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解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e057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4.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解析第一课:认识颜色
教学目标
-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颜色;
-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 彩色纸、彩色笔等;
- 展示板;
- 茶杯、水杯、水果等物品。
教学步骤
1. 导入
- 利用展示板上的彩色图片,引起学生对颜色的兴趣。
- 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学生尽量说出物品的颜色。
2. 观察颜色
- 让学生在教室中观察周围的物品,尽量找出不同的颜色。
- 引导学生描述物品的颜色,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
3. 游戏活动
- 将彩色纸剪成不同的形状,分发给学生。
- 让学生根据纸片的颜色找到相应的物品,如红色的纸片找红
色的水果。
- 学生找到后,可以用彩色笔在纸片上画出相应的物品。
4. 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不同颜色的名称。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颜色,多做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和游戏中学习了不
同颜色的名称。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更容易记住颜色的名称,并能
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0课美丽的花》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0课美丽的花》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a8d1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4.png)
-线条与色彩运用的协调性: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如何使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是难点之一。
-观察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花卉的细节,捕捉其特点,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审美能力的提升:如何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花卉,发现其独特的美,是教学中的难点。
-文化寓意的理解:花卉的象征意义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需要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创作中。
5.作品欣赏:欣赏花卉名画,感受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10课美丽的花》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花卉实物和图片,掌握花卉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发展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花卉创作,锻炼学生导线条与色彩运用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展示如何通过渐变色、对比色等技巧使画面更加生动和谐。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可以设计观察任务,如对比不同花卉的形状、纹理等,并提供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聚焦观察重点。
-在提升审美能力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分享对花卉美的看法,通过集体智慧来深化对美的理解。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益的交流。但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我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出更多创新性的想法,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为扎实。但在课后,我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花卉的基本结构。花卉由花朵、叶子、茎等组成,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描绘和欣赏花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6289b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d.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目标本套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培养美术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并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画线条- 学习画直线、曲线和波浪线- 练习画不同长度和角度的线条- 利用线条画出简单的图形第二课:填充颜色- 学习使用彩色铅笔填充图形- 练习涂色的均匀性和细致度- 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第三课:认识颜色- 学习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特点- 练习用不同颜色进行配色- 制作色彩搭配的画作第四课:绘制静物- 学习观察和描绘静物的形状和纹理- 练习运用阴影和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画出自然的静物图画第五课:绘制动物- 学习观察和描绘动物的特点和动态- 练习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构建动物形象- 创作属于自己的动物形象第六课:绘制风景- 学习观察和描绘自然风景的元素和特点- 练习运用透视法来表现远近和深度感- 创作美丽的自然风景画教学方法- 提供示范和解说,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和模仿- 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并提供指导和反馈-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展示个人才华- 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来评估他们的技能和创造力- 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来评估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定期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整体进展和问题教学资源- 彩色铅笔、绘图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范例图和教学素材,用于示范和参考- 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展览空间,用于展示和分享教学安排- 每周一节美术课,每节课45分钟- 每节课依次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练习- 每个学期结束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总结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美术技能,并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三年级美术上册人教版全册教案
![三年级美术上册人教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857f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17.png)
三年级美术上册人教版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年级美术上册的内容和学习重点。
2.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基本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为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熊猫的故事本单元通过教材中有关熊猫的图片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熊猫的形象和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熊猫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基本功。
2. 第二单元:家乡的动物本单元以学生家乡的动物为素材,教授绘画基本技法,并引导学生绘制家乡的动物形象。
通过学生对家乡动物的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第三单元:我们的国旗本单元教授绘制国旗的基本步骤和技法,并通过学生绘制国旗的练习,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认识和尊重。
4. 第四单元:美丽的鱼和海洋本单元通过教材中有关鱼和海洋的图片和故事,让学生了解鱼的形象和海洋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鱼和海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基本功。
5. 第五单元:五彩斑斓的花朵本单元以花朵为素材,教授绘画花朵的基本技法,并引导学生绘制花朵的形象。
通过学生对花朵的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准备教具:熊猫的图片、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2.导入:呈现熊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熊猫的特点和形象。
3.教学内容:教授绘制熊猫的基本步骤和技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和描绘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准备教具:家乡动物的图片、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2.导入:呈现家乡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相关的家乡动物故事。
3.教学内容:教授绘制家乡动物的基本步骤和技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4.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发表对家乡动物的感想。
第三课时:1.准备教具:国旗的图片、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2.导入:呈现国旗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国旗的意义和象征。
3.教学内容:教授绘制国旗的基本步骤和技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教程上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教程上册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64d3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4.png)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教程上册完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能:学习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要素。
2. 手工制作:学习剪纸、折纸、泥塑等基本手工制作方法。
3. 欣赏与评述:学习欣赏名画、名雕等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完成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和手工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名画、名雕等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世界。
2. 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讲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要素,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方法。
3.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欣赏与评述:学生欣赏名画、名雕等艺术作品,学会用专业的语言评价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富有创意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在绘画和手工制作方面的技能和创意表现。
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审美素养:评价学生在欣赏与评述环节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教程上册。
2. 教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折纸等。
3. 参考资料:名画、名雕等艺术作品。
七、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2329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d.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颜色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并说出红、黄、蓝、绿、紫、橙、黑、白、粉红等基本颜色。
- 能够用一句话简单描述颜色的特点。
-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和颜色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彩色画纸、颜色填涂工具、彩色卡片、彩色图片等。
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呈现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2. 引导学生认识红、黄、蓝、绿、紫、橙等基本颜色,并让他们逐渐熟悉这些颜色的特点。
3. 进行颜色填涂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颜色的理解。
4. 制作彩色卡片,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描述找到相应的颜色卡片。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它们的颜色。
- 给学生布置颜色相关的作业。
第二课:认识形状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形状。
- 能够用一句话简单描述形状的特点。
-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对形状的感觉和形状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彩色画纸、剪刀、形状卡片等。
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问关于形状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基本形状,并让他们逐渐熟悉这些形状的特点。
3. 进行形状剪切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4. 制作形状卡片,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描述找到相应的形状卡片。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尝试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形状。
- 给学生布置形状相关的作业。
...(继续编写其他课程内容,按照相同的格式进行组织)总结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认识颜色、形状等基本元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辨别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动手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对美术领域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b8270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d.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教案一:认识颜色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说出常见的颜色名称。
-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区分能力。
- 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
- 彩色纸、彩色铅笔、彩色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1. 通过展示彩色纸,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颜色,并说出颜色名称。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颜色。
3. 给学生分发彩色绘画工具,让他们用颜色标记不同的物体。
4. 鼓励学生用所学颜色描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进行小组分享。
教学延伸
- 在课后让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用所学颜色进行分类。
- 鼓励学生用所学颜色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教案二:认识形状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说出常见的形状名称。
- 培养学生对形状的感知和区分能力。
- 能够简单描述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 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并说出形状名称。
2.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并描述物体的形状。
3.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让学生根据形状剪切纸片,然后
将纸片拼贴成不同的图形。
4. 鼓励学生用所学形状描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进行小组分享。
教学延伸
- 在课后让学生观察环境中的物体,用所学形状进行分类。
- 鼓励学生用所学形状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文档内容不可确认,请自行参考)。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48118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5.png)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精选5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活动一: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1、同样是一位学生,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她,在近处看就比较大而清晰,如果她在操场上我们再看她,就小而且模糊不清楚了。
2、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3、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们站队做操的场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同学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教学反思:还没等我把要求讲完,就有的同学开始绘画了,他把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规律弄混了,画出了在一个平行线上大小的排列的画面了,经过我拿其他同学作品的对比,使他明白前后的空间感和左右的排列感是不一样的,他表示以后一定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在动手作业。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9f918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c.png)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还算顺利,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导致讨论效果不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引导,鼓励他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突破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识别对称图形,提高识别能力。
(2)拼贴图案的设计: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对称图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突破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创作,提供多种材料和示例,引导学生借鉴和发挥。
(3)万花筒的制作技巧:制作万花筒时,图案的排列和旋转技巧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掌握。
2.图形拼贴:指导学生运用剪、贴、画等方法,将彩纸、杂志图片等材料组合成对称的图案。
3.万花筒制作:教授学生如何将拼贴好的图案放入万花筒,通过旋转和观察,欣赏对称图案的美。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2课万花筒》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举例:教授如何将彩纸剪裁成所需形状,并粘贴在底板上,形成具有对称美的图案。
(3)万花筒制作方法:学会将拼贴好的图案放入万花筒,观察并欣赏对称图案的美。
举例: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制作万花筒,注意图案的排列和旋转,使观察者能看到对称的图案。
2.教学难点
(1)对称图形的识别: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识别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78d2b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7.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教案:教材名称: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主题:描绘人物教学目标:1. 了解使用线条和形状来描绘人物的方法。
2. 掌握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描绘人物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2. 描图纸、铅笔、彩色铅笔。
3. 展示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人物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一下这幅画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意境。
2. 学习:给学生展示几幅简单的人物描绘作品,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使用的线条和形状的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用铅笔在描图纸上绘制该人物的轮廓,然后根据观察,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进行描绘,最后用彩色铅笔上色。
4. 展示和评价: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5. 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描绘人物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情况进行反思,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对于教学准备和讲解是否充分和清晰进行反思,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出了较好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著名画作,学生对描绘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线条和形状进行描绘。
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够准确地绘制出人物的轮廓,并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进行描绘,最后上色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学习,对于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改进。
教学准备较为充分,讲解清晰,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耐心和细心,导致作品质量不高,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下一节课可以继续扩展学生的绘画技巧,让学生尝试更多不同的描绘方法,培养对细节和光影的把握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57b5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1.png)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册电子教案
第一课: 小鱼变变变
本课主要讲解素描和色彩的基础知识,通过在小鱼身上进行练,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出有立体感的物体以及简单的涂色技巧。
第二课: 小兔子送礼物
本课主要讲解如何画出简单的动物形象和场景,同时让学生练
色彩的运用,培养观察细节的惯。
第三课: 椰子树
本课主要讲解如何画出自然风景和植物形象,引导学生观察自
然界的颜色和形状,同时研究色彩的混合与运用。
第四课: 风筝
本课主要讲解如何画出风筝和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要素和人物比例的关系,同时练色彩的运用。
第五课: 纸杯蛋糕
本课主要讲解如何画出简单的食物形象和剪纸艺术,通过研究小手工的制作和配色,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第六课: 天气预报
本课主要讲解如何画出天气和季节特征的图形,让学生了解四季的颜色和气氛,并练色彩的深浅和明暗的表现。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的全册电子教案,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提高画画的技巧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好的事物。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详细教案4篇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详细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03451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d.png)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详细教案4篇人教版三年级美术详细教案篇1蛋蛋秀活动目标:1、体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在做做玩玩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蛋壳、熟鸡蛋和熟鸭蛋、双面胶、彩色纸、毛线、各色颜料、彩泥、剪刀和魔术棒。
活动过程:1、教师手持魔术棒,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活动。
(用棒点击托盘,让个别幼儿上来看看变出了什么?)2、“你们想不想做魔术师呢?”“那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各色彩纸、颜料、彩泥,还有毛线等等,希望你们把这些蛋变成新的东西,并且你要告诉好朋友或者客人老师,你是怎样变的?用的什么东西变的,好吗?”3、幼儿制作,教师巡回,帮助并鼓励幼儿。
幼儿向客人老师或和同伴介绍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详细教案篇2噼里啪啦教学目的:1、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2、认识鞭炮,了解鞭炮的形状和颜色。
3、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能均匀的在一定范围内涂色。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鞭炮声音,各种形状的鞭炮图片。
2、幼儿操作材料,油画棒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播放放鞭炮的声音,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我们会在什么时候放鞭炮?"二、欣赏讨论1、播放幻灯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鞭炮?幼儿讲述讨论鞭炮的颜色,形状。
2、你看见过什么样的鞭炮?三、示范涂色1、出示操作材料上的鞭炮:这串鞭炮漂亮吗?为什么?2、教师示范涂色的方法(1)从左往右涂。
(2)从上往下涂。
(3)先涂边框,再涂中间。
3、幼儿临空练习涂色方法,学习握笔姿势。
4、放幻灯片,幼儿欣赏涂色作品。
四、幼儿涂色操作幼儿完成自己的鞭炮涂色,教师辅导能力弱的幼儿。
五、欣赏品议1、展示幼儿作品,幼儿欣赏。
2、引导幼儿从颜色和涂色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68f1e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0.png)
此外,本次课程结束后,我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也能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
-针对夸张与对比手法的难点,教师可通过示范或提供示例作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如何通过构图和比例来表现大小对比。
-对于绘画技能的掌握,教师应采取分步骤教学,从简单的线条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形状和色彩搭配,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并进行个别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是自己大很多倍或小很多倍的世界里,会是怎样的感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大家共同学习和借鉴。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实践与合作: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团队协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年级美术教案-全册教案(上册)图文版 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教案-全册教案(上册)图文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7272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e.png)
三年级美术教案-全册教案(上册)图文版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能够灵活应用•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能够进行简单仿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重点•水彩画的绘制方法和技巧•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的水彩画技巧灵活应用到实际绘画中•如何在仿制中国民间艺术的同时,加入个人创意和思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水彩笔、水彩颜料、画板、画纸、中国民间艺术相关图片•学生准备:书包、水彩笔、水彩颜料、画板、画纸教学过程第一课:水彩画基本知识和技法1.教师介绍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包括水彩笔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水彩颜料的调配方法、水彩画的湿画法和干画法等。
2.给学生发放水彩笔、水彩颜料、画板和画纸,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练习水彩画的绘制。
3.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绘画进行指导和纠正,引导学生提高水彩画的技巧。
4.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使用所学水彩技巧绘制出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
第二课:中国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1.教师介绍中国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包括鲜艳的色彩、简洁明快的线条、夸张和形变的形式等。
2.教师展示经典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3.让学生自己在画板上简单仿制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并且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4.教师对学生的绘画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5.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仿制中国民间艺术,并且创作出一幅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堂教学,我认为学生们收获颇丰。
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掌握了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也通过实践运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水彩画的技巧和水平。
在第二节课中,学生们了解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并且尝试简单仿制,并且加入自己的创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虽然这两节课教学时间不长,但是通过这两节课,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正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全套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
![全套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601c0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9.png)
全套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名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概述:本全套教案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共包含16个教学单元。
每个单元都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作业评价等内容。
本套教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单元一:课题《美丽的风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笔描绘出美丽的风景。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风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观察风景图片,分析风景的构成要素;进行风景写生练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风景画。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风景画是否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以及创意和表现力。
单元二:课题《可爱的动物》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笔描绘出可爱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动物的特征和生动感。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观察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的特征;进行动物写生练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可爱的动物画。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动物画是否具有生动感和特征表现,以及创意和表现力。
单元三:课题《快乐的水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水果特征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笔描绘出快乐的水果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水果的特征和色彩感。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观察水果图片,分析水果的特征;进行水果写生练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快乐的水果画。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水果画是否具有色彩感和特征表现,以及创意和表现力。
......单元十六:课题《未来的城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城市建筑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笔描绘出未来的城市景象。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城市的未来感和创新元素。
教学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观察城市建筑图片,分析城市建筑的特点;进行城市建筑写生练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未来感的城市画。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9376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1.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色彩基础- 课时一:认识主要颜色- 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红、黄、蓝三种主要颜色,并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 教学内容:介绍红、黄、蓝三种主要颜色,呈现相关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
- 教学活动:观察颜色,说出颜色名称的游戏。
- 课时二:认识色彩的明暗变化- 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辨别色彩的明暗变化,并能够简单运用。
- 教学内容:展示不同明暗程度的颜色,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辨别。
- 教学活动:绘制明暗色块,运用明暗变化为图片增添立体感。
...第六单元:色彩运用- 课时一:认识冷暖色- 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冷暖色,并能够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 教学内容:介绍冷色和暖色,呈现相关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
- 教学活动:绘制冷暖色调的风景画。
- 课时二:认识色彩的情感表达-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色彩所代表的情感,并能够运用在绘画创作中。
-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色彩的情感表达,呈现相关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
- 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创作。
...第十单元:创意构思- 课时一:认识线条表现形式- 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线条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能够在绘画中运用。
-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曲线、动态线条等不同线条表现形式,呈现相关图片和实物进行示范。
- 教学活动:绘制不同线条表现形式的图画。
- 课时二:培养创意思维- 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创意思维,提高绘画创作的独立性。
- 教学内容:介绍培养创意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 教学活动:进行创意绘画创作。
...以上为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的概要,每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fb30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9.png)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全套教案第一课:认识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简单的绘画技巧练习。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欣赏和分析:展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绘画技巧练习: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并进行实践。
第二课:画人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人物画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2. 人物画的欣赏和分析。
3. 人物画的创作和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人物画的基本技巧。
2. 欣赏和分析:展示一些经典的人物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创作和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创作人物画,并进行展示。
第三课:画动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画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动物画的基本技巧。
2. 动物画的欣赏和分析。
3. 动物画的创作和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动物画的基本技巧。
2. 欣赏和分析:展示一些经典的动物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创作和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创作动物画,并进行展示。
第四课:画风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景画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风景画的兴趣和爱好。
3.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风景画的基本技巧。
2. 风景画的欣赏和分析。
3. 风景画的创作和展示。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风景画的基本技巧。
2. 欣赏和分析:展示一些经典的风景画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创作和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创作风景画,并进行展示。
第五课:手工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魔幻的颜色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学生:颜色、纸、笔等教师: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红黄蓝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
看产生了什么变化?5、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活动三: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
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
看看变成什么颜色?2、产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学生再做练习。
活动四:小结:橙=红+黄绿=蓝+黄紫=蓝+红活动五:1、考一考: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1、调—调、画—画创造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活动七: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
教学札记: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及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
许多孩子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
所以我在指导时具体引导学生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这些细节,学生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课题:万花筒教学目标: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第一节:活动一:玩一玩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学生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学生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
我及时肯定了这种办法,孩子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第二节活动一: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现的万花筒,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
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己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学生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现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交流: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活动三:试着用各种材料来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活动四: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
有一位学生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
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孩子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学生:玩具、纸、笔等教师: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活动一:1、请学生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3、出示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活动二: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2、教师举例: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
(微缩景观等)活动三:请学生思考: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活动四: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交流作品初稿。
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第二课时活动一: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作品交流展示。
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游戏:大人和小人: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还是小人了?课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我找到了《格列维游记》的故事碟片,放了一段给学生们看,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同样的一个人在大人国和小人国不同的遭遇和感受。
这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很多,在创作画时想象出了诸如:在小人国一下子割了一亩麦子,在大人国住在苹果屋里……想象力的的丰富促使了画面效果的丰富。
课题:前前后后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第一节活动一: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活动三: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札记:刚讲完课,一个调皮的孩子就抗议:我这么高,为什么让我坐在前面!这不符合“前前后后”的规律!其他同学纷纷指责:谁让你上课不听讲,老师不看着你能行!我鼓励他说:“别灰心,只要你努力进步,老师就会让你坐回原位,那时候就符合前后规律了!”这下大家都高兴了。
第二节出示几件粘贴作品,请同学们比较:哪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规律,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
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把这些作品发到各小组,请学生们仔细看看: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
粘贴的时候先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在后面的感觉。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活动二:小组讨论,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剪贴创作。
提示: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
活动三:“前前后后”粘贴作品展,请同学们以参观画展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是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札记:我们今天做了一个抢答游戏,请五名学生站成一排,教师快速提问:“刘洋在万蕾的前面还是后面?万蕾在高朋的前面还是后面?……”通过三轮快速抢答,决出了三位优胜者。
我请这三位同学谈谈自己取胜的诀窍,最后得出结论:观察力和口头表达力。
我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就要靠观察力和表现力来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格外集中,观察力自然很棒。
课题:天然的斑纹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施教时间:9月21日——9月28日教学目标: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教师: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一只布袋子、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
纸。
第一节:活动一:请学生将手伸到教师带来的布袋子中随便摸一件东西,并凭触觉说说它表面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然后拿出来看猜得对不对。
说说自己凭什么这样猜的,你平时注意到物品的这些细节了没有?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注意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活动二: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