污染,病虫害少。
二是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热量高,水稻生长很快,晚上气温低,水稻中的养分则沉淀下来;三是春种秋收,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沙漠土壤为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低。
读“我国某四种经济作物的优势产区及该作物在世界部分地区的分布图”,回答20-22题。
20.图例A所代表的经济作物,最有可能是A.棉花B.甘蔗C.小麦D.大豆2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作物B的区位条件中,相同点是A.热量充足B.产品大量销往国外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D.机械化水平低22.图例C所代表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主产区,农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大约占60%,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气候变暖D.臭氧层遭破坏20.A 21.C 22.B 【解析】第20题,从海陆分布及地形轮廓来看,甲、乙、丙、丁、戊分别为中国、美国、古巴、埃及。
其次,从农作物的图例及其分布来看,A主要分布在我国南疆、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埃及尼罗河谷地,应为棉花。
第2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B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应为小麦。
两地纬度较高,热量较少。
地形平坦,黑土土壤深厚肥沃。
机械化程度高;我国小麦主要销往国内消费市场。
第22题,图例C所代表的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以及古巴,应为甘蔗;农村用能短缺,生活燃料消费结构中,生物能大约占60%,说明当地人类生产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该区域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