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子总结
《伤寒论》重点方剂总结
《伤寒论》重点方剂总结
张仲景塑像
《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对后世中医方剂学影响极大,仲景制方选药精当、配伍严明,药味不多,用量有度,八法兼备,随证加减,变化无穷。虽有113方,但主方不多,大多为主方变换运用,加减变化,神出鬼没,效如神助,113个方子中总共用药区区87味,并且全部以主方主药作为杠杆,灵活加减变化,其中一味药作为方子的共5首,2到6味药作为方子的的共80首,7到10味药作为方子的25首,11味药以上作为方子的有3首,可以看出,以2到6味药的方子为最多,其中3到4味药作为方子的有45首,占全部方药的四成以上。现本人对《伤寒论》中出现的重点方剂总结整理,以供参考学习,全文如下:
本文总结、整理《伤寒论》中出现的重点方剂,每个方子都从提要、病机、主证、治法、方药五个维度进行总结整理,以飨读者。
《伤寒论》114方剂
《伤寒论》114方剂
《伤寒论》114方剂
按:本篇《伤寒论》114方剂,来源于网络上的“《伤寒论》112方证”。本人对这个“《伤寒论》112方证”中的所有方子药的剂量都已一一同两个版本的《伤寒论》做了核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错误:这个“112”方证中的所有剂量,同伤寒论相差甚远,大约只相当于伤寒论中原方剂量的十分之一。《伤寒论》中总共是114首方子,“《伤寒论》112方证”缺少的柴胡汤方和抵挡汤方,本人将其补充了进来,本《伤寒论》114方剂,才是伤寒论原有的剂量,这里呈现给有缘人参考,若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编者:君浩《伤寒论》114方
1.汤证:桂枝汤(12)
处方:桂枝93g去皮,芍药93g 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
处方:葛根125g 桂枝62g去皮,芍药62g 生姜93g 炙甘草62g 大枣12枚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
处方:桂枝93g去皮,芍药93g 炙甘草93g 生姜93g 大枣12枚炮附子31g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
处方:桂枝93g去皮,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处方:桂枝93g去皮,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炮附子31g
6.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
处方:芍药93g 炙甘草62g 白术93g 茯苓93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
7.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
处方:桂枝93g 芍药93g 炙甘草62g 生姜93g 大枣12枚破开杏仁50枚厚朴62g
《伤寒论》八个寒热共用方
《伤寒论》八个寒热共用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共八个方子。
1、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
2、栀子干姜汤从略,
3、生姜泻心汤、
4、甘草泻心汤可以以
5、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
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
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某,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伤寒论》中最有名的10个经方,全部整理好了!收藏备用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
1、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
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伤寒杂病论》方子归纳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子归纳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共多少方子?
1.《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另一方禹余粮丸因为有方无药故不计。基础用药76味。不包括一些特别的煮药用品如:清酒,开水、清浆水、雨水等。
*********另一说,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2.《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3.《伤寒杂病论》有260首方剂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因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原本佚失,几经变迁,经王叔和等人编次整理,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在统计方剂数目方面存在《伤寒论》统计《伤寒论》方剂,《金匮要略》统计《金匮要略》方面的方剂,加上当时在统计数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统计两书的方剂数目善于借用前人统计数目,基本上不愿再亲自作大量繁琐而细致、详尽而统计工作,这样就导致至今对仲景所创方剂没有准确的数字。《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数目亦非高保衡等人于《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言:“除重复有二百六十二方”,更非五版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所言:“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实际是184方,缺杏子汤,葶苈丸,藜芦甘草汤药物组成。查阅有关研究《金匮要略》书籍对方剂索引除了本人以外,均没有对葶苈丸进行索引。关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方剂数目的统计,邹澍于《本经疏注》中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这个统计数目虽接近仲景所创方剂数目,但也是不准确的。究竟《伤寒杂病论》方剂数目有多少?这并不是把两书的方剂数目相加就等于其总和,事实是这样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相重复及异名方剂共39首,其中异名方剂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理中丸又名人参汤,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就《金匮要略》异名方有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及八味肾气丸,对此要说明一点,异名的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调配都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方名不同而已。这样就审明了《伤
《伤寒论》之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之寒热错杂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用来和解散寒,并且有生津敛阴的功用。这个汤剂由药物组成柴胡15克,桂枝10克,干姜8克,黄芩6克,天花粉12克,生牡蛎15克,炙甘草6克,用于伤寒里的少阳证、寒热往来,寒重而热清出现的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出现口渴,但是不呕吐、头出汗、心烦这样的病症。这个时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起到和解、散寒,而且有清热敛阴的功效。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是用于胆热而脾寒、气化不利,这样的病症治疗。【随症加减】上腹胀满和(或)畏寒、肠鸣、便溏脾虚寒证明显者,桂枝加至15克,加白术12克,吴萸5克,云苓15克;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以脾气虚证明显者,加黄芪15克,党参10克;口苦,苔黄,湿热证明显者,黄芩加至10克,加茵陈20克,金钱草20克,桂枝、干姜减量;有瘀血症状者加丹参10克,姜黄10克,三七粉2克。
枙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清上温下清热除烦,温中暖脾之功效。主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症见:身热不去,微烦,便溏。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之胸膈烦热,大便溏软,腹痛者。【临证加减】1.本方用干姜、炒黑山栀姜汁拌,以酒煎服,治心疝寒痛,寒热气结者。2.本方加薤白七茎,
伤寒论方解合集
伤寒论方解合集
上焦为阳,中焦如横,下焦为阴;
上焦阳中阴,升开极而降;
下焦阴中阳,降合极而升;
中焦如车轴,转换阴阳;
上虚者,转轴向右,以升阳气;
下虚者,转轴向左,以降阴气;
上实者,转轴向左,阳归于阴;
下实者,转轴向右,阴归于阳;
太极图,
上焦多为阳,中间核心,存阴,与中焦组成向下的能量;
中焦左右等同,如横者,阴阳升降平衡也;
下焦多为阴,中间核心,存阳,与中焦组成向上的能量;
一是整体平衡,上焦,中焦,下焦,如太极,各位阴阳;
太极
上焦大部分为肺,而核心,理解为心脏,心肺存阴,而和胃降;
下焦大部分为肾,而真阳,理解为肝,肾阳,和脾而升;
这就是人体太极图,六经的系统,是个球体,立体的,内外相连;
人体的左右脉和起来,就是这个太极图; 统一运行的理论,基本上可以从此理解;
阴阳不是简单的阴阳,能从这理面理解很多古代经典.
比如,如果把六经分配到里面,就更好了.
五脏是在内,六经在外,经脏一体.医理大成!
球体是两办组成的, 一半之表为太阳,一半之表为阳明,中间的连接部分为少阳;
三阴入里,可归五脏;
从此,医理大成理论,完成,人体主要的运行规律,全部显示出来,
不包括,返修之中通之术;
把非人体的正常运行,除外,医理全部在此.一统古今.
各代名医,多为运气,各持一端,这才是医理统一论;
小柴胡汤
解: 小是小和之意,与大柴胡汤相对应;
而这是说的两个争力,小是指的肺胃之降气,柴胡是指肝之升气,中焦如轴,两侧升降,详见太极中医升降理论;
肺(降)
柴胡(升) 脾胃小, 胃(降)
这就是中焦之虚,肝气不升,肺胃不降,而出现的种种之症.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伤寒论方剂小结篇】(细读)
【伤寒论方剂小结篇】(细读)
方剂小结篇:
一、麻黄汤类
麻黄汤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基础方。
方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类方有:
1、小青龙汤
是治疗外寒内饮水寒射肺而喘的常用方。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半夏、干姜、五味子、细辛
小青龙汤中还有一个常用的配伍结构“姜辛味”,这是温肺化饮的基本结构。
2、大青龙汤
是治疗外寒里热高烧不退的常用方。
药物组成:麻黄汤加石膏、大枣、生姜而成。
3、麻杏石甘汤
是治疗肺热而喘的基础方剂。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是治疗湿热黄疸兼有表证的常用方。
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赤小豆、连轺(即连翘根)、生梓皮(可用桑白皮或茵陈蒿代替)
5、麻黄细辛附子汤
是治疗阳虚感冒的基础方剂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附子。
6、麻黄附子甘草汤
也是治疗阳虚感冒的基础方剂,但它是为阳虚感冒轻证而设的。
药物组成:麻黄、附子、炙甘草。
二、桂枝汤类
桂枝汤是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的基础方。柯韵伯说:“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类方有:
1、小建中汤
是治疗中焦虚寒,里急腹痛的常用方。
药物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2、桂枝加芍药汤
是治疗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用的常用方,缓急止痛,疏通经脉。
药物组成:桂枝汤再加芍药。
3、桂枝加大黄汤
是治疗太阴经脉气血失和属实证的方剂。
药物组成:桂枝汤加大黄
4、当归四逆汤
是治疗血虚寒厥的常用方,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药物组成: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5、炙甘草汤
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
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
1.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中药方子
张仲景,唐朝最著名的医学家,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他运用
汇集奔放的精神,完善了古典医学体系,提出了《伤寒论》,让医学
研究有了新的可能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多种中药方子用
以治疗伤寒。
一、苍术甘草汤,治伤寒惊风,发热,心悸的症状,用苍术20克,甘草10克,炙甘草15克,白二仁9克,煎服水200毫升;
二、芍药当归汤,治伤寒寒喘特别剧烈的症状,用当归20克,芍
药15克,炙甘草6克,白二仁9克,煎服水150毫升;
三、炙甘草栀子汤,治伤寒虚汗,有气无力,头晕目眩,发热汗
出的症状,用炙甘草10克,栀子15克,当归6克,白二仁6克,煎
服水150毫升;
四、熟地四物汤,治伤寒烦心,发热的症状,用熟地20克,甘草
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煎服水150毫升;
五、桂枝汤,治伤寒咳嗽,气喘,有气无力,烦躁不安,恶寒,
发热,畏寒的症状,用桂枝6克,枳实9克,炙甘草7克,甘草9克,白芍药6克,煎服水60毫升。
如此,张仲景对伤寒对提出的五种中药方子,涵盖了伤寒N多种症状,是中医师用以治疗发热、头晕目眩、烦心、发热汗出、咳嗽等各种症状的重要参考。
本篇讲述了张仲景治疗伤寒的五种中药方子,张氏五剂,即苍术甘草汤、芍药当归汤、炙甘草栀子汤、熟地四物汤以及桂枝汤,是中医师在治疗伤寒时的重要参考。每一条方子中的药物,以及调入比例都有一定的原理,均步科学理论之道。此外,从量力而为,从症解药以及求同存异的医学观照,张仲景开创了中医理证治法,因此,张氏中医药学在古史而言实属经典,其影响中国人们至今。
伤寒论的八法方剂
伤寒论的八法方剂
•
云海—Yi 2011年03月12日10:50 阅读(0)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权限: 公开
•字体:中▼
•更多▼
•删除
•编辑
默认分类 2009-07-05 11:50:49 阅读2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都出自于《伤寒论》。而这些方子,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吐法,我们今天不怎么常用,但是在中医的历史上,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
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
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的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典籍,其中包含了许多经方,这些经方是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典药方。以下是《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
1. 辛散方: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等。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感冒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2. 寒泻方:主要用于治疗热邪内盛,其代表方为白虎汤、承气汤等。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热性疾病,如高热不退、便秘等。
3. 温补方: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其代表方为人参汤、四逆汤等。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补益气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虚寒性症状,如胃痛、腹泻、阳痿等。
4. 和解方:主要用于治疗半表半里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小柴胡汤等。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5. 调理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其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这些方子中的药物多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慢性疾病的症状,如失眠、消化不良等。
以上是对《伤寒论》经方的梳理总结分类,这些经方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经方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伤寒论证治小结篇】(细读)
【伤寒论证治小结篇】(细读)
证治小结篇:
一、伤寒治喘五方
1、麻黄汤(见于35、36条)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脉浮紧。用麻黄汤治喘要抓住两点:第一,一定要是一个外感风寒的喘。第二,必须是无汗而喘。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
2、小青龙汤(40条)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治疗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用小青龙汤治喘要抓住水饮内停的症候特点。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条)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治疗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表未解者。症见桂枝汤证兼有肺气上逆,胸闷气促。
用这张方子治喘要抓住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兼有胸闷气逆的特点。
4、麻杏石甘汤(63条)
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治疗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无汗或有汗,咳逆气急,鼻翼煽动,口渴,
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要抓住外感风热,肺热咳喘的临床特征。
5、葛根黄连黄芩汤(34条)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治疗协热下利,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治喘要抓住协热下利而兼有喘的症候特点。
二、伤寒治利四法
1、调理升降法
此种方法是用于胃肠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斡旋失司导致的下利,
治用泻心类辛开苦降,寒热同调,攻补兼施。
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2、温中补虚法
此种方法是用于脾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的下利,治用理中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伤寒论方剂
伤寒论方剂
面诊手诊舌诊脉诊 2022-11-10 07:00 发表于广东土豆微信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伤寒论》中常用的10个方剂
01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二两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02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总结
2018-01-23 倪海厦
医馆医话
【导读】
倪海厦,美国经⽅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吐已下断,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草⼆两炙、⼲姜三两强⼈可服四两、附⼦⼤者⼀枚⽣去⽪破⼋⽚、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猪胆,以⽺胆代之。
诸位看,这⾥呢。就是我们在伤寒论⾥跟⼤家介绍过,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如果,“吐已下断,汗出⽽厥”,病⼈津液完全没了,汗出的都没有了,⼈都快昏迷过去了,⼿脚⼜拘急不解,只要还有点欲绝,脉微欲绝者,还没有断⽓,都可以使⽤。
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加猪胆汁,猪胆汁⽐较能取代⼈的胆汁,因为肠胃⾥⾯不好消化,所以放点猪胆汁下去取代我们的胆汁,能够帮助我们消化,仅此⽽已。诸位看,这⾥四逆汤有炙⽢草,⼲姜,附⼦⼤,⼀枚⽣⽤去⽪破⼋⽚,⼀枚⽣⽤,⼤概三钱,三钱的剂量,我有时还⽤到四钱,看病⼈情形,不要⽤到太多,五钱那受不了,病⼈没有死,却死在附⼦上⾯,不⽤开那么强,哦,我在救逆的时候会开到四钱,⼀下⼦把他救过来,看他很好马上开始减量,三钱,两钱就下来了,但我离开美国时,统统给他两钱,我不在时,不会给他三钱那么多,我在我才会给他三钱。那诸位以后可以看我们怎么使⽤他。
⽣附⼦跟⼲姜下去后配合⽢草,脉马上就跳起来了,速度很快,炙⽢草因为⽤蜂蜜炙过以后,味是是焦苦的味道,因为糖甜嘛,⼀炒过加热以后变成焦苦,苦味的⼊⼼脏,⽢草本⾝⼜是甜味的脾脏,⽢草炙过以后,在⼼和脾脏之间,⽕和⼟中间⾛动,这是⼲姜温胃,附⼦加强⼼脏的⼒量,所以成为救逆。救逆的同时我们会加猪胆汁下去,为什么?因为肠胃⾥⾯可能还有⼀些宿⾷,还有些东西堵在⾥⾯,我们⽤猪胆汁下去帮助消化,因为这是应急⽤的。平时没事不⽤猪胆汁,多难吃啊,想到都恶⼼。
伤寒论方子总结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桂枝10g芍药30g炙甘草6-10g
葛根12g
葛根20-30g威灵仙、秦艽10g鸡血藤30g
葛根汤
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葛根12g麻黄9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半夏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8g半夏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生姜一两大枣四枚
芒硝二两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
柴胡加龙骨牡蛎
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牡蛎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半夏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大黄二两枳实三两
柴胡Biblioteka Baidu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
桂枝三两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
厚朴6g杏仁6g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附子15g
桂枝去芍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