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第9课 劝学

合集下载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9、劝学•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介绍作者,解题;2 •正音正字;3. 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 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 .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Word版含答案

劝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劝学》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古代文学网站、相关书籍推荐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视频资料,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预习资料:电子文档、视频资料。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劝学》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句话中,青色与蓝色进行了对比,强调了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原有的水平。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中,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进行了对比,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九.课堂
1. 提问评价: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修辞手法、名句等方面的理解。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6.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7. 家长反馈评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反馈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家庭环境,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4.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朱熹《四书集注·劝学章》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并与《劝学》进行对比学习。
- 视频资源:寻找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讲座、访谈等视频资源,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 ①《劝学》的作者和背景。
- ②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 ③《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关键词、词:
- ①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 ②劝学:劝勉学习的必要性。
- ②性:人性的特点和教育的目的。
3. 句: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分析并阐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 游戏:设计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参与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制作包含《劝学》文章内容、儒家思想观点和教学活动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重点知识。
- 视频:播放与《劝学》和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教育背景和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必修三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必修三

《劝学》必修三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被收入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另有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汉代贾谊《过秦论》、唐代韩愈《师说》)。

这些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名篇,滔滔雄辩,形象生动,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文章,可以聆听学者先哲的济世忠告,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借鉴古人为文的议论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议论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文质兼美,论述学习对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通过诵读、旁注、讨论等活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从而塑造其美好心灵,让学生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培养人文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学术观点,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浓烈的情感,妙用20个比喻句,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构思奇妙,形象生动,因此这是训练比喻说理的绝佳范例。

通过反思如何用比喻来说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分析概括、议论写作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字句疏通,教师利用第一课时对本文重难点字词进行点拨。

而《劝学》妙用20个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有将这些比喻与所阐述的道理探究清楚,才能将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而这恰好是学生学习中理解的难点,因此将本课设计为第二课时。

本课的意义在于:通过旁注,让学生领悟到文章如何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同时高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先秦时期儒学大师,通过文章中所体现的睿智哲思带给学生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9课劝学2

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第9课劝学2

劝学?导学案其次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重要词语与句式。

2、把握比方论证的强大说服力并学习使用这一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学问。

2、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三段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非异也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行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方来说明?②本段哪句话答复了“学不行以已〞?〔用原话答复〕二、诵读与理解末段风雨兴.〔〕焉无.以.〔〕至千里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专心躁.〔〕也2.翻译重点句子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3、文段理解: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用了十个比方。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假如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比照,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打算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比,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方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三、课后读一读1、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分散,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美;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胜利的此岸。

2、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埋怨生活赐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埋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假如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假如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丽,人生假如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案1 精品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案1 精品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

劝学【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1.比喻论证2.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4《劝学》教案4【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示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示范教案设计

【讲】人教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提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传统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授课:结合《劝学》的内容,通过讲述、板书、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知识。

3.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4.演示: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同时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5.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教师讲述,学生听取,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2.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互动法:提问、测试、评分等互动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PPT、视频、试题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小组练习、个体练习、课堂测试等,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意见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为他们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9课 劝学 (含解析)

第9课劝学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就是说“学”是实现大志、成就大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古往今来,劝勉人们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中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作品他“序列著数万言”,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教育作用。

3.相关知识《劝学》《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

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

本文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节选部分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学练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内知识精粹文学文化常识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识记字音中(zhòng)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望磨砺(lì) 镂(lòu)刻跬(kuǐ)步理解词义1. 重点词学不可以已.(停止) 木直中.绳(合乎)虽有.槁暴(通“又”) 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 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后跟)声非加疾.也(强) 假.舟楫者(借助)非能水.也(游泳) 而绝.江河(横渡)锲.而舍之(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2. 通假字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3. 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一,数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专一,形容词)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 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形容词) 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4. 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参考”)声非加疾.也(古义“强”,今义“疾病”)假.舆马者(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使用”)5.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下;下:向下)(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登高而招(高:高处) ②积善成德(善:善行)掌握句式1. 判断句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者,……也,表判断)生 利 一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者,……也,表判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青,取之于蓝(无标志判断,应翻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2. 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3. 省略句冰,水之为,而寒于水(“而寒于水”是“而冰寒于水”的省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不能十步”是“不能跨越十步”的省略)积累成语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背诵名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写作借鉴(1)论证结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輮.以为轮(róu)B.须臾.(yú) 跂.(qí)望靛.(diàn)青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 (晒) ②輮.以为轮 (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 (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 (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 (资质,秉赋) ⑥非利足.也 (走路)⑦筋骨之强. (强壮) ⑧而绝.江河 (横断)⑨声非加疾.也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⑩而闻者彰. (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轮..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C.君子博学..者..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C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吾尝终日而.思矣6. 荀子,名,时人尊之,称他,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二、理解鉴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 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8. 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9.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10. 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善假于物”该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跟踪训练一、夯实基础1. A (B项“跂”读qì,“省”读xǐng;C项“跬”读kuǐ;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 A (③应为“抬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 B4. A5. D(分别表并列关系、修饰关系。

A项介词“比”;B项助词,表句中停顿,“者……也”表判断;C项助词,句中语气停顿。

)6. 况荀卿孙卿儒二、理解鉴赏7.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8. (1)表修饰,例:终日而思。

(2)表转折,倒: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 假,借助,利用。

“假公济私”的“假”为“借用”。

假仁假义,假,虚假。

10.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物罢了。

11. 可以从成功的要素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